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名山秀水学者
大约是昨天,媒体报道武大前校长刘道玉讲了这样一段话—— 很多学者进不了长江学者,就巧立名目,搞了一些以名山秀水为名的学者,黄河学者、泰山学者、天山学者、闽江学者、赣江学者、珠江学者,名号有38个之多。用名山秀水命名学者,改变了实质没有?没有,他们还是原来的学者。 这段话的主语是“很多学者”。也就是说,在刘道玉看来,之所以会有那么多以名山秀水为名的学者,是“很多学者”进不了长江学者所致。 那事实又如何呢?大致浏览一下各色学者的章程,便会知道:第一,这些名号不是学者们自己折腾出来的,而是有关部门(有的是大学、有的是省政府)创设的;第二,这些名号背后是一种奖励机制,在学者当中选拔一些优秀分子,给与更高的待遇;第三,这些名号的初衷,说白了无非是要用更高的待遇吸引更多的人才,尤其是青年人才,以促进各省大学研究和教育的发展。 提高知识分子的待遇,引进先进人才,这是好事情。当然,如刘道玉所言,各色名山秀水学者的名目太多了。可数量本身并不值得大惊小怪。中国这么大,如果每个省都搞一个人才引进机制,难免就会有几十个名号(不过这些名号的确有些缺乏想象力),也算不上巧立名目。当然,如果教育部辖内各色名号学者林立,又或者既得利益者胡乱立名号来分钱,则需另当别论。 另外,刘道玉说,用名山秀水命名学者,其学者的实质并未改变。这也说不通。且不说待遇提高了,从人才流动来看,比如某学者在北大可能在立项、获得资金支持、甚至在授课方面都受制约(因为人才实在太多了),但如果他去广东当一个珠江学者或者去山东当一个泰山学者呢?以前是凤尾,现在是鸡头,情况自然大不相同。而对那个递给他橄榄枝的鸡窝而言,情况也将大不相同。 转型这个词讲烂了。那什么是转型?简单来讲,就是发生了一些以前没有发生过的事情。面对这些“新鲜事物”的合适态度,我想而应该多一点同情式的理解,有余力的,再去想想如何改善,而不应该举着形而上的真理大旗一竿子打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