槐花儿
昨晚翻看去年的日记,发现去年这个时候,我提到了槐花的变化。和今年一样,其实和每年都一样:先是抬头望天时绿成一片,然后突然有一天,每一方不被填充的空间里便从早上开始充满了槐花的香气,平易好闻,没有一点儿让人不快或者犹豫。赶上这一天时,我就使劲儿地呼吸,因为我知道未来很快就会下雨了。
这香气不像是由任何一种种在视线以内的花发出的,走近时浓,离去时迅速地消失。这香味从一头接一头的树冠落下来,像绵绵的小雨,像那绿色的长荫一样笼罩整个城市,让人不觉得疏远,或是受宠若惊。下午走在街上闻到槐花的香味,就相当于中了一个小时的奖。会觉得走路走得那么慢,每一步那么从容美好,到家的时间却和平常一样。结果当晚躺在夜凉里的时候,那一段路就在倦意里变得恍然不似人间了。
然后不出两天——常常就是在这第二天里,一场冷雨,可能并不大,但是绵延甚久,从中午一直落到半夜。滴滴答答的最开始听着还甚清凉,最终也就像前一天一样昏昏地睡过去了,除非同时看到几个惊人的句子或是听了一首好听的歌,否则这在记忆里落不下什么尘埃。但就在这之后,整件事情最震撼的事情即将发生:一场冷雨,浇灭了太阳和刚升起来的暑气。雨后的早晨,地上隐隐能看见影子。太阳掩在云里,那潜伏着的暑气却照样蒸腾。然后,沤烂了的槐花的气味,也一同升起来。
花朵或水果泡久了,会散出酒精味,其实这酒味常在它们芬芳的时候便泄露出来。有点像年轻时无限风情的姑娘唇颊之间那隐隐的,将在十几年后被厚重的香粉盖住的道纹。而和夏天有关的大部分其它气味,其不美好自不必提。但遭了残雨毒手的槐花,却一点儿也没有酒的气味,只让人想到腐烂。腐烂,就是死了,不动了,惨白的身体开始肿胀,闻起来像粮食,不像花。这一下满城都是这样挥之不去的哀悼。落在地上的也有(和雨水一同泛着黄绿),树上的更多。这不像是牡丹玫瑰开谢时那种触目惊心的落红,仿佛是对青春的谋杀。挤在马路牙子下边的白色一点也不起眼,但这气味就从这中弥散出来。抬头,绿叶间的飞白也变黄了,降落下来的馊味,直滴在我们头顶上。
下过雨后其实最难办的是在路上找地方下脚,但就算是在稍微阴干的平地上,这气味还是纷纷地压过来,压得人心里憋得不能再忍受,恨不得在太阳底下爆裂掉才好。不是因为太浓太臭,相反地,只因为这气味一点也不刺激。这是什么花啊!即使死了,竟然还是平易。就像在家,拿出冰箱里的米饭闻闻,哦,就是这个味道,而且表面上有一层粘粘的亮光,只能倒进垃圾桶,不能再吃。这算得什么大事呢?这甚至不能激励我走得更快——反正到处都是这个味道,到处都是不张扬的生长和死亡,到处都是平易的香气或臭气,我又凭什么要记住它或者逃避它呢?
可这两三天仍然留在我每年的日记里,虽然内容基本都是重复,但毫无例外地都占据了那么大的篇幅。因为这是如此大张旗鼓的一次集体死亡。而不带鲜血的死亡,往往更加令人感到压抑和难过。谁能想到,这一种花,人们都不会注意的花,能影响着整个城市的味道;而平易的闲生和平易的猝死,竟然能像硬币的两面那样确凿,那样几乎从来不被置疑地长久占据这个世界上所有生死的大半。城里的人们心里念着生死,心里生死的范本都是阿弗洛狄忒和普罗米修斯,阿弗洛狄忒和普罗米修斯都如一阵香风转瞬而过,而转瞬而过的,还有城里人们的青春。可现实就是这样,哪有那么多英雄的名额,哪有那么多人愿意“吧唧”一下,肠脑横飞地死在整个世界面前?这一代又一代的集体的死,一年又一年地胀满整个北京,然后迅速瘪下来,若无其事地进入盛夏。久久地大家都习惯了。槐花开了,大家说,嘿,真香啊;槐花烂了,人们不言不语挨过阴沉沉的这几天。这才是真理呢:值得拍照留念的是应时美景,不是生活本身。
唉,当我是儿童的时候,我肯定选择风情姑娘那样带酒精的生,还有血染战场那样触目惊心的死。但现在,我不过儿童节了,我不选择,因为我就是朵槐花,就得平易着生,平易着死。生时月白色,香气怡人;死后像大家一样腐烂,争取在树上多支撑几天。我愿意观景唱歌,闲游弄曲。但我心里还有点儿野心,更愿意作牡丹,作玫瑰,带着花样的年华,月样的精神,要么吓退那恶雨,要么在雨前便死去。
今天早上,我自己炒了盘小萝卜吃。之前削皮,点火,开油烟机,好像那只得意的会做饭的耗子。我妈突然走进厨房来举着围裙说:“你怎么不戴围裙啊。”(以前在厨房我从来没戴过围裙)我心里突然一陷,讷讷地转过身,低下头张开两手,让妈帮我把围裙套上,再在身后系一下,迟疑间仿佛下一刻就该跪下,等着眼前被黑布一蒙,到了时辰等着刀落。“倒油!”妈说。我赶紧抬头找油瓶子。心里还是想:“我从此就是贤妇人了么?”以后我就是穿金丝银线织的华服炒小萝卜,也决不戴围裙了。
这香气不像是由任何一种种在视线以内的花发出的,走近时浓,离去时迅速地消失。这香味从一头接一头的树冠落下来,像绵绵的小雨,像那绿色的长荫一样笼罩整个城市,让人不觉得疏远,或是受宠若惊。下午走在街上闻到槐花的香味,就相当于中了一个小时的奖。会觉得走路走得那么慢,每一步那么从容美好,到家的时间却和平常一样。结果当晚躺在夜凉里的时候,那一段路就在倦意里变得恍然不似人间了。
然后不出两天——常常就是在这第二天里,一场冷雨,可能并不大,但是绵延甚久,从中午一直落到半夜。滴滴答答的最开始听着还甚清凉,最终也就像前一天一样昏昏地睡过去了,除非同时看到几个惊人的句子或是听了一首好听的歌,否则这在记忆里落不下什么尘埃。但就在这之后,整件事情最震撼的事情即将发生:一场冷雨,浇灭了太阳和刚升起来的暑气。雨后的早晨,地上隐隐能看见影子。太阳掩在云里,那潜伏着的暑气却照样蒸腾。然后,沤烂了的槐花的气味,也一同升起来。
花朵或水果泡久了,会散出酒精味,其实这酒味常在它们芬芳的时候便泄露出来。有点像年轻时无限风情的姑娘唇颊之间那隐隐的,将在十几年后被厚重的香粉盖住的道纹。而和夏天有关的大部分其它气味,其不美好自不必提。但遭了残雨毒手的槐花,却一点儿也没有酒的气味,只让人想到腐烂。腐烂,就是死了,不动了,惨白的身体开始肿胀,闻起来像粮食,不像花。这一下满城都是这样挥之不去的哀悼。落在地上的也有(和雨水一同泛着黄绿),树上的更多。这不像是牡丹玫瑰开谢时那种触目惊心的落红,仿佛是对青春的谋杀。挤在马路牙子下边的白色一点也不起眼,但这气味就从这中弥散出来。抬头,绿叶间的飞白也变黄了,降落下来的馊味,直滴在我们头顶上。
下过雨后其实最难办的是在路上找地方下脚,但就算是在稍微阴干的平地上,这气味还是纷纷地压过来,压得人心里憋得不能再忍受,恨不得在太阳底下爆裂掉才好。不是因为太浓太臭,相反地,只因为这气味一点也不刺激。这是什么花啊!即使死了,竟然还是平易。就像在家,拿出冰箱里的米饭闻闻,哦,就是这个味道,而且表面上有一层粘粘的亮光,只能倒进垃圾桶,不能再吃。这算得什么大事呢?这甚至不能激励我走得更快——反正到处都是这个味道,到处都是不张扬的生长和死亡,到处都是平易的香气或臭气,我又凭什么要记住它或者逃避它呢?
可这两三天仍然留在我每年的日记里,虽然内容基本都是重复,但毫无例外地都占据了那么大的篇幅。因为这是如此大张旗鼓的一次集体死亡。而不带鲜血的死亡,往往更加令人感到压抑和难过。谁能想到,这一种花,人们都不会注意的花,能影响着整个城市的味道;而平易的闲生和平易的猝死,竟然能像硬币的两面那样确凿,那样几乎从来不被置疑地长久占据这个世界上所有生死的大半。城里的人们心里念着生死,心里生死的范本都是阿弗洛狄忒和普罗米修斯,阿弗洛狄忒和普罗米修斯都如一阵香风转瞬而过,而转瞬而过的,还有城里人们的青春。可现实就是这样,哪有那么多英雄的名额,哪有那么多人愿意“吧唧”一下,肠脑横飞地死在整个世界面前?这一代又一代的集体的死,一年又一年地胀满整个北京,然后迅速瘪下来,若无其事地进入盛夏。久久地大家都习惯了。槐花开了,大家说,嘿,真香啊;槐花烂了,人们不言不语挨过阴沉沉的这几天。这才是真理呢:值得拍照留念的是应时美景,不是生活本身。
唉,当我是儿童的时候,我肯定选择风情姑娘那样带酒精的生,还有血染战场那样触目惊心的死。但现在,我不过儿童节了,我不选择,因为我就是朵槐花,就得平易着生,平易着死。生时月白色,香气怡人;死后像大家一样腐烂,争取在树上多支撑几天。我愿意观景唱歌,闲游弄曲。但我心里还有点儿野心,更愿意作牡丹,作玫瑰,带着花样的年华,月样的精神,要么吓退那恶雨,要么在雨前便死去。
今天早上,我自己炒了盘小萝卜吃。之前削皮,点火,开油烟机,好像那只得意的会做饭的耗子。我妈突然走进厨房来举着围裙说:“你怎么不戴围裙啊。”(以前在厨房我从来没戴过围裙)我心里突然一陷,讷讷地转过身,低下头张开两手,让妈帮我把围裙套上,再在身后系一下,迟疑间仿佛下一刻就该跪下,等着眼前被黑布一蒙,到了时辰等着刀落。“倒油!”妈说。我赶紧抬头找油瓶子。心里还是想:“我从此就是贤妇人了么?”以后我就是穿金丝银线织的华服炒小萝卜,也决不戴围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