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月度最佳
这个月终于有点闲工夫可以看点书看点碟了,终于不用两月合计了。
本月观影剧17部,最佳:《大西洋帝国》第二季。
小宝的《人民英雄》也很不错,但因为我没看过《热天午后》,缺乏参照系的情况下,不好确定其实际坐标;《侠女》我专门写过一篇,属于优缺点都很突出的作品;《特别响,非常近》绝对没一干装逼众说得那么差,史蒂芬·戴德利的名字就是水准的保证。
如果只选电影的话,我会把票投给《血腥星期天》和《两个只能活一个》。
前者不仅在影像上已经完美展现绿草的手提风,更重要的是在叙事层面上线索的清晰分明,本地英军、鹰派英军、北爱非暴力派、北爱少壮派各自的态度与行动走向相当清楚明白。尽管情感上,可以看出导演对于北爱方的偏爱,但叙事角度相当多元,显得比较客观公正。对于这样的大事件,其实不必太多画蛇添足,讲清楚,让他们自己去看吧。
《两个只能活一个》是不多几部我一直没看的银河作品。相当浪漫,游达志的倾斜构图玩得出神入化,虽然结尾稍嫌团圆,跟前文绝望中既荒诞又不管不顾、纠结着压抑和畅快的风格有点不搭,但你敢说这不是你希望看到的结果么?
这些影片都比较出色,但是在《大西洋帝国》这一部电视剧面前,统统显得黯淡无光。
《大西洋帝国》的第一季已经非常精彩,由于起点太高以及无数看过的朋友跟我吹风,我一度认为第二季会有下滑。看了才发现,统统扯淡:如果说第一季是助跑,第二季才是射门啊!为防止消化不良,庞大的人物体系、真实的历史背景还有复杂的社会思潮在第一季中得到了巴洛克式的华丽铺陈,索福克勒斯式的悲剧,在第二季真正拉开大幕。典雅的叙事风格,人物多而不浅,哪怕是偶尔出现几场的边配都有相对完整的个性,没有水戏,单场拉出来连起来都是好戏。简而言之,所有环节的完美。今年年度最佳电视剧我可以直接给它了。
本月读书11本,月度最佳为路内的《少年巴比伦》。
这个月看的好书不少,首当其冲就是张大春的《离魂》,《离魂》将聊斋式的故事、史记式的评论、说书式的风格和现代小说技巧结合到一体,张大春犹如一个五星大厨烹调一道小泡菜,材料简单,但还是将他深厚功力注入其中——甚至好过他的长篇,因为篇幅短小,他能克制住炫技的冲动,技法恰到好处。《中国食料史》结构相对工整,但作者在方面功课做得很透,如果只是为了了解知识是很不错的。《香港电影的秘密》原来一直读得零碎,这次系统读完还是很有启发。波德维尔几个观点我很赞同:第一是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香港电影并非像刻板印象中那样充斥烂片,而是由大量水平不高不低作品,构成主体,它们可能故事模式化、制作粗糙,但总会在其中看到导演有意识的创举,这些电影人还是想显现自己的想法;第二是那一时期港片产量大的最大好处是可以给很多年轻导演练手的机会,尽管拍摄的只是成本低廉的类型片,但这可以使他们得到极大锻炼并且快速成长起来;第三是香港没有明确的类型划分,几乎所有彼时的港片都是喜剧。这三条奠定了这本书的基调:更像一个爱好港片者所作,而非异于正常智商人类的学院民工。周黎明的《你的,大大的坏》是电影散文集,做睡前书不错,但周老大十几年如一日,没什么大变化。
再说说《少年巴比伦》吧,这书我给五星肯定是给得高了,不排除我也被勾起点集体回忆什么的(路内:拉倒吧,你个八零后跟老子扯什么集体回忆),但很长时间没读过这么顺畅的国内作者的作品了。这本书带给我难得的阅读快感,除了剧情上的,更多是文风的轻快、心态的细腻和接地气不造作的语言。读的时候找不出词形容,又想起了当年GT阅读中老外形容《红楼梦》的“愉悦的忧伤”,这是两者意味大相径庭吧:卑琐、无聊的日子中生生发掘出来的愉悦,旁观与回望时的忧伤,看完了,只想点一支烟。
最后,祝我这个月也有如此多的闲工夫吧~
本月观影剧17部,最佳:《大西洋帝国》第二季。
小宝的《人民英雄》也很不错,但因为我没看过《热天午后》,缺乏参照系的情况下,不好确定其实际坐标;《侠女》我专门写过一篇,属于优缺点都很突出的作品;《特别响,非常近》绝对没一干装逼众说得那么差,史蒂芬·戴德利的名字就是水准的保证。
如果只选电影的话,我会把票投给《血腥星期天》和《两个只能活一个》。
前者不仅在影像上已经完美展现绿草的手提风,更重要的是在叙事层面上线索的清晰分明,本地英军、鹰派英军、北爱非暴力派、北爱少壮派各自的态度与行动走向相当清楚明白。尽管情感上,可以看出导演对于北爱方的偏爱,但叙事角度相当多元,显得比较客观公正。对于这样的大事件,其实不必太多画蛇添足,讲清楚,让他们自己去看吧。
《两个只能活一个》是不多几部我一直没看的银河作品。相当浪漫,游达志的倾斜构图玩得出神入化,虽然结尾稍嫌团圆,跟前文绝望中既荒诞又不管不顾、纠结着压抑和畅快的风格有点不搭,但你敢说这不是你希望看到的结果么?
这些影片都比较出色,但是在《大西洋帝国》这一部电视剧面前,统统显得黯淡无光。
《大西洋帝国》的第一季已经非常精彩,由于起点太高以及无数看过的朋友跟我吹风,我一度认为第二季会有下滑。看了才发现,统统扯淡:如果说第一季是助跑,第二季才是射门啊!为防止消化不良,庞大的人物体系、真实的历史背景还有复杂的社会思潮在第一季中得到了巴洛克式的华丽铺陈,索福克勒斯式的悲剧,在第二季真正拉开大幕。典雅的叙事风格,人物多而不浅,哪怕是偶尔出现几场的边配都有相对完整的个性,没有水戏,单场拉出来连起来都是好戏。简而言之,所有环节的完美。今年年度最佳电视剧我可以直接给它了。
本月读书11本,月度最佳为路内的《少年巴比伦》。
这个月看的好书不少,首当其冲就是张大春的《离魂》,《离魂》将聊斋式的故事、史记式的评论、说书式的风格和现代小说技巧结合到一体,张大春犹如一个五星大厨烹调一道小泡菜,材料简单,但还是将他深厚功力注入其中——甚至好过他的长篇,因为篇幅短小,他能克制住炫技的冲动,技法恰到好处。《中国食料史》结构相对工整,但作者在方面功课做得很透,如果只是为了了解知识是很不错的。《香港电影的秘密》原来一直读得零碎,这次系统读完还是很有启发。波德维尔几个观点我很赞同:第一是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香港电影并非像刻板印象中那样充斥烂片,而是由大量水平不高不低作品,构成主体,它们可能故事模式化、制作粗糙,但总会在其中看到导演有意识的创举,这些电影人还是想显现自己的想法;第二是那一时期港片产量大的最大好处是可以给很多年轻导演练手的机会,尽管拍摄的只是成本低廉的类型片,但这可以使他们得到极大锻炼并且快速成长起来;第三是香港没有明确的类型划分,几乎所有彼时的港片都是喜剧。这三条奠定了这本书的基调:更像一个爱好港片者所作,而非异于正常智商人类的学院民工。周黎明的《你的,大大的坏》是电影散文集,做睡前书不错,但周老大十几年如一日,没什么大变化。
再说说《少年巴比伦》吧,这书我给五星肯定是给得高了,不排除我也被勾起点集体回忆什么的(路内:拉倒吧,你个八零后跟老子扯什么集体回忆),但很长时间没读过这么顺畅的国内作者的作品了。这本书带给我难得的阅读快感,除了剧情上的,更多是文风的轻快、心态的细腻和接地气不造作的语言。读的时候找不出词形容,又想起了当年GT阅读中老外形容《红楼梦》的“愉悦的忧伤”,这是两者意味大相径庭吧:卑琐、无聊的日子中生生发掘出来的愉悦,旁观与回望时的忧伤,看完了,只想点一支烟。
最后,祝我这个月也有如此多的闲工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