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我变了,所以我的人生也变了【书评】
“因为我变了,所以我的人生也变了。”这是多丽丝莱辛《天黑前的夏天》这部小说女主人公凯特在开始的一段内心独白。那时的她就是一位绝望主妇,禁锢于婚姻与家庭的束缚之中,从前自己所追求的东西,在自己变为女人的时刻,被掩埋到了内心的尘埃深处。而在那个即将到来的夏天之前,她猛然醒悟,变开始了一段人生出走的救赎,并最终找到了归途和幸福的终点。
中年的女主人公凯特也曾是怀揣美好的少女,而二十多年的美满婚姻把她打造成了家里的核心,如一根中心柱,这也使得她一直难以脱身——直到这个偶然的夏天。当家里人都纷纷各自安排好自己的假期时,凯特也开始思考她的假期、她的人生。于是她决心开始一段未可知的旅程。
这是一段发现、找寻真我的过程:
成为国际食品组织的工作和官员——工作并不意味着实现价值;
同去西班牙的男子——有时候人生真正需要的并不只是那一段浪漫;
同租的年轻姑娘莫琳——人生漫长,闪光点却并不在那短暂而耀眼的青春;
高举主义大旗的青年——看似追求真理,但是和生活的长远和广博相比,不值一提;
而似乎只有邻居玛丽——轻松驾驭了自己、自己的内心、自己的生活和自己的人生。
凯特终究会回家。引一位书评人的话:“如果你期待其他结局,那么你不够了解莱辛,或者说,你活得还不算明白。”我是算活的不够明白的,因为我才度过了短暂的二十年的岁月,但是,在我看来,回家或许也才是实现真我的最好结局。在这一段我看来主题为“出走人生”的旅途里,凯特不断的在别人的人生里照明了自己的部分内心,最终在最亮的那一块发现了自己的真我所在。
有好多人说觉得主人公凯特和美剧《绝望主妇》里的布莉很相似,都是那种敢于突破敢于追求的类型。也有人说想到了卡门,那个“不自由,毋宁死”的女人,在多种选择中,她最终还是知道自己要什么,自己的本真是什么。
——生活不在别处,在你坚固的自我核心里。
因此每个人的真我都是不同的,每个人的自我改变救赎也是不同的,所以人生的改变也将不同。
相比多丽丝莱辛之前的几部作品,如《金色笔记》、《马拉和凯恩历险记》,这部书要好读得多,顺畅、明了、平静、纯粹。但却同样是站在一位思想女性的角度去审视这个世界和这个世界所掩蔽的问题。而这一直是多丽丝莱辛的亮点所在,也是她获颁诺奖的理由。
所谓“读什么书,成什么人”,倒不是说读《金瓶梅》的一定都会是西门庆,而是也有可能成为一个审视社会的、深刻的人。而读多丽丝莱辛的人,至少会被她深厚的阅历和独特的思想深度所指引。而《天黑前的夏天》这部书,名表面只是女性的心灵救赎,实则获得救赎的也绝不单单只有女性而已。
因此,读书使我变了,所以我的人生也变了。这算是这部书内涵的一种体现吧。
有一段关于多丽丝莱辛本人的小插曲。
2007年10月11日,多丽丝?6?1莱辛家的电话一直响个不停。然而,这位88岁高龄的老作家却正在副食品商店购物,全然不知自己获得本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得奖后,一个朋友来电话邀请她晚上一起去中国餐馆,她抱歉道,不好意思,我去不了,因为我刚刚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完全的荣辱不惊加上平静就如生活的淡定。的确,88岁,在一辈子近百部作品和这么多年的生活经历面前,不惊,足以。是她自己的岁月改变了她,所以她的人生也改变了。
人总要自己去解救自己,或许是借助外力,或许是自己内在的升华,自己要变得更好,人生也才会变得更好吧。
总觉得多丽丝莱辛是经历过类似主人公凯特那样的找寻之旅的,虽然她的每一部作品都闪现着女权主义的标示,但却又不是简单的女权主义。她的观点可以让这样一个普通的故事,讲起来很不寻常。或者不如说,她一步步超越了女权主义,超越了性别的立场,看到的是人性。这是对人性深切的理解,是成熟后的练达,是洞悉世事后的悲悯,是知天命后的乐观。
或许现实中像女主人公凯特那样去找寻真我的人并不多见,于是多丽丝莱辛才站在一个过来人的女性角度去审视、去鼓励每一个读到凯特的人。
书封面上说这是一部继《百年孤独》后最伟大的小说,说这是一部让女人找回作女人感觉的佳作。在我看来,多丽丝莱辛的伟大是不能够和马尔克斯或者其他任何作家来比较的,那样就过于现实性和片面性了。这也不是单单只针对女性而作的小说,它的存在,读者是全部世人吧。
中年的女主人公凯特也曾是怀揣美好的少女,而二十多年的美满婚姻把她打造成了家里的核心,如一根中心柱,这也使得她一直难以脱身——直到这个偶然的夏天。当家里人都纷纷各自安排好自己的假期时,凯特也开始思考她的假期、她的人生。于是她决心开始一段未可知的旅程。
这是一段发现、找寻真我的过程:
成为国际食品组织的工作和官员——工作并不意味着实现价值;
同去西班牙的男子——有时候人生真正需要的并不只是那一段浪漫;
同租的年轻姑娘莫琳——人生漫长,闪光点却并不在那短暂而耀眼的青春;
高举主义大旗的青年——看似追求真理,但是和生活的长远和广博相比,不值一提;
而似乎只有邻居玛丽——轻松驾驭了自己、自己的内心、自己的生活和自己的人生。
凯特终究会回家。引一位书评人的话:“如果你期待其他结局,那么你不够了解莱辛,或者说,你活得还不算明白。”我是算活的不够明白的,因为我才度过了短暂的二十年的岁月,但是,在我看来,回家或许也才是实现真我的最好结局。在这一段我看来主题为“出走人生”的旅途里,凯特不断的在别人的人生里照明了自己的部分内心,最终在最亮的那一块发现了自己的真我所在。
有好多人说觉得主人公凯特和美剧《绝望主妇》里的布莉很相似,都是那种敢于突破敢于追求的类型。也有人说想到了卡门,那个“不自由,毋宁死”的女人,在多种选择中,她最终还是知道自己要什么,自己的本真是什么。
——生活不在别处,在你坚固的自我核心里。
因此每个人的真我都是不同的,每个人的自我改变救赎也是不同的,所以人生的改变也将不同。
相比多丽丝莱辛之前的几部作品,如《金色笔记》、《马拉和凯恩历险记》,这部书要好读得多,顺畅、明了、平静、纯粹。但却同样是站在一位思想女性的角度去审视这个世界和这个世界所掩蔽的问题。而这一直是多丽丝莱辛的亮点所在,也是她获颁诺奖的理由。
所谓“读什么书,成什么人”,倒不是说读《金瓶梅》的一定都会是西门庆,而是也有可能成为一个审视社会的、深刻的人。而读多丽丝莱辛的人,至少会被她深厚的阅历和独特的思想深度所指引。而《天黑前的夏天》这部书,名表面只是女性的心灵救赎,实则获得救赎的也绝不单单只有女性而已。
因此,读书使我变了,所以我的人生也变了。这算是这部书内涵的一种体现吧。
有一段关于多丽丝莱辛本人的小插曲。
2007年10月11日,多丽丝?6?1莱辛家的电话一直响个不停。然而,这位88岁高龄的老作家却正在副食品商店购物,全然不知自己获得本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得奖后,一个朋友来电话邀请她晚上一起去中国餐馆,她抱歉道,不好意思,我去不了,因为我刚刚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完全的荣辱不惊加上平静就如生活的淡定。的确,88岁,在一辈子近百部作品和这么多年的生活经历面前,不惊,足以。是她自己的岁月改变了她,所以她的人生也改变了。
人总要自己去解救自己,或许是借助外力,或许是自己内在的升华,自己要变得更好,人生也才会变得更好吧。
总觉得多丽丝莱辛是经历过类似主人公凯特那样的找寻之旅的,虽然她的每一部作品都闪现着女权主义的标示,但却又不是简单的女权主义。她的观点可以让这样一个普通的故事,讲起来很不寻常。或者不如说,她一步步超越了女权主义,超越了性别的立场,看到的是人性。这是对人性深切的理解,是成熟后的练达,是洞悉世事后的悲悯,是知天命后的乐观。
或许现实中像女主人公凯特那样去找寻真我的人并不多见,于是多丽丝莱辛才站在一个过来人的女性角度去审视、去鼓励每一个读到凯特的人。
书封面上说这是一部继《百年孤独》后最伟大的小说,说这是一部让女人找回作女人感觉的佳作。在我看来,多丽丝莱辛的伟大是不能够和马尔克斯或者其他任何作家来比较的,那样就过于现实性和片面性了。这也不是单单只针对女性而作的小说,它的存在,读者是全部世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