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行杂录2012.6.21
一、读
1、读毕《非形式逻辑与批判性思维》
2、读毕《价值的理由》
3、读毕《象背》 虽然和简单的,但很感人。略带忧伤的画面,平稳的叙述风格,典型的日本风格。
4《怎样学古文二十五讲》若干页
5、《乔姆斯基》若干页
二、听讲座
古典诗词文本解读的科学思维逻辑(一)至(五)
主讲人: 钟振振
主讲人单位:南京师范大学
介绍了一种科学考据方法下的诗词文本解读。其实并未离开训诂学的范围。
三、借书
《笔记大自然》
《尘梦禅心——苏曼殊画传》
四、回帖备份
我认为“精神主体消费食粮的意义,恰恰是为了再创造食粮”中的“再创造”依然是精神行为,而不是直接的具体行为,对“食梁”的使用必须经过认识加工阶段,精神主体不会直接产生“食梁”只能在已有的“食粮”上进行尝试,也就是说精神主体在大多数情况下要依靠“食粮”获得健康的身体。
“积极主动的外化”,但要注意的是,外化过程中,人对世界认识要受外化工具的限制,例如,我们通过录音机记录我们语言,不能转化为形象;用文字记录我们的认识,也同样存在必须遵守文字限制,所以“外化”不可能是完全的,只能是部分的,有损耗的。
“主体意识”与“主体语言”从人类发展来看,前者先于后者,这没有问题。但当后者出现之后,前者才能够作为一种文化的遗产被流传下来,所以哪一个在先,哪一个在后是不用争论的。现在,我们所谈讨的是二者互相作用的问题,如果二者不是互相独立的,也就不会有互相影响的效果。“主体意识”虽然从降生之时开始出现,但要想使之成熟,使之得到表达,必然要在已有的语言环境和语言词汇中进行选择,然后才能做到二者的互相促进。
对于“转向”问题,我依然坚持以前的看法,我们研究哲学思想只是为我们的研究提供思维上的借鉴,而不是直接搬用这些思想。现在如果要补充的话,我也不赞成用把某些行为与某些哲学思想直接联系起来,让他们排排站着接受指责。
1、读毕《非形式逻辑与批判性思维》
2、读毕《价值的理由》
3、读毕《象背》 虽然和简单的,但很感人。略带忧伤的画面,平稳的叙述风格,典型的日本风格。
4《怎样学古文二十五讲》若干页
5、《乔姆斯基》若干页
二、听讲座
古典诗词文本解读的科学思维逻辑(一)至(五)
主讲人: 钟振振
主讲人单位:南京师范大学
介绍了一种科学考据方法下的诗词文本解读。其实并未离开训诂学的范围。
三、借书
《笔记大自然》
《尘梦禅心——苏曼殊画传》
四、回帖备份
我认为“精神主体消费食粮的意义,恰恰是为了再创造食粮”中的“再创造”依然是精神行为,而不是直接的具体行为,对“食梁”的使用必须经过认识加工阶段,精神主体不会直接产生“食梁”只能在已有的“食粮”上进行尝试,也就是说精神主体在大多数情况下要依靠“食粮”获得健康的身体。
“积极主动的外化”,但要注意的是,外化过程中,人对世界认识要受外化工具的限制,例如,我们通过录音机记录我们语言,不能转化为形象;用文字记录我们的认识,也同样存在必须遵守文字限制,所以“外化”不可能是完全的,只能是部分的,有损耗的。
“主体意识”与“主体语言”从人类发展来看,前者先于后者,这没有问题。但当后者出现之后,前者才能够作为一种文化的遗产被流传下来,所以哪一个在先,哪一个在后是不用争论的。现在,我们所谈讨的是二者互相作用的问题,如果二者不是互相独立的,也就不会有互相影响的效果。“主体意识”虽然从降生之时开始出现,但要想使之成熟,使之得到表达,必然要在已有的语言环境和语言词汇中进行选择,然后才能做到二者的互相促进。
对于“转向”问题,我依然坚持以前的看法,我们研究哲学思想只是为我们的研究提供思维上的借鉴,而不是直接搬用这些思想。现在如果要补充的话,我也不赞成用把某些行为与某些哲学思想直接联系起来,让他们排排站着接受指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