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意大利古建筑散记>
high了,整个人看high了,记得那个时候我还不是建筑城规学院的学生,但是我很想转专业就跑去听他们本科生的外国建筑史的课程,现在还记得那个讲课的老师说陈志华的书多么的牛逼,写意大利古建筑散记的时候是多么的潇洒。想不到多年后我真的如愿来到建筑城规学院,而且还在读者陈老的书。真是一本难得的读起来很舒服的书,陈志华的细腻感情我真的非常喜欢,还有他毫不吝啬的感情洋溢在他整个文章之中。非常羡慕陈老当年真是非常好的机会,能跟着全世界21个不同国家的人在一起,在意大利学习文物的保护,我一次次被意大利人那种彻底贯彻文化保护的思想所征服,现在虽然许多人看大意大利的文物保护很好作为了旅游资源,吸引了非常多的人去参观,给他们国家带来了丰富的收入。但是其实在陈老文章中了解到意大利人的文化保护精神已经深入了他们的骨髓,他们不是为了赚钱去保护文物的,实际上他们之前从来没有这样的想过。而且其实出来罗马能给他们带来比较丰富的旅游收入,其他地方都很难。但是他们任然一如既往的进行着文物保护,甚至很多人都是志愿者,完全没有任何收入。总之,我觉得意大利的文物保护完全是在往一种极限发展,估计其他国家真的很难学到。另外他们的保护方法我也挺喜欢的,虽然有点刻板,之前听我们学院搞历史文物的老师给我们讲过保护方面的课程,什么“修旧如旧”什么“可识别性原则”,但是根本没有什么好好的听,因为我觉得我就是挺肤浅的,我不太喜欢什么文物文物的老东西,是在想不通那些老东西要怎么处理,而且关键是我认为挺麻烦的,去保护一个东西,我就是属于那种低素质的想法,不要学我。但是看看意大利的处理方法,我彻底被征服的是他们最强调的就是“可识别性”原则,还有“可逆”原则。非常非常强调现在的东西跟以前的东西不一样,也许在他们那边根本看不到什么复古的建筑,他们很恨那个玩意儿,认为那样会混乱以前和现在,跟我想法完全不一样,我以前以为他们那边的设计师一定非常善于设计那样的东西,因为他们国家到处都是那样的东西,其实完全不同,他们的建筑师如果要设计的东西一定都是非常的现代的,非常非常。(想想中国各种假古董,各种真古董被拆,似乎这样很符合快速建设的中国,简单粗暴!)不过我好像从来没有什么了解过意大利的建筑师,我觉得应该意大利的建筑师不太多,因为文物保护师才是意大利最为吃香的行业吧,而且需求量非常的大,我觉得陈老写的里面几乎到哪都是一大堆的文物保护师,确实,意大利的文物真的太多太多。他们把有50年的建筑都要建档,真是走向了一种极端的态度,不过确实每个市民都很关心文物,这个确实与中国的现状不太相同。陈老里面有很多尴尬的时候,大多数是意大利的人问陈老你们中国干嘛老是不保护文物,陈老很尴尬,确实着不是一个建筑师就能够解决的问题,很尴尬。
不过我确实要说,在看陈老拍的一些修复的照片中,我非常喜欢照片中老建筑与新材料的一种结合的改造方法,哦,不叫改造吧,他们是不允许去改造的,因为在他们的观念里面文物可不是建筑,不能用臭美的观念去修复他们,只能称之为:干涉!而且所有干涉不能与文物相混淆,而且那些材料都具有可逆性,所谓可逆性,就是不要的时候拆起来可以很方便。不过意大利的文物保护师可谓对这种老建筑与新材料的结合有相当彪悍的手法,看得我觉得很是心醉。文物不是建筑,这个概念真是很有意思,多丑,还是要保护原样,否则就会失去建筑原有的信息量!有意思。
对于什么更新之类,其实意大利也面临同样的问题,旧社区的服务设施是根本跟不上的,这个地区可能颓废掉,可能成为所谓的失落空间,如果中国我想问题的解决方法应该是有两种,应该如果不是拆掉就应该是把原住民赶出去,彻底为国家所征用,哦,还有第三种,彻底改变了这个地方的功能结构,就是改成旅游的商业化处理,中国真的很失败,不知道为什么,有时候我不得不承认我们的眼睛真的就只能够看见近处的利益,真是哀伤!看了意大利的处理,意大利认为就是因为有原住民的居住和生活,老城才是真正的活文物,关键是,基础设施上面你不能限制,不然真的没有人愿意去住了,于是他们在内部的现代化的设施是被允许的,不过应该也是遵循了“可逆”原则和“可识别”原则的。还有我很佩服的,就是关于“可识别”原则,每次他们就连修个墙壁都会用不同的材料涂上,于是如果很多次修缮,就是很多不同材料的东西在墙上面,有时候他们会做一个色谱,不同年代不同颜色。还没有看完呢。。。收获很多~
总之真的很佩服,像那些致力于保护文物的工作者旨意,同是保护文物的意识应该是每个人都有的,这对于一个建筑师来说,意义更应该不同。
不过我确实要说,在看陈老拍的一些修复的照片中,我非常喜欢照片中老建筑与新材料的一种结合的改造方法,哦,不叫改造吧,他们是不允许去改造的,因为在他们的观念里面文物可不是建筑,不能用臭美的观念去修复他们,只能称之为:干涉!而且所有干涉不能与文物相混淆,而且那些材料都具有可逆性,所谓可逆性,就是不要的时候拆起来可以很方便。不过意大利的文物保护师可谓对这种老建筑与新材料的结合有相当彪悍的手法,看得我觉得很是心醉。文物不是建筑,这个概念真是很有意思,多丑,还是要保护原样,否则就会失去建筑原有的信息量!有意思。
对于什么更新之类,其实意大利也面临同样的问题,旧社区的服务设施是根本跟不上的,这个地区可能颓废掉,可能成为所谓的失落空间,如果中国我想问题的解决方法应该是有两种,应该如果不是拆掉就应该是把原住民赶出去,彻底为国家所征用,哦,还有第三种,彻底改变了这个地方的功能结构,就是改成旅游的商业化处理,中国真的很失败,不知道为什么,有时候我不得不承认我们的眼睛真的就只能够看见近处的利益,真是哀伤!看了意大利的处理,意大利认为就是因为有原住民的居住和生活,老城才是真正的活文物,关键是,基础设施上面你不能限制,不然真的没有人愿意去住了,于是他们在内部的现代化的设施是被允许的,不过应该也是遵循了“可逆”原则和“可识别”原则的。还有我很佩服的,就是关于“可识别”原则,每次他们就连修个墙壁都会用不同的材料涂上,于是如果很多次修缮,就是很多不同材料的东西在墙上面,有时候他们会做一个色谱,不同年代不同颜色。还没有看完呢。。。收获很多~
总之真的很佩服,像那些致力于保护文物的工作者旨意,同是保护文物的意识应该是每个人都有的,这对于一个建筑师来说,意义更应该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