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显:读书能令人发达吗?
读书能令人发达吗?
(2011-03-30 12:14:48)
转载▼标签: 杂谈
俗语说﹕书中自有黄金屋。这句话究竟有多对?读书真能令人发达吗?以下是我在《我的拣股秘密》中的分析,节录出来,以昭大众。
3.1 学历的重要性
我们首先要检视的客观条件,就是他的学历。一个拥有甚么学术能力的人,才会比其它人有着更高的成功机会呢?
3.1.1 阅读能力到中学为止
读书的第一步,是阅读能力,即是识字,一般而言,小学毕业已可阅读几乎是所有日常所见的文字,但要能阅读繁复的业务报告,却需要中学程度。我在大学时,念的是新闻系,这是中英文成绩都是极佳的同学才能考进的科目,到念到临近毕业时,不少同学仍然觉得,当时的语文水平竟然比不上念预科时,皆因预科时对语文死操烂练,但到大学时则很容易便荒废下来。我的看法是,大学时所需念的课文的数量远多于中学,这应该是对阅读能力很有帮助的训练,那些同学相信只是感觉自己的语文能力差了,而不是事实。
《世说新语》有这么的一段﹕「石勒不知书,使人读《汉书》。闻郦食其劝立六国后,刻印将授之,大惊曰﹕「此法当失,云何得遂有天下?」至留侯谏,乃曰﹕「赖有此耳!」
(石勒是五胡乱华时代的第一号人物,我在《五胡战史》中把他写成气概无敌的超级高手。这本书我写了一半,居然有人冒名续写下去,证明它颇受欢迎,然而仅限于内地和台湾。我打算在2010年把它改头换面,重新出版。)
一个不识字的胡人,可以打下半壁江山,成为九五之尊。但这只是极罕有个案,实则绝大部份马上得天下的皇帝都是粗通文字,就算是五胡乱华的时代,能够当上皇帝的,多半是汉化了的胡人,完全不识字如石勒者,我一时想不出有谁来。明熹宗是皇帝当中罕有的文盲,结果便任由魏忠贤专政,令到明代政经继续腐败下去。我想,石勒是天才,但普通人要当皇帝,还是非得识字不可。
结论是﹕一个成功的商人应该拥有中学程度的阅读能力,太低则会为管理添上麻烦,再高则是多余,虽然也非坏事。记着一件事﹕老板看的通常都是报告的撮要版,没有人把半米厚的原始报告交给老板细看。
3.1.2 写作能力无关重要
作为一个从小就大量写作的作家,我很遗憾但老实地告诉大家,写作能力和做生意完全没有关系,我也没见过那一个成功的企业家写得一手好文章,噢,金庸可能是唯一的例外。闲话一句,周正毅的农凯集团的集团简介小册子是我见过同类型的中文写得最好的那一本,这位仁兄后来身陷囹圄,就这(小册子的中文)一点,我觉得有点可惜。
企业家用不着写好文章,但高级打工仔却多半需要精通写报告,因为文字是打工仔和打工仔之间的沟通工具。所以,高级打工仔还必须是优异生,才能当得好。
3.1.3 数学能力仅限于四则运算
我的高见是,要做一个成功的生意人,四则运算是必须精通的,而更不可欠缺的是心算的能力。我认识的成功的大商家,当你同他们谈生意时,他们都能马上心算出答案,马上能给出其心目中的价格,用不着「回公司计算一下,慢慢再回复你」,如果他这样回答你,那只是拒绝的婉转说法。
四则运算是小学的数学能力,至于中学或以上学的数学,基本上对九成以上的人的生命毫无用处,也对做生意全无帮助。
3.1.4 会计知识毫无作用
我从来没有见过一个生意成功的会计师,一个都没有。
做生意成功需要的是直觉和冲刺,而会计师则需要保守的思维。创业就同战争,必须肯冒险,够胆去输,才能获得大胜。会计师看的是数字,而数字则只能反映过去,但一个成功的企业家,却必须能看出未来,领先市场一步,才是发财的不二法门。
我喜欢用「和黄」(股票编号﹕13)的两位大班,马世民和霍建宁来作举例。
自不待言的,两位大班都是第一流的人材,但马世民是营销出身,霍建宁则是会计师。马善于做生意,如全地球的电讯业务和(赫斯基)石油业务,都是他在任内买下的部门分支。可以说,和黄今天在国际间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都是他打下来的汗马功劳。霍则善于做交易,二千年的「卖橙」千亿元世纪超巨买卖,令和黄在当年成为了全地球最赚钱的公司,就是霍大班的杰作。
然而,一个企业的成功不能单靠一宗半宗的生意,而是需要细水长流的赚钱能力,以及更重要的,前胆未来的洞察力。一些在当时的角度看,或是从会计学的角度看明显是愚蠢的投资,在十年后,二十年后,却很可能为一间公司赚上决定性的利润,这就是会计学的盲点。
用一个大家明白的例子。有一幢商业大厦,如果用会计师的角度去看,必然看它的年租金收入,看其售价和回报是否吻合。但从企业家的角度看,则看它的未来﹕如果预期它在未来五年升值一倍,则用不着看其回报,也要把它买下。如果预期楼价在未来五年下跌三成,则就算便宜一点,也得把它卖出。这是用不着会计学的直觉。
因此,会计师只能守成,不能创业。而一个成功的企业家必须有着优秀的会计为他打后防,但到了最关键的时候,成功之道就是不听会计师的意见,一意孤行──当然这也可能是失败之道。但一个真正的高手应该有能力作出取舍决定。
3.1.5 学术背景与成功因素
有些人念书的成绩光蛋,办事却是精明干练,有些人考试期期考第一,做事却是一塌糊涂,令人发指。究竟一张「沙纸」和办事能力之间有没有关系呢?
3.1.5.1 念书代表了纪律
「学科」的英文是「discipline」,这个字也含有「纪律」的意思。照我个人的诠释﹕一个人要念书成功,必须要有纪律。
一个念书有成的人,首先要做到的是依时上课,准时交作业,以及乖乖的坐着记诵一些闷到发神经的课文……以上种种,都需要有纪律的人才能做到。因此,如果一个人有着良好的成绩,可以断定他上班一定准时,也不会无厘头地欠做工作。我问过一些经理,都以为港大、中大、科大的毕业生的工作纪律比其它的香港的大学毕业生为佳,但话说回来,以上三间本地名牌大学的毕业生只能提供「最低质素保证」,却不担保工作出色,事实上,要踫到一个办事能力高强的员工,只能靠运气,单看成绩表是看不出来的。
如果是白手兴家的老板,当然不用分析这一点,因为他一定是一个有纪律的人,才能从无到有。但如果这间公司是由创办人的第二代承继得到的,而这名二世祖读书不成,那就要小心了。读书有成的人可以成功,也可以失败,但大学毕业虽然对做生意的帮助不大,但至少不会构成缺点,我可从没听过「因为他拥有学士学位,所以做生意一定失败」这种说法。读书不成的人可以有纪律,也可以没纪律,而没有纪律的人做生意肯定失败。在1997年,有一位超级富豪之子承继了两间上市公司,却有「三点不露」的称号,即是每天不到下午三时之后,他不会回到公司,皆因他每晚都夜蒲晚睡。他的下场是两间公司拱手让人,兼且因偷盗公司钱财而坐牢,这就是没有纪律的人做生意的其中一个最惨淡的结局。
这即是说,一个学历不好的人会有某程度的「没有纪律的风险」,不论我们是聘请一位这样的员工,或是购买这样的一位老板的股票,都得冒上这个本来是可以避免(方法是不请该员工或不买该股票)的风险。
3.1.5.2 学术水平的参考作用
前文说过,一个老板的语文只需要中学程度,而四则运算则需要小学程度,便已足够。但这并不代表一个中文程度不及格的,或是一个科科满江红的小学毕业生,便能够上资格。他们必须有着中级以上的学术程度,才可以胜任当老板这份「工作」。然而,一个精通四则运算的小学生应该不大可能升不上中学,而一个语文能力良好的中学生的入大学率也不会低,从这角度看,一张「沙纸」对当老板虽然没有作用,但对于作为选择好老板的标准,还是有着一定的代表性。
我有一个朋友「蔡先生」,精通锄大弟和所有的赌术,功力一定在我之上。我在锄大弟的功夫是经数年苦练和苦思得回来的,他则每赌都是一学就会,一会就精。有几个朋友教他玩「德州扑克」,他玩了一小时后便已成为高手,常以技术(而非靠运气拿好牌)击倒对手。
(但香港真正的赌术第一高手应认是那位赌马发达的「阿庄」。先不算他赌马赢了十亿元,赌百家乐赌得全地球赌场都把他列入不受欢迎人物,他玩「德州扑克」玩了三个月,便参加比赛,还进入了八强。)
蔡先生只有小五程度,年纪轻轻便出社会工作,二十岁不到已掘得了第一桶金。他的心算快如闪电,因为常常到菲律宾做生意,所以英语也讲得挺流利。他的童年辍学,非因读书不成,而是因为家庭问题,事实上,他在念书时,年年都考三甲之内。
蔡先生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以学术成绩作为选拔人材,的确有着一定的代表性。那些辍学出来做生意而获得成功的人,学术成绩多半不会太差。学校教的科目虽然对当老板没有大用,但中小学水平中上的学生,其做生意的成功率,也会较「萝底橙」为高。但记着,中上程度已是足够,年年考第一者并没有特别的优势。
3.1.5.3 研究院学位有害于发达
中小学的学习虽然对做生意有利,但这优势在念到大学毕业之后,反而日渐丧失。我可以大胆的说﹕念到硕士或博士者,对做生意反而是障碍。
事实是﹕以成功人士的比率计算,硕士和博士的比例是不合理地少,我想出了两个最重要的理由﹕
1. 书虫很多时也是「御宅族」,这种人缺失了做生意的许多其它必要的能力(这些能力在后文会列举。
2. 用太多的时间去念书,便丧失了学习做生意的机会,而人生的学习时间是极有限的。这一点后文也会解释。
对于以上,我是从观察所得的结论,「利丰」(股票编号﹕494)的冯国经、冯国纶兄弟可能是少数的例外,而袁天凡则本质上并非生意人,他的发财之道主要是当军师,则又另当别论。
(2011-03-30 12:14:48)
转载▼标签: 杂谈
俗语说﹕书中自有黄金屋。这句话究竟有多对?读书真能令人发达吗?以下是我在《我的拣股秘密》中的分析,节录出来,以昭大众。
3.1 学历的重要性
我们首先要检视的客观条件,就是他的学历。一个拥有甚么学术能力的人,才会比其它人有着更高的成功机会呢?
3.1.1 阅读能力到中学为止
读书的第一步,是阅读能力,即是识字,一般而言,小学毕业已可阅读几乎是所有日常所见的文字,但要能阅读繁复的业务报告,却需要中学程度。我在大学时,念的是新闻系,这是中英文成绩都是极佳的同学才能考进的科目,到念到临近毕业时,不少同学仍然觉得,当时的语文水平竟然比不上念预科时,皆因预科时对语文死操烂练,但到大学时则很容易便荒废下来。我的看法是,大学时所需念的课文的数量远多于中学,这应该是对阅读能力很有帮助的训练,那些同学相信只是感觉自己的语文能力差了,而不是事实。
《世说新语》有这么的一段﹕「石勒不知书,使人读《汉书》。闻郦食其劝立六国后,刻印将授之,大惊曰﹕「此法当失,云何得遂有天下?」至留侯谏,乃曰﹕「赖有此耳!」
(石勒是五胡乱华时代的第一号人物,我在《五胡战史》中把他写成气概无敌的超级高手。这本书我写了一半,居然有人冒名续写下去,证明它颇受欢迎,然而仅限于内地和台湾。我打算在2010年把它改头换面,重新出版。)
一个不识字的胡人,可以打下半壁江山,成为九五之尊。但这只是极罕有个案,实则绝大部份马上得天下的皇帝都是粗通文字,就算是五胡乱华的时代,能够当上皇帝的,多半是汉化了的胡人,完全不识字如石勒者,我一时想不出有谁来。明熹宗是皇帝当中罕有的文盲,结果便任由魏忠贤专政,令到明代政经继续腐败下去。我想,石勒是天才,但普通人要当皇帝,还是非得识字不可。
结论是﹕一个成功的商人应该拥有中学程度的阅读能力,太低则会为管理添上麻烦,再高则是多余,虽然也非坏事。记着一件事﹕老板看的通常都是报告的撮要版,没有人把半米厚的原始报告交给老板细看。
3.1.2 写作能力无关重要
作为一个从小就大量写作的作家,我很遗憾但老实地告诉大家,写作能力和做生意完全没有关系,我也没见过那一个成功的企业家写得一手好文章,噢,金庸可能是唯一的例外。闲话一句,周正毅的农凯集团的集团简介小册子是我见过同类型的中文写得最好的那一本,这位仁兄后来身陷囹圄,就这(小册子的中文)一点,我觉得有点可惜。
企业家用不着写好文章,但高级打工仔却多半需要精通写报告,因为文字是打工仔和打工仔之间的沟通工具。所以,高级打工仔还必须是优异生,才能当得好。
3.1.3 数学能力仅限于四则运算
我的高见是,要做一个成功的生意人,四则运算是必须精通的,而更不可欠缺的是心算的能力。我认识的成功的大商家,当你同他们谈生意时,他们都能马上心算出答案,马上能给出其心目中的价格,用不着「回公司计算一下,慢慢再回复你」,如果他这样回答你,那只是拒绝的婉转说法。
四则运算是小学的数学能力,至于中学或以上学的数学,基本上对九成以上的人的生命毫无用处,也对做生意全无帮助。
3.1.4 会计知识毫无作用
我从来没有见过一个生意成功的会计师,一个都没有。
做生意成功需要的是直觉和冲刺,而会计师则需要保守的思维。创业就同战争,必须肯冒险,够胆去输,才能获得大胜。会计师看的是数字,而数字则只能反映过去,但一个成功的企业家,却必须能看出未来,领先市场一步,才是发财的不二法门。
我喜欢用「和黄」(股票编号﹕13)的两位大班,马世民和霍建宁来作举例。
自不待言的,两位大班都是第一流的人材,但马世民是营销出身,霍建宁则是会计师。马善于做生意,如全地球的电讯业务和(赫斯基)石油业务,都是他在任内买下的部门分支。可以说,和黄今天在国际间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都是他打下来的汗马功劳。霍则善于做交易,二千年的「卖橙」千亿元世纪超巨买卖,令和黄在当年成为了全地球最赚钱的公司,就是霍大班的杰作。
然而,一个企业的成功不能单靠一宗半宗的生意,而是需要细水长流的赚钱能力,以及更重要的,前胆未来的洞察力。一些在当时的角度看,或是从会计学的角度看明显是愚蠢的投资,在十年后,二十年后,却很可能为一间公司赚上决定性的利润,这就是会计学的盲点。
用一个大家明白的例子。有一幢商业大厦,如果用会计师的角度去看,必然看它的年租金收入,看其售价和回报是否吻合。但从企业家的角度看,则看它的未来﹕如果预期它在未来五年升值一倍,则用不着看其回报,也要把它买下。如果预期楼价在未来五年下跌三成,则就算便宜一点,也得把它卖出。这是用不着会计学的直觉。
因此,会计师只能守成,不能创业。而一个成功的企业家必须有着优秀的会计为他打后防,但到了最关键的时候,成功之道就是不听会计师的意见,一意孤行──当然这也可能是失败之道。但一个真正的高手应该有能力作出取舍决定。
3.1.5 学术背景与成功因素
有些人念书的成绩光蛋,办事却是精明干练,有些人考试期期考第一,做事却是一塌糊涂,令人发指。究竟一张「沙纸」和办事能力之间有没有关系呢?
3.1.5.1 念书代表了纪律
「学科」的英文是「discipline」,这个字也含有「纪律」的意思。照我个人的诠释﹕一个人要念书成功,必须要有纪律。
一个念书有成的人,首先要做到的是依时上课,准时交作业,以及乖乖的坐着记诵一些闷到发神经的课文……以上种种,都需要有纪律的人才能做到。因此,如果一个人有着良好的成绩,可以断定他上班一定准时,也不会无厘头地欠做工作。我问过一些经理,都以为港大、中大、科大的毕业生的工作纪律比其它的香港的大学毕业生为佳,但话说回来,以上三间本地名牌大学的毕业生只能提供「最低质素保证」,却不担保工作出色,事实上,要踫到一个办事能力高强的员工,只能靠运气,单看成绩表是看不出来的。
如果是白手兴家的老板,当然不用分析这一点,因为他一定是一个有纪律的人,才能从无到有。但如果这间公司是由创办人的第二代承继得到的,而这名二世祖读书不成,那就要小心了。读书有成的人可以成功,也可以失败,但大学毕业虽然对做生意的帮助不大,但至少不会构成缺点,我可从没听过「因为他拥有学士学位,所以做生意一定失败」这种说法。读书不成的人可以有纪律,也可以没纪律,而没有纪律的人做生意肯定失败。在1997年,有一位超级富豪之子承继了两间上市公司,却有「三点不露」的称号,即是每天不到下午三时之后,他不会回到公司,皆因他每晚都夜蒲晚睡。他的下场是两间公司拱手让人,兼且因偷盗公司钱财而坐牢,这就是没有纪律的人做生意的其中一个最惨淡的结局。
这即是说,一个学历不好的人会有某程度的「没有纪律的风险」,不论我们是聘请一位这样的员工,或是购买这样的一位老板的股票,都得冒上这个本来是可以避免(方法是不请该员工或不买该股票)的风险。
3.1.5.2 学术水平的参考作用
前文说过,一个老板的语文只需要中学程度,而四则运算则需要小学程度,便已足够。但这并不代表一个中文程度不及格的,或是一个科科满江红的小学毕业生,便能够上资格。他们必须有着中级以上的学术程度,才可以胜任当老板这份「工作」。然而,一个精通四则运算的小学生应该不大可能升不上中学,而一个语文能力良好的中学生的入大学率也不会低,从这角度看,一张「沙纸」对当老板虽然没有作用,但对于作为选择好老板的标准,还是有着一定的代表性。
我有一个朋友「蔡先生」,精通锄大弟和所有的赌术,功力一定在我之上。我在锄大弟的功夫是经数年苦练和苦思得回来的,他则每赌都是一学就会,一会就精。有几个朋友教他玩「德州扑克」,他玩了一小时后便已成为高手,常以技术(而非靠运气拿好牌)击倒对手。
(但香港真正的赌术第一高手应认是那位赌马发达的「阿庄」。先不算他赌马赢了十亿元,赌百家乐赌得全地球赌场都把他列入不受欢迎人物,他玩「德州扑克」玩了三个月,便参加比赛,还进入了八强。)
蔡先生只有小五程度,年纪轻轻便出社会工作,二十岁不到已掘得了第一桶金。他的心算快如闪电,因为常常到菲律宾做生意,所以英语也讲得挺流利。他的童年辍学,非因读书不成,而是因为家庭问题,事实上,他在念书时,年年都考三甲之内。
蔡先生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以学术成绩作为选拔人材,的确有着一定的代表性。那些辍学出来做生意而获得成功的人,学术成绩多半不会太差。学校教的科目虽然对当老板没有大用,但中小学水平中上的学生,其做生意的成功率,也会较「萝底橙」为高。但记着,中上程度已是足够,年年考第一者并没有特别的优势。
3.1.5.3 研究院学位有害于发达
中小学的学习虽然对做生意有利,但这优势在念到大学毕业之后,反而日渐丧失。我可以大胆的说﹕念到硕士或博士者,对做生意反而是障碍。
事实是﹕以成功人士的比率计算,硕士和博士的比例是不合理地少,我想出了两个最重要的理由﹕
1. 书虫很多时也是「御宅族」,这种人缺失了做生意的许多其它必要的能力(这些能力在后文会列举。
2. 用太多的时间去念书,便丧失了学习做生意的机会,而人生的学习时间是极有限的。这一点后文也会解释。
对于以上,我是从观察所得的结论,「利丰」(股票编号﹕494)的冯国经、冯国纶兄弟可能是少数的例外,而袁天凡则本质上并非生意人,他的发财之道主要是当军师,则又另当别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