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人一周年乱记
半年前,看到一个在BCG Tokyo就职的朋友的朋友在人人上Po午夜加班图,纪念成为社会人半周年的时候,我才觉得“啊天!原来自己也是社会人了!”
我其实没有一个能欢呼或者唏嘘从学生转变社会人的机会,因为去年的这个时候,我对自己的生活和未来一无所知到自顾不暇。作为系里第一个拿到offer,同时也是最后一个确定工作的人,穿着翠绿学士服满校园微笑合影而一肚子委屈的感受我可能一辈子都忘不了。我一直觉得凭自己(虽然只是有限和时常偷懒的)付出和能力,不应该只做文字搬运的工作。而寒假在新华社里苦苦挨过的那几天更让我觉得,一眼可以看到尽头的生活对我来说实在可怕。在新华社的那几天我脸上生了一脸痘,因为我没时间喝水,全在痛苦地忙着装Busy,装enjoy案头的一切,所以气结不爽导致爆痘。到后来,各种力量推推搡搡让人觉得喘不过气来,甚至一生气面了一家新加坡的猎头公司,想着总之get out of the country and all this shit就够了。反倒,在那样的逆境下有些事情做得反倒不错,比如导演了不错的毕业秀,毕业论文拿到优秀,健身也小有成果之类的。我不是逆境型人才,而且严重依赖正反馈来维持运转和自我激励。后来有时我反思,帮我一点点撑过来的除了用三岛由纪夫的理想和完美主义来取暖,孟子那句人尽皆知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再有,可能是我一直喜欢的某种东西。
前几天在香港久违地以游客的身份重新审视了这座城市。晚上搭的士回尖沙咀,IFC的灯光投射到港岛上方的低云上,九龙后面的高级公寓星星点点,我在想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pay extra extra extra extra effort,从几岁开始人生竞赛,通过层层关卡,常青藤读了几圈来到这里,开始在中环的某一座某一层的某一个cell里经营进退,在地铁里冲出车门突破人海,然后若干年后拥有这样一扇闪烁的窗和窗帘后几十坪的小居室?这样的drive and value又在哪里?与眼前香港世俗的例子完全相反的,是我在大学里,特别神奇地,接受的很多“出世”思想的熏陶。每个人都在讨论jump out of the system, entrepreneurship, quit the bank and join a farm, change the world, blah blah blah, 然后大部分津津乐道这些,会在presentation最后放Heal the world的人最后又倏地跑进了投行安心地开始the evil 1%的生活。我觉得还是别急着质问为什么了,匆匆质疑和匆匆给出答案的人其实根本什么都不懂。只是,在我看来或许这些无关出世入世,重点是你要去挑战点什么。你要强迫自己的枝叶向某个方向去伸展去够,然后你脚下的根才能尽快地扎向土壤深处汲取养分。然后有一天你觉得OK这片养分我吸了不少了,该换地儿了,于是你又回去做了banker or whatever. 最后看上去你在HK或者东京的小房子逼仄到比不上人家克拉玛依的一间厕所,but it values way more than that,你在实现这个value的过程中所面对的挑战和赋予自己的价值也甩开它几千英里了。
于是这个我一直喜欢的又刺激的叫做挑战的东西,和我一起毕业成了社会人,陪我一起分泌多巴胺,一起熬夜。对比原来我自以为很独特偶尔很拼很冲的大学生活,其实还是太carefree,太舒服,太舒服,太舒服了。我原来以为自己很NB的地方,其实也还是太正常,太不值一提了。
Suits里Harvey说了,“Life is this: ___, I want this: ——.” 我加一句,without this: ~~~~,it might forever be this:_____。嗯,大家社会人一周年快乐。
我其实没有一个能欢呼或者唏嘘从学生转变社会人的机会,因为去年的这个时候,我对自己的生活和未来一无所知到自顾不暇。作为系里第一个拿到offer,同时也是最后一个确定工作的人,穿着翠绿学士服满校园微笑合影而一肚子委屈的感受我可能一辈子都忘不了。我一直觉得凭自己(虽然只是有限和时常偷懒的)付出和能力,不应该只做文字搬运的工作。而寒假在新华社里苦苦挨过的那几天更让我觉得,一眼可以看到尽头的生活对我来说实在可怕。在新华社的那几天我脸上生了一脸痘,因为我没时间喝水,全在痛苦地忙着装Busy,装enjoy案头的一切,所以气结不爽导致爆痘。到后来,各种力量推推搡搡让人觉得喘不过气来,甚至一生气面了一家新加坡的猎头公司,想着总之get out of the country and all this shit就够了。反倒,在那样的逆境下有些事情做得反倒不错,比如导演了不错的毕业秀,毕业论文拿到优秀,健身也小有成果之类的。我不是逆境型人才,而且严重依赖正反馈来维持运转和自我激励。后来有时我反思,帮我一点点撑过来的除了用三岛由纪夫的理想和完美主义来取暖,孟子那句人尽皆知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再有,可能是我一直喜欢的某种东西。
前几天在香港久违地以游客的身份重新审视了这座城市。晚上搭的士回尖沙咀,IFC的灯光投射到港岛上方的低云上,九龙后面的高级公寓星星点点,我在想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pay extra extra extra extra effort,从几岁开始人生竞赛,通过层层关卡,常青藤读了几圈来到这里,开始在中环的某一座某一层的某一个cell里经营进退,在地铁里冲出车门突破人海,然后若干年后拥有这样一扇闪烁的窗和窗帘后几十坪的小居室?这样的drive and value又在哪里?与眼前香港世俗的例子完全相反的,是我在大学里,特别神奇地,接受的很多“出世”思想的熏陶。每个人都在讨论jump out of the system, entrepreneurship, quit the bank and join a farm, change the world, blah blah blah, 然后大部分津津乐道这些,会在presentation最后放Heal the world的人最后又倏地跑进了投行安心地开始the evil 1%的生活。我觉得还是别急着质问为什么了,匆匆质疑和匆匆给出答案的人其实根本什么都不懂。只是,在我看来或许这些无关出世入世,重点是你要去挑战点什么。你要强迫自己的枝叶向某个方向去伸展去够,然后你脚下的根才能尽快地扎向土壤深处汲取养分。然后有一天你觉得OK这片养分我吸了不少了,该换地儿了,于是你又回去做了banker or whatever. 最后看上去你在HK或者东京的小房子逼仄到比不上人家克拉玛依的一间厕所,but it values way more than that,你在实现这个value的过程中所面对的挑战和赋予自己的价值也甩开它几千英里了。
于是这个我一直喜欢的又刺激的叫做挑战的东西,和我一起毕业成了社会人,陪我一起分泌多巴胺,一起熬夜。对比原来我自以为很独特偶尔很拼很冲的大学生活,其实还是太carefree,太舒服,太舒服,太舒服了。我原来以为自己很NB的地方,其实也还是太正常,太不值一提了。
Suits里Harvey说了,“Life is this: ___, I want this: ——.” 我加一句,without this: ~~~~,it might forever be this:_____。嗯,大家社会人一周年快乐。
林檎班学級委員
(New Haven, United States)
1) As a traveler/trekker 踩过: 01. China Mainland 02. Hong Kong 03....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