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马克吕布
马克吕布有一种能力,能够快速捕捉到一些充满戏剧性的场景,善于观察,分析并且能够捕捉到稍纵即逝的瞬间,有点像布列松又有些卡帕的影子:善于用镜头讲述事件,站在现场最前面,异常敏锐。
我很不喜欢周末或节假日去美术馆,因为有些小朋友真的太吵闹了,我向来对小孩无爱且爱安静。我没想到会有这么多人来看展览,老中青幼婴都有,小孩们在嬉戏吵闹,人来人往,顿时有种到了大卖场的错觉。逛展览我是有一个习惯,看四遍:第一遍,快速浏览;第二,三遍,看自己比较有感觉;第四遍就像是炒菜上锅前会做一个勾芡,有画龙点睛之效。在看到第二遍的时候,碰到了策展人尚陆,很幸运地跟他交流了一下马克吕布的作品。尚陆先生出生于越南,成长于法国,是一个摄影评论家。他十分友好,详细地讲解了马克吕布在构图用光上一些特点和他那些名作背后的故事。
马克吕布的成名作就是那张1953年登在美国《生活》上的那张埃菲尔铁塔上的油漆工,工人在高空中油漆的动作如芭蕾舞般优雅自在,仿佛是在家里院子悠闲工作,充分体现了法国人骨子里那种浪漫与文艺气息。
至于另外一张是在华盛顿反越战运动,一个女孩拿着花儿要递给那些真枪荷弹的士兵。站在原作前,你发现整张照片是有点虚焦,光圈开得很大,所以可以看到很漂亮焦外光斑,一边是神情紧张手拿枪支的士兵,一边是一个女孩拿着鲜花面露虔诚,无视眼前的一排带刀枪支,表情仿佛是上帝派来的天使般的纯真。
我最喜欢是那张拍日本女人的照片,照片中的日本女人面容姣好,气质出众,非常迷人,陪边正好是张拍中国上海一个芭蕾舞女演员,绑着麻花辫,面容消瘦但笑容满面,一副小家碧玉模样。两张照片的拍摄时间相近,从中可以窥探两个国家当时的社会状况。(好吧,我毫不掩饰对除日本动作片女演员之外日本女人开始充满爱。)
马克吕布有一种能力,能够快速捕捉到一些充满戏剧性的场景,善于观察,分析并且能够捕捉到稍纵即逝的瞬间,有点像布列松又有些卡帕的影子:善于用镜头讲述事件,站在现场最前面,异常敏锐。他综合了两位大师的优点并且融会贯通形成一种属于马克吕布的影像风格。
马克吕布的两位老师是马格南的创始人布列松和罗伯特•卡帕——两位都是属于大师级摄影师。当年在马格南图片社,布列松和卡帕都很喜欢马克吕布,并且将自己多年的经验全部倾囊教授之,所以从马克吕布的几何构图和用光可以看到布列松的影子。马克吕布周游各国,进入战场和高危地区,都能全身而退,当然也少不了著名战地摄影师卡帕的功劳。
马克吕布很好地继承了两位大师的风格,并且弥补了两位老师的局限性(布列松过于文艺欠缺锐利,卡帕过于凶猛缺乏底蕴),发展出一种现代报道摄影的风格:注重事件现场,更关注事件背后的意义,全面又不失客观,国际视野观。
马克吕布几乎见证了中国自1949年来发生的变化,从这次展出的图片的时间跨度,马克吕布记录近60年来中国各个阶层人物的生活,有50年代北京的玻璃厂和四川农民,70年代的中国领导人,改革开放时的深圳工地上的小伙子,90年代的上海胡同生活,98年在电影《活着》拍摄现场拍下巩俐、张艺谋的肖像;马克吕布用他的相机记录下在这60年中处于剧变的中国,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影像资料。这种精神简直可以媲美于不远万里来支援我们的加拿大国际友人白求恩、09年远渡重洋来到中国拯救CBA的马政委。
他拍中国的各个阶层,拍他认为最能代表中国的黄山,拍广州的海珠桥……他通过镜头把中国介绍给世界,一个真实的不妖魔化的中国,一个处于剧烈变动的国家。无论如何,这个可爱的老头子是值得敬佩的。
后记:很后悔没有向尚陆先生问马克吕布是怎么看马丁帕尔的摄影风格,要知道当年布列松是非常反对马丁帕尔进马格南的。遗憾!
我很不喜欢周末或节假日去美术馆,因为有些小朋友真的太吵闹了,我向来对小孩无爱且爱安静。我没想到会有这么多人来看展览,老中青幼婴都有,小孩们在嬉戏吵闹,人来人往,顿时有种到了大卖场的错觉。逛展览我是有一个习惯,看四遍:第一遍,快速浏览;第二,三遍,看自己比较有感觉;第四遍就像是炒菜上锅前会做一个勾芡,有画龙点睛之效。在看到第二遍的时候,碰到了策展人尚陆,很幸运地跟他交流了一下马克吕布的作品。尚陆先生出生于越南,成长于法国,是一个摄影评论家。他十分友好,详细地讲解了马克吕布在构图用光上一些特点和他那些名作背后的故事。
马克吕布的成名作就是那张1953年登在美国《生活》上的那张埃菲尔铁塔上的油漆工,工人在高空中油漆的动作如芭蕾舞般优雅自在,仿佛是在家里院子悠闲工作,充分体现了法国人骨子里那种浪漫与文艺气息。
至于另外一张是在华盛顿反越战运动,一个女孩拿着花儿要递给那些真枪荷弹的士兵。站在原作前,你发现整张照片是有点虚焦,光圈开得很大,所以可以看到很漂亮焦外光斑,一边是神情紧张手拿枪支的士兵,一边是一个女孩拿着鲜花面露虔诚,无视眼前的一排带刀枪支,表情仿佛是上帝派来的天使般的纯真。
我最喜欢是那张拍日本女人的照片,照片中的日本女人面容姣好,气质出众,非常迷人,陪边正好是张拍中国上海一个芭蕾舞女演员,绑着麻花辫,面容消瘦但笑容满面,一副小家碧玉模样。两张照片的拍摄时间相近,从中可以窥探两个国家当时的社会状况。(好吧,我毫不掩饰对除日本动作片女演员之外日本女人开始充满爱。)
马克吕布有一种能力,能够快速捕捉到一些充满戏剧性的场景,善于观察,分析并且能够捕捉到稍纵即逝的瞬间,有点像布列松又有些卡帕的影子:善于用镜头讲述事件,站在现场最前面,异常敏锐。他综合了两位大师的优点并且融会贯通形成一种属于马克吕布的影像风格。
马克吕布的两位老师是马格南的创始人布列松和罗伯特•卡帕——两位都是属于大师级摄影师。当年在马格南图片社,布列松和卡帕都很喜欢马克吕布,并且将自己多年的经验全部倾囊教授之,所以从马克吕布的几何构图和用光可以看到布列松的影子。马克吕布周游各国,进入战场和高危地区,都能全身而退,当然也少不了著名战地摄影师卡帕的功劳。
马克吕布很好地继承了两位大师的风格,并且弥补了两位老师的局限性(布列松过于文艺欠缺锐利,卡帕过于凶猛缺乏底蕴),发展出一种现代报道摄影的风格:注重事件现场,更关注事件背后的意义,全面又不失客观,国际视野观。
马克吕布几乎见证了中国自1949年来发生的变化,从这次展出的图片的时间跨度,马克吕布记录近60年来中国各个阶层人物的生活,有50年代北京的玻璃厂和四川农民,70年代的中国领导人,改革开放时的深圳工地上的小伙子,90年代的上海胡同生活,98年在电影《活着》拍摄现场拍下巩俐、张艺谋的肖像;马克吕布用他的相机记录下在这60年中处于剧变的中国,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影像资料。这种精神简直可以媲美于不远万里来支援我们的加拿大国际友人白求恩、09年远渡重洋来到中国拯救CBA的马政委。
他拍中国的各个阶层,拍他认为最能代表中国的黄山,拍广州的海珠桥……他通过镜头把中国介绍给世界,一个真实的不妖魔化的中国,一个处于剧烈变动的国家。无论如何,这个可爱的老头子是值得敬佩的。
后记:很后悔没有向尚陆先生问马克吕布是怎么看马丁帕尔的摄影风格,要知道当年布列松是非常反对马丁帕尔进马格南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