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内外行记之二十三 —— 正定隆兴寺之摩尼殿(古建通信之一)
上接:太行内外行记之二十二 —— 赵县安济桥 某某老弟: 从赵县经石家庄后不远即到正定,正定也是著名的古城,战国时鲜虞人立中山国,于此设东垣邑,赵惠文王三年(公元前296年)赵灭中山,此地遂归赵;秦灭六国设郡县,此间属钜鹿郡东垣县,汉高祖十一年(前196年),刘邦亲率大军在东垣平定叛军,取真正安定之意,改县名为真定县,后因避汉文帝刘恒讳,改恒山郡为常山郡,汉末三国鼎鼎大名的五虎上将赵云赵子龙,就是常山真定人。之后地名屡有更变,直到清雍正元年(1723年),避世宗胤禛讳改真定府为正定府,正定之名才算确定下来,这里曾是河北中部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现在繁华已逝,走在街道上,感觉这里与其他普通县城并没有什么两样,然而古城内外有为数众多的名胜古迹,佼佼者号称有“九楼四塔八大寺,二十四座金牌坊”,到得正定后我随即前往其中最著名者——隆兴寺。

隆兴寺在县城东部,旧名龙兴寺,俗称大佛寺,寺院创建于隋开皇年间,初名“龙藏寺”,唐朝改名为“龙兴寺”,宋太祖因城西大悲寺大铜像毁于契丹而新铸大像于此,元明清各代皆有新建重修,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皇帝赐额“隆兴寺”,香火由是鼎盛,时有“海内宝刹第一名区”之誉,清末寺院逐渐颓败,到民国已残破到不可收拾地步。

尤其是寺院中主体建筑大悲阁,1933年梁思成先生寻访至此时,大悲阁除了东西两壁部分尚存之外,顶部已经完全坍塌,而阁中将近20米的巨型千手观音铜像,也同样是损坏尤甚。

为使铜像免遭日晒雨淋,当时寺院方丈临时建了一座十丈高的砖龛,而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大悲阁,不过是近十多年前重建之物。


隆兴寺是一组以中轴线对称,南北纵深布局的建筑群,寺院没有其他寺庙常设的山门,天王殿是其入口,之后为大觉六师殿遗址,这原是寺中主体建筑,体量规模都超过赫赫有名的摩尼殿,然而其坍塌于民国初年,现在只存殿基。


世人参观隆兴寺,过天王殿之后大多直奔摩尼殿而去,很少会在大觉六师殿遗址前驻足,若是普通的走马观花,不妨忽略,若是深入了解,那就不能回避,我们考察古建筑,往往侧重于梁架和屋顶,可中国木构古建筑,是由屋顶、梁架和台基三部分密切组合而成的,忽视一方面,就可能不能周全的认识,本次冀鲁豫之行,涉及诸多中国建筑史上著名建筑,如南禅佛光、华严善化等等,以后诸篇将与我兄好好聊聊中国的古建筑,不过再详说之前,还得打好基础,因此借隆兴寺大觉六师殿遗址,说说“基础”。建造一幢木构建筑,在确定选址之后,并非立刻就是噼里啪啦地搭建梁架,在开始之前,最重要的是定向、定直、定平,即建筑物的朝向,建筑物的垂直,建筑物的水平,以下大致分别论之。 因为地理和气候的关系,中国的建筑一般都是朝南背北,这样才能充分利用阳光,不过地域博大,各地气候及习俗观念等等不同,诸多建筑不一定都是面朝正南,建筑物在建筑之前,都要先确定各自的方向,这就是所谓的定向,定向必须依靠工具,而在罗盘也就是指南针为人所习用之前,人们常常利用太阳及北极星来确定南北,在白天看太阳光的长短,或在夜里观察北极星,殷商时代即已为先民所掌握,《周髀算经》记;“凡日始出,立表而识其晷,曰人复识其晷,晷之两端相直者,正东西也。中折之指表者,正南北也。“也就是在平地上立表,以表为中心划圓,在圆周上记下表日出、日落之影与圆的交点,再连接各交点之后就能确定东西南北的方向,《考工记》载:“昼参诸日中之景,夜考之极星,以正朝夕。”也就是白天利用太阳影像定出方向之后,夜间再利用北极星进行校正。

之后不断地归纳总结,到北宋时,先民已经诸多工具可用来定向,《营造法式》就记载有三种,即景望板、望筒、水池景表。

在方向确定之后,就要定平了,平也就是准,《庄子》云:“平中准,大匠取法焉。”《释名》曰:“水,准也,准平物也。”平是建筑物重要的一个标准,古人于定平,也有根据经验造出的简单定平工具,《营造法式》记有两种,一种是“水平”,另一种是“真尺”。 “水平”为一根两尺四寸长的木条,木条上开水槽注水,另用两块同样大的小木块做成的浮子,放置于水槽两端,由水浮子表面看到房屋地盘的四角上所立的木柱来划刻度,以此将四根木柱标出统一刻度即可定平。


”真尺“是在一丈八尺长的横长木条正中直立一木条,二木条为成九十度角,然后在垂直木棍顶上垂下一根系有重物的细线,如果垂线与直立木相合,那横长长木必是水平,如此定平的同时也作了定直。

这些工具简单易用,不可能完美无缺的精准,但再大型的木构建筑的定向定平,只要具备这几件即可,万丈高楼多有赖于此,而书中不一定说到,不是不是值得你我稍作思考?! 定向定平定直之后,方能建筑地基,古人与建筑物的地基是很看重的,“奠基”并不只是单单开工的意思,地基或斜或塌,再坚固的建筑物也会随之倾倒,一座建筑物的最后成败,首先取决于其地基。同样因为地理气候的不同,各地建筑的地基也各不相同,大约土地坚硬时地基可略浅,土地松软时则深挖,下挖之后再打椿,即俗称的“打地丁”,大致的做法为,在地基槽内添黄土加石灰等物后打实,建筑物若形制大级别高,那地脚用料则相应更好,即在黄土石灰中混入糯米粥与碎砖作地脚,即在每层土石打实后浇糯米浆一层,然后再打土石再浇糯米浆,糯米浆有强大的粘结力,大大提高了地基的强度,这样一层一层直到所需厚度为止,这样地基大致完成,《营造法式》记打地脚的工序颇详细,也比较有意思,也就特别抄录如下: 筑基之制,每方一尺用土二担,隔层用碎砖瓦及石扎等亦二担,每次布土,厚五寸,先打六杵(二人相对每窝洞内各打三杵),次打四杵(二人相对每窝洞内各打二杵),次打两杵(二人相对每窝洞内各打一杵),以上并各打平头土,然后用碾蹑令平,再攒杵扇扑重细辗蹑,每布土厚五寸,筑实厚三寸,每布碎砖瓦及石扎等三寸,筑实单一寸五分。

地基的作用是高大的建筑物能有一个坚实的基础,梁架屋顶架起之后,地基能维持平均下沉,至此才能立柱架屋,梁架的基础是立柱,立柱的基础是柱下须安置柱基,柱基皆为石制,而石制柱基之下,同样是捣实碾压过的础基,如此种种组合在一块,地基才算成型可用,建筑物才算有了“基础”。

在了然”基础'之后,就可进入摩尼殿了,摩尼殿俗名五花大殿,位于隆兴寺中轴綫前半部,是寺院现存古建筑中最重要的一座。

殿宇建于砖砌台基之上,前有月台,殿身面阔七间,进深七间,檐歇山顶,殿身四面正中各出一山花向前的歇山式抱厦,南抱厦面阔三间,东、西、北抱厦皆为一间,人们通过抱厦进出大殿,




整个大殿的平面呈十字形,有十六个凸转角和八个凹转角,形制尤其特别,梁思成先生于此赞誉:“这种的布局,我们平时除去北平故宫紫禁城角楼外,只有在宋画见过,那种画意的潇洒,古劲的庄严,的确令人起一种不可言喻的感觉。尤其是在立体布局的观点上,这摩尼殿重叠雄伟,可以算是艺臻极品,而在中国建筑物里也是别开生面。”

摩尼殿的立柱布局为“副阶周匝金箱斗底槽”式,先略过名词解释,且注意其梁架结构,殿中总共立七十根圆柱,由里向外分三圈布置,最外一圈三十八根,是为大殿下层檐的支柱;中间一圈外金柱二十二根,为上层檐的支柱;里圈前后两排内柱八根,是四缝梁架及屋顶重量的承重支柱。



梁架的大体构造方法为,八根内金柱用阑额、普拍枋将柱头互相连接,四椽明栿搭交在柱头铺作上,栿脊上加大缴背以增强四椽明袱之荷载,明袱上用蜀柱、托脚承托草栿与平槫,草栿上也用短柱托脚承托其上部构件,平梁上蜀柱与叉手并用承托脊槫。如此这般一金柱、普拍枋、阑额、四缝梁架、槫、襻间共同组成摩尼殿上部主要承重的大木构架。




此外,外金柱二十二根、内外金柱间用乳栿连接,使周圈二十二根外金柱与中心的主体梁架紧密结合,由此构成上檐的木框架结构。下层檐柱三十八根与外金柱之同也用乳栿连接,使下层檐木构架与上层檐木构架共同组成一个完整稳定的木框架体系。



林林总总的诸多构件次第搭配,毫不杂乱,井然而轻巧,是《营造法式》中的殿堂结构抬梁式建筑最确切的实物范例。 中国古建筑中最要的构件是为斗栱,所谓斗栱,其实是斗与栱两种构件的合称,是竖的柱与横的梁之间承上启下传递重力、分配荷载的重要部件,方形木件为斗,弓形木件为栱,斗栱可以反复层叠累加的方式分配受力点,斗与栱之间不用铁钉,而是全为榫卯结构。

不同位置的斗和栱,有不同的名称,本篇不一一详细解说,了然其大致结构即可,摩尼殿的斗栱极为丰富,且尤其复杂,站在殿中仰望,实在眼花缭乱,除却襻间斗栱,整座大殿共有一百二十七朵斗栱。下檐一圈六十七朵,上檐三十八朵,内槽二十二朵。


位置不同的斗栱组成柱头铺作、补间铺作、转角铺作,有多达二十多种不同样式,精彩丰呈。








特别是大量使用的斜栱,这本是北方辽金地区大型木构建筑的特征构件,正定在历史上在宋而不在辽的版图,所以有人认为摩尼殿是金代的遗构。



直到1980年大修时,人们在殿中斗栱上发现北宋皇佑四年(1052年)的墨书题记,才证明斜栱并非是北方辽金的特例,这座规模庞大的木构,已近千岁了。 摩尼殿除四抱厦所设扇门之外,其余为厚重之墙体,殿内光线只从四门和上下层栱间直棂窗射入,因此殿内尤为幽暗,其中供奉的主尊释迦牟尼,两为文殊、普贤二胁侍。殿内各壁绘满以佛教故事为题材的壁画,另有气象宏伟《西方阿弥陀经变》和《东方药师经变》。



中国时代的宫室殿宇寺庙道观中几乎都绘制有壁画,关于壁画制作,《营造法式》也有记录,其曰:“造画壁之制,先以粗泥搭络毕,候稍干,再用泥横被竹蔑一重,以泥盖平,又候稍干,钉麻花以泥分披令匀,又用泥盖平。以上用罢泥五重,厚一分五厘。若栱眼壁只用粗泥各一重,上施沙泥收压三遍,方用中泥綑衬,泥上施沙泥,候水脉定,收压十遍,令泥面光泽。”又云“凡和沙泥,每白沙二斤,用胶土一斤,麻捣洗净者七两。” 供绘制壁画的墙面做好之后,再要刷涂含有胶的白垩土一层,之外外须刷矾水,在此基础上作画绘制。且先将所绘内容画在粉本上,依画线用锥子钻出小孔后为“谱子”,平铺到墙面,以装有色粉的小布袋拓印墙面,后用木炭条勾出轮廓,最后描稿上色。为追求辉煌及立体感,人物的冠饰供器蟠盖等处,都采用沥粉贴金的工艺,1977年,摩尼殿落架对这些壁画进行了揭取和修复,在墙砖上发现明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题记,故而殿中的壁画皆于明代绘制,也算时代的珍品。

摩尼殿中可以称道者尚不止这些, 大殿内槽背壁通壁塑一座的彩绘悬山,上塑罗汉天神瑞兽等,中间主尊为一尊水月观音塑像。

观音像高近4,米,头微右侧,身前倾俯视,头戴花鬉冠,项饰璎珞,着宽大红裙,帔帛自肩前下垂,再绕两臂向外飘起,左足踏莲,右腿斜倚左股之上,右手绕膝轻抚左手腕。



这尊观音柔美庄严,寺中碑石记这尊水月观音塑于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出自获鹿县民间艺人之手,凝神观望之间,再一次地赞叹古人,不过可惜的是,寺中最为精华的塑像,是原来大悲阁中东西两壁上悬空,那是宋代的原物,只是后来随建筑的坍塌而损毁贻尽,我们现在只能通过极少几张旧照片管窥其风采,未免叹叹。



隆兴寺摩尼殿是中国建筑史上重要的实例,在我兄看来,本篇怕有啰嗦夹缠之嫌,这也没有办法,若想走梁思成之路,或领会一些中国古建筑的皮毛,兄当缓缓读之,切莫贪急,古建筑的构建名目繁多,结构复杂,你我还得静下心来慢慢对应,这也往后几篇古建通信的基础,不草草尽! 朱头 下接:太行内外行记之二十四 —— 正定隆兴寺之转轮藏阁(古建通信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