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歌声里
“有一天你会发现,时间曾经给予你的,又都拿走了。”用这句话形容毕业,有一种恰到好处的残酷。行李怎样拖来的就怎么拖走,课本怎么买来的就怎么卖掉,天南地北相聚的人们又一次散落天涯,带不走的,留不下的,都在初夏的这场大雨中冲刷的干干净净。
但是,时间总会留下些什么,哪怕无形。
那天去KTV时,录下的每一首歌,都成了珍藏版。每次再听,都有种被击中的感觉。心怡这姑娘的歌声里有一种魔力,不仅仅是唱功好而已,她的声线中有一种让人妥帖的心安,能抚平心底所有毛躁的倒刺,让人不由自主的嘴角扬起微笑,据说这叫做治愈系。然后,就开始觉得,那些歌词,都很有道理。
再让时间停住/把自己看清楚
校园里的丰富资源来的太容易,塑胶跑道、网球场、图书馆、游泳馆,可惜那时的我不珍惜。换做现在,挤着地铁换乘三趟,才能到达国家图书馆。
校园里的感情也来的单纯,男孩不是高富帅也能让二十出头的女孩子死心塌地跟着他还细细规划未来。我相信,那是爱情。
回头看那个校园里的我,和看着现在的学妹没什么两样,也曾迷茫,也曾热血,也曾在每个阶段有过一个又一个的榜样啊。只是,当我放弃迷恋榜样的时候,才开始找寻自己。不再看成功学励志学的时候,才开始成长为自己的样子。
那个时候,做了许多“无用”之事,完全由着性子循着兴趣。
旁听过一学期的西方哲学课,从康德黑格尔苏格拉底里看到了另一个世界。
学过半年的钢琴,把一首简单和弦的曲子练上百遍直到可以不用看谱。
做过威客,靠策划项目硬撑着经济独立,笼罩在“不知道下个月钱够不够花”的危机感下度日。
开过一个无疾而终的淘宝店,知道了做生意不是有理论有蓝海就能成。
写博客,为了半夜突来的灵感躺在床上兴奋的睡不着。
可正是这些“无用”之事赋予意义于生活。那些简历上罗列的奖状、证书,并不是经历,顶多算是经历的结果。经历是尝试生活的另一种可能甚至把不可能变成可能,经历是走过最为深邃黑暗的洞穴才知道光明有多可贵,经历是做自己的选择什么“我妈逼我做什么”都是去你妈逼。
如果青春只是中规中矩的上着自习、背着课本、考着证书、拿着奖学金、听着爸妈的话,没有过跌跌撞撞的经历,是有多苍白。
想起我不完美/你会不会/逃离我生命的范围
那天一姑娘举着我写给她的十八岁寄语来怀旧,我才想起,我也有过十八岁呵。
都说十八岁是花季,可我却觉得那时的自己稚嫩的一塌糊涂。不懂照顾自己因为感冒哭着给家里打电话、不懂表达自己只会闷头学高数、在KTV唱情歌会脸红,那时因着不完美,愈加小心翼翼。
十八岁固然很美,只是那时太在意不完美这件事了。害怕被看穿而隐藏起真实的情绪,尝试各种机会却不知道哪个是最适合自己的,做一个决定之前总是谨慎的把身边人问个遍。
比起那时,我更喜欢现在的自己。
找到了文字这条表达自我的路并渐行渐远;有力量去做决定让生活按照意愿前行;明白什么是适合自己的可以去争取的。
最重要的是,接受了自己的不完美。因为不完美,所以不怕犯错,错了还能排除掉一个错误选项。因为不完美,所以明白术业有专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因为不完美,所以不强求,做到自己的极限就好。
二十二岁的我,在情人节送给自己一个ipod touch,后壳镌刻着一句话——“去他的完美,爱你原来的样子”。
编织过的梦想/自己也可以抵达
越来越觉得,没有一座城市、一个选择可以给我们想要的完美生活。眺望着彼岸,向往着北京、上海、硅谷、伦敦或是一座小城能提供一个温暖舒适的栖息地,期盼着考研出国找到一个热爱的职业之后就能从此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可是生活,从来不是一劳永逸。没有一个选择能帮我们达到终点,更现实的情况是,一个选择,接着一个选择,在一个个分岔路左拐右拐,坚持或是妥协,全看你。Follow your heart言论太深入人心,以至于每个人都恨不得把自己的心挖出来看看上面印着哪个职业的标签,我曾经谴责过社会分工让人不得不做出趋利的选择而不是真正热爱的事情,可现在,我在想,职业就等于内心追寻的事情么?专业一定要对口工作而不是为了提升思维能力的么?学业的积累都是为了把自己刻成一个适合那个坑的萝卜然后义无反顾的跳进去么?
我只是觉得,所有外物都不应该替代梦想本身,也包括世俗的标准。职业可以当做实现梦想的路径,却不能当做结果。所以与其想“如何找到自己热爱的工作”,不如想一想,如何成长为想成为的人。阅读、爱与付出、探索外在世界和内心世界的无限广阔、温柔而充满力量。
“是一个人的眼睛,而不是他眼前的景色,决定他生活的色彩。”刘瑜如是说。
原文链接:http://aiyuguang.net/?p=671
但是,时间总会留下些什么,哪怕无形。
那天去KTV时,录下的每一首歌,都成了珍藏版。每次再听,都有种被击中的感觉。心怡这姑娘的歌声里有一种魔力,不仅仅是唱功好而已,她的声线中有一种让人妥帖的心安,能抚平心底所有毛躁的倒刺,让人不由自主的嘴角扬起微笑,据说这叫做治愈系。然后,就开始觉得,那些歌词,都很有道理。
再让时间停住/把自己看清楚
校园里的丰富资源来的太容易,塑胶跑道、网球场、图书馆、游泳馆,可惜那时的我不珍惜。换做现在,挤着地铁换乘三趟,才能到达国家图书馆。
校园里的感情也来的单纯,男孩不是高富帅也能让二十出头的女孩子死心塌地跟着他还细细规划未来。我相信,那是爱情。
回头看那个校园里的我,和看着现在的学妹没什么两样,也曾迷茫,也曾热血,也曾在每个阶段有过一个又一个的榜样啊。只是,当我放弃迷恋榜样的时候,才开始找寻自己。不再看成功学励志学的时候,才开始成长为自己的样子。
那个时候,做了许多“无用”之事,完全由着性子循着兴趣。
旁听过一学期的西方哲学课,从康德黑格尔苏格拉底里看到了另一个世界。
学过半年的钢琴,把一首简单和弦的曲子练上百遍直到可以不用看谱。
做过威客,靠策划项目硬撑着经济独立,笼罩在“不知道下个月钱够不够花”的危机感下度日。
开过一个无疾而终的淘宝店,知道了做生意不是有理论有蓝海就能成。
写博客,为了半夜突来的灵感躺在床上兴奋的睡不着。
可正是这些“无用”之事赋予意义于生活。那些简历上罗列的奖状、证书,并不是经历,顶多算是经历的结果。经历是尝试生活的另一种可能甚至把不可能变成可能,经历是走过最为深邃黑暗的洞穴才知道光明有多可贵,经历是做自己的选择什么“我妈逼我做什么”都是去你妈逼。
如果青春只是中规中矩的上着自习、背着课本、考着证书、拿着奖学金、听着爸妈的话,没有过跌跌撞撞的经历,是有多苍白。
想起我不完美/你会不会/逃离我生命的范围
那天一姑娘举着我写给她的十八岁寄语来怀旧,我才想起,我也有过十八岁呵。
都说十八岁是花季,可我却觉得那时的自己稚嫩的一塌糊涂。不懂照顾自己因为感冒哭着给家里打电话、不懂表达自己只会闷头学高数、在KTV唱情歌会脸红,那时因着不完美,愈加小心翼翼。
十八岁固然很美,只是那时太在意不完美这件事了。害怕被看穿而隐藏起真实的情绪,尝试各种机会却不知道哪个是最适合自己的,做一个决定之前总是谨慎的把身边人问个遍。
比起那时,我更喜欢现在的自己。
找到了文字这条表达自我的路并渐行渐远;有力量去做决定让生活按照意愿前行;明白什么是适合自己的可以去争取的。
最重要的是,接受了自己的不完美。因为不完美,所以不怕犯错,错了还能排除掉一个错误选项。因为不完美,所以明白术业有专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因为不完美,所以不强求,做到自己的极限就好。
二十二岁的我,在情人节送给自己一个ipod touch,后壳镌刻着一句话——“去他的完美,爱你原来的样子”。
编织过的梦想/自己也可以抵达
越来越觉得,没有一座城市、一个选择可以给我们想要的完美生活。眺望着彼岸,向往着北京、上海、硅谷、伦敦或是一座小城能提供一个温暖舒适的栖息地,期盼着考研出国找到一个热爱的职业之后就能从此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可是生活,从来不是一劳永逸。没有一个选择能帮我们达到终点,更现实的情况是,一个选择,接着一个选择,在一个个分岔路左拐右拐,坚持或是妥协,全看你。Follow your heart言论太深入人心,以至于每个人都恨不得把自己的心挖出来看看上面印着哪个职业的标签,我曾经谴责过社会分工让人不得不做出趋利的选择而不是真正热爱的事情,可现在,我在想,职业就等于内心追寻的事情么?专业一定要对口工作而不是为了提升思维能力的么?学业的积累都是为了把自己刻成一个适合那个坑的萝卜然后义无反顾的跳进去么?
我只是觉得,所有外物都不应该替代梦想本身,也包括世俗的标准。职业可以当做实现梦想的路径,却不能当做结果。所以与其想“如何找到自己热爱的工作”,不如想一想,如何成长为想成为的人。阅读、爱与付出、探索外在世界和内心世界的无限广阔、温柔而充满力量。
“是一个人的眼睛,而不是他眼前的景色,决定他生活的色彩。”刘瑜如是说。
原文链接:http://aiyuguang.net/?p=6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