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把我唱给你听
又好久没写什么
听着王筝的《想把我唱给你听》
想把我唱给你听
趁现在年少如花
花儿尽情的开吧
装点你的岁月我的枝芽
谁能够代替你呢
趁年轻尽情地爱吧
最最亲爱的人啊
路途遥远我们在一起吧……
<><><><><><<<<<<<<<<<<<><><><><>>>>>>>>>>>>><><><><><><<<<<<<<
现在还记得这旋律,典型的小柯歌谣风格,上口,好记。用a的韵脚和朦胧的混音又让我想起朴树。
不知怎么,歌词前两句和周日杨老师的谆谆训导联系在了一起。我很庆幸出门上厕所的时机和时间都很合适。回来浑身发抖,却瞬间定住。突然觉得“传承”这两个字之于昆曲,意义非同寻常,因为在我短暂地接触京剧、观赏越剧期间没人提过这个词。只有在昆曲的范围内有这个词频频出现,包括传承版桃花扇、传字辈的老先生等等。(我只是不知道此传承之于昆曲是否和彼传承之于游戏具有同样的特定属性关系)。(大意)“……十年之后,坐在这里(拍曲)的不是我了!而是你们!传承,‘传’‘承’,你们现在‘承’,以后‘传’的责任就在你们身上。所以你们要学好,昆曲传承了六百多年,不能在我们这代人手里走了样!……”
我只是突然意识到来到这个小学堂不是来玩一玩的,或者说即使是来玩也要玩得认真不能乱来,只是突然意识到这么大的责任也可以在我的肩上分担那么小小一部分重量,或者说我也有责任,我也是传承的一员!听这一席话的当口,我才体会到这一代一代前仆后继般往复轮回,子子孙孙无穷尽也是怎么一回事,就像DNA的复制一样。也许我们已经觊觎不了发展,我们知道好事将近,也要留个全尸。后来xy说她当时听得都要哭了……
最近在豆瓣上逛得比较多,西湖醋鱼的相册《曲家》对我而言是本入门读物一般。就像京剧我从《京剧流派》一书开始启蒙。看到很多老照片,黑白年代的名字竟间或有熟知的大家,只是以前从不知道她/他还是这领域的大家。传奇人物的传奇介绍,或轶事,饶有兴味又令人感慨非常。比如吴梅、袁寒云等,百度了朱家溍和刘曾复老先生,愈发觉得自己的无知。见到张允和女士的照片,回想起多年前读者上关于张兆和女士的文章,突然想去读读有关她们姊妹的书,结果今天就看到谁读过了。
无知的另一条罪状是杨老师的老师汪健君女士我在百度之前竟一无所知。百度之后又汗颜。这位女士,竟然是清华园第一批入住的女生中的一个!是那个遥远的年代,古月堂作为首个女生宿舍曾被清华男生戏称为“狐堂”(狐与古月胡谐音)。而那时清华北大等学府竟都设有昆曲教师,红豆馆主就曾就任于清华。并且在短短3页重复居多的搜索结果里,我竟然发现了汪女士和刘曾复先生的姨表亲关系,呃。。。如果历史是可以这样学习触摸到她的血肉,我对她将混感兴趣!
百度百科不知不觉成了我班上的消遣。有许多东西你不知道它的存在,一旦你知道了,就发现它的普遍性,好好的待在那里只是你不知道。比如《缀白裘》。百度一下就有(汗,若是ask jj能见到此文会很高兴,不过她不会看到的),却还麻烦xy给我发过来。不过,我离读它的程度还远,谁告诉我繁体字如何速成……忍着把胡适的序看完了。觉得有道理,但是也不能怪文人写八股剧本。人家就是喜欢用剧本这个体材抒发情感嘛,yy下上台表演的情景,又不拿这吃饭。。李渔等懂得,那是他想靠它作营生了吧
顺便复习了临川四梦的故事,注意,只是故事。霍小玉传还是读原著传奇比较过瘾。何必,真何必把它弄成个喜剧。不过,戏在广大人民的美好愿望之下是很少对爱情题材作出批判的,所以就让紫钗记和西厢记皆大欢喜去吧。发现汤显祖选这四个故事是很有意思的。还魂记和紫钗记以女人为主人公,邯郸记和南柯记以男人为主人公。小姐的梦仅关爱恋,一喜一悲,因虚而务实;书生的梦都是壮阔人生,一道一佛,因虚而弃实。小姐那里只有爱,有爱人就是一辈子了,这对实的追逐可悲呢还是可敬呢?而书生的爱或说婚姻只是人生目标的一部分,其余是功名利禄,这对实的放弃是可笑呢还是可叹呢?戏如人生,但究竟戏是虚的,人生是实的,写戏的人是实的,看戏的也是。所以,哎呀哎呀,我也就只能升华到封建社会阶级局限性的高度了。
其实有很多想写的,但是想写的=想想就算了不写的。比如笛子的学习,比如头疼首先怀疑高血压真的是真理。就先这么着吧,我要看书,不然老是积压着。
听着王筝的《想把我唱给你听》
想把我唱给你听
趁现在年少如花
花儿尽情的开吧
装点你的岁月我的枝芽
谁能够代替你呢
趁年轻尽情地爱吧
最最亲爱的人啊
路途遥远我们在一起吧……
<><><><><><<<<<<<<<<<<<><><><><>>>>>>>>>>>>><><><><><><<<<<<<<
现在还记得这旋律,典型的小柯歌谣风格,上口,好记。用a的韵脚和朦胧的混音又让我想起朴树。
不知怎么,歌词前两句和周日杨老师的谆谆训导联系在了一起。我很庆幸出门上厕所的时机和时间都很合适。回来浑身发抖,却瞬间定住。突然觉得“传承”这两个字之于昆曲,意义非同寻常,因为在我短暂地接触京剧、观赏越剧期间没人提过这个词。只有在昆曲的范围内有这个词频频出现,包括传承版桃花扇、传字辈的老先生等等。(我只是不知道此传承之于昆曲是否和彼传承之于游戏具有同样的特定属性关系)。(大意)“……十年之后,坐在这里(拍曲)的不是我了!而是你们!传承,‘传’‘承’,你们现在‘承’,以后‘传’的责任就在你们身上。所以你们要学好,昆曲传承了六百多年,不能在我们这代人手里走了样!……”
我只是突然意识到来到这个小学堂不是来玩一玩的,或者说即使是来玩也要玩得认真不能乱来,只是突然意识到这么大的责任也可以在我的肩上分担那么小小一部分重量,或者说我也有责任,我也是传承的一员!听这一席话的当口,我才体会到这一代一代前仆后继般往复轮回,子子孙孙无穷尽也是怎么一回事,就像DNA的复制一样。也许我们已经觊觎不了发展,我们知道好事将近,也要留个全尸。后来xy说她当时听得都要哭了……
最近在豆瓣上逛得比较多,西湖醋鱼的相册《曲家》对我而言是本入门读物一般。就像京剧我从《京剧流派》一书开始启蒙。看到很多老照片,黑白年代的名字竟间或有熟知的大家,只是以前从不知道她/他还是这领域的大家。传奇人物的传奇介绍,或轶事,饶有兴味又令人感慨非常。比如吴梅、袁寒云等,百度了朱家溍和刘曾复老先生,愈发觉得自己的无知。见到张允和女士的照片,回想起多年前读者上关于张兆和女士的文章,突然想去读读有关她们姊妹的书,结果今天就看到谁读过了。
无知的另一条罪状是杨老师的老师汪健君女士我在百度之前竟一无所知。百度之后又汗颜。这位女士,竟然是清华园第一批入住的女生中的一个!是那个遥远的年代,古月堂作为首个女生宿舍曾被清华男生戏称为“狐堂”(狐与古月胡谐音)。而那时清华北大等学府竟都设有昆曲教师,红豆馆主就曾就任于清华。并且在短短3页重复居多的搜索结果里,我竟然发现了汪女士和刘曾复先生的姨表亲关系,呃。。。如果历史是可以这样学习触摸到她的血肉,我对她将混感兴趣!
百度百科不知不觉成了我班上的消遣。有许多东西你不知道它的存在,一旦你知道了,就发现它的普遍性,好好的待在那里只是你不知道。比如《缀白裘》。百度一下就有(汗,若是ask jj能见到此文会很高兴,不过她不会看到的),却还麻烦xy给我发过来。不过,我离读它的程度还远,谁告诉我繁体字如何速成……忍着把胡适的序看完了。觉得有道理,但是也不能怪文人写八股剧本。人家就是喜欢用剧本这个体材抒发情感嘛,yy下上台表演的情景,又不拿这吃饭。。李渔等懂得,那是他想靠它作营生了吧
顺便复习了临川四梦的故事,注意,只是故事。霍小玉传还是读原著传奇比较过瘾。何必,真何必把它弄成个喜剧。不过,戏在广大人民的美好愿望之下是很少对爱情题材作出批判的,所以就让紫钗记和西厢记皆大欢喜去吧。发现汤显祖选这四个故事是很有意思的。还魂记和紫钗记以女人为主人公,邯郸记和南柯记以男人为主人公。小姐的梦仅关爱恋,一喜一悲,因虚而务实;书生的梦都是壮阔人生,一道一佛,因虚而弃实。小姐那里只有爱,有爱人就是一辈子了,这对实的追逐可悲呢还是可敬呢?而书生的爱或说婚姻只是人生目标的一部分,其余是功名利禄,这对实的放弃是可笑呢还是可叹呢?戏如人生,但究竟戏是虚的,人生是实的,写戏的人是实的,看戏的也是。所以,哎呀哎呀,我也就只能升华到封建社会阶级局限性的高度了。
其实有很多想写的,但是想写的=想想就算了不写的。比如笛子的学习,比如头疼首先怀疑高血压真的是真理。就先这么着吧,我要看书,不然老是积压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