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事
茶茶
早上起来,熬了一壶酽酽的普洱,喝下去,人醒了。
我一直是个迷糊的人,迷糊地喝了几十年的茶。从记事起,喝的都是黑乎乎苦巴巴的茶汤。我喝茶大约比喝酒早些,自有最初的记忆起,喝的就都是这种黑乎乎的茶汤。长到大,白开水很少喝,饮料几乎不喝---不是因为刻意养生或者其他,实在是人的口味在童年就已经定了啦。喝了这么多年茶,许多人觉得我一定很懂茶,懂是懂一些,但那些华丽丽的理论和其他也不大会说。我只知道,你给我一杯茶,我知道好不好,又或者能说出为什么不好,可能只能说到泡的水温或者制作火候这个层次上。说到底,我只是个喝茶的人,不是做茶的。也不是做茶艺表演的。
有些人觉得懂茶的人可能是那种懂得所有的好茶,只喝好茶,差的茶一进口就吐出来,我觉得那确实是一种境界,但我更喜欢那种什么茶都能喝,好茶坏茶能分辨,也都能喝的人.毕竟茶是世间草木精华,上等好茶 则奢靡太过。有次看电视节目,有个人几百种茶喝下来,每种都能说出出处、产地等,看得我羡慕不已,想着如果从小也这么训练,大约也能有些小成果,做个茶中猎犬什么------可惜回不去了。
在我生长的地方,天天喝茶,可对这个懂字,要求并不高。他们坐下来,端起小瓷杯,细细品一口,咂舌点头不住地说:好茶,好茶。如此便可宾主尽欢,大家欢喜了。好就是好,不用多说。
喝过所有好茶,只喝好茶,粗茶一进口就吐出来,固然是一种境界,然而我以为,喝得了大多数的茶----变质除外,好坏咸知,分辨清楚,深知滋味,才是真懂茶的人。茶原本是世间草木的精华,好茶又是其中上者,只想喝好茶,不想喝劣茶,正如人生只想顺遂不肯逆境,不是真喝茶的人;而世间茶又有千百种,务要喝好茶,人生也太无趣了些。
茶的滋味,正是人生的滋味,于我。年纪渐大,对茶的要求渐高,现在让我喝粗茶,大概也是喝不下去的----开始不懂茶滋味了。童年时在各个村子里窜,每家去喝茶,大人小孩都四下去喝茶,无论八十岁还是八岁,恩这就是闽南。当然也不是家家如此,某种意义上说,茶是个无形的分割线。
那时的茶几大多是红漆的,四脚撑开,茶盘类似盘子大,三个小瓷杯,一个茶壶或盖碗当地叫“冲罐”或“苏罐”------直到今天我在北京也这样,上面照例厚厚的黑黄茶垢。两碟小茶点一定是糖莲子和金寸条-----,话说再没比这两种点心更难吃死腻的了,我从来不吃,或者把糖莲子里的花生挖出来吃掉。有时还是糖渍冬瓜,我也非常害怕这种食品,吃在嘴里凉凉的,腥腥的,于是就一杯一杯灌茶。茶大半是沉香、水仙,还有更次一级的黄旦,用淡黄色的纸包着,上面印着淡绿的图案,经常是一片大而妩媚的叶子。炉子是小红炭炉,壶是铁壶,搁在炉上,一会就冒气。主人嘴里闲话说着说着,提起壶来,往茶壶注上水,再搁回去。那时并不知道开水反复开会有毒,一整天炉子都冒着白白热气------ 乡下炭也不值钱,没大气污染,茶桌大半在院子里,院子多半敞着半个田野,吹着沉醉晚风,农闲了,过年了,一天忙完吃完饭歇下来了,小炭炉的火就红红的。
沉香、水仙、黄旦是当地自产的茶,没有铁观音大红袍的不菲声名,听说的人极少,水仙也不是武夷水仙,它们共同的特点是色黑味重,而香气浓烈。大抵是山上的野茶树,农人上山时发现了,有心的人扯了叶子,自己制作。价格很贱,依稀记得是一毛二一包,一包可泡一个月之久。每次我泡茶,就大把大把往里放,也不曾被大人呵斥浪费。泡出来的茶比老抽还黑,喝一口就眉毛倒竖,然而硬生生咽下去,却有暖流惬意各种甘香涌上来。
长大后就很少再喝到,几乎有近二十年不曾再听到这几个名字。沉香原本是名贵香料,却扯了叶子来做茶,也是有些浪费的事,但是对乡野农人而言,只要闻着香,又是茶树,他便扯来做了茶------这大概是中国最初的茶道精神罢。去年有位认识的大人专门做了沉香茶,道是十分稀罕-----送了些过来,我却更喝不惯了,一股浓烈的香料和药味,倒不如小时候的野茶。又前不久去北京一个茶会,看到一个人小心翼翼地从怀里掏出一包宝贝茶,又得意而小心翼翼地拨开茶叶,拈出一片大叶子,说:看,黄旦。我当时呆掉了,从没想过记忆里这么贱格的黄旦会这么被珍而重之。细问之下,才知道黄旦有奇香,虽然味道不好,但能给众茶叶增香和提香,又保得茶叶不窜味,于是有收藏上等好茶的人每每寻觅甚苦,黄旦又少,得一两叶就兴奋不已。世间物无贵贱,找到合适和对的位置便好。
其实我的乡里也是有茶山的,有茶山的地方都有浪漫的故事。茶山是美丽的东西,春天绿油油地一片----虽然非茶山也是绿油油的,但是茶山的茶树整齐,一垄垄绕着山盘上去,有人天天浇水,叶子油亮油亮像碧玉一般闪闪发亮。很快漫山就开起了茶花。山茶花是白色的,薄如蝉綃,不大,鹅黄的蕊,香气腻人。边开边落,我看到的山茶花,总一半在树上,一半飘落在树根边。早晨上山,在乳白色的晨雾里,看着枝头开着的一半白色花瓣,一半飘落着的白色花瓣,淡淡的惆怅和近于忧伤的美是日本徘句里最爱的情怀。 茶山很远,自然要早起。因为太小,我只去一次,走到脚酸腿软,最后被人背了上去。当然我们知道,茶山的浪漫除了茶,更重要的是采茶妹子,中国民歌里多少采茶歌阿。我当时小,没赶上做个你侬我侬的采茶妹子,只是守着茶树下挖出来的花生,一大锅煮熟了,个大仁白,香得不得了,抱着吃啊吃。或者爬到山上屋子后面的荔枝树上去摘剩下的荔枝,那里的荔枝分外酸,酸到这么多年我还得。
荔枝树下是口方的大水井,用来浇茶树的-----我竟没掉下去。吃酸荔枝到口角麻的时候,沿着荔枝树干爬到红砖围墙上, 高高坐在围墙上,晃着两条腿。看着大院子,一院子热气腾腾的人,院中心正在炒茶,架起一个黝黑的大铁锅,男人光着的膀子流着黑汗,姑娘们在旁边添火加柴,洗花生的,打水的,做饭的,唱着歌儿,笑声、闹声扬上了天。自那以后我再没见过这么热闹欢乐的集体劳动场面了。有时我恍惚觉得,其实乌托邦是存在过的,只不过只在一群最纯洁美好情感的人当中,时间非常短暂。
茶山的都是姑娘,也就是说还没嫁的。而乡人风俗,把姑娘看得很金贵,轻薄不得,诽誉不得,姑娘也自珍重,要行得正,要勤劳,要贤惠,要有好名声。可以说能上得了山的,都是好姑娘,和一堆好而漂亮的姑娘一起干活,那些少数男人自然也更加出力,不敢妄为。整个一个乡村山头版的大观园罢。除了勤劳外,大家关心的,还有谁最漂亮。但勤劳贤惠总在漂亮之前,当时永远是那样的。每年茶山都有个明的暗的山花罢。
我是三姨带着去的。那时年龄小到不辨美丑。据说三姨是当时的山花,村里一枝花。我实在回忆不起当时三姨的样子,等到多年后想去仔细寻找她美丽的痕迹时,她已经在田野劳作和海风里变得黝黑乃至面目难辨。但当时,关于她的流传故事真的很多,还有小调。。参看和她有几分相似的表妹表弟形状,不外乎是眼如星眸,鼻尖脸白,樱桃口,完全的古典美人模样-----五官着实精致,令我艳羡。沈从文笔下的秀秀,大约类似这般模样。想当初她穿个布衫,走青翠的茶山上。。。青裙玉面初相识,九月茶花满路开什么的,据说当初上茶山的大半小伙子,都是为三姨去的,他们有没有为她唱情歌,我不知道-----想来是有的,我在茶树下睡觉的时候似乎有听到过。又传说,上山中途那棵老荔枝树下,每周都会有一群小学生在那上课。上课的老师兼校长一手拿了课本,眼神飘飞老远---------等三姨经过。为了看三姨一眼,他就美名其曰带小学生春游上山,每周春游,小学生高兴得不得了,到后来大人发现这春游太频繁了;各种传说很多,但主角三姨是个文静的人,这些情歌和小调就如山上飞来飞去的鸟儿阿蝶儿啊,只是给茶山增添了一些香氛,三姨心上也知道的,所以她总是文静地低头含了笑,任由人说,任由人唱,被看得不好意思时走开。她非常勤劳,干活也利落,整个茶山都很有名,又美,又好,怪不得当时许多人发了痴。闹哄哄地一阵子,但三姨到底也没主。下了茶山,三姨嫁了别人。事情说起来也简单,村里演戏,邻村的姨丈来看戏,看到了三姨,种在了心里,回去一打听,更加爱慕。就求人来提亲,当时我姥姥有名难对付,爱摆架子刁难女婿------我爹当年提亲提了三十多次阿! 深受提亲苦的我爹仗义相助,两次之后,我姥姥竟然直接点头同意了。消息传出,乡人大跌眼镜,尤其年轻人,无不大起早知如此之心。后来我问三姨为什么看中了姨丈,三姨说:也没什么,他来提亲了,我觉得可以。一个男子凭一面之缘,向一个女子求亲,并十分诚恳,已经是很大的诚意了,三姨是个纯朴的人,能体会到这个。何况姨丈人也好,长得也好。总之茶山上的那一段日子,终究只是云端往事了吧。于是就下聘礼,来喝茶。汗,都忘掉在写茶了。
当地下聘,要走的一个重要程序是喝茶。就是喝金枣茶,乌龙茶里放颗蜜枣,蜜枣甜蜜,枣谐音到老,各种讲究。这时斟茶的人每每要穿了新做的衣服,手洗得干净,头上簪一朵绒做的红花。高高执壶,热热地斟下去,端到提亲的大舅爷面前,双方一起喝了,表示从此一家,甜甜蜜蜜。喝了茶,就是男方的人,不能反悔,安心等人来娶。仪式这种东西其实是在庄严我们的情感,在婚姻开始的时候,就有这种美好的期待和神圣,结婚的人才能郑而其事地去做一对好夫妇。古人一诺千金,约束也只在自己内心吧。之前还得先拿蜜枣茶拜过天地,总之无论是天神还是庙里的神,还是人间尊贵的客人,在当地,通通以茶奉之。
我三岁刚会走路起,就被教育怎么奉茶。就是双手端着茶杯,小时候觉得热而烫手,久了再热都能端得好,在一群众人找出最尊贵的,如果有外客,先从外客里找,一般是年纪最大的,接下来是威望最高的,依次端过来。外客端完了,再端给时常来的,再端给家里人,也是依照这个次序。可以说,一圈茶端下来,就是无形中排好了心里的位置位次。如果你想表达下自己对某个人的不满,就把他在最后。一般这个次序是依照民间声望和主人的心中地位来的,所以如果你和一群人进了闽南人的客厅,主人给你奉了第一杯茶,那么你大可自傲,这实在是表达最大的尊敬了,以我年龄资历,目前喝到第一杯茶的次数还真不多阿,每次喝到简直要受宠若惊。这个风俗的起因大概是因为闽南多为功夫茶,只有三个杯子,那么先给谁喝就是一个问题。而且泡茶总是第一泡最香,到后来越淡。后来茶杯多起来,也依旧遵循此例了。但到别人家里喝茶的客,大多不是真为了喝好茶,只是大家坐下来,一定要开始做这么一件事,围着茶盘,边泡边喝边说话。
客人来家里,没给人端茶,人家会觉得你颇为没教养;特别熟的朋友,主人或许跟你告声:这么熟,茶自己端哈。如果熟到可以到TA家自己端茶或自己泡茶的程度,就是过命的交情或者最为紧密的亲人了。某种意义上说,茶是闽南人在自己客厅的主权宣示,它用来欢迎、融洽、表达甚至贬斥。如果一群人去某人家里,一群都喝了主人端的茶,只有一个没有,别人一定会出声提醒,以免主人失仪。如果主人是故意的,那么他们基本下次可以绝交了----不是夸张这种事屡屡有过。只有一圈都热气腾腾地喝过热茶后,每个人脸上眼里泛着氤氲之气,手里握着杯子,穿梭中间忙碌的主人也满足之余,宾主的交流才可以完成。不管进客厅之前是否认识,喝过了茶后,就拉近了距离,可以敞开了怀聊天。
媲之这样生气勃勃的日常茶道,我总觉得日本茶道如供在案上的香炉或硬生生绣在屏风上的花鸟。其实日常茶道也是严格的有序的不能一丝纷乱的,比如端茶的姿势、方向,接茶的人也得双手去接,各种讲究。只不过已经融进了生活和日常,成为人们思想和意识、礼仪的一部分。这些多是平常待客的习惯,如果是三五好友,约了品茶,那就是另一番面目了。回想起来,特意约了品茶的似乎不多,可能是因为每个人基本每天都在喝茶,多半比如是哪位来我家里坐,我爹一高兴,在一堆大大小小高矮胖瘦的茶叶罐里扒拉出一个小的,郑而其事地说:“今天你来了,我们喝……茶”。然后又从后面拉出一个装水的罐子,骄傲地说:这是某某山的水。于是客人就哗起来,一屁股坐下,整个晚上赶也不走了。到了这时,茶具通常都换了当下多见的那种大块木头雕出来的茶盘,依旧瓷碗瓷杯,有时也是紫砂,乡人不大追捧紫砂,有个好笑的原因是他们觉得紫砂不好看。好茶对大多数人都有诱惑力,极少数不好这个的,每每低了头,羞愧地说:不好意思,不大懂茶。 当是时,连不懂茶都会自觉羞愧阿。喝的茶也变成了铁观音、武夷岩茶、普洱、红茶各种,我们喝得最惯的,还是水仙肉桂罢。金骏眉各种新贵也喝的。
品茶更多的是在户外。当地的酒店,饭后都要送上茶具茶叶和水,供客人消食休憩。我乡里的饭店,最受欢迎的都是在户外半开敞式的,有些对着海,更多对着山。老家处有座将军山,山上搭了无数的茅草屋,做窑鸡各种,我们每每到那去品茶,饭前喝半天,饭后再喝半天,坐在半山腰,对着山下的镜湖,远处的山色,芦苇袅袅,山风清新,四下无声,唯有虫鸣鸟叫和鸡肉地瓜的香气。左右四顾,每个草亭下,尽有像我们这样,伸了腿,靠躺在椅子里,惬意地享受辰光的人。还有一次是在山凹处,里面一个小碧湖,旁边种满花草,头上全三角梅繁花搭成的架子,下面几把木头椅子,先是在岸上喝,后来携了茶具,到湖里的船上去喝。水极清澈幽深,尽头处是水源,从上而下,宛如泻玉,琅琅有声。旁边开着一树紫色的木樨,弯弯曲曲斜映在水里,花瓣浮在水面上。每每忘言。
后来政府为了食物规范,在山下建了别墅酒店村,人来得更多,可山上的生意还是更好------喜欢在山上吃饭喝茶的人总是更多。最后无奈,只好把山上的草亭拆了,我们喝茶就移到了山下的别墅酒店。那里也有好处,蚊蚋不多,而且可以在阳台上喝茶喝酒,每每喝着,一轮大而圆满的明月就上了中天,四面山影绰无声,山中明月,当时情景,也是很好的经历。山上有好泉水,而且奔涌不息,随处汲泉,洗壶泡茶,也是作为当地人的一大乐事。
地方不大,每个人见面寒暄,说来说去不外乎是那些,自己在的单位待遇如何,家里如何,婆媳如何。竟是这些,也可扯到茶。每每听一位骄傲地说我们单位连办公室都喝一级水仙,哗,引得其他人一片羡慕眼光;又有人抱怨单位不好,不是因为钱少,不是工作多,而是办公室里居然用三级水仙,她憋着脸气愤愤地:你说,这叫什么单位,居然让我们喝这种粗茶?!!而且还限制茶叶。 我认识的有一个,因为喝不了单位的粗茶,辞职下海去了。茶米茶米,在闽南话里,茶和米是并重的,同等地位的。
我当时在一个政府的小办公室里,最主要的工作范畴是掌管一个巨大的青花茶壶,每天洗十几个茶杯,泡茶给人喝,听人讲话。没茶叶的时候补上。平常茶叶外,夏天添个枇杷花茶,或苦丁茶。大叶苦丁,在酷暑最热时,每人的大茶杯里搁上几叶,可消盛夏之暑。喝茶多了,大家肚子饿,我便安排点心,一拨当地最好吃的水晶粿电话,那里的小妹一听我的声音就知道了:两盒水晶粿,要快,大芒果树下的某院。休息时吃着水晶粿喝着茶,虽然我们那个单位清水寡味,但大家都做得非常开心。
我在家,每每在二楼大客厅,独自席地而坐,依着大茶桌,听着古琴,慢慢泡上一泡茶,闲看几页书。如果窗外下起细雨,琴声雨声,茶香雨意,是最好的时候了。案头有时置一把新开的水仙,香气袭人。偶尔游玩回来,折枝白梅插在陶罐里,婆娑有生意。再不济,几片肥而绿的蒲葵叶也是不错的。
旧文
早上起来,熬了一壶酽酽的普洱,喝下去,人醒了。
我一直是个迷糊的人,迷糊地喝了几十年的茶。从记事起,喝的都是黑乎乎苦巴巴的茶汤。我喝茶大约比喝酒早些,自有最初的记忆起,喝的就都是这种黑乎乎的茶汤。长到大,白开水很少喝,饮料几乎不喝---不是因为刻意养生或者其他,实在是人的口味在童年就已经定了啦。喝了这么多年茶,许多人觉得我一定很懂茶,懂是懂一些,但那些华丽丽的理论和其他也不大会说。我只知道,你给我一杯茶,我知道好不好,又或者能说出为什么不好,可能只能说到泡的水温或者制作火候这个层次上。说到底,我只是个喝茶的人,不是做茶的。也不是做茶艺表演的。
有些人觉得懂茶的人可能是那种懂得所有的好茶,只喝好茶,差的茶一进口就吐出来,我觉得那确实是一种境界,但我更喜欢那种什么茶都能喝,好茶坏茶能分辨,也都能喝的人.毕竟茶是世间草木精华,上等好茶 则奢靡太过。有次看电视节目,有个人几百种茶喝下来,每种都能说出出处、产地等,看得我羡慕不已,想着如果从小也这么训练,大约也能有些小成果,做个茶中猎犬什么------可惜回不去了。
在我生长的地方,天天喝茶,可对这个懂字,要求并不高。他们坐下来,端起小瓷杯,细细品一口,咂舌点头不住地说:好茶,好茶。如此便可宾主尽欢,大家欢喜了。好就是好,不用多说。
喝过所有好茶,只喝好茶,粗茶一进口就吐出来,固然是一种境界,然而我以为,喝得了大多数的茶----变质除外,好坏咸知,分辨清楚,深知滋味,才是真懂茶的人。茶原本是世间草木的精华,好茶又是其中上者,只想喝好茶,不想喝劣茶,正如人生只想顺遂不肯逆境,不是真喝茶的人;而世间茶又有千百种,务要喝好茶,人生也太无趣了些。
茶的滋味,正是人生的滋味,于我。年纪渐大,对茶的要求渐高,现在让我喝粗茶,大概也是喝不下去的----开始不懂茶滋味了。童年时在各个村子里窜,每家去喝茶,大人小孩都四下去喝茶,无论八十岁还是八岁,恩这就是闽南。当然也不是家家如此,某种意义上说,茶是个无形的分割线。
那时的茶几大多是红漆的,四脚撑开,茶盘类似盘子大,三个小瓷杯,一个茶壶或盖碗当地叫“冲罐”或“苏罐”------直到今天我在北京也这样,上面照例厚厚的黑黄茶垢。两碟小茶点一定是糖莲子和金寸条-----,话说再没比这两种点心更难吃死腻的了,我从来不吃,或者把糖莲子里的花生挖出来吃掉。有时还是糖渍冬瓜,我也非常害怕这种食品,吃在嘴里凉凉的,腥腥的,于是就一杯一杯灌茶。茶大半是沉香、水仙,还有更次一级的黄旦,用淡黄色的纸包着,上面印着淡绿的图案,经常是一片大而妩媚的叶子。炉子是小红炭炉,壶是铁壶,搁在炉上,一会就冒气。主人嘴里闲话说着说着,提起壶来,往茶壶注上水,再搁回去。那时并不知道开水反复开会有毒,一整天炉子都冒着白白热气------ 乡下炭也不值钱,没大气污染,茶桌大半在院子里,院子多半敞着半个田野,吹着沉醉晚风,农闲了,过年了,一天忙完吃完饭歇下来了,小炭炉的火就红红的。
沉香、水仙、黄旦是当地自产的茶,没有铁观音大红袍的不菲声名,听说的人极少,水仙也不是武夷水仙,它们共同的特点是色黑味重,而香气浓烈。大抵是山上的野茶树,农人上山时发现了,有心的人扯了叶子,自己制作。价格很贱,依稀记得是一毛二一包,一包可泡一个月之久。每次我泡茶,就大把大把往里放,也不曾被大人呵斥浪费。泡出来的茶比老抽还黑,喝一口就眉毛倒竖,然而硬生生咽下去,却有暖流惬意各种甘香涌上来。
长大后就很少再喝到,几乎有近二十年不曾再听到这几个名字。沉香原本是名贵香料,却扯了叶子来做茶,也是有些浪费的事,但是对乡野农人而言,只要闻着香,又是茶树,他便扯来做了茶------这大概是中国最初的茶道精神罢。去年有位认识的大人专门做了沉香茶,道是十分稀罕-----送了些过来,我却更喝不惯了,一股浓烈的香料和药味,倒不如小时候的野茶。又前不久去北京一个茶会,看到一个人小心翼翼地从怀里掏出一包宝贝茶,又得意而小心翼翼地拨开茶叶,拈出一片大叶子,说:看,黄旦。我当时呆掉了,从没想过记忆里这么贱格的黄旦会这么被珍而重之。细问之下,才知道黄旦有奇香,虽然味道不好,但能给众茶叶增香和提香,又保得茶叶不窜味,于是有收藏上等好茶的人每每寻觅甚苦,黄旦又少,得一两叶就兴奋不已。世间物无贵贱,找到合适和对的位置便好。
其实我的乡里也是有茶山的,有茶山的地方都有浪漫的故事。茶山是美丽的东西,春天绿油油地一片----虽然非茶山也是绿油油的,但是茶山的茶树整齐,一垄垄绕着山盘上去,有人天天浇水,叶子油亮油亮像碧玉一般闪闪发亮。很快漫山就开起了茶花。山茶花是白色的,薄如蝉綃,不大,鹅黄的蕊,香气腻人。边开边落,我看到的山茶花,总一半在树上,一半飘落在树根边。早晨上山,在乳白色的晨雾里,看着枝头开着的一半白色花瓣,一半飘落着的白色花瓣,淡淡的惆怅和近于忧伤的美是日本徘句里最爱的情怀。 茶山很远,自然要早起。因为太小,我只去一次,走到脚酸腿软,最后被人背了上去。当然我们知道,茶山的浪漫除了茶,更重要的是采茶妹子,中国民歌里多少采茶歌阿。我当时小,没赶上做个你侬我侬的采茶妹子,只是守着茶树下挖出来的花生,一大锅煮熟了,个大仁白,香得不得了,抱着吃啊吃。或者爬到山上屋子后面的荔枝树上去摘剩下的荔枝,那里的荔枝分外酸,酸到这么多年我还得。
荔枝树下是口方的大水井,用来浇茶树的-----我竟没掉下去。吃酸荔枝到口角麻的时候,沿着荔枝树干爬到红砖围墙上, 高高坐在围墙上,晃着两条腿。看着大院子,一院子热气腾腾的人,院中心正在炒茶,架起一个黝黑的大铁锅,男人光着的膀子流着黑汗,姑娘们在旁边添火加柴,洗花生的,打水的,做饭的,唱着歌儿,笑声、闹声扬上了天。自那以后我再没见过这么热闹欢乐的集体劳动场面了。有时我恍惚觉得,其实乌托邦是存在过的,只不过只在一群最纯洁美好情感的人当中,时间非常短暂。
茶山的都是姑娘,也就是说还没嫁的。而乡人风俗,把姑娘看得很金贵,轻薄不得,诽誉不得,姑娘也自珍重,要行得正,要勤劳,要贤惠,要有好名声。可以说能上得了山的,都是好姑娘,和一堆好而漂亮的姑娘一起干活,那些少数男人自然也更加出力,不敢妄为。整个一个乡村山头版的大观园罢。除了勤劳外,大家关心的,还有谁最漂亮。但勤劳贤惠总在漂亮之前,当时永远是那样的。每年茶山都有个明的暗的山花罢。
我是三姨带着去的。那时年龄小到不辨美丑。据说三姨是当时的山花,村里一枝花。我实在回忆不起当时三姨的样子,等到多年后想去仔细寻找她美丽的痕迹时,她已经在田野劳作和海风里变得黝黑乃至面目难辨。但当时,关于她的流传故事真的很多,还有小调。。参看和她有几分相似的表妹表弟形状,不外乎是眼如星眸,鼻尖脸白,樱桃口,完全的古典美人模样-----五官着实精致,令我艳羡。沈从文笔下的秀秀,大约类似这般模样。想当初她穿个布衫,走青翠的茶山上。。。青裙玉面初相识,九月茶花满路开什么的,据说当初上茶山的大半小伙子,都是为三姨去的,他们有没有为她唱情歌,我不知道-----想来是有的,我在茶树下睡觉的时候似乎有听到过。又传说,上山中途那棵老荔枝树下,每周都会有一群小学生在那上课。上课的老师兼校长一手拿了课本,眼神飘飞老远---------等三姨经过。为了看三姨一眼,他就美名其曰带小学生春游上山,每周春游,小学生高兴得不得了,到后来大人发现这春游太频繁了;各种传说很多,但主角三姨是个文静的人,这些情歌和小调就如山上飞来飞去的鸟儿阿蝶儿啊,只是给茶山增添了一些香氛,三姨心上也知道的,所以她总是文静地低头含了笑,任由人说,任由人唱,被看得不好意思时走开。她非常勤劳,干活也利落,整个茶山都很有名,又美,又好,怪不得当时许多人发了痴。闹哄哄地一阵子,但三姨到底也没主。下了茶山,三姨嫁了别人。事情说起来也简单,村里演戏,邻村的姨丈来看戏,看到了三姨,种在了心里,回去一打听,更加爱慕。就求人来提亲,当时我姥姥有名难对付,爱摆架子刁难女婿------我爹当年提亲提了三十多次阿! 深受提亲苦的我爹仗义相助,两次之后,我姥姥竟然直接点头同意了。消息传出,乡人大跌眼镜,尤其年轻人,无不大起早知如此之心。后来我问三姨为什么看中了姨丈,三姨说:也没什么,他来提亲了,我觉得可以。一个男子凭一面之缘,向一个女子求亲,并十分诚恳,已经是很大的诚意了,三姨是个纯朴的人,能体会到这个。何况姨丈人也好,长得也好。总之茶山上的那一段日子,终究只是云端往事了吧。于是就下聘礼,来喝茶。汗,都忘掉在写茶了。
当地下聘,要走的一个重要程序是喝茶。就是喝金枣茶,乌龙茶里放颗蜜枣,蜜枣甜蜜,枣谐音到老,各种讲究。这时斟茶的人每每要穿了新做的衣服,手洗得干净,头上簪一朵绒做的红花。高高执壶,热热地斟下去,端到提亲的大舅爷面前,双方一起喝了,表示从此一家,甜甜蜜蜜。喝了茶,就是男方的人,不能反悔,安心等人来娶。仪式这种东西其实是在庄严我们的情感,在婚姻开始的时候,就有这种美好的期待和神圣,结婚的人才能郑而其事地去做一对好夫妇。古人一诺千金,约束也只在自己内心吧。之前还得先拿蜜枣茶拜过天地,总之无论是天神还是庙里的神,还是人间尊贵的客人,在当地,通通以茶奉之。
我三岁刚会走路起,就被教育怎么奉茶。就是双手端着茶杯,小时候觉得热而烫手,久了再热都能端得好,在一群众人找出最尊贵的,如果有外客,先从外客里找,一般是年纪最大的,接下来是威望最高的,依次端过来。外客端完了,再端给时常来的,再端给家里人,也是依照这个次序。可以说,一圈茶端下来,就是无形中排好了心里的位置位次。如果你想表达下自己对某个人的不满,就把他在最后。一般这个次序是依照民间声望和主人的心中地位来的,所以如果你和一群人进了闽南人的客厅,主人给你奉了第一杯茶,那么你大可自傲,这实在是表达最大的尊敬了,以我年龄资历,目前喝到第一杯茶的次数还真不多阿,每次喝到简直要受宠若惊。这个风俗的起因大概是因为闽南多为功夫茶,只有三个杯子,那么先给谁喝就是一个问题。而且泡茶总是第一泡最香,到后来越淡。后来茶杯多起来,也依旧遵循此例了。但到别人家里喝茶的客,大多不是真为了喝好茶,只是大家坐下来,一定要开始做这么一件事,围着茶盘,边泡边喝边说话。
客人来家里,没给人端茶,人家会觉得你颇为没教养;特别熟的朋友,主人或许跟你告声:这么熟,茶自己端哈。如果熟到可以到TA家自己端茶或自己泡茶的程度,就是过命的交情或者最为紧密的亲人了。某种意义上说,茶是闽南人在自己客厅的主权宣示,它用来欢迎、融洽、表达甚至贬斥。如果一群人去某人家里,一群都喝了主人端的茶,只有一个没有,别人一定会出声提醒,以免主人失仪。如果主人是故意的,那么他们基本下次可以绝交了----不是夸张这种事屡屡有过。只有一圈都热气腾腾地喝过热茶后,每个人脸上眼里泛着氤氲之气,手里握着杯子,穿梭中间忙碌的主人也满足之余,宾主的交流才可以完成。不管进客厅之前是否认识,喝过了茶后,就拉近了距离,可以敞开了怀聊天。
媲之这样生气勃勃的日常茶道,我总觉得日本茶道如供在案上的香炉或硬生生绣在屏风上的花鸟。其实日常茶道也是严格的有序的不能一丝纷乱的,比如端茶的姿势、方向,接茶的人也得双手去接,各种讲究。只不过已经融进了生活和日常,成为人们思想和意识、礼仪的一部分。这些多是平常待客的习惯,如果是三五好友,约了品茶,那就是另一番面目了。回想起来,特意约了品茶的似乎不多,可能是因为每个人基本每天都在喝茶,多半比如是哪位来我家里坐,我爹一高兴,在一堆大大小小高矮胖瘦的茶叶罐里扒拉出一个小的,郑而其事地说:“今天你来了,我们喝……茶”。然后又从后面拉出一个装水的罐子,骄傲地说:这是某某山的水。于是客人就哗起来,一屁股坐下,整个晚上赶也不走了。到了这时,茶具通常都换了当下多见的那种大块木头雕出来的茶盘,依旧瓷碗瓷杯,有时也是紫砂,乡人不大追捧紫砂,有个好笑的原因是他们觉得紫砂不好看。好茶对大多数人都有诱惑力,极少数不好这个的,每每低了头,羞愧地说:不好意思,不大懂茶。 当是时,连不懂茶都会自觉羞愧阿。喝的茶也变成了铁观音、武夷岩茶、普洱、红茶各种,我们喝得最惯的,还是水仙肉桂罢。金骏眉各种新贵也喝的。
品茶更多的是在户外。当地的酒店,饭后都要送上茶具茶叶和水,供客人消食休憩。我乡里的饭店,最受欢迎的都是在户外半开敞式的,有些对着海,更多对着山。老家处有座将军山,山上搭了无数的茅草屋,做窑鸡各种,我们每每到那去品茶,饭前喝半天,饭后再喝半天,坐在半山腰,对着山下的镜湖,远处的山色,芦苇袅袅,山风清新,四下无声,唯有虫鸣鸟叫和鸡肉地瓜的香气。左右四顾,每个草亭下,尽有像我们这样,伸了腿,靠躺在椅子里,惬意地享受辰光的人。还有一次是在山凹处,里面一个小碧湖,旁边种满花草,头上全三角梅繁花搭成的架子,下面几把木头椅子,先是在岸上喝,后来携了茶具,到湖里的船上去喝。水极清澈幽深,尽头处是水源,从上而下,宛如泻玉,琅琅有声。旁边开着一树紫色的木樨,弯弯曲曲斜映在水里,花瓣浮在水面上。每每忘言。
后来政府为了食物规范,在山下建了别墅酒店村,人来得更多,可山上的生意还是更好------喜欢在山上吃饭喝茶的人总是更多。最后无奈,只好把山上的草亭拆了,我们喝茶就移到了山下的别墅酒店。那里也有好处,蚊蚋不多,而且可以在阳台上喝茶喝酒,每每喝着,一轮大而圆满的明月就上了中天,四面山影绰无声,山中明月,当时情景,也是很好的经历。山上有好泉水,而且奔涌不息,随处汲泉,洗壶泡茶,也是作为当地人的一大乐事。
地方不大,每个人见面寒暄,说来说去不外乎是那些,自己在的单位待遇如何,家里如何,婆媳如何。竟是这些,也可扯到茶。每每听一位骄傲地说我们单位连办公室都喝一级水仙,哗,引得其他人一片羡慕眼光;又有人抱怨单位不好,不是因为钱少,不是工作多,而是办公室里居然用三级水仙,她憋着脸气愤愤地:你说,这叫什么单位,居然让我们喝这种粗茶?!!而且还限制茶叶。 我认识的有一个,因为喝不了单位的粗茶,辞职下海去了。茶米茶米,在闽南话里,茶和米是并重的,同等地位的。
我当时在一个政府的小办公室里,最主要的工作范畴是掌管一个巨大的青花茶壶,每天洗十几个茶杯,泡茶给人喝,听人讲话。没茶叶的时候补上。平常茶叶外,夏天添个枇杷花茶,或苦丁茶。大叶苦丁,在酷暑最热时,每人的大茶杯里搁上几叶,可消盛夏之暑。喝茶多了,大家肚子饿,我便安排点心,一拨当地最好吃的水晶粿电话,那里的小妹一听我的声音就知道了:两盒水晶粿,要快,大芒果树下的某院。休息时吃着水晶粿喝着茶,虽然我们那个单位清水寡味,但大家都做得非常开心。
我在家,每每在二楼大客厅,独自席地而坐,依着大茶桌,听着古琴,慢慢泡上一泡茶,闲看几页书。如果窗外下起细雨,琴声雨声,茶香雨意,是最好的时候了。案头有时置一把新开的水仙,香气袭人。偶尔游玩回来,折枝白梅插在陶罐里,婆娑有生意。再不济,几片肥而绿的蒲葵叶也是不错的。
旧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