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治学之难
今日看胡适先生的《中国哲学史大纲》,忽的想起治学之难来。
首先,一个人用来治学的时间是有限的。人嘛,得吃饭睡觉挣钱养家,贵族不用。偶尔还闹个脾气闹个矛盾,哪里有那么多心思治学。等出了名吧,各种琐事缠身,自然治学的时间更少了。当然有些人是以治学为事业,这种人厉害。
其次,人的资质、底蕴是不同的。有的人过目不忘,有的人过目就忘。有的人家世良好,打小就学了好多,看了好多书,父母亲朋全是治学之人;有的人接触少,少年不学,大了才想起做点学问。
再次,用来治学的材料需要一个人的能力去甄别筛选。世上之事本非眼见为实耳听为真,这是一条;记录下来的东西会被选择性地看,个人偏好。
大致就这些吧。
当然,如果一个人能克服了这些难处,也就能治好学问。
首先,一个人用来治学的时间是有限的。人嘛,得吃饭睡觉挣钱养家,贵族不用。偶尔还闹个脾气闹个矛盾,哪里有那么多心思治学。等出了名吧,各种琐事缠身,自然治学的时间更少了。当然有些人是以治学为事业,这种人厉害。
其次,人的资质、底蕴是不同的。有的人过目不忘,有的人过目就忘。有的人家世良好,打小就学了好多,看了好多书,父母亲朋全是治学之人;有的人接触少,少年不学,大了才想起做点学问。
再次,用来治学的材料需要一个人的能力去甄别筛选。世上之事本非眼见为实耳听为真,这是一条;记录下来的东西会被选择性地看,个人偏好。
大致就这些吧。
当然,如果一个人能克服了这些难处,也就能治好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