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途中,那些舌尖上的记忆——97,98,99
我的独立旅游经验,应该是从1997年的夏天算起,那时我9岁半。说是独立,其实只是没有跟家人一起。那年暑假,我哭着喊着要去省委(或者市委?)党校组织的夏令营,目的地是青海(那时的我还没有发掘自己的“城市因子”)。夏令营的广告是在学校给大家订阅的报纸上看到的,在这种情况下,夏令营靠谱与否的确有待商榷,因为它不属于任何一个旅行社,不过那个年头,旅行社本身也是新鲜事物。现在想来,我还真是挺佩服爸妈当时一狠心就答应了我,我现在还清楚地记得在火车开动时,我分明看见妈妈在车外要抹眼泪了。
对于那一程的记忆,在时隔十五年之后还能存留多少呢?除了照片起点作用(那时还是胶卷的!),余下的就只是很小的片断、片断和片断,连一同玩的小朋友们的名字都完全不记得。那个时候的我,更是完全不知饕餮为何物,夏令营对我而言最重要的就是每天可以和谁一起玩儿,还有身上的钱还够不够。对了,我竟然记得我当时只带了100块大洋出门,这些钱对当时的我而言绝对是巨款了,那一程是7天还是9天来着,而我回来的时候竟然还有剩。
当我今天决定要写这一篇文章的时候,我努力地回忆当时我吃过些什么,我还真的想起来了,但是印象极为模糊。我记得在大草原的蒙古包里,我们吃到了不加糖就很酸但是加糖部分齁甜的手工酸奶(如今很流行不是么?),还有藏民黑乎乎的手捏出来的糌粑——不是我歧视人家,但那个时候的我比现在讲究多了,所以也不知道是真的不好吃还是我的心理原因,我尝了一口就放下了,记忆几乎为零。
在那次旅游途中,也有家人的朋友来看我,顺带着的是一大袋子零食,它们成为了我后续途中的负担。那个袋子里有一样很本土的东西:黄色大袋子的牦牛肉干,其实在人家来看我之前,我们就已经买了这个准备作为纪念品带回家。而即使对于那时不忌口不减肥的我,牛肉干也从来都不是什么美味,所以新来的这一袋,就成为了彻彻底底的行李,让我一直耿耿于怀。
在97年的独立出游圆满结束之后,翌年我妈妈就放心地把我交付给一位熟识的阿姨,让我和两位姐姐一起去北戴河夏令营。而那一次给我的最深刻记忆,其实是我一直在谎报自己的年级(因为当时自己岁数太小),在说谎和圆谎之间疲惫不堪。
我们都吃了些什么?我想即使是要命的团餐,我们也一定有鱼可吃,毕竟那是在海滨城市。而且我也确实记得在某一餐中,有一道看起来很清淡的银白色扁胖鱼,其实后味辣得很可以!现在猜测应该是胡椒作祟吧。那时的我尚且嗜辣并引以为傲,所以在吃到这样的菜时,不免多吃几口来展现自己的实力。现在想想,还真是幼稚的表现之一。
还有一个记忆,就是我在北戴河买到了在西安怎么也找不到的“卡迪那通心脆”,这对于一个标准的热爱零食的孩子而言是多么大的惊喜,以至于后来在资金允许的情况下,就成了我的每日必备。它那么吸引我其实还有一个原因,因为它是番茄味的,而我从小就喜欢番茄味儿的零食:上好佳番茄味薯片和番茄味薯条、来一桶番茄牛肉面,包括现在我也偏爱番茄炒蛋、咕咾肉和糖醋里脊。
或许味道这个原因,还是比地域和惊喜来的更重要。因为当一年之后我在西安终于也买得到卡迪那新推出的豌豆脆时,我并没有感到多么欣喜若狂,原因很简单——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它真的不是我的菜。
转眼到了99年夏天,那年我小学毕业了。从那年暑假开始,我正式从一次游升级为两次游(这一“良好习惯”日后在02—05、07—09、11年、包括今年都予以贯彻),而且我的足迹地图又画得高档了些,因为我去香港了!那是一个还不知港澳通行证为何物的年代,所以我的第一本护照竟然是因为这一次的香港行,而且是一本有效期仅为一年的护照。更为神奇的是,那一次我依旧是参加夏令营,但是是以交流学习为名义,所以期间还被凤凰卫视采访,后来又上了香港的报纸!那时距香港回归仅仅两年光景,会说普通话的香港民众还不多,但前去游玩的大陆游客就已经很可观;那时港币还比人民币值钱,去香港旅游也属于奢侈消费,我那一次夏令营就要3000+,我必须感慨爸妈又为我狠心了一次。
第二次去香港就是11年以后的事情了,也经历了与头一次完完全全不同的吃货之旅。不得不说,香港的吃食至今在我心中,依然位列中国前三甲,对于很多人而言“不过尔尔”的菠萝油和港式奶茶,在我心中简直至高无上。但99年那次呢,面对着香港高昂的物价和诱人的商品,我发觉我必须极度紧缩,才不至于在还没有回来时就已经赤字。所以我更不可能用紧巴巴的钱去买什么吃的,记忆中只有跟室友蹭过一两叉子港版的方便面,其实又能有什么特别?但当时也会兴奋好半天。
跟团游最讨厌的事情之一就是毫无激情的团餐,而到了异国他乡,团餐依旧由中餐为主就成了众矢之的,可是没人能做什么,毕竟跟团游的价格就是那么点。在香港的时候,我们依旧顿顿桌菜米饭,但和出国团一样,我们可以在早晨感受一下当地味道,这次就是香港味道。
可惜的是,那一次我们没选对东西,我依稀记得我们去的是茶餐厅一般的地方,却不是翠华不是义顺不是兰芳园也不是澳洲牛奶公司(怎么可能是),我们没有点菠萝油西多士鸡批蛋挞奶茶鸳鸯,而是一人来了一碗公仔面?!而且更巧的是,那一顿饭让我们等得非常久,所以可想而知,我们当时一定是边吃边在心里骂,一骂香港人太慢,二骂。。。怎么就给我们端来一碗清汤寡水的方便面?!
其实直到今天,我也不是很能认可公仔面、出前一丁这类东西,每当坐在茶餐厅被端来弯弯曲曲的面条时,我还是有强烈的被坑了的感饺。
那次在香港的最后两晚,也不知是带队老师犯懒还是订餐出了问题,他们竟然把这一堆吵闹的孩子放羊了——一人给你30港币,自己吃去吧!于是,我吃到了生平第一二顿麦当当。
在别人纷纷延续KFC的传统去点麦辣鸡腿堡时,我内心非常无法理解,又不敢去做异类(小时候是多么怕与众不同啊)。其实“做异类”的最高境界应该是点巨无霸,天知道我当时有多想来一个,但那一程我已经因为微胖的身形被小男生们嘲笑过了,自卑无比,于是我最终选择了中间项,叫了还算低调的麦香鱼,也开启了我对麦叔叔的热爱。但麦香鱼在低调的同时也很小只,根本喂不饱我,我却还想拿省下的钱去买点好玩的东西,所以常常饿着入睡。
从香港回来后不久,我又和妈妈这边的一大家人前往沈阳和大连,当时我们包下了一个软卧包厢,那感觉别提有多好了。我也一如往常的带着一大包零食上车,站着吃坐着吃躺着吃趴着吃,而现在只能感慨,没有经历减肥的岁月真是好简单。
至于沈阳和大连,后来09年我又去了一次大连,算是和记忆中的一些地标对上了号,比如星海广场、老虎滩,但对沈阳的印象就非常淡,更不要说当时吃过些什么了。倒是记得在大连的时候,我们天天耍在海边,逢见必买“烤鱿鱼串”——那可不是如今这些利益熏心之下做出的瘦巴巴的鱿鱼串,而是一串串非常大个且饱满、有圈有须有整体、刷着超级美味酱料的鱿鱼串,更难得的是一串才只要3块钱!那时的我常常买来一串独享,对于死盯着我手中战利品的表弟采取不理睬政策,以至于老舅后来还专门为此跟我谈心一次(11岁的孩子,谈你妹啊!)。
小吃有时真的比正餐更具有魔力,它们没有规矩、随心所欲,它们包含着一座城市的性格、一座城市的人民在多年尝试中创造出的独特美味。我相信那次在大连我们也在餐桌上吃到了鱼、虾、海蛎子,但它们远不如那一串串鱿鱼让我牢记至今。
突发奇想开始怀旧,美食总是我最愿意去回想的一个环节。而这一次,对于十几年前的旅游经历的回顾,也让我惊讶地发现我其实还记着很多事情和细节,不论是吃、还是人、还是事。
或许还会继续写下去,但也要看心情和状态,而且越往后面写,出去的地方越来越多,记忆也越来越清晰,反而不是三两笔就可以带过的了。自此,一切随缘,不必强求。
对于那一程的记忆,在时隔十五年之后还能存留多少呢?除了照片起点作用(那时还是胶卷的!),余下的就只是很小的片断、片断和片断,连一同玩的小朋友们的名字都完全不记得。那个时候的我,更是完全不知饕餮为何物,夏令营对我而言最重要的就是每天可以和谁一起玩儿,还有身上的钱还够不够。对了,我竟然记得我当时只带了100块大洋出门,这些钱对当时的我而言绝对是巨款了,那一程是7天还是9天来着,而我回来的时候竟然还有剩。
当我今天决定要写这一篇文章的时候,我努力地回忆当时我吃过些什么,我还真的想起来了,但是印象极为模糊。我记得在大草原的蒙古包里,我们吃到了不加糖就很酸但是加糖部分齁甜的手工酸奶(如今很流行不是么?),还有藏民黑乎乎的手捏出来的糌粑——不是我歧视人家,但那个时候的我比现在讲究多了,所以也不知道是真的不好吃还是我的心理原因,我尝了一口就放下了,记忆几乎为零。
在那次旅游途中,也有家人的朋友来看我,顺带着的是一大袋子零食,它们成为了我后续途中的负担。那个袋子里有一样很本土的东西:黄色大袋子的牦牛肉干,其实在人家来看我之前,我们就已经买了这个准备作为纪念品带回家。而即使对于那时不忌口不减肥的我,牛肉干也从来都不是什么美味,所以新来的这一袋,就成为了彻彻底底的行李,让我一直耿耿于怀。
在97年的独立出游圆满结束之后,翌年我妈妈就放心地把我交付给一位熟识的阿姨,让我和两位姐姐一起去北戴河夏令营。而那一次给我的最深刻记忆,其实是我一直在谎报自己的年级(因为当时自己岁数太小),在说谎和圆谎之间疲惫不堪。
我们都吃了些什么?我想即使是要命的团餐,我们也一定有鱼可吃,毕竟那是在海滨城市。而且我也确实记得在某一餐中,有一道看起来很清淡的银白色扁胖鱼,其实后味辣得很可以!现在猜测应该是胡椒作祟吧。那时的我尚且嗜辣并引以为傲,所以在吃到这样的菜时,不免多吃几口来展现自己的实力。现在想想,还真是幼稚的表现之一。
还有一个记忆,就是我在北戴河买到了在西安怎么也找不到的“卡迪那通心脆”,这对于一个标准的热爱零食的孩子而言是多么大的惊喜,以至于后来在资金允许的情况下,就成了我的每日必备。它那么吸引我其实还有一个原因,因为它是番茄味的,而我从小就喜欢番茄味儿的零食:上好佳番茄味薯片和番茄味薯条、来一桶番茄牛肉面,包括现在我也偏爱番茄炒蛋、咕咾肉和糖醋里脊。
或许味道这个原因,还是比地域和惊喜来的更重要。因为当一年之后我在西安终于也买得到卡迪那新推出的豌豆脆时,我并没有感到多么欣喜若狂,原因很简单——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它真的不是我的菜。
转眼到了99年夏天,那年我小学毕业了。从那年暑假开始,我正式从一次游升级为两次游(这一“良好习惯”日后在02—05、07—09、11年、包括今年都予以贯彻),而且我的足迹地图又画得高档了些,因为我去香港了!那是一个还不知港澳通行证为何物的年代,所以我的第一本护照竟然是因为这一次的香港行,而且是一本有效期仅为一年的护照。更为神奇的是,那一次我依旧是参加夏令营,但是是以交流学习为名义,所以期间还被凤凰卫视采访,后来又上了香港的报纸!那时距香港回归仅仅两年光景,会说普通话的香港民众还不多,但前去游玩的大陆游客就已经很可观;那时港币还比人民币值钱,去香港旅游也属于奢侈消费,我那一次夏令营就要3000+,我必须感慨爸妈又为我狠心了一次。
第二次去香港就是11年以后的事情了,也经历了与头一次完完全全不同的吃货之旅。不得不说,香港的吃食至今在我心中,依然位列中国前三甲,对于很多人而言“不过尔尔”的菠萝油和港式奶茶,在我心中简直至高无上。但99年那次呢,面对着香港高昂的物价和诱人的商品,我发觉我必须极度紧缩,才不至于在还没有回来时就已经赤字。所以我更不可能用紧巴巴的钱去买什么吃的,记忆中只有跟室友蹭过一两叉子港版的方便面,其实又能有什么特别?但当时也会兴奋好半天。
跟团游最讨厌的事情之一就是毫无激情的团餐,而到了异国他乡,团餐依旧由中餐为主就成了众矢之的,可是没人能做什么,毕竟跟团游的价格就是那么点。在香港的时候,我们依旧顿顿桌菜米饭,但和出国团一样,我们可以在早晨感受一下当地味道,这次就是香港味道。
可惜的是,那一次我们没选对东西,我依稀记得我们去的是茶餐厅一般的地方,却不是翠华不是义顺不是兰芳园也不是澳洲牛奶公司(怎么可能是),我们没有点菠萝油西多士鸡批蛋挞奶茶鸳鸯,而是一人来了一碗公仔面?!而且更巧的是,那一顿饭让我们等得非常久,所以可想而知,我们当时一定是边吃边在心里骂,一骂香港人太慢,二骂。。。怎么就给我们端来一碗清汤寡水的方便面?!
其实直到今天,我也不是很能认可公仔面、出前一丁这类东西,每当坐在茶餐厅被端来弯弯曲曲的面条时,我还是有强烈的被坑了的感饺。
那次在香港的最后两晚,也不知是带队老师犯懒还是订餐出了问题,他们竟然把这一堆吵闹的孩子放羊了——一人给你30港币,自己吃去吧!于是,我吃到了生平第一二顿麦当当。
在别人纷纷延续KFC的传统去点麦辣鸡腿堡时,我内心非常无法理解,又不敢去做异类(小时候是多么怕与众不同啊)。其实“做异类”的最高境界应该是点巨无霸,天知道我当时有多想来一个,但那一程我已经因为微胖的身形被小男生们嘲笑过了,自卑无比,于是我最终选择了中间项,叫了还算低调的麦香鱼,也开启了我对麦叔叔的热爱。但麦香鱼在低调的同时也很小只,根本喂不饱我,我却还想拿省下的钱去买点好玩的东西,所以常常饿着入睡。
从香港回来后不久,我又和妈妈这边的一大家人前往沈阳和大连,当时我们包下了一个软卧包厢,那感觉别提有多好了。我也一如往常的带着一大包零食上车,站着吃坐着吃躺着吃趴着吃,而现在只能感慨,没有经历减肥的岁月真是好简单。
至于沈阳和大连,后来09年我又去了一次大连,算是和记忆中的一些地标对上了号,比如星海广场、老虎滩,但对沈阳的印象就非常淡,更不要说当时吃过些什么了。倒是记得在大连的时候,我们天天耍在海边,逢见必买“烤鱿鱼串”——那可不是如今这些利益熏心之下做出的瘦巴巴的鱿鱼串,而是一串串非常大个且饱满、有圈有须有整体、刷着超级美味酱料的鱿鱼串,更难得的是一串才只要3块钱!那时的我常常买来一串独享,对于死盯着我手中战利品的表弟采取不理睬政策,以至于老舅后来还专门为此跟我谈心一次(11岁的孩子,谈你妹啊!)。
小吃有时真的比正餐更具有魔力,它们没有规矩、随心所欲,它们包含着一座城市的性格、一座城市的人民在多年尝试中创造出的独特美味。我相信那次在大连我们也在餐桌上吃到了鱼、虾、海蛎子,但它们远不如那一串串鱿鱼让我牢记至今。
突发奇想开始怀旧,美食总是我最愿意去回想的一个环节。而这一次,对于十几年前的旅游经历的回顾,也让我惊讶地发现我其实还记着很多事情和细节,不论是吃、还是人、还是事。
或许还会继续写下去,但也要看心情和状态,而且越往后面写,出去的地方越来越多,记忆也越来越清晰,反而不是三两笔就可以带过的了。自此,一切随缘,不必强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