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年少记忆
一部纪录片,搅动了无数中国人的口水神经,“舌尖体”瞬间窜红,忽然也想来写一个舌尖上的童年,后来觉得童年这个限制太死,于是就改成舌尖上的年少记忆。回忆那些老的不能再老却清晰的不能再清晰的食物、人和镜头,有人说我怎么这么怀旧啊!是哦,怀旧其实是一种对美的留恋啊,看看现在,那么多好吃的却要处处提防,食材再好却难以唤回记忆中的味道,怎能不感伤啊!
然而,细细一想,这个文章却是十分难做,几十种东西,该按怎么样的逻辑或结构来写,原来我曾说《舌尖上的中国》行文逻辑不怎么样,等到自己写了才感觉这实在是艰巨困难的任务。所以我只能想到哪写到哪。另外,每个人对于记忆中的舌尖都有自己的想法,文中提到的任何食物可能跟读者想象中的不一样,那我只能说这是我的记忆,是不是事实无关紧要。
一、主食和小吃
中国人主食无非米和面,南方自然基本吃米饭,我其实小时候是不吃面(特指面条)的,那种龙须面的味道我非常反感,但对面粉做出来的其他一些东西倒也不在意。我们山里人早饭吃的不少,没有像油条豆浆这种精致的东西,但也区别于中午、晚上的饭局。基本早上吃的是面条(我不吃)、藤羮(后面再解释)、柞粉、年糕(我们的土话音“头糕”)、炒饭之类的。
藤羮,这个名词外面的人应该比较陌生,说是诸暨的特产应该不为过。一般是年底的时候做,米浸过以后,磨成米浆,在沸水锅里蒸成薄薄的一张张米粉饼,在火盆上晾到五分干,再切成一条条,到太阳下暴晒至全干,就成了。说开了,其实跟米粉一类很像,但这个纯粹家里手工制作,倒是非常地道。刚做出来的新鲜藤羮直接蘸这酱油就可以吃,现在诸暨街上早餐就有一种是藤羮,做好饼一样的中间裹进雪菜,味道很好。成品藤羮烧法跟面一样,不过得掌握火候,时间稍长,就糊了。现在有人卖不会糊的藤羮,估计就跟面、米线一样,里面加了什么东西。这是我小时候最喜欢吃的早餐或者点心。藤羮照片如下(来自网络):
柞粉实际上就是粉干,我还记得大学毕业那一年,几个同学去我家玩,中午没吃,到我家已经下午两点了,就做了一锅柞粉,配料很简单,只有鸡蛋,加葱,一个同学胃口大开,后来说起来,那顿是他吃的感觉最好的一次,说他后来一直想模仿着去做,但再也没感觉到那种味道,然后得出结论估计跟我们那里的水有关。实际上柞粉这玩意外面随处可见,他所以吃得香,跟肚子饿了关系才最大,对于温州那边的炒粉干,我真心觉得配料太多太杂,简单一点,更好。
小时候没觉出年糕有什么特别的,每年年底,每家都会需要一缸年糕,准备几十斤糯米,粳米,掺着,拉一车柴,去外面年糕厂做,我还记得那年糕从机器里一点点的钻出来,然后剪成一段一段的场景,刚出来的新鲜年糕味道非常好。拿回家以后得用水浸着,留着年外每天做早饭。一碗青菜炒年糕,那是足可抵挡一上午干活所要消耗的能量了。去了杭州菜场以后才发现,诸暨年糕居然还是有口碑的,我想它的特色就是糯米比例比较高吧。
小学六年级的老师是一个毛笔字写的很好的老头,非常严厉,给我们讲过一个故事,说有个小孩,母亲死了,父亲娶了后妈,又生了弟弟,后妈不知怎么听说到一个害孩子的办法,天天给小孩吃油炒饭,给自己的孩子却不吃,一开始,小孩的确一天天的消瘦下来了,但某天小孩得到指点,每天吃完油炒饭以后,一定喝一杯开水,结果人长的一天比一天好。后妈见了,就以为油炒饭营养很好,给自己的孩子也天天吃这个,后来自己的孩子一天一天难看下去,甚至还差点丢命。老师说这个故事的初衷并不是挑拨后妈跟孩子的关系,而是想说明一个道理,吃完油炒饭一定要喝开水,从此我记得非常牢,即使现在不用动物油,用了液体的植物油,应该没有结石的隐患了,我也会在每次吃完炒饭以后喝一杯滚烫的热水。
番薯做的线粉(跟市场上的番薯粉丝类似)那也是可以作为早餐的主食,不过我那时总觉得做主食太浪费,做菜比较实在(后面会详述)。看来从小就学会节省了啊,格局太小。
另外有一种面食,不常做,却是风味独特,叫“麦几娘”,简单点就是“麦几”,外面找一个类似的,那就是面疙瘩,用土豆或者雪菜烧麦几,简单,但比啥名气很大的片儿川那可是好吃多了。农村人不是很常做比较麻烦的糕点和饼类,对饼,我印象最深的是油煎苋菜饼,炒好的苋菜做馅,油煎至微焦,配合稀饭(叫土话泡饭比较实在),也许配上点油炸的年糕片,就成了调剂的最好一餐。
土灶虽然生火麻烦了点,不过火候厉害,空间施展的开,还是有不少好处的。比如烧饭以后有锅巴,我们称之为“饭镬焦”;比如可以把番薯贴在锅里烧饭,做成番薯饭。偶尔有几次不小心,把饭烧的实在有点焦了,还舍不得把焦了的扔掉,冲点水,做成泡饭,这种饭又叫做冒饭,有焦掉的香味。
再说到小吃。最有特色的是糖央,也叫“糖央藤羮”,跟其他地方的不一样,我们那里的是用红糖、赤豆、糯米粉搅在一起蒸熟的。见下图(来自网络):
糖央是糯米粉做的,在农村,糯米代表一种特别好的食物,平常是舍不得吃的。糯米还有一种小吃,叫做“芝麻垒金团”,跟麻球有点像,但不一样,里面是汤圆一样,煮熟,外面的芝麻似乎是炒熟的,特别香,吃的时候,把糯米球放到芝麻碗里滚一滚,那个香气,至今让人垂涎。见上图(来自网络)。
说起小吃,少不了清明节必备品——清明果,比起外面吃着实在是倒胃口的清明团子,自己家做的清明果,那可是最值得令人怀念的食物之一啊。艾草要足,雪菜笋丁肉丁豆腐干炒起来做馅,这才是地道的清明果,当然也可以甜馅,那就是用红豆,不是豆沙,我觉得把红豆搞成豆沙真是悲哀。清明果一般做成半椭圆形状,另外还有种做法,做成圆的,然后在浸过的糯米上滚一滚,让清明果沾上糯米粒,这种做出来叫“雪团”,一般的清明果见下图(来自网络)。说起这个,我还想到小学四年级时候有个同学的作文。他是这样写的:“今天我们去采青,采着采着,采好了。然后我们回家,走着走着,走到家了。然后我们洗青,洗着洗着,洗好了,(中间有些过程,一样的格式,省略之)然后我们做清明果,做着做着,做好了,后来我们吃清明果,吃着吃着,吃完了,大家都真开心。”我们那老师在班上念了一遍,现在想起来都让人捧腹啊。
农村还有一种很重要的辅食——六谷(就是玉米),有时候跟老人聊天,会听他们聊当年他们吃的东西,那个时代,六谷饼和六谷糊算是好东西了。六谷饼是在锅里烤的,而六谷糊我在前年偶然看到奶奶做,才知道怎么个做法,幸好我还用摄像机拍下来了,成为我记录的最为珍贵的一段视频。六谷还有很多其他的吃法,后面再叙。
这一部分基本到此为止,后面还会涉及到一些小吃之类,比如“油麻团”,由于其特殊的角色,另行再叙。
接下去一部分,将先由竹笋唱主角,接着会有一批大角出场,例如:农村特有的“煨”法、酱油汤、芝麻片、野生猕猴桃和霉梨、阿共共、饭镬头猪肉、石板鱼和“黄鳍将”、油渣、木莲豆腐、油沸豆腐煮肉、西施豆腐、蒸三鲜、苹果汤、桂圆鸡蛋、大粽子等等,也许还会分为几部分,请先期待第二部分:自然的馈赠。
然而,细细一想,这个文章却是十分难做,几十种东西,该按怎么样的逻辑或结构来写,原来我曾说《舌尖上的中国》行文逻辑不怎么样,等到自己写了才感觉这实在是艰巨困难的任务。所以我只能想到哪写到哪。另外,每个人对于记忆中的舌尖都有自己的想法,文中提到的任何食物可能跟读者想象中的不一样,那我只能说这是我的记忆,是不是事实无关紧要。
一、主食和小吃
中国人主食无非米和面,南方自然基本吃米饭,我其实小时候是不吃面(特指面条)的,那种龙须面的味道我非常反感,但对面粉做出来的其他一些东西倒也不在意。我们山里人早饭吃的不少,没有像油条豆浆这种精致的东西,但也区别于中午、晚上的饭局。基本早上吃的是面条(我不吃)、藤羮(后面再解释)、柞粉、年糕(我们的土话音“头糕”)、炒饭之类的。
藤羮,这个名词外面的人应该比较陌生,说是诸暨的特产应该不为过。一般是年底的时候做,米浸过以后,磨成米浆,在沸水锅里蒸成薄薄的一张张米粉饼,在火盆上晾到五分干,再切成一条条,到太阳下暴晒至全干,就成了。说开了,其实跟米粉一类很像,但这个纯粹家里手工制作,倒是非常地道。刚做出来的新鲜藤羮直接蘸这酱油就可以吃,现在诸暨街上早餐就有一种是藤羮,做好饼一样的中间裹进雪菜,味道很好。成品藤羮烧法跟面一样,不过得掌握火候,时间稍长,就糊了。现在有人卖不会糊的藤羮,估计就跟面、米线一样,里面加了什么东西。这是我小时候最喜欢吃的早餐或者点心。藤羮照片如下(来自网络):
![]() |
图1:已经切好,等着晒太阳的藤羮 |
柞粉实际上就是粉干,我还记得大学毕业那一年,几个同学去我家玩,中午没吃,到我家已经下午两点了,就做了一锅柞粉,配料很简单,只有鸡蛋,加葱,一个同学胃口大开,后来说起来,那顿是他吃的感觉最好的一次,说他后来一直想模仿着去做,但再也没感觉到那种味道,然后得出结论估计跟我们那里的水有关。实际上柞粉这玩意外面随处可见,他所以吃得香,跟肚子饿了关系才最大,对于温州那边的炒粉干,我真心觉得配料太多太杂,简单一点,更好。
小时候没觉出年糕有什么特别的,每年年底,每家都会需要一缸年糕,准备几十斤糯米,粳米,掺着,拉一车柴,去外面年糕厂做,我还记得那年糕从机器里一点点的钻出来,然后剪成一段一段的场景,刚出来的新鲜年糕味道非常好。拿回家以后得用水浸着,留着年外每天做早饭。一碗青菜炒年糕,那是足可抵挡一上午干活所要消耗的能量了。去了杭州菜场以后才发现,诸暨年糕居然还是有口碑的,我想它的特色就是糯米比例比较高吧。
小学六年级的老师是一个毛笔字写的很好的老头,非常严厉,给我们讲过一个故事,说有个小孩,母亲死了,父亲娶了后妈,又生了弟弟,后妈不知怎么听说到一个害孩子的办法,天天给小孩吃油炒饭,给自己的孩子却不吃,一开始,小孩的确一天天的消瘦下来了,但某天小孩得到指点,每天吃完油炒饭以后,一定喝一杯开水,结果人长的一天比一天好。后妈见了,就以为油炒饭营养很好,给自己的孩子也天天吃这个,后来自己的孩子一天一天难看下去,甚至还差点丢命。老师说这个故事的初衷并不是挑拨后妈跟孩子的关系,而是想说明一个道理,吃完油炒饭一定要喝开水,从此我记得非常牢,即使现在不用动物油,用了液体的植物油,应该没有结石的隐患了,我也会在每次吃完炒饭以后喝一杯滚烫的热水。
番薯做的线粉(跟市场上的番薯粉丝类似)那也是可以作为早餐的主食,不过我那时总觉得做主食太浪费,做菜比较实在(后面会详述)。看来从小就学会节省了啊,格局太小。
另外有一种面食,不常做,却是风味独特,叫“麦几娘”,简单点就是“麦几”,外面找一个类似的,那就是面疙瘩,用土豆或者雪菜烧麦几,简单,但比啥名气很大的片儿川那可是好吃多了。农村人不是很常做比较麻烦的糕点和饼类,对饼,我印象最深的是油煎苋菜饼,炒好的苋菜做馅,油煎至微焦,配合稀饭(叫土话泡饭比较实在),也许配上点油炸的年糕片,就成了调剂的最好一餐。
土灶虽然生火麻烦了点,不过火候厉害,空间施展的开,还是有不少好处的。比如烧饭以后有锅巴,我们称之为“饭镬焦”;比如可以把番薯贴在锅里烧饭,做成番薯饭。偶尔有几次不小心,把饭烧的实在有点焦了,还舍不得把焦了的扔掉,冲点水,做成泡饭,这种饭又叫做冒饭,有焦掉的香味。
再说到小吃。最有特色的是糖央,也叫“糖央藤羮”,跟其他地方的不一样,我们那里的是用红糖、赤豆、糯米粉搅在一起蒸熟的。见下图(来自网络):
![]() |
图2:糖央 |
糖央是糯米粉做的,在农村,糯米代表一种特别好的食物,平常是舍不得吃的。糯米还有一种小吃,叫做“芝麻垒金团”,跟麻球有点像,但不一样,里面是汤圆一样,煮熟,外面的芝麻似乎是炒熟的,特别香,吃的时候,把糯米球放到芝麻碗里滚一滚,那个香气,至今让人垂涎。见上图(来自网络)。
![]() |
图3:芝麻垒金团 |
说起小吃,少不了清明节必备品——清明果,比起外面吃着实在是倒胃口的清明团子,自己家做的清明果,那可是最值得令人怀念的食物之一啊。艾草要足,雪菜笋丁肉丁豆腐干炒起来做馅,这才是地道的清明果,当然也可以甜馅,那就是用红豆,不是豆沙,我觉得把红豆搞成豆沙真是悲哀。清明果一般做成半椭圆形状,另外还有种做法,做成圆的,然后在浸过的糯米上滚一滚,让清明果沾上糯米粒,这种做出来叫“雪团”,一般的清明果见下图(来自网络)。说起这个,我还想到小学四年级时候有个同学的作文。他是这样写的:“今天我们去采青,采着采着,采好了。然后我们回家,走着走着,走到家了。然后我们洗青,洗着洗着,洗好了,(中间有些过程,一样的格式,省略之)然后我们做清明果,做着做着,做好了,后来我们吃清明果,吃着吃着,吃完了,大家都真开心。”我们那老师在班上念了一遍,现在想起来都让人捧腹啊。
![]() |
图4:做好的清明果 |
农村还有一种很重要的辅食——六谷(就是玉米),有时候跟老人聊天,会听他们聊当年他们吃的东西,那个时代,六谷饼和六谷糊算是好东西了。六谷饼是在锅里烤的,而六谷糊我在前年偶然看到奶奶做,才知道怎么个做法,幸好我还用摄像机拍下来了,成为我记录的最为珍贵的一段视频。六谷还有很多其他的吃法,后面再叙。
![]() |
图5:奶奶做六谷糊的视频截图 |
这一部分基本到此为止,后面还会涉及到一些小吃之类,比如“油麻团”,由于其特殊的角色,另行再叙。
接下去一部分,将先由竹笋唱主角,接着会有一批大角出场,例如:农村特有的“煨”法、酱油汤、芝麻片、野生猕猴桃和霉梨、阿共共、饭镬头猪肉、石板鱼和“黄鳍将”、油渣、木莲豆腐、油沸豆腐煮肉、西施豆腐、蒸三鲜、苹果汤、桂圆鸡蛋、大粽子等等,也许还会分为几部分,请先期待第二部分:自然的馈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