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房音话(一)——关不掉的收音机
如果说我在少年甚至童年时段较早地对某种东西表现出了特殊的爱好的话,那么除了历史,就轮到音乐了,于是承载着一种未知的声音魅力的电台音乐节目便成立青春记忆中不可或缺的元素。记得最早与收音机结缘,是在高中那会儿,那是当时学业之余重要的消遣方式。但那时似乎没有遭遇什么能够留下印记的音乐节目,一来小城市的电台节目更多承担的是官方媒体的功能,于是本地新闻和各种所谓行风热线占据了大量篇幅,为数不多的和歌曲搭边的节目大多是简单的点歌祝福节目,所播歌曲也是五花八门如走马观花掠过。此外小城市电台主持人无论怎样努力接近字正腔圆,腔调中总有一种怪异,让人觉得别扭。现在回忆起来,有档晚间的两性保健节目,倒是成为那会儿卧谈会时的保留节目。一位操着浓厚的颇具喜感的东北口音的教授,配合抑扬顿挫的语调,再加上某些让人忍俊不禁的口头禅,比如经常一句你来我们医院检查检查应付了很多不好回答的难言之隐。在那个混杂着迷惘躁动压抑激情的年月,这种节目很容易有着特别的印象。(一晃近十年过去了,我仍依稀记得这个保健节目的某些片段,比如如果没记错的话,那家医院的热线应该是8115577,嘿嘿。)
上大学后,首先接触的一档还算正宗的电台音乐节目时当时还叫楚天交通体育台的FM927的《老式汽车》,当然那会儿寝室最为风靡的是该台的另外两档体育节目。这档节目至今还打着让流行成为经典,让经典再度流行的怀旧口号,主持人和整体风格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定,当然还是和我当初听到时的让人不安不堪:首先不靠谱的是主持人奇葩般卖萌的名字“玩多拉”,很容易让人瞬间联想到哆啦a梦或者金龟子什么的。至于主持人声音特质,客观说倒还算干净,但太过朝气飞扬甚至浮华油腻,缺少安静沉淀的力量,一切氛围和这个节目的宗旨格格不入。
更为奇葩的是,这位主持人在经历了十年间何止万千首音乐作品的耳濡目染之后,竟然自身音乐品味一如当初简单苍白,却始终想营造出苍白变水晶的效果。于是在他这里,对音乐作品的描述,永远只有好听与否的概念,至于歌词深度背景,编曲的独具匠心画龙点睛,专辑结构含义不但几乎一字不提,甚至好像一无所知。因此在论述一些流传较广的歌手诸如张学友梅艳芳小虎队时,那是不吝赞美之词,当然措辞也无非是变着花样重复是特别很特别非常特别这几个词,只是情绪更加激动,甚至都可以想象他在直播间里眉飞色舞唾沫乱飞的情境:但当涉及某些个性突出和市场保持了一定距离的音乐人时,他经常陷入不知所云的状况,尽管嘴里依旧顺溜地念着某段准备好的台词,但一通啰嗦之后听者仍是一头雾水。接下来上述特点决定了他在论及音乐在人生历程中的地位时,永远是重复着肤浅加矫情的某些最腻味的程式词句。
现在玩多拉换了个马甲叫向阳,终于表面摆脱了低龄搞怪的嫌疑,但节目形态实质没有丝毫变化,尽管经常还是企图策划一些宏大的音乐主题像滚石三十,台湾百佳,香港三十年等等,但不靠谱的精髓瞬间便在开口时暴露无遗,于是不听这个节目好多年了,尽管最初给了我一点点小惊喜。前段时间无意中又调到此台,向阳那标志性的声音再次钻进耳中,大概是说鼓励听众短信或者微博互动之类,我当时头脑一热,心想说你干脆改头换面弄个点歌节目或者改为美食新闻节目得了,这可能就是对音乐的最大支持,想了又想是否该发给他,但后来还是作罢。
后来接触的第二档电台音乐节目是那会儿的武汉文艺台(现在的武汉音乐广播)的《燃情黄昏》,主持人是现在该台的音乐总监啸天,这恐怕是迄今为止听过的最为优质最符合自己口味的节目了。记得每天黄昏这个有着特殊意味的时段,收音机里流传出啸天那沉静苍凉的声音,和这档小众怀旧的节目显得那么水乳交融,还有那些和时下流行保持了相当距离的歌手和专辑,在专辑已死单曲当道的时代里显得孤独但棱角分明,和这个城市角落里一小部分人达成了瞬间的音乐共鸣。现在回想起来,在那个电台商业大潮已滚滚而来的年代里,燃情黄昏居然坚持了那么长一段时间,不能不说是一朵奇葩。因为啸天自己也不止一次说过这个节目似乎并不怎么讨领导欢喜。另外啸天在节目中的措辞方式也有浓厚的个人烙印,总能在不经意间营造出但绵长悠远但绝不矫情的情境,比如他使用频率较高的几个词:况味呀,分裂呀,契合呀等等。尽管这些语句在现在的节目中仍然时常出现,语调语速都找不出时间的痕迹,但由于节目形态发生了质的变化,失去了重要的载体,所以难寻当初那种触动了。只可惜那会儿绝对没有料想此节目很快会成为绝响,甚至多年以后企图重温当年片段时竟然更多只能在记忆中搜寻,因此也愈发显出当年那位有心人的几段录音的弥足珍贵。前两天微博上私信啸天,聊到曾经的燃情黄昏,他说过去的就过去吧,权当留存一些念想,瞬间感伤涌上心头都有落泪的冲动。
再到后来也陆续听过其他一些电台音乐节目,其中女主持人居多,如吴继宏,张艺,张琳等等,总体印象不是那么深刻。似乎女主持人们有一种通用的模式,就是喜欢将感性发挥到极致,从音乐向外发散扩展想象太多太远,配以各种还算清澈温暖的声音,大段煽情也好文艺也好的文字,从青春时光童年到爱情人生命运,人世百态无不包罗,听来确实有某些感伤的情绪,甚至不乏某些“警句”带来的瞬间顿悟,某些但似乎导致音乐本身有些模糊甚至消失了,也缺少自身切身的体会。这正如有人看安意如如痴如醉,潸然泪下,我倒很难从她营造的文字王国里获得太多共鸣,还是愿意去读读那些经典隽永的古代诗词,自已品味一下其中况味。
上大学后,首先接触的一档还算正宗的电台音乐节目时当时还叫楚天交通体育台的FM927的《老式汽车》,当然那会儿寝室最为风靡的是该台的另外两档体育节目。这档节目至今还打着让流行成为经典,让经典再度流行的怀旧口号,主持人和整体风格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定,当然还是和我当初听到时的让人不安不堪:首先不靠谱的是主持人奇葩般卖萌的名字“玩多拉”,很容易让人瞬间联想到哆啦a梦或者金龟子什么的。至于主持人声音特质,客观说倒还算干净,但太过朝气飞扬甚至浮华油腻,缺少安静沉淀的力量,一切氛围和这个节目的宗旨格格不入。
更为奇葩的是,这位主持人在经历了十年间何止万千首音乐作品的耳濡目染之后,竟然自身音乐品味一如当初简单苍白,却始终想营造出苍白变水晶的效果。于是在他这里,对音乐作品的描述,永远只有好听与否的概念,至于歌词深度背景,编曲的独具匠心画龙点睛,专辑结构含义不但几乎一字不提,甚至好像一无所知。因此在论述一些流传较广的歌手诸如张学友梅艳芳小虎队时,那是不吝赞美之词,当然措辞也无非是变着花样重复是特别很特别非常特别这几个词,只是情绪更加激动,甚至都可以想象他在直播间里眉飞色舞唾沫乱飞的情境:但当涉及某些个性突出和市场保持了一定距离的音乐人时,他经常陷入不知所云的状况,尽管嘴里依旧顺溜地念着某段准备好的台词,但一通啰嗦之后听者仍是一头雾水。接下来上述特点决定了他在论及音乐在人生历程中的地位时,永远是重复着肤浅加矫情的某些最腻味的程式词句。
现在玩多拉换了个马甲叫向阳,终于表面摆脱了低龄搞怪的嫌疑,但节目形态实质没有丝毫变化,尽管经常还是企图策划一些宏大的音乐主题像滚石三十,台湾百佳,香港三十年等等,但不靠谱的精髓瞬间便在开口时暴露无遗,于是不听这个节目好多年了,尽管最初给了我一点点小惊喜。前段时间无意中又调到此台,向阳那标志性的声音再次钻进耳中,大概是说鼓励听众短信或者微博互动之类,我当时头脑一热,心想说你干脆改头换面弄个点歌节目或者改为美食新闻节目得了,这可能就是对音乐的最大支持,想了又想是否该发给他,但后来还是作罢。
后来接触的第二档电台音乐节目是那会儿的武汉文艺台(现在的武汉音乐广播)的《燃情黄昏》,主持人是现在该台的音乐总监啸天,这恐怕是迄今为止听过的最为优质最符合自己口味的节目了。记得每天黄昏这个有着特殊意味的时段,收音机里流传出啸天那沉静苍凉的声音,和这档小众怀旧的节目显得那么水乳交融,还有那些和时下流行保持了相当距离的歌手和专辑,在专辑已死单曲当道的时代里显得孤独但棱角分明,和这个城市角落里一小部分人达成了瞬间的音乐共鸣。现在回想起来,在那个电台商业大潮已滚滚而来的年代里,燃情黄昏居然坚持了那么长一段时间,不能不说是一朵奇葩。因为啸天自己也不止一次说过这个节目似乎并不怎么讨领导欢喜。另外啸天在节目中的措辞方式也有浓厚的个人烙印,总能在不经意间营造出但绵长悠远但绝不矫情的情境,比如他使用频率较高的几个词:况味呀,分裂呀,契合呀等等。尽管这些语句在现在的节目中仍然时常出现,语调语速都找不出时间的痕迹,但由于节目形态发生了质的变化,失去了重要的载体,所以难寻当初那种触动了。只可惜那会儿绝对没有料想此节目很快会成为绝响,甚至多年以后企图重温当年片段时竟然更多只能在记忆中搜寻,因此也愈发显出当年那位有心人的几段录音的弥足珍贵。前两天微博上私信啸天,聊到曾经的燃情黄昏,他说过去的就过去吧,权当留存一些念想,瞬间感伤涌上心头都有落泪的冲动。
再到后来也陆续听过其他一些电台音乐节目,其中女主持人居多,如吴继宏,张艺,张琳等等,总体印象不是那么深刻。似乎女主持人们有一种通用的模式,就是喜欢将感性发挥到极致,从音乐向外发散扩展想象太多太远,配以各种还算清澈温暖的声音,大段煽情也好文艺也好的文字,从青春时光童年到爱情人生命运,人世百态无不包罗,听来确实有某些感伤的情绪,甚至不乏某些“警句”带来的瞬间顿悟,某些但似乎导致音乐本身有些模糊甚至消失了,也缺少自身切身的体会。这正如有人看安意如如痴如醉,潸然泪下,我倒很难从她营造的文字王国里获得太多共鸣,还是愿意去读读那些经典隽永的古代诗词,自已品味一下其中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