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远醇香,韵味长留(记济南的把子肉)
犹记得小时候除了煎的金黄冒油的鸡蛋,最爱的就要属肥而不腻的红烧肉了。但是由于我家的那个掌勺的老爸种种的奇思妙想与偷工减料,最后上桌的红烧肉,每每都有大不同。或是多出少许洋葱,或是加进几味新的其美其名曰“实验性”的调料,又或是该软的肉是硬的,而该硬的土豆,又是软的。反正最后到嘴里的红烧肉,基本都与“肥而不腻,入口即化”不沾边。但是在那个物质匮乏,雪糕都是二毛的年代,其重要的意义,与现在的所谓山珍海味,南北大菜,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直到我来到了济南,这所被称为“泉城”的城市。最初我对它有种异乡人的排斥感,除了在心理上的美好幻想与现实的骨感的落差以外,更多的是对这里的饮食的诟病。时至今日,我还记得当初我在学校的周边的小县城里的大排档里点的鱼香肉丝上来后,里面的土豆丝让我幻灭的场景。还有在人满为患的小吃一条街,芙蓉街里的那些最后都让我偷偷的塞进了前面只顾得旁若无人亲热的情侣的手提包里的,所谓“名吃”,实则盛名之下其实难副的“名吃”。而学校里食堂更不必说,以“xx一绝”为首的诸般变化繁多的菜系,更是把我们这些不是屌丝的学生,玩弄于舌尖之上,愈发挑逗之后,却久久不得高潮。而偌大的一个学校,区区的一个食堂,更是中午下课时的兵家必争之地,你来我往之下的结果是每个打饭的窗口一字长蛇阵,而那些打好饭菜的人,往往是一座难求的站在边上看着那些提前下课后依然旁若无人,不分季节,不舍昼夜的你浓我浓忒煞情多的情侣们在不慌不忙的你一口,我一口,我一口,还是我一口的在秀着没日没夜的恩爱。长此以往,久而久之,那些曾经以为念念不忘的美食,就在我念念不忘的过程中,被淡淡的饿忘了。
当学校里的饭菜吃起来不那么“图样”的时候,“图森破”的去学校的周边寻找更美好的吃食,是一件理所应当的事情。尤其是对于我这种生性不羁爱自由,爱生活,就是不爱上课的学生来说。周边的小县城,大街小巷都或多或少的留下了我找寻美食的足迹。但是由于地域的限制,事倍,但是功半。最后的结果都是饥肠辘辘的一气儿吃完两碗虾仁鲜肉的“吉祥馄饨”,外加一瓶儿雪碧了事。那一年,吉祥馄饨的虾仁鲜肉只卖9元一碗。。。。。。。
在馄饨吃到我想吐的时候,我开始以它为中心,展开对周边的街道的考察。而当时在这个小县城里我接触的第一条街是叫做宾谷街很典型的小县城的小街道,麻雀虽小,但是也五脏俱全。吃喝衣用倒也一应俱全。而整条街给人感觉通常是灰蒙蒙的,走一趟下来,让人老是觉得嗓子里有些东西要咳出来。再加上济南偶尔那不甚明朗的天气,让人会事儿感觉分外的压抑。仿佛要从这里冲出来一样。而两边的建筑物普遍都比较低矮,与街面上的热闹倒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街边最多的则是一些林林总总的小饭馆,那些饭馆全是小门头,或者抑或说就是街边搭起的棚子,旁边挂着招牌,写着“好米干饭把子肉”“甏肉干饭”。
恰恰是这朴实无华的牌子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
应该说是出于一种本能——一种对食物的诱惑所做出的本能反应,是人类在长期的进化中所演变而来的。而我这个人又对种种“吃”的名目很在意,尤其是像我这种从外地来到这里的学生,对于吃的渴望,要远远超过了这座城市的边缘里那些站在街口搔首弄姿的老娘们儿。而对于那些吃的牌子,我当时一度觉得很是可笑。既然用米做饭,当然要用好米,难道还能用孬米?尽管我知晓或许是店主为了招徕生意,故意为之。但当时的我觉得真是有点多此一举了。而这恰恰是我对把子肉最初的印象。
而在回去之后,我对把子肉的联想就更为丰富了。因为那些街头的广告牌几乎是错别字的“重灾区”,再加上来济南之前我从未有听说过把子肉的名号。所以当时的我想当然的觉得这三个字估计是以谝传谝的大别字。曾也一度感觉有些别扭。后来见得多了,才愈发的好奇了。但把子肉到底是什么肉?我的头脑中还是一片空白。看着自己泛起老茧的右手,把子的形状,曾经在我的脑海中一度和五姑娘,相提并论起来。而我,则暗暗下定决心,就算是撸,也要把把子肉撸到手。
改变总是在出其不意中来到你的身边。前几天,我又转到宾谷街的时候,恰好看见旁边的一个快餐店写着“弘扬老济南名吃”,于是心说里面一定会有把子肉卖。而再走进去之后更是听见前面点餐的人说“来块把子肉”。在那一刹那间我突然觉得好像遇到了一个似曾相识的旧相识,你印象中有他的摸样,记忆里有他的方向,但是逢面却不曾相识。胆战心惊的,我点了一块把子肉,一个四喜丸子,半份儿土豆鱼香肉丝。坐在油光发亮的红木般的桌椅上,我仔细地看了看那些肉,它们静静的躺在一个托盘里,好似那个我似曾却不相识的老友。肉是连着皮的五花肉,但是却没有看到什么可以做活塞运动的“把子”,而肉的颜色与记忆中的红烧肉有些像,散发的香气也分外的诱人。于是我怀着激动的心情咬了一口,其个中紧张不亚于第一次用略显颤抖的双手来解开初恋女友那略显紧窄的红裤头时的感觉。一口下去,唇齿留香,是一种醇厚的味道,没有过多的表达,但是确实如此的厚重,尤其是肉皮的感觉,十分的筋道,而肥肉的部分也处理的丝毫没有腻的感觉。真正的达到了“肥而不腻”的感觉。这才是老济南那醇厚悠长的韵味,我在心里如此这般的对着自己说道。
说到山东,总是会不经意间说到历史上这里的英雄好汉们,大碗喝酒,大块吃肉。区区的八字,却带着无尽的豪迈之气,在一时间,似乎绿林好汉的主要特征就是大块吃肉,大碗喝酒了,至于劫富济贫,替天行道什么的,倒反而退居其次了。虽都说北方喜食面,南方人喜食米饭,而佐餐的菜品也和北方人大相近庭,多事讲究细致和搭配。往往在吃饭的时候,饭桌上能摆好几个盘子。盘中的小菜是名副其实的“小菜”,都少得可怜,让北方人食后总有意犹未尽的感受。而反观把子肉,一饭,一肉足以,却往往让很多来济南的南方人都大呼过瘾,对其念念不忘,究其原因,就是其追求简单而纯粹的美,简约,但是并不简单。其理念秉承了孔子“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理念,当真是大巧若拙,大智若愚的表现。
事到如今,“草包”的包子越来越“草包”了,季羡林老先生一直推崇备至的油旋也越来越有地沟的味道了,唯独只有这把子肉,不显山,不露水,扎根大众,它是群众饮食智慧的结晶,是济南人民淳朴厚重的一种体现。如果各位有机会来济南,一定要尝尝这象征着一方水土,一方风味儿的把子肉。
悠远醇香,韵味常留,何以解馋,唯有把子肉。
直到我来到了济南,这所被称为“泉城”的城市。最初我对它有种异乡人的排斥感,除了在心理上的美好幻想与现实的骨感的落差以外,更多的是对这里的饮食的诟病。时至今日,我还记得当初我在学校的周边的小县城里的大排档里点的鱼香肉丝上来后,里面的土豆丝让我幻灭的场景。还有在人满为患的小吃一条街,芙蓉街里的那些最后都让我偷偷的塞进了前面只顾得旁若无人亲热的情侣的手提包里的,所谓“名吃”,实则盛名之下其实难副的“名吃”。而学校里食堂更不必说,以“xx一绝”为首的诸般变化繁多的菜系,更是把我们这些不是屌丝的学生,玩弄于舌尖之上,愈发挑逗之后,却久久不得高潮。而偌大的一个学校,区区的一个食堂,更是中午下课时的兵家必争之地,你来我往之下的结果是每个打饭的窗口一字长蛇阵,而那些打好饭菜的人,往往是一座难求的站在边上看着那些提前下课后依然旁若无人,不分季节,不舍昼夜的你浓我浓忒煞情多的情侣们在不慌不忙的你一口,我一口,我一口,还是我一口的在秀着没日没夜的恩爱。长此以往,久而久之,那些曾经以为念念不忘的美食,就在我念念不忘的过程中,被淡淡的饿忘了。
当学校里的饭菜吃起来不那么“图样”的时候,“图森破”的去学校的周边寻找更美好的吃食,是一件理所应当的事情。尤其是对于我这种生性不羁爱自由,爱生活,就是不爱上课的学生来说。周边的小县城,大街小巷都或多或少的留下了我找寻美食的足迹。但是由于地域的限制,事倍,但是功半。最后的结果都是饥肠辘辘的一气儿吃完两碗虾仁鲜肉的“吉祥馄饨”,外加一瓶儿雪碧了事。那一年,吉祥馄饨的虾仁鲜肉只卖9元一碗。。。。。。。
在馄饨吃到我想吐的时候,我开始以它为中心,展开对周边的街道的考察。而当时在这个小县城里我接触的第一条街是叫做宾谷街很典型的小县城的小街道,麻雀虽小,但是也五脏俱全。吃喝衣用倒也一应俱全。而整条街给人感觉通常是灰蒙蒙的,走一趟下来,让人老是觉得嗓子里有些东西要咳出来。再加上济南偶尔那不甚明朗的天气,让人会事儿感觉分外的压抑。仿佛要从这里冲出来一样。而两边的建筑物普遍都比较低矮,与街面上的热闹倒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街边最多的则是一些林林总总的小饭馆,那些饭馆全是小门头,或者抑或说就是街边搭起的棚子,旁边挂着招牌,写着“好米干饭把子肉”“甏肉干饭”。
恰恰是这朴实无华的牌子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
应该说是出于一种本能——一种对食物的诱惑所做出的本能反应,是人类在长期的进化中所演变而来的。而我这个人又对种种“吃”的名目很在意,尤其是像我这种从外地来到这里的学生,对于吃的渴望,要远远超过了这座城市的边缘里那些站在街口搔首弄姿的老娘们儿。而对于那些吃的牌子,我当时一度觉得很是可笑。既然用米做饭,当然要用好米,难道还能用孬米?尽管我知晓或许是店主为了招徕生意,故意为之。但当时的我觉得真是有点多此一举了。而这恰恰是我对把子肉最初的印象。
而在回去之后,我对把子肉的联想就更为丰富了。因为那些街头的广告牌几乎是错别字的“重灾区”,再加上来济南之前我从未有听说过把子肉的名号。所以当时的我想当然的觉得这三个字估计是以谝传谝的大别字。曾也一度感觉有些别扭。后来见得多了,才愈发的好奇了。但把子肉到底是什么肉?我的头脑中还是一片空白。看着自己泛起老茧的右手,把子的形状,曾经在我的脑海中一度和五姑娘,相提并论起来。而我,则暗暗下定决心,就算是撸,也要把把子肉撸到手。
改变总是在出其不意中来到你的身边。前几天,我又转到宾谷街的时候,恰好看见旁边的一个快餐店写着“弘扬老济南名吃”,于是心说里面一定会有把子肉卖。而再走进去之后更是听见前面点餐的人说“来块把子肉”。在那一刹那间我突然觉得好像遇到了一个似曾相识的旧相识,你印象中有他的摸样,记忆里有他的方向,但是逢面却不曾相识。胆战心惊的,我点了一块把子肉,一个四喜丸子,半份儿土豆鱼香肉丝。坐在油光发亮的红木般的桌椅上,我仔细地看了看那些肉,它们静静的躺在一个托盘里,好似那个我似曾却不相识的老友。肉是连着皮的五花肉,但是却没有看到什么可以做活塞运动的“把子”,而肉的颜色与记忆中的红烧肉有些像,散发的香气也分外的诱人。于是我怀着激动的心情咬了一口,其个中紧张不亚于第一次用略显颤抖的双手来解开初恋女友那略显紧窄的红裤头时的感觉。一口下去,唇齿留香,是一种醇厚的味道,没有过多的表达,但是确实如此的厚重,尤其是肉皮的感觉,十分的筋道,而肥肉的部分也处理的丝毫没有腻的感觉。真正的达到了“肥而不腻”的感觉。这才是老济南那醇厚悠长的韵味,我在心里如此这般的对着自己说道。
说到山东,总是会不经意间说到历史上这里的英雄好汉们,大碗喝酒,大块吃肉。区区的八字,却带着无尽的豪迈之气,在一时间,似乎绿林好汉的主要特征就是大块吃肉,大碗喝酒了,至于劫富济贫,替天行道什么的,倒反而退居其次了。虽都说北方喜食面,南方人喜食米饭,而佐餐的菜品也和北方人大相近庭,多事讲究细致和搭配。往往在吃饭的时候,饭桌上能摆好几个盘子。盘中的小菜是名副其实的“小菜”,都少得可怜,让北方人食后总有意犹未尽的感受。而反观把子肉,一饭,一肉足以,却往往让很多来济南的南方人都大呼过瘾,对其念念不忘,究其原因,就是其追求简单而纯粹的美,简约,但是并不简单。其理念秉承了孔子“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理念,当真是大巧若拙,大智若愚的表现。
事到如今,“草包”的包子越来越“草包”了,季羡林老先生一直推崇备至的油旋也越来越有地沟的味道了,唯独只有这把子肉,不显山,不露水,扎根大众,它是群众饮食智慧的结晶,是济南人民淳朴厚重的一种体现。如果各位有机会来济南,一定要尝尝这象征着一方水土,一方风味儿的把子肉。
悠远醇香,韵味常留,何以解馋,唯有把子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