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光实验猜想。
![]() |
![]() |
![]() |
![]() |
![]() |
![]() |
![]() |
就是这么个实验。。双缝干涉实验和分光实验 双缝不说了,高中学的,和我高中大学普通物理课本不一样之处就是一个光子一个光子的发射,而分光实验就是爱因斯坦借用麦克尔逊 - 莫雷的光行差实验装置 ,把双缝实验变成了分光实验的那个实验。。有篇哲学文献介绍了这个实验。。《延迟选择实验及其引发的实在问题》田松,其上有图。知网可以下载。后来也大致看懂了分光实验的内容。其实大体原理和双缝一样的,如果光子同时不是通过AB途径的话,就不会一个像消一个想干,然后一个响,一个不响了。
因此我又想到了所谓的自干涉问题,以及后面的惠勒的延迟选择问题。。
我数学差,所以有关量子力学解释的重要工具波函数有些看不懂,但是我始终觉得波函数只是一种工具,而并非解释现象的描述形象语言。因此如果一个现象很明了的话,应该就可以用纯文字描述。比如解释广义相对论的“空间弯曲了,时间是相对的”这样的语句。而不是总提都爱因斯坦引力方程。所以下面是我自己对于上诉实验的看法,虽然很民科,但是不知道是不是和波函数理论有相似的地方。【光子传播构想】
1。由于双缝实验有双缝大小的相对限制。在同一距离下,缝的宽度和双缝之间的宽度有极限,否则干涉图样就会模糊不清。所以,我认为,一个光子(只是一个)在朝一个方向发射后,实际是形成了一道以发射方向的直线为轴心的“锥形”的“概率云”(有波的性质),当然这个锥形的概率云之外其实也是有相似这个光子隶属的其他“概率云”存在,不过概率性不如这一道锥形的云大。
2。将传播过程中的中间物定义为量子力学中常用的观察者,而观察者有强弱之分。比如在地球上,空气和其他空间粒子(平流层一下)是弱观察者,实验中的单双缝或者分光实验中的镀银半透镜是中观察者,不透光的板子以及探测器是强观察者。
3。光子发出的过程就是一道概率云。在弱观察者的短距离中影响不大,在中观察者中概率随机分布,随着时间变化和其他条件影响着这种概率的随机性,在强观察者中概率云收敛(波函数坍塌?)
用分光实验来说明这个问题。 a在第二块镜没添加的时候,圆锥光子概率云被中观察者(镀银半透镜)分成两个部分(两道概率云,中间由概率很小的概率云连接),但是由于各种原因(传播时间、质地、空气密度、引力差),两道概率云有一定的偏差,在接触到强观察者(探测器后),概率大的一方的收敛性强,于是将概率小的一部分概率云以非直线的方式“瞬间”转移过来,合并在一起,收敛成一个粒子,显示粒子性,使单探测器其反应。也就是说“单探测器响的时候也是同时通过了AB点“ b我认为这“瞬间”收敛另一部分概率云的速度和光速是一样的,而其中间不能有其他强观察者阻挡(狭义的讲是不透光),实验表现为单一的探测器反应。随机性是由于中间的弱观察者和中观察者随时间推移造成的概率云不均衡分布。
c加入第二块镜之后,在第二块镜前运行如前,被第二块镜分离后。相消的概率云“瞬间”转移到相干光的概率云上,相干光处整合原先被分为四部分的概率云为一个整体,收敛为一个光子,让那个探测器的启动。。。如果不是这样,想干光处应该只有“半”个光子的能量,无法启动探测器。
4波粒二象性就是在中/弱观察者“观察”时呈现波态(概率云态,量子缠绕态),在强观察者的“观察”下呈现粒子态。
5云态也是一种物质,虽然分布很广,但是依然是一个物质。受强观察者观察后,立刻收敛为一个粒子。
或许这个理论可以解释同时通过双缝和AB途径,和单双缝的选择问题(中观察者强度不同)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我睡不着姑且就这么胡思乱想一下了
不提概率云物质理论,就是从相对论的角度也可以破了。
如果延迟选择就是说明了,要在AB点“得知”光经过了。
1这个“得知”如果是传统探测是不行的。得知的过程,光就由波变为粒子了。
2就是有别的“得知”方法,也来不及加第二块镜,因为经过AB的光是光速,必须超光速才行。只有超光速才能加第二块镜。
补充实验构想
【实验想象】
1,【原实验的横向扩大】就是原来的分光实验中,将AB途径同样用反射调整方向,在新的
方向上在分别添加第二块和第三块镀银半透镜A和B,镜A对应A途径,镜B对应B途径。然后
再将可能存在的反射和投射方向(变成四个)上在加镜,此次A镜的两个途径各加两块,B
镜也加两块。。。称为A1A2B1B2,再以此扩展下去一直加到16块镜,分别为A111 A112 A1
21 A122 A211 A212 A221 A222 B111 B112 B121 B122 B211 B212 B221 B222。而让在最终
的探测器阶段做和爱因斯坦同样的处理,在探测器前再加一块镜。使光线变为32条,而调
整光程差,让其中30条相消,2条相干。。。如果是光同时走了16条途径的话,两条相干光
就应该让探测器响。但是按照一个光子的能量来算,最后16分之15的光都相消了,不应该
让探测器启动才对。如果加最后一道探测器前的镜之【前】时候,是16个探测器随机响,
就是说明光随机走了16条路。而加最后一道探测器前的镜,并调整光程差之后,还有一个
探测器响,就说明原本设计的16分之1的光子的能量也可以让探测器响,是光子在收敛为一
个量子的时候,将其他16分之15的概率云收回,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粒子。。。而16个探测
器的距离应该也是个【阈值】。
2,【原实验的纵向扩大】利用光电效应,在调整光程差达到上诉结果后。(此实验也可以
不用16块镜,原先的1+1也可以),【将光线换为可以对某金属板产生光电效应的光】。
然后撤去探测器,加上金属板,将光程差调整还原(并记住原先调整的过程),连续发射
光子,记录金属板电流量。(此处应该是16个金属板随机)
将光程差调回一部分相消,一部分想干的情况,然后,连续发射光子,记录电流量。(应
该只有一个金属板有电流,其他的相消了)。
在各个金属相距一个比较近的范围内,二者电量应该相等。。说明即使光相消了。能量依
然回到概率云率先使之收敛的位置,成为一个完整的光子。。。
话说我觉得这个解释比费曼的要“合乎”常理一点。。
有吐槽的地方大牛们请尽情吧。。。我不是学物理的,所以物理脸皮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