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届仲英书院赴玉树实践团队日志——忆玉树(朱骏杰)
题记:这个季节是青海最美的季节,即使是地震后的玉树州,也显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队伍里的几名女生,在回来之后从相机里整理出一辑叫《高原上的花》的相册。那是各种各样的不知名的花,艳丽也好,素雅也罢,乍一看,在苍茫的草原和广阔蓝天的映衬下,都会在内心激荡起一种情怀。天灾的残酷无情更能使这些默默扎根在高原上的植物散发出顽强的生命力,直指人心,令人感怀、欣喜。
2010年4月14日7时49分,一场灾难降临在这片美丽的高原小镇。顷刻间,生命变成了摇晃中的一粒粒扬尘,无辜的离开变成生者永远不能释怀的痛。
时隔三个月,当我们再踏上这片土地的时候,除了满眼的蓝色救灾帐篷和一些废墟,我们大概已感受不到一种悲恸了。也许是时间的力量,消磨了人们的恐惧和惊慌,又或者信仰佛教的藏族人在为死者默默祷告后重新拾起了心中的力量。
无论怎样,我们都愿意看到他们恢复往日的生活,忘记三个月前发生的事情。
洛松是我们在结古认识的藏族好友,在结古的两天时间里,充当了我们的翻译随我们走访了很多的藏民和机构。那两天,我们的队友和他都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洛松爱踢球,爱唱歌,爱跳舞,爱画唐卡,胆小得晚上一个人不敢睡,和队友们有时还小打小闹。在后来随我们一同前往称多支教的一路上,我们悉心的照顾着他,就如同很多来过藏区的人都有呵护藏民的美好、单纯的情怀,因为那真是极打动人的品质,你说不出来是哪一点,只是他往那一站,你就觉得那应该是我的亲人或朋友。
有一天,我们一桌子人在一起吃饭,洛松悄悄地跟一个我们队员耳语,然后那位队员让我们都赶紧吃,说洛松告诉她今晚又会有余震。我们当时正在聊其他的事情,没当回事,让洛松别担心,说不会有事的。
我最先吃完,当我出来的时候洛松一下子紧紧地抱住了我,跟我说:我要看着你们一个一个安全地走出来,我真的很担心,你赶紧去大帐篷里吧,我在这呆着。那一瞬间,我的鼻子一下子有点酸,灵魂像是猛地打了个激灵。
那天晚上称多县并没有感觉到余震,但我们又一次切实地感受到藏族人的美好。
才仁但周是我在称多县给四年级代课的时候班上的一个同学,调皮、聪明,这样的孩子一般都不太爱学习,他也不例外。
一次听力训练课,他和同组的几个女生因为意见不统一发生了争执,还向其中某个女生吐了口水,被我制止了,结果少数服从多数,整组都采用了另几个女生的答案。事实上,他的答案是正确的。课上到这,我拿出奖品,把它颁给了但周,告诉他以后不能再向女生吐口水了,这是不礼貌的行为,并在全班面前表扬了但周的对真理的坚持。下课后的自由活动,但周明显和我亲近多了,跟在我后面不停地问我这样那样的问题:老师你家在哪里?老师你什么时候走?老师你还会再来吗?
后来我们一有机会就在一起踢球,像是朋友一般,没想到自己小小的行为竟让一个大家眼中公认的差生、无药可救的捣蛋鬼感动,并乐意让我走进他的世界。我也一有机会就尝试各种办法改变他的一些不好的习惯。
课堂上,他渐渐地踊跃起来了。
有一天,在踢球的时候他和一个低年级的学生起了冲突,被学校的教导主任看到了,训斥了两句。我正好从旁边走过,看到了低着头没精打采的他,问了原委便领他到我的宿舍聊天。
他是寄宿生,只有休息的时候才可以回家。我问他家里还有哪些人,话一出口我就后悔了,害怕他的家人在地震中遇有不幸,这一问又会勾起他的痛处。他告诉我,他的母亲在地震的时候从窗户边摔下来了,受了点伤并没有大碍。
一下子,两个人都沉默了。
过了会,他轻轻地问我:老师,你有没有手机?
“要手机干嘛呢?”
“我好久没看见我爸爸了,想给我县城里的爸爸打个电话”
“好啊!”我连忙掏出手机。
但周试了好几个号码才打通,他说这是他唯一记过的一个号码,因为好长时间没打了有些不记得了。
可是,电话“嘟嘟嘟”地响了好久却没有人接,我又替他拨了两次,都是无人接听。
第二天晚上,我又替他拨了电话,手机关机,我不禁有些担心。那天晚上正好是我离开的前夕,但周一直拉着我的手问我什么时候再来,我说会有机会的。吃晚饭,和几个志愿者在帐篷里聊天的时候,他探出脑袋,窜进来塞给我一张纸。
那是一张大白纸,上面粘着一个折的歪七扭八的千纸鹤和蝴蝶,最上面写着“愿小朱老师长命百岁,健康快乐!”,好久没收到这样直白、可爱的祝福,我不禁笑出了声。
第二天,紧紧的一个拥抱结束了这几天相处在一起的美好时光,我在想还要多久才能见到这群天真、纯净的孩子啊!
长途汽车一路颠簸,我昏昏沉沉,中午下车吃饭的时候手机铃响了,原来是但周借的还在那里的一个志愿者的手机,他的声音有些哽咽,我又一次叮嘱他好好学习。
班上的其他学生一一跟我说了几句话,有些孩子开始失声大哭起来。我能想象的出电话那头的情景,孩子一个个地递着手机想跟老师多说几句却被下一个孩子拿走。
在支教的时候,我就跟队友开玩笑似的说,真想在这里教一辈子书。学生的牵挂、惦记更加让我觉得惭愧,教他们的日子太短太短了。
还有很多的人,很多的故事留在记忆的深处,他们的言语、动作,像是黑白老电影的尾声,定格在脑海里,伴随着藏族辽远高亢的山歌,成为了生命剧场里即为动人的一幕。我想无论何时,只要一想起,便会是满心的温暖和感动。正如同其他的志愿者们,我们带着一个扶助他人的心念却治愈了自己。
藏族人相信有大愿才会有大行,有大行才会有大福报,有了大福报而不往其中,那才是更大的福报和功德。希望有一天的自己,也能做到如此。
2010年4月14日7时49分,一场灾难降临在这片美丽的高原小镇。顷刻间,生命变成了摇晃中的一粒粒扬尘,无辜的离开变成生者永远不能释怀的痛。
时隔三个月,当我们再踏上这片土地的时候,除了满眼的蓝色救灾帐篷和一些废墟,我们大概已感受不到一种悲恸了。也许是时间的力量,消磨了人们的恐惧和惊慌,又或者信仰佛教的藏族人在为死者默默祷告后重新拾起了心中的力量。
无论怎样,我们都愿意看到他们恢复往日的生活,忘记三个月前发生的事情。
洛松是我们在结古认识的藏族好友,在结古的两天时间里,充当了我们的翻译随我们走访了很多的藏民和机构。那两天,我们的队友和他都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洛松爱踢球,爱唱歌,爱跳舞,爱画唐卡,胆小得晚上一个人不敢睡,和队友们有时还小打小闹。在后来随我们一同前往称多支教的一路上,我们悉心的照顾着他,就如同很多来过藏区的人都有呵护藏民的美好、单纯的情怀,因为那真是极打动人的品质,你说不出来是哪一点,只是他往那一站,你就觉得那应该是我的亲人或朋友。
有一天,我们一桌子人在一起吃饭,洛松悄悄地跟一个我们队员耳语,然后那位队员让我们都赶紧吃,说洛松告诉她今晚又会有余震。我们当时正在聊其他的事情,没当回事,让洛松别担心,说不会有事的。
我最先吃完,当我出来的时候洛松一下子紧紧地抱住了我,跟我说:我要看着你们一个一个安全地走出来,我真的很担心,你赶紧去大帐篷里吧,我在这呆着。那一瞬间,我的鼻子一下子有点酸,灵魂像是猛地打了个激灵。
那天晚上称多县并没有感觉到余震,但我们又一次切实地感受到藏族人的美好。
才仁但周是我在称多县给四年级代课的时候班上的一个同学,调皮、聪明,这样的孩子一般都不太爱学习,他也不例外。
一次听力训练课,他和同组的几个女生因为意见不统一发生了争执,还向其中某个女生吐了口水,被我制止了,结果少数服从多数,整组都采用了另几个女生的答案。事实上,他的答案是正确的。课上到这,我拿出奖品,把它颁给了但周,告诉他以后不能再向女生吐口水了,这是不礼貌的行为,并在全班面前表扬了但周的对真理的坚持。下课后的自由活动,但周明显和我亲近多了,跟在我后面不停地问我这样那样的问题:老师你家在哪里?老师你什么时候走?老师你还会再来吗?
后来我们一有机会就在一起踢球,像是朋友一般,没想到自己小小的行为竟让一个大家眼中公认的差生、无药可救的捣蛋鬼感动,并乐意让我走进他的世界。我也一有机会就尝试各种办法改变他的一些不好的习惯。
课堂上,他渐渐地踊跃起来了。
有一天,在踢球的时候他和一个低年级的学生起了冲突,被学校的教导主任看到了,训斥了两句。我正好从旁边走过,看到了低着头没精打采的他,问了原委便领他到我的宿舍聊天。
他是寄宿生,只有休息的时候才可以回家。我问他家里还有哪些人,话一出口我就后悔了,害怕他的家人在地震中遇有不幸,这一问又会勾起他的痛处。他告诉我,他的母亲在地震的时候从窗户边摔下来了,受了点伤并没有大碍。
一下子,两个人都沉默了。
过了会,他轻轻地问我:老师,你有没有手机?
“要手机干嘛呢?”
“我好久没看见我爸爸了,想给我县城里的爸爸打个电话”
“好啊!”我连忙掏出手机。
但周试了好几个号码才打通,他说这是他唯一记过的一个号码,因为好长时间没打了有些不记得了。
可是,电话“嘟嘟嘟”地响了好久却没有人接,我又替他拨了两次,都是无人接听。
第二天晚上,我又替他拨了电话,手机关机,我不禁有些担心。那天晚上正好是我离开的前夕,但周一直拉着我的手问我什么时候再来,我说会有机会的。吃晚饭,和几个志愿者在帐篷里聊天的时候,他探出脑袋,窜进来塞给我一张纸。
那是一张大白纸,上面粘着一个折的歪七扭八的千纸鹤和蝴蝶,最上面写着“愿小朱老师长命百岁,健康快乐!”,好久没收到这样直白、可爱的祝福,我不禁笑出了声。
第二天,紧紧的一个拥抱结束了这几天相处在一起的美好时光,我在想还要多久才能见到这群天真、纯净的孩子啊!
长途汽车一路颠簸,我昏昏沉沉,中午下车吃饭的时候手机铃响了,原来是但周借的还在那里的一个志愿者的手机,他的声音有些哽咽,我又一次叮嘱他好好学习。
班上的其他学生一一跟我说了几句话,有些孩子开始失声大哭起来。我能想象的出电话那头的情景,孩子一个个地递着手机想跟老师多说几句却被下一个孩子拿走。
在支教的时候,我就跟队友开玩笑似的说,真想在这里教一辈子书。学生的牵挂、惦记更加让我觉得惭愧,教他们的日子太短太短了。
还有很多的人,很多的故事留在记忆的深处,他们的言语、动作,像是黑白老电影的尾声,定格在脑海里,伴随着藏族辽远高亢的山歌,成为了生命剧场里即为动人的一幕。我想无论何时,只要一想起,便会是满心的温暖和感动。正如同其他的志愿者们,我们带着一个扶助他人的心念却治愈了自己。
藏族人相信有大愿才会有大行,有大行才会有大福报,有了大福报而不往其中,那才是更大的福报和功德。希望有一天的自己,也能做到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