韩寒、九州以及两个女人与我的阅读和写作
记得那一年我很喜欢韩寒。
《长安乱》是我买的韩寒的第一本书,那一年我初二,很惭愧的说,那是我第一次真正读完一本小说,或许对一些在休学之后认识我的来说,这或许不可相信。
以前我并不是一个文艺青年,甚至很嫌弃文学。因为我买的第一本小说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在这部电视剧热播的时候,一路上我心怀期待地对妈妈说:“看了这本书以后我也能炼钢了。”真可惜,我看了几行,就看不下去了,觉得这种题材实在是不能让人接受,一直扔在床头没有再翻过。电视剧倒还是看了点,因为女主角很漂亮。我妈妈看得很上瘾,每天晚上都会偷偷拿去看——因为她不好意思和我借,后来被我发现了。当时我躺在床上眯着眼一声不吭,看着她从我床头拿走,过了许久,她又蹑着脚把书放了回来,从头到尾我都一声不吭,然后第二天我把书一声不吭地放在枕头底下睡的。
当然,最后我主动把书给了她,告诉她我不喜欢这本书。不得不承认,这本书让我对文学产生了很坏的印象,虽然我完全不记得我看的那几页讲了什么,但是从这之后我几乎拒绝阅读一切文学作品,杂志只读《微型小说选刊》,勉强和文学沾边——你别说《故事会》也算文学!!!课本之外的东西,推荐读物我都不会读。当然,我并不不阅读,我蛮喜欢去书店的,看画册,科普类读物,各种实用技术书籍——我会告诉你们我真的很会种菜吗,以前家里还有菜园的时候蔬菜和禽类都是自产的。
直到看了《长安乱》,我突然发觉小说还是蛮有意思的。
然后看九州了,沉迷很长一段时间。
《长安乱》第一次让我体会到阅读文学类作品是有快乐的,后来我买了韩寒的很多书,《他的国》之前的我全买齐了,连骗钱的毒我都买。虽然我一直觉得《三重门》弱智的要死,但那年我真的很喜欢韩寒,他的小说,他的杂文,让我有了很多共鸣,特别是《让少年啦飞驰》,我一直觉得这是韩寒写的最好的一部小说,把命运碾入日常的堕落与琐碎,不悲伤,但是也不快乐——这种情愫,也是现在的我所欣赏和追求的。但是我也很快发现,韩寒后来的作品都不如《像少年啦飞驰》这般好,而且在走下坡路,他的幽默越来越不自然。
当然,这没有关系,因为那时我喜欢上了九州,并且,还有人和我一起看,小韩阳,地鼠哥。我们三个大概是班里最忠实的九州读者了吧,那时的九州和年少的我们一样充满着莫名其妙的朝气。杂志我是每期都买的,单行本也是,九州的作者出了其他什么书我也不会落下。热血之后总会有清醒的时候,昏头昏脑地追了一年多以后,我猛然意识到,九州来来回回就那么几个套路,而且九州的作者们最好书,都不在九州系列,比如江南的《上海堡垒》,我不能否认,这本言情彻彻底底深深的打败了我。为此我一直很喜欢江南,虽然我觉得他写的好的作品,也就这一部而已。
当然,这也没关系,因为我开始写作了。那时候写的真的很烂,烂的不行,虽然现在写的也一般——但好歹也敢厚着脸皮拿给身边的人装装逼神马的。我写了很多幼稚可笑的东西,目的很简单哇,想放到论坛里拿精华去呵呵地鼠哥和ET,真是不好意思承认我开始写作居然是出于这么个卑鄙的想法。但是,这个可耻的作战居然成,功,了。
成功的背后,自然离不开版主对我的偏袒,还有当时论坛里的好几个文学大叔,还有一个非常非常安妮宝贝的姐姐。我很喜欢那个很安妮宝贝的姐姐,没有理由的喜欢,就是很中意她,这么多年我一直忘不了,她让我觉得我应该文艺一点,这对我来说很重要。但是关于她真的没有太多可说的,这是题中所指的两个女人之一。他们孜孜不倦的对我进行教导。虽然不知道他们安的什么心,但是不得不承认,他们不仅给了我很多的指导,更重要的是,因为他们的鼓舞,我开始愿意去深入的了解文学。但是,这些文学大叔后来一一离开了论坛,也不算离开,就是不活跃了,我去找他们说话的话,肯定是一切如前,但不知怎么的,我也不好意思找他们说话了。
总结以上的三件事不难看出,每当我沉溺于一件事物时,它总会给我带来巨大的失望。这些失望虽然没有给我带来所谓巨大的打击,但是终归是有一些没落的。后来九州刚开始有内讧的端倪时,我又恰巧初中毕业了,和地鼠哥小韩阳都不在一个班,看九州真的少了很多快乐,所以就不买了。韩寒的书虽然有在买,但是买回来往往都不是特别有欲望翻看。然后换了一个论坛混——这一点是剧情发展的关键,因为在这里我认识对我阅读写作影响最大的人,题中所指的另外一个女人,待会细说。
初三的暑假开始,我开始很正经地阅读文学,一直到高一休学前,天晓得我究竟看了多少书,到现在我还经常在豆瓣读书上乱晃时产生——哎,这本书我看过,怎么忘记标记了——这种想法。我也开始很正经的写文章,因为对我阅读写作影响最大的人出现了,我写文章,为了取悦她。住校的无天很难熬,因为我只有周末才能把新写的文章给她看,然后,再过一周,才能看到她给我的点评。这是作业,但我觉得愉快,可能我有点抖M倾向吧,每次都得她逼着我写才写的出来,这个坏毛病到到现在还一直改不掉。
无论是阅读还是写作方面,她都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如果我有偶像,那么她一定就是了。这个能干的女人,不美丽,但是很有才华和能力,不仅是文艺好手,也很能挣钱,一手好菜呱呱叫,她的快乐一点都不矫情,她的悲伤也不让人感到婆妈,我崇拜她。
大概就是这个时候我成为了一个文艺青年,而且决定把阅读当做一件很严肃的事情来看。我不阅读带有流行、大众、娱乐标签的书籍。我也以快感作为阅读的追求,翻开一本书,如果我不喜欢,我绝不勉强自己,马上把它合上。我读书对我来说就像恋爱一样,我总是想和对的人在一起,虽然有时也会遇到人渣,但相比那些来者不拒的多情种子来说,情感经历随不那么丰富,但可供咀嚼的快乐回忆却要多得多。
休学那年其实我没怎么读写,整天也不知道忙些什么,厨艺倒是提高了很多。我想明白了很多的问题。休学结束之后认识了很多新朋友,他们中有的觉得我该贴着文学的标签。其实这没什么不好的,本来这就是很快乐的事情,只是喜好的缘故,可分享的不多,纯粹自娱自乐而已。我似乎已经很难想象当初我对文学是如此的厌恶,特别是当我上大学之后,选了文学专业。
关于韩寒。我记得买回《1988》后,我终于敢于承认,我真的不再欣赏韩寒了,虽然他越来越成熟,名气越来越大。韩寒的文章,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带给我的阅读快感都是共鸣式的。如果我对文学的喜爱是一个湖,当年韩寒把文字砸下,产生阵阵涟漪,如今湖水虽然如海浪般汹涌,却和当初的涟漪关系全无。我不再喜爱共鸣式的快乐,此刻我的愉悦,来自文学给我的想象和思考。
于是我不得不和韩寒说再见了,正如我也要和自己过去的文字说再见一样。那些幼稚的文字,我看了会脸红的。现在我虽然写的不好,但是相比当年,我觉得这是更符合我本性的风格。不知道九州现在怎么样了,不过我还是会为《上海堡垒》感动。大叔们不知道还好不好,听地鼠哥说有一枚大叔几年前就出书了,其实我一直认为他的文章真差劲。
以上的话带有某种小资的伤感,这是我向来厌恶的,因为我所追求的,是不悲不喜的状态。不过这篇文章必须有例外,因为此刻我的心情的确好不起来。对我阅读写作影响最大的人得了瘤子,据说情况挺糟糕的。让我想起那年很安妮宝贝的姐姐,身体来来回回大病折腾,今年得了癌症,没救了,或者……我也特别喜欢她的,这些事情真是让我难过至极。我曾坚信书中的生死离别多少都是编造的,但现在来看,我真是太单纯了。这篇文章的重点重点和这两人人关系并不大,但确实是我写这篇文章的理由,我真是太罗嗦了,绕来绕去想说的都在最后一段。不过,即便你们不存在于文学的世界里,但却是我追求这个世界的理由。
《长安乱》是我买的韩寒的第一本书,那一年我初二,很惭愧的说,那是我第一次真正读完一本小说,或许对一些在休学之后认识我的来说,这或许不可相信。
以前我并不是一个文艺青年,甚至很嫌弃文学。因为我买的第一本小说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在这部电视剧热播的时候,一路上我心怀期待地对妈妈说:“看了这本书以后我也能炼钢了。”真可惜,我看了几行,就看不下去了,觉得这种题材实在是不能让人接受,一直扔在床头没有再翻过。电视剧倒还是看了点,因为女主角很漂亮。我妈妈看得很上瘾,每天晚上都会偷偷拿去看——因为她不好意思和我借,后来被我发现了。当时我躺在床上眯着眼一声不吭,看着她从我床头拿走,过了许久,她又蹑着脚把书放了回来,从头到尾我都一声不吭,然后第二天我把书一声不吭地放在枕头底下睡的。
当然,最后我主动把书给了她,告诉她我不喜欢这本书。不得不承认,这本书让我对文学产生了很坏的印象,虽然我完全不记得我看的那几页讲了什么,但是从这之后我几乎拒绝阅读一切文学作品,杂志只读《微型小说选刊》,勉强和文学沾边——你别说《故事会》也算文学!!!课本之外的东西,推荐读物我都不会读。当然,我并不不阅读,我蛮喜欢去书店的,看画册,科普类读物,各种实用技术书籍——我会告诉你们我真的很会种菜吗,以前家里还有菜园的时候蔬菜和禽类都是自产的。
直到看了《长安乱》,我突然发觉小说还是蛮有意思的。
然后看九州了,沉迷很长一段时间。
《长安乱》第一次让我体会到阅读文学类作品是有快乐的,后来我买了韩寒的很多书,《他的国》之前的我全买齐了,连骗钱的毒我都买。虽然我一直觉得《三重门》弱智的要死,但那年我真的很喜欢韩寒,他的小说,他的杂文,让我有了很多共鸣,特别是《让少年啦飞驰》,我一直觉得这是韩寒写的最好的一部小说,把命运碾入日常的堕落与琐碎,不悲伤,但是也不快乐——这种情愫,也是现在的我所欣赏和追求的。但是我也很快发现,韩寒后来的作品都不如《像少年啦飞驰》这般好,而且在走下坡路,他的幽默越来越不自然。
当然,这没有关系,因为那时我喜欢上了九州,并且,还有人和我一起看,小韩阳,地鼠哥。我们三个大概是班里最忠实的九州读者了吧,那时的九州和年少的我们一样充满着莫名其妙的朝气。杂志我是每期都买的,单行本也是,九州的作者出了其他什么书我也不会落下。热血之后总会有清醒的时候,昏头昏脑地追了一年多以后,我猛然意识到,九州来来回回就那么几个套路,而且九州的作者们最好书,都不在九州系列,比如江南的《上海堡垒》,我不能否认,这本言情彻彻底底深深的打败了我。为此我一直很喜欢江南,虽然我觉得他写的好的作品,也就这一部而已。
当然,这也没关系,因为我开始写作了。那时候写的真的很烂,烂的不行,虽然现在写的也一般——但好歹也敢厚着脸皮拿给身边的人装装逼神马的。我写了很多幼稚可笑的东西,目的很简单哇,想放到论坛里拿精华去呵呵地鼠哥和ET,真是不好意思承认我开始写作居然是出于这么个卑鄙的想法。但是,这个可耻的作战居然成,功,了。
成功的背后,自然离不开版主对我的偏袒,还有当时论坛里的好几个文学大叔,还有一个非常非常安妮宝贝的姐姐。我很喜欢那个很安妮宝贝的姐姐,没有理由的喜欢,就是很中意她,这么多年我一直忘不了,她让我觉得我应该文艺一点,这对我来说很重要。但是关于她真的没有太多可说的,这是题中所指的两个女人之一。他们孜孜不倦的对我进行教导。虽然不知道他们安的什么心,但是不得不承认,他们不仅给了我很多的指导,更重要的是,因为他们的鼓舞,我开始愿意去深入的了解文学。但是,这些文学大叔后来一一离开了论坛,也不算离开,就是不活跃了,我去找他们说话的话,肯定是一切如前,但不知怎么的,我也不好意思找他们说话了。
总结以上的三件事不难看出,每当我沉溺于一件事物时,它总会给我带来巨大的失望。这些失望虽然没有给我带来所谓巨大的打击,但是终归是有一些没落的。后来九州刚开始有内讧的端倪时,我又恰巧初中毕业了,和地鼠哥小韩阳都不在一个班,看九州真的少了很多快乐,所以就不买了。韩寒的书虽然有在买,但是买回来往往都不是特别有欲望翻看。然后换了一个论坛混——这一点是剧情发展的关键,因为在这里我认识对我阅读写作影响最大的人,题中所指的另外一个女人,待会细说。
初三的暑假开始,我开始很正经地阅读文学,一直到高一休学前,天晓得我究竟看了多少书,到现在我还经常在豆瓣读书上乱晃时产生——哎,这本书我看过,怎么忘记标记了——这种想法。我也开始很正经的写文章,因为对我阅读写作影响最大的人出现了,我写文章,为了取悦她。住校的无天很难熬,因为我只有周末才能把新写的文章给她看,然后,再过一周,才能看到她给我的点评。这是作业,但我觉得愉快,可能我有点抖M倾向吧,每次都得她逼着我写才写的出来,这个坏毛病到到现在还一直改不掉。
无论是阅读还是写作方面,她都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如果我有偶像,那么她一定就是了。这个能干的女人,不美丽,但是很有才华和能力,不仅是文艺好手,也很能挣钱,一手好菜呱呱叫,她的快乐一点都不矫情,她的悲伤也不让人感到婆妈,我崇拜她。
大概就是这个时候我成为了一个文艺青年,而且决定把阅读当做一件很严肃的事情来看。我不阅读带有流行、大众、娱乐标签的书籍。我也以快感作为阅读的追求,翻开一本书,如果我不喜欢,我绝不勉强自己,马上把它合上。我读书对我来说就像恋爱一样,我总是想和对的人在一起,虽然有时也会遇到人渣,但相比那些来者不拒的多情种子来说,情感经历随不那么丰富,但可供咀嚼的快乐回忆却要多得多。
休学那年其实我没怎么读写,整天也不知道忙些什么,厨艺倒是提高了很多。我想明白了很多的问题。休学结束之后认识了很多新朋友,他们中有的觉得我该贴着文学的标签。其实这没什么不好的,本来这就是很快乐的事情,只是喜好的缘故,可分享的不多,纯粹自娱自乐而已。我似乎已经很难想象当初我对文学是如此的厌恶,特别是当我上大学之后,选了文学专业。
关于韩寒。我记得买回《1988》后,我终于敢于承认,我真的不再欣赏韩寒了,虽然他越来越成熟,名气越来越大。韩寒的文章,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带给我的阅读快感都是共鸣式的。如果我对文学的喜爱是一个湖,当年韩寒把文字砸下,产生阵阵涟漪,如今湖水虽然如海浪般汹涌,却和当初的涟漪关系全无。我不再喜爱共鸣式的快乐,此刻我的愉悦,来自文学给我的想象和思考。
于是我不得不和韩寒说再见了,正如我也要和自己过去的文字说再见一样。那些幼稚的文字,我看了会脸红的。现在我虽然写的不好,但是相比当年,我觉得这是更符合我本性的风格。不知道九州现在怎么样了,不过我还是会为《上海堡垒》感动。大叔们不知道还好不好,听地鼠哥说有一枚大叔几年前就出书了,其实我一直认为他的文章真差劲。
以上的话带有某种小资的伤感,这是我向来厌恶的,因为我所追求的,是不悲不喜的状态。不过这篇文章必须有例外,因为此刻我的心情的确好不起来。对我阅读写作影响最大的人得了瘤子,据说情况挺糟糕的。让我想起那年很安妮宝贝的姐姐,身体来来回回大病折腾,今年得了癌症,没救了,或者……我也特别喜欢她的,这些事情真是让我难过至极。我曾坚信书中的生死离别多少都是编造的,但现在来看,我真是太单纯了。这篇文章的重点重点和这两人人关系并不大,但确实是我写这篇文章的理由,我真是太罗嗦了,绕来绕去想说的都在最后一段。不过,即便你们不存在于文学的世界里,但却是我追求这个世界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