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派文化】老月份牌
今天爸爸从友人那儿给我带回来120张老月份牌的广告纸片,勾起了我对上海老月份牌更深了解的兴趣,加之他给我看了一个小报上对上海老月份牌最有名的画家之一杭稚英的介绍,于是搜集了一些资料权当普及一下海派文化。
老月份牌广告画,是我国近代最早的现代商品海报。它发源于二十世纪初期的上海,随着当时洋商经济进入中国社会而逐渐发展、流行,直到40年代以后,渐趋没落、消失。这类商品海报最早由洋商引进使用,用以促销外国商品,而后一般商家行号亦普遍运用,做为商品附赠品,以讨好顾客。而它之所以称为“月份牌广告画”,主要是因为海报在发展初期多附印月份牌年历而得名。较后期的月份牌广告画则逐渐省略了年历的部份。(转自《老月份牌广告画》)
与传统木版年画相比,月份牌年画通常有三个特点:
一、配有中西对照历表,这是后者对前者的保留与发展;
二、令人愉悦的审美功能,这是后者对前者的超越,采用新式石印或胶印技术,丰满逼真的彩图总是比单线平涂的版画更为生动感人;
三、商品广告,这是后者对前者的补充,也是它生存的动力与依据。
典型的月份牌表现手法是一种基于西洋擦笔素描加水彩的混合画法,画家在确定人物轮廓后,先以扎住大部分笔毫的毛笔锋颖蘸些许炭精粉擦出淡淡的体积感,然后罩以透明的水彩色,使之产生丰润明净的肌肤效果与几可乱真的衣饰质感。1914年,这种擦笔水彩由来沪发展的安徽画家郑曼陀率先采用后,以类似于平光照片“甜、糯、嗲、嫩”的特色迅速取代勾线设色的旧法而成为月份牌画法的主流,深受读者的欢迎。
月份牌年画的题材并不广泛,主要有仕女、娃娃、历史故事、戏曲人物、名胜古迹五类,而以时装、古装仕女与娃娃为大宗,尽管也出现过一些反映汽车、飞机等时事新知的作品,但基本上没有男士的位置。月份版年画的用纸有卡纸与铜版纸两种,早期多用尺幅较小的硬卡纸印刷,将历表印在背面,大尺幅的铜版纸成为主流以后,有的又在上端包压金属薄皮,以利张挂,而硬卡纸则以日历板的形式继续流行,80年代还时有所见。月份牌的人物配景主要采用干画法,直接用水彩色画出,色调明丽,透视准确,具有较强的真实感。月份牌画面周边通常画有图案式的边框,或繁或简,印有广告文字或厂商名称。处于画面一隅的商品图像往往画得小而精致,质感强烈,耐人品味,是月份牌的“画眼”所在和真正的主角。这些商品大多为香烟,也有火油、肥皂、蚊香、布料、化妆品等日用百货以及酒类、药品甚至肥田粉等等,林林总总,不一而足。(转自《月份牌》)
追溯我国广告画的历史,史载始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酒店就盛行悬挂绘有酒坛的“悬帜”,作为象征标志的广告。家喻户晓的北宋风俗名画《清明上河图》,当代广告评论家又称其为“北宋广告画”。画中的幌子和酒肆甚多,颇具广告画的特征。走街串巷的货郎,挑着担子,手握“响板”不停地晃动,以广招徕;又如大店铺的装饰,就是所谓“彩楼欢门”;饭馆门前的“正店”、酒楼的“新酒”、茶水摊所挂的“饮子”,以及有店主姓氏的“刘家上色沉檀练香”和“王家罗锦匹帛铺”等招牌。更典型的就是画中那个“赵太丞家”,看病兼售药品,迎面横列“赵太丞家”四个醒目大字,门面左右两侧还立着“治酒所伤真方集香丸”等广告牌,广告气息浓郁。我国的广告画又经元、明两代的演变与发展,到了清末已日渐形成了纯商业促销的广告了。
月份牌,清道光年间诞生,盛行于民国一二十年间。清道光十三年,上海开埠,洋商洋货涌入上海,亦把近代西方广告带入中国。起初洋商是印刷一些精美的美女、骑士、静物及风景画片,运往上海,由于画片内容皆为上海人陌生的西方历史文化题材,没有得到市民的认可,收效甚微。后来洋商悟出只有入乡随俗才能打开销路,继而改用将中国传统国画和木版年画拿到国外制版,用先进的彩印技术印刷,配上月历牌或商品广告,随洋货一道送给顾客,立即得到市民的欢迎。迄今发现最早的月份牌画,是清道光二十年香港屈臣氏药房发送的《屈臣氏药房》月份牌。这张画中间是一个繁体“华”字,里面为故事性的画面组成,其与清末石印“苏州桃花坞年画”相差无几。第一张正式标明“月份牌”字样的月份牌是清光绪二十二年上海鸿福来票行随彩票发送的《沪景开彩图》。
当时中外厂商投巨资采用“月份牌”做商品宣传,占据首位的是外资英美烟草公司和国人投资的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及华成烟草公司。据《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史料》记载,1923年该公司广告费内“月份牌”一项,预算达四万元。英美烟草公司设有专门绘制广告的美术室,以高薪先后聘梁鼎铭、胡伯翔、周柏生、倪耕野、吴少云等画家绘制“月份牌”。当时上海的保险行业有英商22家、美商4家、日商1家、荷兰商2家、德商1家、丹麦商2家、华商20家,以及一些经营煤油、医药、化学染料的洋行,亦都精印“月份牌”馈赠顾客,以扩大自己的品牌宣传。
月份牌画发展初期的题材是丰富多样的,从历史掌故,戏曲人物,民间传说,时装仕女,摩登生活无所不包。约从民国元年后,随着中外工商业的竞争日趋激烈,月份牌的题材反趋势单一化,绝大多数则是时装美女之类,但这种广告形式,反而意想不到赢得了普通市民的钟爱有加而流行上海滩。
月份牌滥觞于民国一二十年间,响应者多如雨后春笋,一批由上海土山湾画馆培养出的画师,相继成为月份牌画的中坚力量。其中代表画家有胡伯翔、周慕桥、杭穉英、徐咏青、郑曼陀、金梅生、谢之光、叶浅予、李慕白等。他们功力深厚、画风纯朴,把老上海广告艺术推向了一个又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月份牌是用炭精粉以操笔画的方法擦出来素描画的层次感,多运用工笔画法勾勒人物,再涂上水彩印刷而成。在内容上,经过西方艺术手段与传统年画题材的移植和反复尝试后,确立了名媛闺秀、风月佳丽和豪华都市生活场景的定位。画面绝大多数为时髦美女,人物肖像含蓄文静、惟妙惟肖。尽管胭脂粉气偏重,但相当美艳,充满了柔和优美的质感。同时,商家为追随时流,取悦顾客,迎合市民审美趣味,在画的四周配精心设计的边框,中心或两边印有二十四节气,再在适当位置上标出产品的名称和商号。
在载体上,早期从事月份牌的代表有周慕桥,他的画风保持更多的是传统工笔技法,绘制的元宝领古装美女,传统含蓄,体现了民国时期女性形象。
民国四年,上海开女学,提倡女性解放,十里洋场追求时髦成为当时都市人的心态,月份牌很快被郑曼陀以擦炭加水彩绘制的创新手法所取代。郑曼陀笔下的清纯女学生形象一下子就火红起来,以至上海的女学生及一些妇女大多变成旗袍美女形象。
民国十三年左右,郑曼陀的垄断地位终于被打破,徐咏青绞尽脑汁,破解了郑曼陀的秘法,吸收了国际上最新的迪斯尼卡通画的某些手法,使月份牌画面的人体结构,光影、色彩、形象、背景,更加准确、逼真、鲜艳、新潮、多样。
月份牌画史上,最具叱咤风云的人物是杭穉英(又名杭稚英)。他仔细观察上海滩时髦女性的发式、体态、衣着,又从电影、国外画报中汲取营养,终于形成了一种新型的上海美女形象:时髦艳丽,修长丰腴,略带洋味,画作之美,影响之大,史所罕见。
到了三四十年代,金梅生将月份牌画演变成没有广告和月历的纯欣赏性的悦眼画片。
这种“月份牌”年画新样式,除了受到当时上海市民的普遍喜爱外,还广为发行到国内各省市和香港、澳门地区及东南亚华人中。香港因深受上海“月份牌”画影响,香港画家关薏农仿效上海的“月份牌”画而专事“月份牌”画创作,在香港名震一时,被誉为“香港月份牌王”。
尽管月份牌画是由洋商从国外带来的广告发展而变异形成的,但在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的上海,最终被改造成具有中国传统文化、民俗风情的广告形式,加之采用从国外引进的彩色石印技术,印刷的月份牌画真实感强,色彩鲜艳,精致美观,别具一格,其视觉效果和经济效益大大超过传统木版年画,并将其取而代之。
建国后,对月份牌进行改造,去除糟粕,保留精华,许多画家纷纷采用月份牌的画法,创作了大量反映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年画,成了一个深受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绘画艺术品种。“月份牌”画获得了新生而成为表现新中国的新人、新事、新风尚的重要年画样式。
1952年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创建后,专门成立了“年画创作研究室”,一方面将上海原有的“月份牌”画家聘为特约年画作者,组织他们专门运用“月份牌”画技法创作表现新中国新内容的新年画;另一方面以师傅带徒弟的方式,组织“月份牌”画老画家培育后备人才,使上海形成由新老两代年画家相结合组成,继承和发扬“月份牌”画技巧,创作新年画的实力很强的队伍。此后,以“月份牌”画艺术手法创作的新年画大量涌现。上海历年出版的新年画亦以“月份牌画艺术表现手法为主体,仅1958年,上海年画初、重版近600种,印数达一亿一千多万份,占当年全国年画发行总数的四分之三。但文革时期被视为“四旧”遭到禁止。而之后,随着贺年卡、台历、挂历的流行,月份牌画彻底被取代而退出历史舞台。
而近来,月份牌又被当做素材为当代插画师借鉴。糖果猫猫将漫画的手法与传统月份牌形式结合,描绘了广州风貌和风土人情,赋予了传统新的生命力。
pp殿下则恢复了以往月份牌与年历的结合,绘制了《24节气》,具有实用性。
可以说,上海的“月份牌”画是整个民国时期(1912年至1949年)一个时代生活侧面的记录。虽然作品以表现时装美女形象为主,然而通过时代女性的社会生活,如女大学生的校园活动,女性驾驶摩托车、游泳、骑马、赛马、划船比赛,以及参加社会救助的慈善义举,从侧面反映社会的进步,女性地位的提高。在表现男子形象的“月份牌”作品中,上海的中国三兴烟公司发行的《孙中山》一画,描绘民国初期临时大总统孙中山身穿藏青色有金丝肩章的大礼服,戴着白手套的双手杖着指挥刀,雄赳挺立,目光炯炯凝视,若有深思,显示被誉为“国父”的一代伟人的风采。至于表现抗日战争题材的“月份牌”画,描绘的形象都是投入抗战烽火的英勇男子汉。另外为数众多的“月份牌”画,是描绘受西方文化影响的新型家庭的温馨生活,出现的形象是有文化教养的贤妻良母、有责任心的父亲、有进取心的儿女等,家庭陈设多半为西式家具,还有钢琴、小提琴、留声机等,由家庭折射出时代的特征。总之,上海的“月份牌”画蕴涵了一个时代的文化内涵。
从1843年第一幅月份牌的面世,到新中国建立初期,长达一百多年的岁月里,月份牌以它包罗万象的内容,融绘画、书法、工艺于一体的艺术方式,给后人留下了以香港、上海、广州等为代表的大都市生活缩影的形象化史料,吸引了许多收藏家纷纷解囊,甚至连郑逸梅、鲁迅那样的大家也热衷收藏月份牌画。它已不完全是一种广告画。而是融入了文化氛围并相对独立存在的艺术品,因此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
由于众所皆知的原因,民国期间曾风行一时的月份牌,绝大多数没能留传下来,今日目所能及的有的要么品相较差,有的要么残缺不全,有的要么虫眼满布,真正值得收藏的品种全世界也不足1000种,数量超不过6000张,而这6000张月份牌还分为海外和国内两大收藏群体。其中80%以上月份牌中的精品、妙品、神品皆被海外收藏群体所珍藏。如俄罗斯科学院民族学博物馆珍藏着溥仪、黎元洪、孙中山等“政治明星”的月份牌画稿,并被该馆列为一级馆藏文物。 国内收藏月份牌的风气形成较晚,大约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现在,月份牌的价格呈日渐上扬的趋势,只要品相七成以上的,售价均在数千元以上。月份牌走俏的同时,赝品也日益猖獗。赝品月份牌有乱真、高仿、拙劣之分,有香港造、天津造、上海造之别。其中以天津造赝品月份牌水准最高。
在艺术品拍卖市场上,早期的精品月份牌画稿早已价值不菲。1996年在纽约佳士德藏品拍卖会上,来自世界各地的500余幅广告招贴画参加竞拍,其中一张民国二十一年的《上海快车》,起拍价底达1.6万美元。近年,《沪景开彩图》拍至12万港元;周慕桥的一张月份牌以3.3万元落槌;金梅生的《柳塘绮红》拍卖成交价3.3万元,另一幅《戏水》拍至1.9万元;杭穉英的《彩楼配》被人以4.18万元收入囊中。
参考资料:
《藏赏咸宜月份牌》
《月份牌》
《老月份牌广告画》
其他相关文章:
《上海老月份牌画师的聚会》
老月份牌广告画,是我国近代最早的现代商品海报。它发源于二十世纪初期的上海,随着当时洋商经济进入中国社会而逐渐发展、流行,直到40年代以后,渐趋没落、消失。这类商品海报最早由洋商引进使用,用以促销外国商品,而后一般商家行号亦普遍运用,做为商品附赠品,以讨好顾客。而它之所以称为“月份牌广告画”,主要是因为海报在发展初期多附印月份牌年历而得名。较后期的月份牌广告画则逐渐省略了年历的部份。(转自《老月份牌广告画》)
![]() |
与传统木版年画相比,月份牌年画通常有三个特点:
一、配有中西对照历表,这是后者对前者的保留与发展;
二、令人愉悦的审美功能,这是后者对前者的超越,采用新式石印或胶印技术,丰满逼真的彩图总是比单线平涂的版画更为生动感人;
三、商品广告,这是后者对前者的补充,也是它生存的动力与依据。
典型的月份牌表现手法是一种基于西洋擦笔素描加水彩的混合画法,画家在确定人物轮廓后,先以扎住大部分笔毫的毛笔锋颖蘸些许炭精粉擦出淡淡的体积感,然后罩以透明的水彩色,使之产生丰润明净的肌肤效果与几可乱真的衣饰质感。1914年,这种擦笔水彩由来沪发展的安徽画家郑曼陀率先采用后,以类似于平光照片“甜、糯、嗲、嫩”的特色迅速取代勾线设色的旧法而成为月份牌画法的主流,深受读者的欢迎。
月份牌年画的题材并不广泛,主要有仕女、娃娃、历史故事、戏曲人物、名胜古迹五类,而以时装、古装仕女与娃娃为大宗,尽管也出现过一些反映汽车、飞机等时事新知的作品,但基本上没有男士的位置。月份版年画的用纸有卡纸与铜版纸两种,早期多用尺幅较小的硬卡纸印刷,将历表印在背面,大尺幅的铜版纸成为主流以后,有的又在上端包压金属薄皮,以利张挂,而硬卡纸则以日历板的形式继续流行,80年代还时有所见。月份牌的人物配景主要采用干画法,直接用水彩色画出,色调明丽,透视准确,具有较强的真实感。月份牌画面周边通常画有图案式的边框,或繁或简,印有广告文字或厂商名称。处于画面一隅的商品图像往往画得小而精致,质感强烈,耐人品味,是月份牌的“画眼”所在和真正的主角。这些商品大多为香烟,也有火油、肥皂、蚊香、布料、化妆品等日用百货以及酒类、药品甚至肥田粉等等,林林总总,不一而足。(转自《月份牌》)
![]() |
追溯我国广告画的历史,史载始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酒店就盛行悬挂绘有酒坛的“悬帜”,作为象征标志的广告。家喻户晓的北宋风俗名画《清明上河图》,当代广告评论家又称其为“北宋广告画”。画中的幌子和酒肆甚多,颇具广告画的特征。走街串巷的货郎,挑着担子,手握“响板”不停地晃动,以广招徕;又如大店铺的装饰,就是所谓“彩楼欢门”;饭馆门前的“正店”、酒楼的“新酒”、茶水摊所挂的“饮子”,以及有店主姓氏的“刘家上色沉檀练香”和“王家罗锦匹帛铺”等招牌。更典型的就是画中那个“赵太丞家”,看病兼售药品,迎面横列“赵太丞家”四个醒目大字,门面左右两侧还立着“治酒所伤真方集香丸”等广告牌,广告气息浓郁。我国的广告画又经元、明两代的演变与发展,到了清末已日渐形成了纯商业促销的广告了。
![]() |
清明上河图(部分) |
![]() |
清明上河图(部分) |
月份牌,清道光年间诞生,盛行于民国一二十年间。清道光十三年,上海开埠,洋商洋货涌入上海,亦把近代西方广告带入中国。起初洋商是印刷一些精美的美女、骑士、静物及风景画片,运往上海,由于画片内容皆为上海人陌生的西方历史文化题材,没有得到市民的认可,收效甚微。后来洋商悟出只有入乡随俗才能打开销路,继而改用将中国传统国画和木版年画拿到国外制版,用先进的彩印技术印刷,配上月历牌或商品广告,随洋货一道送给顾客,立即得到市民的欢迎。迄今发现最早的月份牌画,是清道光二十年香港屈臣氏药房发送的《屈臣氏药房》月份牌。这张画中间是一个繁体“华”字,里面为故事性的画面组成,其与清末石印“苏州桃花坞年画”相差无几。第一张正式标明“月份牌”字样的月份牌是清光绪二十二年上海鸿福来票行随彩票发送的《沪景开彩图》。
![]() |
《沪景开彩图》 |
当时中外厂商投巨资采用“月份牌”做商品宣传,占据首位的是外资英美烟草公司和国人投资的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及华成烟草公司。据《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史料》记载,1923年该公司广告费内“月份牌”一项,预算达四万元。英美烟草公司设有专门绘制广告的美术室,以高薪先后聘梁鼎铭、胡伯翔、周柏生、倪耕野、吴少云等画家绘制“月份牌”。当时上海的保险行业有英商22家、美商4家、日商1家、荷兰商2家、德商1家、丹麦商2家、华商20家,以及一些经营煤油、医药、化学染料的洋行,亦都精印“月份牌”馈赠顾客,以扩大自己的品牌宣传。
月份牌画发展初期的题材是丰富多样的,从历史掌故,戏曲人物,民间传说,时装仕女,摩登生活无所不包。约从民国元年后,随着中外工商业的竞争日趋激烈,月份牌的题材反趋势单一化,绝大多数则是时装美女之类,但这种广告形式,反而意想不到赢得了普通市民的钟爱有加而流行上海滩。
月份牌滥觞于民国一二十年间,响应者多如雨后春笋,一批由上海土山湾画馆培养出的画师,相继成为月份牌画的中坚力量。其中代表画家有胡伯翔、周慕桥、杭穉英、徐咏青、郑曼陀、金梅生、谢之光、叶浅予、李慕白等。他们功力深厚、画风纯朴,把老上海广告艺术推向了一个又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月份牌是用炭精粉以操笔画的方法擦出来素描画的层次感,多运用工笔画法勾勒人物,再涂上水彩印刷而成。在内容上,经过西方艺术手段与传统年画题材的移植和反复尝试后,确立了名媛闺秀、风月佳丽和豪华都市生活场景的定位。画面绝大多数为时髦美女,人物肖像含蓄文静、惟妙惟肖。尽管胭脂粉气偏重,但相当美艳,充满了柔和优美的质感。同时,商家为追随时流,取悦顾客,迎合市民审美趣味,在画的四周配精心设计的边框,中心或两边印有二十四节气,再在适当位置上标出产品的名称和商号。
在载体上,早期从事月份牌的代表有周慕桥,他的画风保持更多的是传统工笔技法,绘制的元宝领古装美女,传统含蓄,体现了民国时期女性形象。
![]() |
![]() |
![]() |
民国四年,上海开女学,提倡女性解放,十里洋场追求时髦成为当时都市人的心态,月份牌很快被郑曼陀以擦炭加水彩绘制的创新手法所取代。郑曼陀笔下的清纯女学生形象一下子就火红起来,以至上海的女学生及一些妇女大多变成旗袍美女形象。
![]() |
![]() |
![]() |
民国十三年左右,郑曼陀的垄断地位终于被打破,徐咏青绞尽脑汁,破解了郑曼陀的秘法,吸收了国际上最新的迪斯尼卡通画的某些手法,使月份牌画面的人体结构,光影、色彩、形象、背景,更加准确、逼真、鲜艳、新潮、多样。
![]() |
郑曼陀与徐咏青合作《秋色横空人玉立》 |
![]() |
![]() |
月份牌画史上,最具叱咤风云的人物是杭穉英(又名杭稚英)。他仔细观察上海滩时髦女性的发式、体态、衣着,又从电影、国外画报中汲取营养,终于形成了一种新型的上海美女形象:时髦艳丽,修长丰腴,略带洋味,画作之美,影响之大,史所罕见。
![]() |
《娇妻爱子图》 |
![]() |
《西湖美女泛舟图》 |
到了三四十年代,金梅生将月份牌画演变成没有广告和月历的纯欣赏性的悦眼画片。
![]() |
金梅生画作 |
这种“月份牌”年画新样式,除了受到当时上海市民的普遍喜爱外,还广为发行到国内各省市和香港、澳门地区及东南亚华人中。香港因深受上海“月份牌”画影响,香港画家关薏农仿效上海的“月份牌”画而专事“月份牌”画创作,在香港名震一时,被誉为“香港月份牌王”。
![]() |
![]() |
尽管月份牌画是由洋商从国外带来的广告发展而变异形成的,但在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的上海,最终被改造成具有中国传统文化、民俗风情的广告形式,加之采用从国外引进的彩色石印技术,印刷的月份牌画真实感强,色彩鲜艳,精致美观,别具一格,其视觉效果和经济效益大大超过传统木版年画,并将其取而代之。
建国后,对月份牌进行改造,去除糟粕,保留精华,许多画家纷纷采用月份牌的画法,创作了大量反映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年画,成了一个深受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绘画艺术品种。“月份牌”画获得了新生而成为表现新中国的新人、新事、新风尚的重要年画样式。
1952年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创建后,专门成立了“年画创作研究室”,一方面将上海原有的“月份牌”画家聘为特约年画作者,组织他们专门运用“月份牌”画技法创作表现新中国新内容的新年画;另一方面以师傅带徒弟的方式,组织“月份牌”画老画家培育后备人才,使上海形成由新老两代年画家相结合组成,继承和发扬“月份牌”画技巧,创作新年画的实力很强的队伍。此后,以“月份牌”画艺术手法创作的新年画大量涌现。上海历年出版的新年画亦以“月份牌画艺术表现手法为主体,仅1958年,上海年画初、重版近600种,印数达一亿一千多万份,占当年全国年画发行总数的四分之三。但文革时期被视为“四旧”遭到禁止。而之后,随着贺年卡、台历、挂历的流行,月份牌画彻底被取代而退出历史舞台。
![]() |
而近来,月份牌又被当做素材为当代插画师借鉴。糖果猫猫将漫画的手法与传统月份牌形式结合,描绘了广州风貌和风土人情,赋予了传统新的生命力。
![]() |
pp殿下则恢复了以往月份牌与年历的结合,绘制了《24节气》,具有实用性。
![]() |
可以说,上海的“月份牌”画是整个民国时期(1912年至1949年)一个时代生活侧面的记录。虽然作品以表现时装美女形象为主,然而通过时代女性的社会生活,如女大学生的校园活动,女性驾驶摩托车、游泳、骑马、赛马、划船比赛,以及参加社会救助的慈善义举,从侧面反映社会的进步,女性地位的提高。在表现男子形象的“月份牌”作品中,上海的中国三兴烟公司发行的《孙中山》一画,描绘民国初期临时大总统孙中山身穿藏青色有金丝肩章的大礼服,戴着白手套的双手杖着指挥刀,雄赳挺立,目光炯炯凝视,若有深思,显示被誉为“国父”的一代伟人的风采。至于表现抗日战争题材的“月份牌”画,描绘的形象都是投入抗战烽火的英勇男子汉。另外为数众多的“月份牌”画,是描绘受西方文化影响的新型家庭的温馨生活,出现的形象是有文化教养的贤妻良母、有责任心的父亲、有进取心的儿女等,家庭陈设多半为西式家具,还有钢琴、小提琴、留声机等,由家庭折射出时代的特征。总之,上海的“月份牌”画蕴涵了一个时代的文化内涵。
![]() |
从1843年第一幅月份牌的面世,到新中国建立初期,长达一百多年的岁月里,月份牌以它包罗万象的内容,融绘画、书法、工艺于一体的艺术方式,给后人留下了以香港、上海、广州等为代表的大都市生活缩影的形象化史料,吸引了许多收藏家纷纷解囊,甚至连郑逸梅、鲁迅那样的大家也热衷收藏月份牌画。它已不完全是一种广告画。而是融入了文化氛围并相对独立存在的艺术品,因此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
由于众所皆知的原因,民国期间曾风行一时的月份牌,绝大多数没能留传下来,今日目所能及的有的要么品相较差,有的要么残缺不全,有的要么虫眼满布,真正值得收藏的品种全世界也不足1000种,数量超不过6000张,而这6000张月份牌还分为海外和国内两大收藏群体。其中80%以上月份牌中的精品、妙品、神品皆被海外收藏群体所珍藏。如俄罗斯科学院民族学博物馆珍藏着溥仪、黎元洪、孙中山等“政治明星”的月份牌画稿,并被该馆列为一级馆藏文物。 国内收藏月份牌的风气形成较晚,大约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现在,月份牌的价格呈日渐上扬的趋势,只要品相七成以上的,售价均在数千元以上。月份牌走俏的同时,赝品也日益猖獗。赝品月份牌有乱真、高仿、拙劣之分,有香港造、天津造、上海造之别。其中以天津造赝品月份牌水准最高。
在艺术品拍卖市场上,早期的精品月份牌画稿早已价值不菲。1996年在纽约佳士德藏品拍卖会上,来自世界各地的500余幅广告招贴画参加竞拍,其中一张民国二十一年的《上海快车》,起拍价底达1.6万美元。近年,《沪景开彩图》拍至12万港元;周慕桥的一张月份牌以3.3万元落槌;金梅生的《柳塘绮红》拍卖成交价3.3万元,另一幅《戏水》拍至1.9万元;杭穉英的《彩楼配》被人以4.18万元收入囊中。
参考资料:
《藏赏咸宜月份牌》
《月份牌》
《老月份牌广告画》
其他相关文章:
《上海老月份牌画师的聚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