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杰——阅读的境界
陶杰——阅读的境界(转贴)
是次的阅读讲座中,还有著名作家,有「香港第一才子」之称的陶杰先生作为嘉宾讲者。由于交通原因,陶杰先生较原定时间迟了约半小时才赶到拔萃会场,然而场内观众的兴致仍丝毫未减,姗姗来迟的陶杰亦以风趣幽默的演讲回馈听众的静候,场内气氛愈趋高涨,高潮迭起。本部分的主题为「阅读的境界」。陶杰甫上台便说:「阅读是没有境界的」。他认为开卷有益,每个人都应该将阅读变成自己的乐趣。他还将阅读比喻作「卡拉OK」、「桑拿松骨」,说明只要人能将阅读化为乐事,使其转化为做人的动力,有如呼吸氧气,与生活紧密扣合。现在社会上很多人都说阅读是件苦差,无从入手,陶杰觉得这是由于人们对其阅读范畴认识太少。解决方法,一字记之曰:缘。陶杰认为要随缘而行,他亦提到一个令众人哗然的态度——「阅读『性滥交』主义」。
「走到书店时,我们要四周走走,看看周围书籍的封面、书名,又或是揭开其中一两本书,看看其中一两页的写作方式,发掘其有趣之处。又要随意在书丛中用手摸、用眼看、用鼻嗅,毫无目的般从中获取精神上、心智上的快感,你自然很快就会找到一些你感兴趣或心仪的书籍。」
他认为一般人经常觉得阅读枯燥乏味,全因他们并没有走出第一步,去接触书本,去拥抱书本,他还以「三房两厅」的单位妙喻一个人发掘阅读的历程。 「香港现在大部分单位都是两房一厅、三房两厅,久而久之连居住在这些单位况面的人都以为他们的阅读世界是个三房两厅的六百呎单位。一个人只要肯尝试阅读,从不感兴趣的地方找寻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便会『啪』一声,开启了一间新房间的房灯,之后再『啪』一声,又开启了多一道新房间,逐渐便会发觉自己的房间并不是个徒置单位,而是一整座故宫。」陶杰对于看书方面亦有一番独特的分析。 「看书方面,作者是谁其实不重要,要紧的是,在阅读中要有被作者引发的感动。就算该位作者死了五百多年,你也能在读他的书途中,电光火石之间,领悟出insight来,所谓sight,即视野,而insight,即是内心的视野, sight是有限的,就好像我刚才在亚皆老街看不清楚那条小路般,然而insight,则是不受时空地域所制,是无限的。」之后他更细数他喜爱阅读的原由和历程。他在小时候对阅读没有特殊的兴趣,而他的真正阅读旅程,是始于「流放」英伦负笈海外的那段岁月。 「到了英国后,根本没有什么事情好做,像关进了一个密室,一座牢房般,生活除了读书,便是读书,但这亦有其好处,正如我刚才所说的,我逐渐发现了些密室来,而且还愈来愈多。」至于阅读爱好者不时会被视为「书虫」,陶杰则认为一个人是否「书虫」,取决于他究竟有否被作者控制了他的灵魂。他再次比喻,以「爱情牌局」比喻读者与作者之间的微妙关系。 「在一场阅读的『爱情牌局』中,我们作为读者,要做庄家,要有控制权,有拿牌的权利。」如他所言,主动权正正是读者在这局「牌局」中「获胜」的关键。我们要将得到的知识主动加以思索,方能真正获得裨益。后来话题一转,谈到阅读的方法,陶杰在此更提出了一套令台下观众啧啧称奇,眼前一亮的「四书宝头阅读法」。
「在我的宝头永远都放着四本书——举例说,首先我会放一本《史记》中的《刺客列传》,一本英国前首相邱吉尔的《History of the English Speaking People》,一本《国家地理杂志》,最后还会放一本《壹本便利》。」这话语音未落,全场立时哄堂大笑,他解说:「我们读书应该涉猎广阔,例如看《刺客列传》中的《荆轲刺秦王》,令我回到了二千年前的古中国;读《国家地理杂志》,转过头来我又去了现代的热带森林;读《壹本便利》,我又仿佛去了熟悉的香港油尖旺地区;再读邱老的文集,我又似被二次世界大战的漫天烽火包围着。这样读书,人就会进入了『元神出窍』的境界,在时光隧道之中流转。而不同类别内容所带来的心灵冲击,更会开拓一个人的视野。在阅读《荆轲刺秦王》时,我感受到他的爱国情怀和勇气;在看邱老文集时,我则把荆轲的事迹与之连结,把邱吉尔讨伐希特勒的气魄与荆轲的情怀互相比较,整合分析。如此一来,我们不难察觉到人类有些价值观,就好像勇气、友谊、原则、对美德的执着等等,是放诸四海而皆准的。回到现在,看现今布殊攻打伊拉克,就会想:究竟这是似荆轲刺秦王,似邱吉尔打希特勒,抑或是希特勒侵略欧洲呢?在这个时候,我会听听古典音乐,听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听多一会,答案就会油然而生。读书就是要这样,要将读回来的东西反覆思量、糅合、消化,摄取营养,再加以提升。所谓的独立思考,可不是单从课堂中可以学到的,要真正晓得独立思考,就是要从阅读再思考的过程中取得。一本书你在二十岁时看过,不很明白;在四十岁时看,明白多了一点;六十岁再看,再明解多些;到八十岁再看,全懂了,而人生亦过了一大半了。总之,任何书籍,过了一段时间再看,总会有另一番体会、领悟。」
正在此时,拔萃宿舍的铜钟响起,一阵阵清脆铿锵的钟声,好像在回应陶杰先生对阅读境界的诠释。而话题亦随之停顿了一会,再而转往谈论阅读经典作品的意义。陶杰认为:「每个人的书柜中都应该有一些经典的藏书,例如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红楼梦、圣经等等。每个人其实都应该有十来部如此的经典,放在自己心中的宝头,在一生中反覆阅读,我常常说,一个读文学的大学生,廿来岁的小伙子,怎能真正明白杜甫的《秋兴》?不过,在年轻时早点『入货』也是有其益处的。廿岁时不明白不打紧,随着你人生的历练日渐沉淀,曾有恋爱、失恋、负资产、饮恨于六合彩、给人解雇等等经历,都会使人更能明白以前读过的文学作品,从生活中印证出自己的得着,所谓gain insight就是这个意思。到了如斯境界,之前所读的所有东西就像种籽般,长成现今硕大的巨树,让你在林荫下乘凉,感觉到什么叫雍容、优雅、华贵,这便是阅读的境界了。」最后陶杰亦谈到了「读书」跟「阅读」的分别。他认为,「读书」好像小朋友在餐室被逼要吃儿童餐一般,是无法选择的,而「阅读」则是像吃自助餐,人们想吃什么便吃什么,自由之余亦饶有趣味。他亦以国学大师饶宗颐教授为例,说明投入阅读、喜爱阅读的珍贵。饶教授视阅读为玩乐,保留着一副赤子之心,与书为伴,与书为友。陶杰先生认为这样方能真正的了解书中所说,视阅读为一生的良伴,到达「充实」的阅读及人生境界。
是次的阅读讲座中,还有著名作家,有「香港第一才子」之称的陶杰先生作为嘉宾讲者。由于交通原因,陶杰先生较原定时间迟了约半小时才赶到拔萃会场,然而场内观众的兴致仍丝毫未减,姗姗来迟的陶杰亦以风趣幽默的演讲回馈听众的静候,场内气氛愈趋高涨,高潮迭起。本部分的主题为「阅读的境界」。陶杰甫上台便说:「阅读是没有境界的」。他认为开卷有益,每个人都应该将阅读变成自己的乐趣。他还将阅读比喻作「卡拉OK」、「桑拿松骨」,说明只要人能将阅读化为乐事,使其转化为做人的动力,有如呼吸氧气,与生活紧密扣合。现在社会上很多人都说阅读是件苦差,无从入手,陶杰觉得这是由于人们对其阅读范畴认识太少。解决方法,一字记之曰:缘。陶杰认为要随缘而行,他亦提到一个令众人哗然的态度——「阅读『性滥交』主义」。
「走到书店时,我们要四周走走,看看周围书籍的封面、书名,又或是揭开其中一两本书,看看其中一两页的写作方式,发掘其有趣之处。又要随意在书丛中用手摸、用眼看、用鼻嗅,毫无目的般从中获取精神上、心智上的快感,你自然很快就会找到一些你感兴趣或心仪的书籍。」
他认为一般人经常觉得阅读枯燥乏味,全因他们并没有走出第一步,去接触书本,去拥抱书本,他还以「三房两厅」的单位妙喻一个人发掘阅读的历程。 「香港现在大部分单位都是两房一厅、三房两厅,久而久之连居住在这些单位况面的人都以为他们的阅读世界是个三房两厅的六百呎单位。一个人只要肯尝试阅读,从不感兴趣的地方找寻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便会『啪』一声,开启了一间新房间的房灯,之后再『啪』一声,又开启了多一道新房间,逐渐便会发觉自己的房间并不是个徒置单位,而是一整座故宫。」陶杰对于看书方面亦有一番独特的分析。 「看书方面,作者是谁其实不重要,要紧的是,在阅读中要有被作者引发的感动。就算该位作者死了五百多年,你也能在读他的书途中,电光火石之间,领悟出insight来,所谓sight,即视野,而insight,即是内心的视野, sight是有限的,就好像我刚才在亚皆老街看不清楚那条小路般,然而insight,则是不受时空地域所制,是无限的。」之后他更细数他喜爱阅读的原由和历程。他在小时候对阅读没有特殊的兴趣,而他的真正阅读旅程,是始于「流放」英伦负笈海外的那段岁月。 「到了英国后,根本没有什么事情好做,像关进了一个密室,一座牢房般,生活除了读书,便是读书,但这亦有其好处,正如我刚才所说的,我逐渐发现了些密室来,而且还愈来愈多。」至于阅读爱好者不时会被视为「书虫」,陶杰则认为一个人是否「书虫」,取决于他究竟有否被作者控制了他的灵魂。他再次比喻,以「爱情牌局」比喻读者与作者之间的微妙关系。 「在一场阅读的『爱情牌局』中,我们作为读者,要做庄家,要有控制权,有拿牌的权利。」如他所言,主动权正正是读者在这局「牌局」中「获胜」的关键。我们要将得到的知识主动加以思索,方能真正获得裨益。后来话题一转,谈到阅读的方法,陶杰在此更提出了一套令台下观众啧啧称奇,眼前一亮的「四书宝头阅读法」。
「在我的宝头永远都放着四本书——举例说,首先我会放一本《史记》中的《刺客列传》,一本英国前首相邱吉尔的《History of the English Speaking People》,一本《国家地理杂志》,最后还会放一本《壹本便利》。」这话语音未落,全场立时哄堂大笑,他解说:「我们读书应该涉猎广阔,例如看《刺客列传》中的《荆轲刺秦王》,令我回到了二千年前的古中国;读《国家地理杂志》,转过头来我又去了现代的热带森林;读《壹本便利》,我又仿佛去了熟悉的香港油尖旺地区;再读邱老的文集,我又似被二次世界大战的漫天烽火包围着。这样读书,人就会进入了『元神出窍』的境界,在时光隧道之中流转。而不同类别内容所带来的心灵冲击,更会开拓一个人的视野。在阅读《荆轲刺秦王》时,我感受到他的爱国情怀和勇气;在看邱老文集时,我则把荆轲的事迹与之连结,把邱吉尔讨伐希特勒的气魄与荆轲的情怀互相比较,整合分析。如此一来,我们不难察觉到人类有些价值观,就好像勇气、友谊、原则、对美德的执着等等,是放诸四海而皆准的。回到现在,看现今布殊攻打伊拉克,就会想:究竟这是似荆轲刺秦王,似邱吉尔打希特勒,抑或是希特勒侵略欧洲呢?在这个时候,我会听听古典音乐,听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听多一会,答案就会油然而生。读书就是要这样,要将读回来的东西反覆思量、糅合、消化,摄取营养,再加以提升。所谓的独立思考,可不是单从课堂中可以学到的,要真正晓得独立思考,就是要从阅读再思考的过程中取得。一本书你在二十岁时看过,不很明白;在四十岁时看,明白多了一点;六十岁再看,再明解多些;到八十岁再看,全懂了,而人生亦过了一大半了。总之,任何书籍,过了一段时间再看,总会有另一番体会、领悟。」
正在此时,拔萃宿舍的铜钟响起,一阵阵清脆铿锵的钟声,好像在回应陶杰先生对阅读境界的诠释。而话题亦随之停顿了一会,再而转往谈论阅读经典作品的意义。陶杰认为:「每个人的书柜中都应该有一些经典的藏书,例如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红楼梦、圣经等等。每个人其实都应该有十来部如此的经典,放在自己心中的宝头,在一生中反覆阅读,我常常说,一个读文学的大学生,廿来岁的小伙子,怎能真正明白杜甫的《秋兴》?不过,在年轻时早点『入货』也是有其益处的。廿岁时不明白不打紧,随着你人生的历练日渐沉淀,曾有恋爱、失恋、负资产、饮恨于六合彩、给人解雇等等经历,都会使人更能明白以前读过的文学作品,从生活中印证出自己的得着,所谓gain insight就是这个意思。到了如斯境界,之前所读的所有东西就像种籽般,长成现今硕大的巨树,让你在林荫下乘凉,感觉到什么叫雍容、优雅、华贵,这便是阅读的境界了。」最后陶杰亦谈到了「读书」跟「阅读」的分别。他认为,「读书」好像小朋友在餐室被逼要吃儿童餐一般,是无法选择的,而「阅读」则是像吃自助餐,人们想吃什么便吃什么,自由之余亦饶有趣味。他亦以国学大师饶宗颐教授为例,说明投入阅读、喜爱阅读的珍贵。饶教授视阅读为玩乐,保留着一副赤子之心,与书为伴,与书为友。陶杰先生认为这样方能真正的了解书中所说,视阅读为一生的良伴,到达「充实」的阅读及人生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