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偶记2
下午本来不想逃双学位的课,还是最喜欢的《货币金融学》不过经过老师一讲,感觉变了味,照本宣科或者有些敷衍了事,用的还是几年前的课件。怪不得前几天树洞抱怨人管那边学生抱怨学校不重视他们,说自己感觉受了轻视,没什么归属感……才深有体会
人管确实缺乏一些比较好的老师,不说是大师级的,起码讲课能受启发,即便讲课没没那么有趣,我也是愿意去学习,去认真听讲,去啃的,不如现在去图书馆看外国借来的米什金的编的教材,条理清晰,重点突出,耐人寻味还有很多案例和情趣。相比之下,人管老师买的书都是枯燥,抄袭国外的,这句是老师讲的。
当然人管也有几位很喜欢的老师,只是比例较临床那边少的很。那句就是我喜欢的微观经济学的老师讲的。余教授,人很好,对学生更好,她的课,一般没极其重要的事是不会逃的。逃一节,就会莫名其妙的感觉自己丢了自己的宝贝,心里空荡荡的,总觉得什么落下了,扼腕遗憾
就想昨天上午,分析化学的课,因办公室耽误了,到11点45赶到教室时候,同学告诉我:已经下课了。那时就感觉,天突然为什么这样待我,烦躁的天突然变的安静下来,一阵冷风吹过。那怕让我最后赶到,听四五分钟的讲解,我的心都是安稳的,是没遗憾的。
看着空荡荡的教室,只有我的书还独自摆放再第一排,而主人没来,没去听,没翻弄,没做笔记。外面阳光明媚,教室荫荫,遗憾委屈的思维,清冷异常。相比,药学院我还是很满意的,至少是除了八年制外,我选的第一个专业。我是不喜欢临床的,只不过八年很吸引比较功利的我。
药学院老师我听的都很好,自己也比较喜欢理科思维,除了医工统计,我们算是思维逻辑清晰的,也学习了很多临床知识,自己以后也可以为自己抓药,而不用惹其他是非。有记忆,有逻辑,双重训练,就是有点忙,课有点多,有点累,当然把持不好的,都会学的一瓶不满。
世间无所谓对错,只是不同角度和逻辑看问题,什么都有一个比例,正确的是概率存在,临床有打酱油的,人管那边也有精英脱颖而出,在南医概率略小而已。就如同北大清华有买猪肉的,只是几千甚至几万人中的一个,南医这个概率略大一点而已。
同样,人选什么路走,买猪肉,做医生还是干嘛干嘛的,都无可厚非,他们自己选的路而已,我们只是旁观者,加入了一次二次的人工改造或者是不了解的盲足从众的说。路或者是专业、未来的职业 的选则和发展都是他从出生到现在一系列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及他的主观能动性和知识所决定的,没什么好与不好。
没什么高贵与贫贱,我们是旁观者,他们自己走的路自己比我们清楚,我们不过是看客,是无聊的谈客,他们也不过是我们闲瑕的谈资。我们还有我们的生活要过,从他们吸取些有用的东西即可,很快就忘。他们路还很长,我们关注的也只是他们生活的一个截断。做好自己便可
回来,其实,是每个学科的定位和学科制度来影响一个人的,大学四年出去后,明显带有各个专业知识思维的倾向,临床那边记忆较多,所以医学生偏木讷,逻辑性,灵活性较差,但专业对口大。记得高中看王利芬老师《我们》那里面复旦、交大、清华、还有国外大学生的看待问题角度往往和他专业知识背景相关。
人生才走到了20个年头,人生便有了一个遗憾,我无法否认未来几十年后也会同样的价值观来这样认为:那便是没有去985名校上课,不是名校情节而是名师情节,更甚者是文化情节。历史文化的积淀,厚重的底蕴,充满了历史感仿佛那里到处都是历史时光遗留下的痕迹,即便是些残破,是废墟。
我至今让深刻记得高中时,看俞敏洪老师写到,在北大燕园,未名湖旁,他们专业学生每人轮流推着朱光潜教授去散步,即便教授年龄大不多说话,就那么简简单单的推着便是此生最心意温暖的时刻,如一本书,无声无息,却让你浸润其中;天地无声,世界之大,置若罔闻,什么人生,苦难坎坷,都没了分量。。只有此刻最真的幸福,仿佛在历史的洪流中,这一画面背影
人管确实缺乏一些比较好的老师,不说是大师级的,起码讲课能受启发,即便讲课没没那么有趣,我也是愿意去学习,去认真听讲,去啃的,不如现在去图书馆看外国借来的米什金的编的教材,条理清晰,重点突出,耐人寻味还有很多案例和情趣。相比之下,人管老师买的书都是枯燥,抄袭国外的,这句是老师讲的。
当然人管也有几位很喜欢的老师,只是比例较临床那边少的很。那句就是我喜欢的微观经济学的老师讲的。余教授,人很好,对学生更好,她的课,一般没极其重要的事是不会逃的。逃一节,就会莫名其妙的感觉自己丢了自己的宝贝,心里空荡荡的,总觉得什么落下了,扼腕遗憾
就想昨天上午,分析化学的课,因办公室耽误了,到11点45赶到教室时候,同学告诉我:已经下课了。那时就感觉,天突然为什么这样待我,烦躁的天突然变的安静下来,一阵冷风吹过。那怕让我最后赶到,听四五分钟的讲解,我的心都是安稳的,是没遗憾的。
看着空荡荡的教室,只有我的书还独自摆放再第一排,而主人没来,没去听,没翻弄,没做笔记。外面阳光明媚,教室荫荫,遗憾委屈的思维,清冷异常。相比,药学院我还是很满意的,至少是除了八年制外,我选的第一个专业。我是不喜欢临床的,只不过八年很吸引比较功利的我。
药学院老师我听的都很好,自己也比较喜欢理科思维,除了医工统计,我们算是思维逻辑清晰的,也学习了很多临床知识,自己以后也可以为自己抓药,而不用惹其他是非。有记忆,有逻辑,双重训练,就是有点忙,课有点多,有点累,当然把持不好的,都会学的一瓶不满。
世间无所谓对错,只是不同角度和逻辑看问题,什么都有一个比例,正确的是概率存在,临床有打酱油的,人管那边也有精英脱颖而出,在南医概率略小而已。就如同北大清华有买猪肉的,只是几千甚至几万人中的一个,南医这个概率略大一点而已。
同样,人选什么路走,买猪肉,做医生还是干嘛干嘛的,都无可厚非,他们自己选的路而已,我们只是旁观者,加入了一次二次的人工改造或者是不了解的盲足从众的说。路或者是专业、未来的职业 的选则和发展都是他从出生到现在一系列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及他的主观能动性和知识所决定的,没什么好与不好。
没什么高贵与贫贱,我们是旁观者,他们自己走的路自己比我们清楚,我们不过是看客,是无聊的谈客,他们也不过是我们闲瑕的谈资。我们还有我们的生活要过,从他们吸取些有用的东西即可,很快就忘。他们路还很长,我们关注的也只是他们生活的一个截断。做好自己便可
回来,其实,是每个学科的定位和学科制度来影响一个人的,大学四年出去后,明显带有各个专业知识思维的倾向,临床那边记忆较多,所以医学生偏木讷,逻辑性,灵活性较差,但专业对口大。记得高中看王利芬老师《我们》那里面复旦、交大、清华、还有国外大学生的看待问题角度往往和他专业知识背景相关。
人生才走到了20个年头,人生便有了一个遗憾,我无法否认未来几十年后也会同样的价值观来这样认为:那便是没有去985名校上课,不是名校情节而是名师情节,更甚者是文化情节。历史文化的积淀,厚重的底蕴,充满了历史感仿佛那里到处都是历史时光遗留下的痕迹,即便是些残破,是废墟。
我至今让深刻记得高中时,看俞敏洪老师写到,在北大燕园,未名湖旁,他们专业学生每人轮流推着朱光潜教授去散步,即便教授年龄大不多说话,就那么简简单单的推着便是此生最心意温暖的时刻,如一本书,无声无息,却让你浸润其中;天地无声,世界之大,置若罔闻,什么人生,苦难坎坷,都没了分量。。只有此刻最真的幸福,仿佛在历史的洪流中,这一画面背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