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囤积症
囤积症
两位作者花了近20年时间跟囤积者一起工作(工作的地点有时是在通往垃圾场、蟑螂乱窜的地下通道),采访了几百位囤积者,研究他们囤积食物、衣服甚至动物的动机。
作者带着同情和敬意描绘了一系列患者的深度形象。他们说,囤积者通常都特别聪明、外向和友好。但对于名人他们有些嘲讽地说,安迪·沃霍尔处于怪异和有病之间,他会定期把桌上的所有东西——现金、艺术品、苹果核扫进一个纸盒里。他保存了数百个这样的“时间胶囊”。两位著名的第一夫人——玛丽·托德·林肯和菲律宾的伊梅尔达·马科斯则明显患有强迫性购买症。
两位作者说,有600万至1500万美国人患有导致他们焦虑的囤积症。他们把囤积看作一种生理和神经系统的疾病,而不只是一种可以在整理术指导人士一个下午的陪同下就能纠正的坏习惯。很多人以为囤积者懒惰或不讲卫生,其实问题要复杂得多。他们无法有效率地处理信息,他们知道自己有囤积物品的毛病,但声称自己只是没时间去处理它们。实际情况是,由于处理信息的过程中,他们要花很多时间决定是否扔掉某件东西,这导致他们跟不上物品积压的速度。
囤积者通常有处理信息方面的障碍。比如他们通常高度走神,有专注力不足及过度 活跃的症状,这些病症导致他们很难集中注意力做一件事而不被其他事情转移注意力。我们很多人在生活中是分类的,我们把物品分成类别,用这一体系来保存和提 取物品。囤积者则很难加以分类,他们好像是按照视觉和空间来组织生活的,囤积者记住的是上次在哪儿看到一件东西。依赖分类体系的人只需要记住某一类东西放 在何处,对囤积者来说,当物品很多时找东西就非常困难。
囤积者在得到某种东西时,只考虑拥有眼前的这种东西会多么美妙,以至于忘记他们没钱买或没地方放。当要丢弃时,他们只想着他们将失去什么,不会想到丢掉后会带来什么好处。
在作者看来,这些患者要求对囤积做出新的理解。过去专家们认为囤积者自闭、偏执,童年时物质匮乏,所以成年后无法丢弃无用的东西。但一些病人的父母很有钱,他们自己朋友也很多,却依然会珍视自己拥有的每一件东西,希望留着备用。
囤积症跟强迫症不同,强迫症患者感到很痛苦,囤积者则很享受获得和翻看自己的物品。这表明囤积者非常敏锐,感知视觉细节的能力很强,拥有一种特殊的创造性和欣赏日常用品之美的能力。很多囤积者称自己是艺术家或手艺人,他们保存东西是为了提高自己的手艺。很多人确实技艺高超,但不幸的是,太多的物品妨碍了他们的生活,他们的艺术作品一直没做出来。
囤积也不同于收藏。
有的人只囤积垃圾或没有任何价值的东西,但大部分囤积者几乎保存一切物品。
囤积症的认知行为治疗
■李东升
在生活中,有些人喜欢收藏和囤积一些没有价值的东西,当然没有价值是相对于常人而言的。比如有人的钱包里,塞满了广告邮件和收据,有人喜欢捡东捡西,甚至把垃圾当宝,将房子塞得满满当当。美国心理学家认为,这是得了强迫性囤积症,俗称“囤积狂”。目前没有药物能治疗囤积症,认知行为治疗是唯一一种能帮助囤积狂作出决定并平稳他们情绪的方法。
美国马萨诸塞州的洛林·布伦南具有囤积嗜好已长达20年。她和父亲、儿子、未婚夫住在一栋两层楼房里。该住宅的大多数房间都非常混乱,有些甚至无法居住。她与未婚夫居住的卧室凌乱不堪,各种物品泛滥成灾,它们几乎占据了室内的每一寸空间。洛林的钱包中填满了广告邮件和收据。
大卫·托林是美国康涅狄格州哈特福德市焦虑症研究中心的主任。托林将洛林与一台电脑扫描仪连接上后,要求她看一看她的信件,让她决定是否愿意扔掉它们。然后她必须看着这封信件被撕碎。在这个过程,“囤积狂”大脑中的两个部位变得活跃起来。大脑的前额脑区底部与作决定和导致“囤积狂”以烦琐的方式作出决定有关。同时,“囤积狂”大脑中搜寻与该对象有关的记忆的海马状突起也变得活跃起来。
练习扔掉
东西学会放弃
目前没有药物能治疗囤积症⋯⋯认知行为治疗是唯一一种能帮助“囤积狂”作出决定并平稳他们情绪的方法。
一知名心理学教授说:“如果这些人对于扔掉了一些东西感到心情忧虑,那么一再让他们这样做,最后他们在扔东西时就不会产生如此极端的情绪反应。”
林鼠是种喜欢在窝里囤积一大堆各种小东西的动物。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人类有时就像林鼠:购买、囤积、收藏,然后购买更多东西,直到把房子塞得满满当当。
在不停添置新东西同时,人们还不舍得扔掉他们囤积的大量没用的东西,有人甚至因此无法正常生活。
治疗囤积狂的强迫症就是通过心理疗法来进行治疗,主要有以下几种:强迫症属于一种心理疾病,在治疗上心理疗法也是不可少的,今天就来给强迫症患者介绍几种心理治疗方法,希望患者能通过这些疗法有所收获:
1、系统脱敏法:首先列出强迫行为的次数和激惹的情景,然后对每一种情境下的强迫行为逐步进行脱敏。
2、支持性心理治疗:对患者进行耐心细致的解释和心理教育,使之了解其疾病的性质,指导患者把注意从强迫症状转移到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去,有助于减轻焦虑。
3、反应阻滞疗法:给患者一个先导刺激,以刺激导致患者出现强迫症状,并使焦虑增强,而此时采取强制手段制止其强迫行为出现。久而久之,患者的强迫行为和焦虑反应都会消退,如强迫洗手的患者,当其手弄脏,势必想要去洗,这时阻止去洗,开始时,患者会出现焦虑反应,但慢慢就接近正常人习惯了。
延伸阅读 http://www.psycofe.com/read/readDetail_14093_3.htm
别让囤积症毁了一个人 http://blog.tianya.cn/blogger/post_read.asp?BlogID=1119083&PostID=33727629
居然还有动物囤积症???!!!
动物囤积是囤积症的一种极其严重的形式,与绝大多数的物品囤积症相比,其患者的生活环境更加错综复杂,治愈难度更高。在情况合适的条件下,动物们的情感的确能对脆弱的人们祈祷治疗帮助的作用,但一旦上升到为顽念所扭曲的程度,就会无视主客观条件限制,成为动物囤积症患者。这类人可以分为三类,包括“重压下的关怀者”(养有大量动物宠物,对宠物的呵护无微不至。配偶的离世、收入的丧失等因素,会让他们在照料大量动物的重压下应接不暇。这类人群大多生性缄默,不懂得如何向外界求助)、“肩负使命的动物囤积者”(根植于他们过量饲养行为背后的,是从死亡或痛苦中解救动物的渴望与使命。他们会认为,自己是唯一能为动物提供足够关爱的人,拒绝在自己面临困境的时候将饲养待遇降低的动物移交给正式的保护组织,或者其他人)、“剥削者”(极其少见,利用营救、饲养动物来谋取丰厚收益)。
两位作者花了近20年时间跟囤积者一起工作(工作的地点有时是在通往垃圾场、蟑螂乱窜的地下通道),采访了几百位囤积者,研究他们囤积食物、衣服甚至动物的动机。
作者带着同情和敬意描绘了一系列患者的深度形象。他们说,囤积者通常都特别聪明、外向和友好。但对于名人他们有些嘲讽地说,安迪·沃霍尔处于怪异和有病之间,他会定期把桌上的所有东西——现金、艺术品、苹果核扫进一个纸盒里。他保存了数百个这样的“时间胶囊”。两位著名的第一夫人——玛丽·托德·林肯和菲律宾的伊梅尔达·马科斯则明显患有强迫性购买症。
两位作者说,有600万至1500万美国人患有导致他们焦虑的囤积症。他们把囤积看作一种生理和神经系统的疾病,而不只是一种可以在整理术指导人士一个下午的陪同下就能纠正的坏习惯。很多人以为囤积者懒惰或不讲卫生,其实问题要复杂得多。他们无法有效率地处理信息,他们知道自己有囤积物品的毛病,但声称自己只是没时间去处理它们。实际情况是,由于处理信息的过程中,他们要花很多时间决定是否扔掉某件东西,这导致他们跟不上物品积压的速度。
囤积者通常有处理信息方面的障碍。比如他们通常高度走神,有专注力不足及过度 活跃的症状,这些病症导致他们很难集中注意力做一件事而不被其他事情转移注意力。我们很多人在生活中是分类的,我们把物品分成类别,用这一体系来保存和提 取物品。囤积者则很难加以分类,他们好像是按照视觉和空间来组织生活的,囤积者记住的是上次在哪儿看到一件东西。依赖分类体系的人只需要记住某一类东西放 在何处,对囤积者来说,当物品很多时找东西就非常困难。
囤积者在得到某种东西时,只考虑拥有眼前的这种东西会多么美妙,以至于忘记他们没钱买或没地方放。当要丢弃时,他们只想着他们将失去什么,不会想到丢掉后会带来什么好处。
在作者看来,这些患者要求对囤积做出新的理解。过去专家们认为囤积者自闭、偏执,童年时物质匮乏,所以成年后无法丢弃无用的东西。但一些病人的父母很有钱,他们自己朋友也很多,却依然会珍视自己拥有的每一件东西,希望留着备用。
囤积症跟强迫症不同,强迫症患者感到很痛苦,囤积者则很享受获得和翻看自己的物品。这表明囤积者非常敏锐,感知视觉细节的能力很强,拥有一种特殊的创造性和欣赏日常用品之美的能力。很多囤积者称自己是艺术家或手艺人,他们保存东西是为了提高自己的手艺。很多人确实技艺高超,但不幸的是,太多的物品妨碍了他们的生活,他们的艺术作品一直没做出来。
囤积也不同于收藏。
有的人只囤积垃圾或没有任何价值的东西,但大部分囤积者几乎保存一切物品。
囤积症的认知行为治疗
■李东升
在生活中,有些人喜欢收藏和囤积一些没有价值的东西,当然没有价值是相对于常人而言的。比如有人的钱包里,塞满了广告邮件和收据,有人喜欢捡东捡西,甚至把垃圾当宝,将房子塞得满满当当。美国心理学家认为,这是得了强迫性囤积症,俗称“囤积狂”。目前没有药物能治疗囤积症,认知行为治疗是唯一一种能帮助囤积狂作出决定并平稳他们情绪的方法。
美国马萨诸塞州的洛林·布伦南具有囤积嗜好已长达20年。她和父亲、儿子、未婚夫住在一栋两层楼房里。该住宅的大多数房间都非常混乱,有些甚至无法居住。她与未婚夫居住的卧室凌乱不堪,各种物品泛滥成灾,它们几乎占据了室内的每一寸空间。洛林的钱包中填满了广告邮件和收据。
大卫·托林是美国康涅狄格州哈特福德市焦虑症研究中心的主任。托林将洛林与一台电脑扫描仪连接上后,要求她看一看她的信件,让她决定是否愿意扔掉它们。然后她必须看着这封信件被撕碎。在这个过程,“囤积狂”大脑中的两个部位变得活跃起来。大脑的前额脑区底部与作决定和导致“囤积狂”以烦琐的方式作出决定有关。同时,“囤积狂”大脑中搜寻与该对象有关的记忆的海马状突起也变得活跃起来。
练习扔掉
东西学会放弃
目前没有药物能治疗囤积症⋯⋯认知行为治疗是唯一一种能帮助“囤积狂”作出决定并平稳他们情绪的方法。
一知名心理学教授说:“如果这些人对于扔掉了一些东西感到心情忧虑,那么一再让他们这样做,最后他们在扔东西时就不会产生如此极端的情绪反应。”
林鼠是种喜欢在窝里囤积一大堆各种小东西的动物。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人类有时就像林鼠:购买、囤积、收藏,然后购买更多东西,直到把房子塞得满满当当。
在不停添置新东西同时,人们还不舍得扔掉他们囤积的大量没用的东西,有人甚至因此无法正常生活。
治疗囤积狂的强迫症就是通过心理疗法来进行治疗,主要有以下几种:强迫症属于一种心理疾病,在治疗上心理疗法也是不可少的,今天就来给强迫症患者介绍几种心理治疗方法,希望患者能通过这些疗法有所收获:
1、系统脱敏法:首先列出强迫行为的次数和激惹的情景,然后对每一种情境下的强迫行为逐步进行脱敏。
2、支持性心理治疗:对患者进行耐心细致的解释和心理教育,使之了解其疾病的性质,指导患者把注意从强迫症状转移到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去,有助于减轻焦虑。
3、反应阻滞疗法:给患者一个先导刺激,以刺激导致患者出现强迫症状,并使焦虑增强,而此时采取强制手段制止其强迫行为出现。久而久之,患者的强迫行为和焦虑反应都会消退,如强迫洗手的患者,当其手弄脏,势必想要去洗,这时阻止去洗,开始时,患者会出现焦虑反应,但慢慢就接近正常人习惯了。
延伸阅读 http://www.psycofe.com/read/readDetail_14093_3.htm
别让囤积症毁了一个人 http://blog.tianya.cn/blogger/post_read.asp?BlogID=1119083&PostID=33727629
居然还有动物囤积症???!!!
动物囤积是囤积症的一种极其严重的形式,与绝大多数的物品囤积症相比,其患者的生活环境更加错综复杂,治愈难度更高。在情况合适的条件下,动物们的情感的确能对脆弱的人们祈祷治疗帮助的作用,但一旦上升到为顽念所扭曲的程度,就会无视主客观条件限制,成为动物囤积症患者。这类人可以分为三类,包括“重压下的关怀者”(养有大量动物宠物,对宠物的呵护无微不至。配偶的离世、收入的丧失等因素,会让他们在照料大量动物的重压下应接不暇。这类人群大多生性缄默,不懂得如何向外界求助)、“肩负使命的动物囤积者”(根植于他们过量饲养行为背后的,是从死亡或痛苦中解救动物的渴望与使命。他们会认为,自己是唯一能为动物提供足够关爱的人,拒绝在自己面临困境的时候将饲养待遇降低的动物移交给正式的保护组织,或者其他人)、“剥削者”(极其少见,利用营救、饲养动物来谋取丰厚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