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的灵性
来源:《老年世界》 作者:邵玉田
一、我去过一次黄山,曾在迎客松前留影,至今仍是游黄山的唯一纪念。
去年8月,黄山园林局在对黄山古树名木进行的一次例行体检中发现,与“迎客松”称之为姊妹松的“送客松”2年生的针叶有发黄的迹象,随即组织专家会诊并积极实施抢救措施。当12月份确诊抢救无效已经枯死了以后,便很快经过调查论证寻找了合适的“接班人”,新“送客松”与原送客松形神相似,体量略大,挺拔茂盛,分枝合理,呈旗形树冠。
由此我想到了两个问题:
黄山“送松”生命的延续。这不是随便而定,而是经过严格的考查论证,必定有它判断的标准和依据——植物也有类似人类基因的一种内在的自然因素。
追溯到1635年明代许楚写的《黄山游记》,里面就有了迎、送俩松的记载。送松、迎松先后于1799、1832年死亡,后在1859年重新择树命名。现在黄山上的迎、送两松便是那时候择树命名的。
加上这一次,这种人性化处理方式的延续,是不是人类对于植物的一种心灵的寄托?
人类与植物共存于地球,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人类从植物那里得到的远远不止是生存的条件,其中还应该包括精神上的各种灵感的启示。
因为植物们同样充满了灵性。
二、孩提时经常看的一本书《伊索寓言》,那些植物之间、植物与人(与神)、植物与动物的许多故事,让我确信——植物也有丰富的情感。
在上学的乡村小路上,我常常会戏弄那些含羞草。含羞草的叶子被轻轻触动以后,小叶子马上就会合拢,就如同大姑娘害羞时双手捂着脸一样。那是一次与植物作心灵的对话,让我感知植物和动物一样有着复杂的神经系统。我还听人说过,生长在我国陕西勉县城南“诸葛坟”附近的那些痒痒树,当人们用手在它的树干根部去挠动几下,树枝会随着手指的挠动而轻轻地摇摆,动作越快,摇摆的节奏也随之加快,仿佛是在与小孩做“痒痒挠”的游戏。
栗子树更有奇特的本领。它不但感觉灵敏,而且还能预测天气。进入冬季,将要出现下雪或是有霜的天气时,它会提前几个星期长出芽来。植物同人类一样对于外界的多种刺激能够作出积极的反应,并且获取来自周围环境的大量信息。英国植物学家的一项实验证明,植物不仅有颜色“视觉”,不是“色盲”,还十分敏感。
植物不仅有动物那样的灵敏感觉,甚至有流着如人血一样的珍奇树种。
2005年3月,广东湛江遂溪县乌塘镇北安村,一位农民砍伐一棵野树回来搭牛棚,发现这棵树流出的树脂竟然和人体鲜血一般殷红。“血树”锯成了的木板也带着与人血一样的斑迹。找到了原来的那棵树桩,连砍几刀依然流着“血”。甚至后来还有人证实,小时候就听老人说过,他们那里的山上也有一棵“血树”,山上的老虎常去那里吮吸树血。
三、二十一岁的那年,在农村供销社搞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工作。自己尚且对男情女爱懵懵懂懂,而对于那些农作物的“谈婚论嫁”(植保知识)却已经相当熟习。
那些植物对“爱情”的专一,如“守身如玉”的那种圣洁。
花粉自由地传播,雌花也有“情窦初开”,虽然恋爱自由,但“成亲”还是“有矩可循”的。
花期相遇,玉米的花粉有可能传达到大豆的柱头上,水稻的花粉也有可能落到了棉花的柱头上,但这样的恋爱却无法“生儿育女”,其原因是它们之间没有“亲和力”。
更有趣的是当一种花粉落到了柱头上,它们便可通过自己的“味觉”辨别出来,立即分泌出一种糖蛋白,如果是同一种植物,柱头的角质层马上溶化,让花粉管走进“洞房(子房)”内,进而“交配”;如果不是同一种植物的花粉,柱头则不会接受,会产生胼胝质,形成角质突起,阻拦花粉管进入“洞房”,因而不能“同床”。
正因为这样,各类植物的“婚姻”才避免了“乱伦”。玉米不能“嫁”给大豆,水稻也不能错“嫁”棉花为“妻”,异科植物之间的这种“抗婚”,难以生成植物“种族”中间的“混血儿”,防止了物种之间遗传差异的消失,维持了各物种的稳定和延续。
如果,人类对于爱情也都是如此,岂不是可以省去若干烦恼和忧愁。
四、我的童年随父母在一条小船上四处漂泊。九岁到苏北农村外婆家入学。三年的时间,母亲想儿常常是夜不能寝,即便是睡着了也会在“寻找儿子”的梦中惊醒。小时,对母亲的这种思念之情没有深刻的体会。
工作之余,我爱好文学并开始学习写作,有了钻研情感问题的兴趣,莫说是人类,原来植物的母爱同样感人泪下!
在我国南北各地都有的一种野生植物叫车前草,它们有高高的茎,茎顶上开出瘦小的花,花下的苞片是孕育种子的地方。科学家测量了在不同季节下苞片中的环境温度后发现,苞片的颜色会因季节变化而更替,这是因为苞片的颜色是“植物妈妈”为控制“育儿室”的环境温度而使用的
“调节器”。在气温低的季节里,为了得到更多的阳光和热,“植物妈妈”把苞片的颜色调得很深,以便吸收更多的红外光和可见光。
还有一种植物叫高山蓟,大都生长在岩石遍布的山坡上,生长期缓慢,开花、结籽,然后倒在了贫瘠的土地上。这个过程比起其他的植物没有什么特别,然而不同的是别的甚至是多数的种子有的在风中滑行,有的借助动物漂向了远方。唯它们只是老老实实就地落下,让“植物妈妈”有一天颓然倒下,压在上方呵护着它们。用“植物妈妈”的身体挡住了炽热的阳光和干燥的风,使水分不至于轻易地蒸发,在这种情况下,种子的存活率一般可以提高四倍。“植物妈妈”用这些巧妙的方法,让种子在离开母体前后都能够获得良好的呵护,就如同母鸡精心孵化它们的蛋一样。
我才彻悟:“母亲的真正本质是关心和责任”(弗洛姆)的深刻内涵。
五、我写过一篇《嫉贤与妒能》的文章。
然而,我始终没有想到植物之间也有争奇斗艳的较量。
我从《新民晚报》上看到一篇文章,一位朋友家里有一盆枝叶扶疏的滴水观音,一日,看到花店的一盆妩媚可爱的绿萝,便买了回来,挂在了
滴水观音的上面。没想第二天早上一看,一向中规中矩的滴水观音一夜之间却抽出了三片新叶,而那昨天就没浇水的绿萝每片叶子都在滴水,当即惊奇不已。这分明是在自我展现,是一次把对方压下去的辛苦攀比。只不过它们没有身体和语言,才以这种独特形态来表达。
不同的是,这位朋友的文章是向我们传达了植物灵性的可爱,而我那篇文章,则是对人类身上性格、行为的丑陋给以讽刺意味的鞭挞。
身心灵在线网站 http://www.sxl-online.com
一、我去过一次黄山,曾在迎客松前留影,至今仍是游黄山的唯一纪念。
去年8月,黄山园林局在对黄山古树名木进行的一次例行体检中发现,与“迎客松”称之为姊妹松的“送客松”2年生的针叶有发黄的迹象,随即组织专家会诊并积极实施抢救措施。当12月份确诊抢救无效已经枯死了以后,便很快经过调查论证寻找了合适的“接班人”,新“送客松”与原送客松形神相似,体量略大,挺拔茂盛,分枝合理,呈旗形树冠。
由此我想到了两个问题:
黄山“送松”生命的延续。这不是随便而定,而是经过严格的考查论证,必定有它判断的标准和依据——植物也有类似人类基因的一种内在的自然因素。
追溯到1635年明代许楚写的《黄山游记》,里面就有了迎、送俩松的记载。送松、迎松先后于1799、1832年死亡,后在1859年重新择树命名。现在黄山上的迎、送两松便是那时候择树命名的。
加上这一次,这种人性化处理方式的延续,是不是人类对于植物的一种心灵的寄托?
人类与植物共存于地球,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人类从植物那里得到的远远不止是生存的条件,其中还应该包括精神上的各种灵感的启示。
因为植物们同样充满了灵性。
二、孩提时经常看的一本书《伊索寓言》,那些植物之间、植物与人(与神)、植物与动物的许多故事,让我确信——植物也有丰富的情感。
在上学的乡村小路上,我常常会戏弄那些含羞草。含羞草的叶子被轻轻触动以后,小叶子马上就会合拢,就如同大姑娘害羞时双手捂着脸一样。那是一次与植物作心灵的对话,让我感知植物和动物一样有着复杂的神经系统。我还听人说过,生长在我国陕西勉县城南“诸葛坟”附近的那些痒痒树,当人们用手在它的树干根部去挠动几下,树枝会随着手指的挠动而轻轻地摇摆,动作越快,摇摆的节奏也随之加快,仿佛是在与小孩做“痒痒挠”的游戏。
栗子树更有奇特的本领。它不但感觉灵敏,而且还能预测天气。进入冬季,将要出现下雪或是有霜的天气时,它会提前几个星期长出芽来。植物同人类一样对于外界的多种刺激能够作出积极的反应,并且获取来自周围环境的大量信息。英国植物学家的一项实验证明,植物不仅有颜色“视觉”,不是“色盲”,还十分敏感。
植物不仅有动物那样的灵敏感觉,甚至有流着如人血一样的珍奇树种。
2005年3月,广东湛江遂溪县乌塘镇北安村,一位农民砍伐一棵野树回来搭牛棚,发现这棵树流出的树脂竟然和人体鲜血一般殷红。“血树”锯成了的木板也带着与人血一样的斑迹。找到了原来的那棵树桩,连砍几刀依然流着“血”。甚至后来还有人证实,小时候就听老人说过,他们那里的山上也有一棵“血树”,山上的老虎常去那里吮吸树血。
三、二十一岁的那年,在农村供销社搞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工作。自己尚且对男情女爱懵懵懂懂,而对于那些农作物的“谈婚论嫁”(植保知识)却已经相当熟习。
那些植物对“爱情”的专一,如“守身如玉”的那种圣洁。
花粉自由地传播,雌花也有“情窦初开”,虽然恋爱自由,但“成亲”还是“有矩可循”的。
花期相遇,玉米的花粉有可能传达到大豆的柱头上,水稻的花粉也有可能落到了棉花的柱头上,但这样的恋爱却无法“生儿育女”,其原因是它们之间没有“亲和力”。
更有趣的是当一种花粉落到了柱头上,它们便可通过自己的“味觉”辨别出来,立即分泌出一种糖蛋白,如果是同一种植物,柱头的角质层马上溶化,让花粉管走进“洞房(子房)”内,进而“交配”;如果不是同一种植物的花粉,柱头则不会接受,会产生胼胝质,形成角质突起,阻拦花粉管进入“洞房”,因而不能“同床”。
正因为这样,各类植物的“婚姻”才避免了“乱伦”。玉米不能“嫁”给大豆,水稻也不能错“嫁”棉花为“妻”,异科植物之间的这种“抗婚”,难以生成植物“种族”中间的“混血儿”,防止了物种之间遗传差异的消失,维持了各物种的稳定和延续。
如果,人类对于爱情也都是如此,岂不是可以省去若干烦恼和忧愁。
四、我的童年随父母在一条小船上四处漂泊。九岁到苏北农村外婆家入学。三年的时间,母亲想儿常常是夜不能寝,即便是睡着了也会在“寻找儿子”的梦中惊醒。小时,对母亲的这种思念之情没有深刻的体会。
工作之余,我爱好文学并开始学习写作,有了钻研情感问题的兴趣,莫说是人类,原来植物的母爱同样感人泪下!
在我国南北各地都有的一种野生植物叫车前草,它们有高高的茎,茎顶上开出瘦小的花,花下的苞片是孕育种子的地方。科学家测量了在不同季节下苞片中的环境温度后发现,苞片的颜色会因季节变化而更替,这是因为苞片的颜色是“植物妈妈”为控制“育儿室”的环境温度而使用的
“调节器”。在气温低的季节里,为了得到更多的阳光和热,“植物妈妈”把苞片的颜色调得很深,以便吸收更多的红外光和可见光。
还有一种植物叫高山蓟,大都生长在岩石遍布的山坡上,生长期缓慢,开花、结籽,然后倒在了贫瘠的土地上。这个过程比起其他的植物没有什么特别,然而不同的是别的甚至是多数的种子有的在风中滑行,有的借助动物漂向了远方。唯它们只是老老实实就地落下,让“植物妈妈”有一天颓然倒下,压在上方呵护着它们。用“植物妈妈”的身体挡住了炽热的阳光和干燥的风,使水分不至于轻易地蒸发,在这种情况下,种子的存活率一般可以提高四倍。“植物妈妈”用这些巧妙的方法,让种子在离开母体前后都能够获得良好的呵护,就如同母鸡精心孵化它们的蛋一样。
我才彻悟:“母亲的真正本质是关心和责任”(弗洛姆)的深刻内涵。
五、我写过一篇《嫉贤与妒能》的文章。
然而,我始终没有想到植物之间也有争奇斗艳的较量。
我从《新民晚报》上看到一篇文章,一位朋友家里有一盆枝叶扶疏的滴水观音,一日,看到花店的一盆妩媚可爱的绿萝,便买了回来,挂在了
滴水观音的上面。没想第二天早上一看,一向中规中矩的滴水观音一夜之间却抽出了三片新叶,而那昨天就没浇水的绿萝每片叶子都在滴水,当即惊奇不已。这分明是在自我展现,是一次把对方压下去的辛苦攀比。只不过它们没有身体和语言,才以这种独特形态来表达。
不同的是,这位朋友的文章是向我们传达了植物灵性的可爱,而我那篇文章,则是对人类身上性格、行为的丑陋给以讽刺意味的鞭挞。
身心灵在线网站 http://www.sxl-onlin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