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人间四月话仓山
即便是堂堂首府,福州依然给人一座小城的感觉。三坊七巷就已是一部史册,鼓山是卷首的一行绝句,西湖则是眉批的一支小令。至于仓山,旧似一卷发黄的散文集,光阴在这里被拉成幽静深邃的小巷,当你走过,舍不得走远,忍不住回头……
一
“你是四月早天里的云烟,黄昏吹着风的软,星子在无意中闪,细雨点洒在花前。”走在仓山康山里,正是雨细风软的人间四月天。与喧闹的学生街相隔一道马路,却隔开了两个世界:那头是沸腾的青春,这头却是被遗忘的春天。没有姹紫嫣红的盛会,只有淡泊自甘的藤萝、炮仗花,陪伴红砖白墙的沧桑。
林徽因在可园留下的芳踪,是否四月的足迹?1928年,新婚燕尔的她回福州探望母亲,将香闺选在了可园。八十余载光阴流转,走在园内,仍能感受当年的庭院深深,和那三层公寓式洋房的气派,难怪一代才女芳心可可。时年24岁的她,是怎样的风华绝代?一身玲珑的旗袍,曾在康山里的小巷中,留下怎样的风景?她可曾为“爱庐”留连?可曾因“以园”驻足?可曾为“梦园别径”徘徊?如今园内幽静得几近冷清,住户们已陆续迁居,伴着绿树青苔的白发老人,也已道不清是哪间房,曾有幸得到佳人垂青。
其时, 林家在鼓楼高桥巷置有日式平房,但林美人还是宁可租住仓山。或许因为刚刚归国的她,依然沉浸在欧洲的生活情调,而当时的仓山,正是一个“小欧洲”。
二
林徽因翩翩而来之时,欧洲诸国已在仓山经营了八十余年。1844年,福州成为“五口通商”口岸之后,仓前山一带的领事馆,一度达到17国之多。随之而来的,是3家教会医院、8座教堂、11所教会学校、百余座洋行和星罗棋布的洋人公馆。一时各种建筑风格纷呈,从古罗马到哥特,从巴洛克到洛可可……一座仓前山,就是一场世界建筑博览盛会。
上世纪二十年代,一个旅居仓山的欧洲人,完全可以享受与大洋彼岸一样的生活:工作在遍布海关埕的洋行,美国美孚、德国禅神、日本三井……住在公园路的小洋楼,有着自家的网球场和小花园;周末可以去跑马场看一场赛马会;下午茶可以来一杯流行欧洲的武夷红茶,搭配马厂街“福泰”或是观井路“兴隆”的精致西饼;晚宴不妨选在梅坞顶上的“快活林”——那是当时福州城唯一一家西餐厅;酒足饭饱后的夜生活,当然首选奢华的“乐群楼”。
乐群楼仍在,但已苍老于158年的风尘。很难想象这座灰扑扑的两层楼建筑,曾是中国最洋气的“弹子房”、气派非凡的万国俱乐部。随处可见的青苔,如今是它唯一光鲜的色调。我没有勇气走入它的幽深,望上一眼,那终年不见阳光的酸腐、各种残破的不堪,已在眼前层层叠叠。当年,这里是如何的灯火辉煌,圆舞曲中飘过哪般衣香鬓影;觥筹交错之间,酝酿过多少令华人屈辱的阴谋;二楼露台之上,又曾有过对福州城怎样的睨视……如今,都已化作眼前老人们的淡然自若。留居于此的他们,早已习惯探访者好奇的镜头,手中的一根烟、回眸一个眼神,甚至洗衣时一个背影,都与沧桑的乐群楼,配合得那么妥帖。楼前有位老者,一张旧藤椅,一个小柜台,摆着修理钟表的铺子。乐群路上住户寥寥,又有多少人家还用着老式的钟表?老人却满不在乎地在榕荫下翘着脚、眯着眼,时光宛如柜台前画的那个钟面,停滞在四月的春风里……
三
离乐群楼不远的槐荫里,四月的风吹落一地槐花,正是白乐天“薄暮宅门前,槐花深一寸”的意境。时光转回1936年,这华贵的花毯迎来了一位倾国佳人。那年,同样新婚不久的电影皇后胡蝶,随夫婿——福州“福胜香茶行”潘家的少爷潘有声,回乡省亲谒祖,就住在槐荫里许家宅院。仓前山前,闽江岸头,万寿桥边,因此留下了一对神仙眷侣甜蜜的身影。以至于五十年后的回忆录中,她依然将福州的风光,视作“年轻时绮丽的梦”。兰心蕙质的她,甚至跟丈夫学得一口几可乱真的福州话,曾自夸“碰到福州人,一交谈,他们就会认我做乡亲呢”。
不料数年之后,她再临榕城,站在身边的却是一张阴森的面孔。命运多舛的她,其时已被戴笠霸占。居心难测的间谍王,不知有心还是无意,竟将住地也选在了槐荫里!旧时院落,昨日黄花,该是怎样的心乱如麻,黯然神伤?槐荫里5号,那座优雅的英式建筑,时为恐怖的福建军统局总部所在地,而数年之前,这里还是英国领事的公馆。随着抗日战争爆发,各国领事已相继撤离福州,仓山从此结束了近百年的领事馆时代。那些显赫一时的西洋建筑,开始了风雨飘摇的历程……
然而,1936年的仓山,依然享受着落日余晖前的辉煌。当年再游福州的郁达夫,这样描写一别十年的仓山:“从前的那些坍败的木头房屋,都变成了钢骨水泥的高楼;马路纵横,白牌子黑牌子的汽车也穿梭似的在鸣警笛……仓前山上住着的中外豪绅,都可以从门口直登汽车,直上城里去了。”在这位乱世才子眼中,福州“比杭州似更伟大一些”,闽江则被譬作“中国的莱茵河”;而仓山因为与台江“若接亦离,若离也接”,在他看来,“等于鼓浪屿之与厦门一样”。
四
即便是吃着虾油长大的福州人,怕也不知仓山亦如鼓浪屿,是水中央一座浪漫的岛吧。或许因为仅一桥之隔的水程,让它少了岛的超然;或许因为142平方公里的面积,让它少了岛的轻盈。“琼花玉岛”的美称,早已湮没在故纸堆中。知否?古时仓前山上梅花十里,冬日里一岛雪堆玉砌,便是南台十景的“梅岭冬晴”。呼一只渡船,载一坛青红,赏一山花香,是何等乐事!奈何尽在明末战火中化作焦土,这一荒芜就是数十载的春秋。直到乾隆盛世,曾经的梅林丘地,才被垦为百亩麦园,但那散发着梅花香气的往事,却已只是麦陇田间的传说。
走在梅坞路,不见了雍容的雪白;折向麦园路,不见了灿烂的金黄;一路走来,是参天古榕浓浓的绿。四月的人字拖,踩着满地榕籽,一路“格格”的脆响,一路新鲜的榕籽香。牵车走过青苔路,轻盈的车轮,印下轻痕一道。打扫着一院榕籽的老人,嗔怪地瞅我一眼,仿佛怪我碎了她的梦……那是一座岛荡漾在水中的梦,牵绊着老洋房和绿藤青苔的纠缠,徘徊着悠悠脚步和老街旧巷的回响,编织着往事风流和岁月忧愁的诗句。
因为相似的梦,我曾经恋着鼓浪屿,在它的梦里不愿醒来。那时不懂什么老房子,也不管岛上琴声何来,甚至从未上过日光岩,连龙头路的小商圈都要避过,一味偏执地走在不知其名的小道上,只为呼吸它宁静的芬芳。
然而去年再上鹭岛,梦,碎了。动车的便利和家庭旅馆的兴盛,引来了汹涌的人潮。岛上无处不是各种酒吧、咖啡店、杂货铺,无不带着矫情的小清新;原本幽静的庭院,也成了人满为患的小吃店;连海风花香之中,都夹杂着烧烤的油烟味……拥挤不堪的龙头路上,幸好还有幽静如初的晓风书屋,一扇玻璃门轻巧地挡住了世俗的喧嚣,稍稍安慰了我的失望。但那恐怕是最后一别了。商业的繁华,让鼓浪屿的店租暴涨十倍!不堪重负的书店,只能选择离开。让鼓浪屿名扬天下的,是秀丽的海岛风光和浓厚的人文气息,然而当商业浪潮汹涌而至时,人文却被逼到了悬崖之边。
五
仓山康山里,师大晓风书屋依然安静地在这里。虽与鼓浪屿有着诸多神似,但仓山从未得到同样的重视,民营书店尤可在此喘息。幸,抑或不幸?看风景的人和风景中的人,怕是有不同的答案。
但对于这片土地,总有一种命运的不公。因为她也曾经如此明艳,不然一向文风朴素的叶圣陶,怎会为她留下少有的妩媚笔墨:“仓前山差不多一座花园,一条路,一丛花,一所房屋,一个车夫,都有诗意。尤其可爱的是晚阳淡淡的时候,礼拜堂里送出一声钟响,绿荫下走过几个张着花纸伞的女郎。”
晚钟飘过的是“天安堂”吧。四月的余晖里,相扶走出几位老婆婆,是否当年花纸伞下的娇颜?依然那么优雅,依然那么矍铄,一如四月的仓山。
(《闽都文化》2012.7/8)
更多图片:四月康山里、烟台山公园、四月仓山
![]() |
马厂街 |
一
“你是四月早天里的云烟,黄昏吹着风的软,星子在无意中闪,细雨点洒在花前。”走在仓山康山里,正是雨细风软的人间四月天。与喧闹的学生街相隔一道马路,却隔开了两个世界:那头是沸腾的青春,这头却是被遗忘的春天。没有姹紫嫣红的盛会,只有淡泊自甘的藤萝、炮仗花,陪伴红砖白墙的沧桑。
林徽因在可园留下的芳踪,是否四月的足迹?1928年,新婚燕尔的她回福州探望母亲,将香闺选在了可园。八十余载光阴流转,走在园内,仍能感受当年的庭院深深,和那三层公寓式洋房的气派,难怪一代才女芳心可可。时年24岁的她,是怎样的风华绝代?一身玲珑的旗袍,曾在康山里的小巷中,留下怎样的风景?她可曾为“爱庐”留连?可曾因“以园”驻足?可曾为“梦园别径”徘徊?如今园内幽静得几近冷清,住户们已陆续迁居,伴着绿树青苔的白发老人,也已道不清是哪间房,曾有幸得到佳人垂青。
其时, 林家在鼓楼高桥巷置有日式平房,但林美人还是宁可租住仓山。或许因为刚刚归国的她,依然沉浸在欧洲的生活情调,而当时的仓山,正是一个“小欧洲”。
![]() |
可园大门 |
二
林徽因翩翩而来之时,欧洲诸国已在仓山经营了八十余年。1844年,福州成为“五口通商”口岸之后,仓前山一带的领事馆,一度达到17国之多。随之而来的,是3家教会医院、8座教堂、11所教会学校、百余座洋行和星罗棋布的洋人公馆。一时各种建筑风格纷呈,从古罗马到哥特,从巴洛克到洛可可……一座仓前山,就是一场世界建筑博览盛会。
上世纪二十年代,一个旅居仓山的欧洲人,完全可以享受与大洋彼岸一样的生活:工作在遍布海关埕的洋行,美国美孚、德国禅神、日本三井……住在公园路的小洋楼,有着自家的网球场和小花园;周末可以去跑马场看一场赛马会;下午茶可以来一杯流行欧洲的武夷红茶,搭配马厂街“福泰”或是观井路“兴隆”的精致西饼;晚宴不妨选在梅坞顶上的“快活林”——那是当时福州城唯一一家西餐厅;酒足饭饱后的夜生活,当然首选奢华的“乐群楼”。
乐群楼仍在,但已苍老于158年的风尘。很难想象这座灰扑扑的两层楼建筑,曾是中国最洋气的“弹子房”、气派非凡的万国俱乐部。随处可见的青苔,如今是它唯一光鲜的色调。我没有勇气走入它的幽深,望上一眼,那终年不见阳光的酸腐、各种残破的不堪,已在眼前层层叠叠。当年,这里是如何的灯火辉煌,圆舞曲中飘过哪般衣香鬓影;觥筹交错之间,酝酿过多少令华人屈辱的阴谋;二楼露台之上,又曾有过对福州城怎样的睨视……如今,都已化作眼前老人们的淡然自若。留居于此的他们,早已习惯探访者好奇的镜头,手中的一根烟、回眸一个眼神,甚至洗衣时一个背影,都与沧桑的乐群楼,配合得那么妥帖。楼前有位老者,一张旧藤椅,一个小柜台,摆着修理钟表的铺子。乐群路上住户寥寥,又有多少人家还用着老式的钟表?老人却满不在乎地在榕荫下翘着脚、眯着眼,时光宛如柜台前画的那个钟面,停滞在四月的春风里……
![]() |
乐群楼后门 |
三
离乐群楼不远的槐荫里,四月的风吹落一地槐花,正是白乐天“薄暮宅门前,槐花深一寸”的意境。时光转回1936年,这华贵的花毯迎来了一位倾国佳人。那年,同样新婚不久的电影皇后胡蝶,随夫婿——福州“福胜香茶行”潘家的少爷潘有声,回乡省亲谒祖,就住在槐荫里许家宅院。仓前山前,闽江岸头,万寿桥边,因此留下了一对神仙眷侣甜蜜的身影。以至于五十年后的回忆录中,她依然将福州的风光,视作“年轻时绮丽的梦”。兰心蕙质的她,甚至跟丈夫学得一口几可乱真的福州话,曾自夸“碰到福州人,一交谈,他们就会认我做乡亲呢”。
不料数年之后,她再临榕城,站在身边的却是一张阴森的面孔。命运多舛的她,其时已被戴笠霸占。居心难测的间谍王,不知有心还是无意,竟将住地也选在了槐荫里!旧时院落,昨日黄花,该是怎样的心乱如麻,黯然神伤?槐荫里5号,那座优雅的英式建筑,时为恐怖的福建军统局总部所在地,而数年之前,这里还是英国领事的公馆。随着抗日战争爆发,各国领事已相继撤离福州,仓山从此结束了近百年的领事馆时代。那些显赫一时的西洋建筑,开始了风雨飘摇的历程……
![]() |
原领事馆职员宿舍,如今的院落人家 |
然而,1936年的仓山,依然享受着落日余晖前的辉煌。当年再游福州的郁达夫,这样描写一别十年的仓山:“从前的那些坍败的木头房屋,都变成了钢骨水泥的高楼;马路纵横,白牌子黑牌子的汽车也穿梭似的在鸣警笛……仓前山上住着的中外豪绅,都可以从门口直登汽车,直上城里去了。”在这位乱世才子眼中,福州“比杭州似更伟大一些”,闽江则被譬作“中国的莱茵河”;而仓山因为与台江“若接亦离,若离也接”,在他看来,“等于鼓浪屿之与厦门一样”。
四
即便是吃着虾油长大的福州人,怕也不知仓山亦如鼓浪屿,是水中央一座浪漫的岛吧。或许因为仅一桥之隔的水程,让它少了岛的超然;或许因为142平方公里的面积,让它少了岛的轻盈。“琼花玉岛”的美称,早已湮没在故纸堆中。知否?古时仓前山上梅花十里,冬日里一岛雪堆玉砌,便是南台十景的“梅岭冬晴”。呼一只渡船,载一坛青红,赏一山花香,是何等乐事!奈何尽在明末战火中化作焦土,这一荒芜就是数十载的春秋。直到乾隆盛世,曾经的梅林丘地,才被垦为百亩麦园,但那散发着梅花香气的往事,却已只是麦陇田间的传说。
走在梅坞路,不见了雍容的雪白;折向麦园路,不见了灿烂的金黄;一路走来,是参天古榕浓浓的绿。四月的人字拖,踩着满地榕籽,一路“格格”的脆响,一路新鲜的榕籽香。牵车走过青苔路,轻盈的车轮,印下轻痕一道。打扫着一院榕籽的老人,嗔怪地瞅我一眼,仿佛怪我碎了她的梦……那是一座岛荡漾在水中的梦,牵绊着老洋房和绿藤青苔的纠缠,徘徊着悠悠脚步和老街旧巷的回响,编织着往事风流和岁月忧愁的诗句。
因为相似的梦,我曾经恋着鼓浪屿,在它的梦里不愿醒来。那时不懂什么老房子,也不管岛上琴声何来,甚至从未上过日光岩,连龙头路的小商圈都要避过,一味偏执地走在不知其名的小道上,只为呼吸它宁静的芬芳。
然而去年再上鹭岛,梦,碎了。动车的便利和家庭旅馆的兴盛,引来了汹涌的人潮。岛上无处不是各种酒吧、咖啡店、杂货铺,无不带着矫情的小清新;原本幽静的庭院,也成了人满为患的小吃店;连海风花香之中,都夹杂着烧烤的油烟味……拥挤不堪的龙头路上,幸好还有幽静如初的晓风书屋,一扇玻璃门轻巧地挡住了世俗的喧嚣,稍稍安慰了我的失望。但那恐怕是最后一别了。商业的繁华,让鼓浪屿的店租暴涨十倍!不堪重负的书店,只能选择离开。让鼓浪屿名扬天下的,是秀丽的海岛风光和浓厚的人文气息,然而当商业浪潮汹涌而至时,人文却被逼到了悬崖之边。
![]() |
藤蔓小屋 |
五
仓山康山里,师大晓风书屋依然安静地在这里。虽与鼓浪屿有着诸多神似,但仓山从未得到同样的重视,民营书店尤可在此喘息。幸,抑或不幸?看风景的人和风景中的人,怕是有不同的答案。
但对于这片土地,总有一种命运的不公。因为她也曾经如此明艳,不然一向文风朴素的叶圣陶,怎会为她留下少有的妩媚笔墨:“仓前山差不多一座花园,一条路,一丛花,一所房屋,一个车夫,都有诗意。尤其可爱的是晚阳淡淡的时候,礼拜堂里送出一声钟响,绿荫下走过几个张着花纸伞的女郎。”
晚钟飘过的是“天安堂”吧。四月的余晖里,相扶走出几位老婆婆,是否当年花纸伞下的娇颜?依然那么优雅,依然那么矍铄,一如四月的仓山。
(《闽都文化》2012.7/8)
更多图片:四月康山里、烟台山公园、四月仓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