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家庭教育中的一些心理--一些场景
**因为与有兴趣的朋友交流,先把自己的原文改掉。所改部分在文章中有标注。另,交流文在此处: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29882114/
在家很久,与家人,包括被视为家庭重心之一的侄子相处许久,早有些想法酝酿在心,今举两例记上,若能与有兴趣之士交流探讨,甚好。
场景1:
中午放学后,侄子看电视。过了一会儿,妈妈从有10米左右距离的厨房喊侄子吃饭,断续喊了有4、5声左右。她的声音足够传遍我家的每一个角落。此时,侄子的反应与以往常有的差不多:依旧两眼瞅电视,置若罔闻。我从自己睡的屋里出来,语气发硬地问侄子:“奶奶喊你吃饭,为什么不答应?”侄子面带飘然、略囧之色,小心地,轻轻地说:“我没有听见啊。。”。。。
判断:
首先不管侄子看电视这一行为如何成此番摸样,就到点吃饭这一应有的生活规律之一 的促成来说,在此事件中,显然,妈妈使侄子去吃饭的方式有待改进。重复无变化的呼叫,不能阻止侄子看电视痴心之持续。反而,倒是容易使侄子养成对呼叫置之不理的习惯。因为,侄子看电视的痴心相当于在和他奶奶对他的劝阻和制止产生对抗,制止不力,前者即战胜。————(所以我想,这时直接人过来,把电视关掉是比较好的方法。)————这一句改为:所以,在劝阻无效,使孩子去吃饭无果的情况下,自己直接把电视关掉是比较好的做法。原因见如下对话,也就是笔者与评论的朋友的交流:
2012-05-26 06:32:45 琉璃天@空 (自我催眠学习中) :
我觉得“直接走过去关掉电视”是一种非常有侵略性的家长行为,不值得推荐。孩子在做看电视这件事,被家长这样的行为突然打断,要么会生气耍脾气,要么会悄然形成“我自己无权驾驭生活中的事,别人可以任意干涉我”这样的潜在判断。都不是很理想的结果。
2012-05-26 09:40:12 旋转木马 (迈向自由、健康)
谢谢你的回应 ^_^ 你说得是~~~也是我没有写清了——大人直接把电视关掉是在劝阻无效,使孩子去吃饭无效后,是在孩子形成了对电视的强大依赖,没有控制力自己去停止看电视后做出的行为。这种干预,我现在觉得,是帮助孩子停止一种不合理的行为。这是我自己的想法,很乐意继续交流~
也不是说每次孩子做出不合理行为时大人都要去干预,孩子也是在尝试中可能会不断变更自己的行为。比如,孩子不好好吃饭,即使家人劝也不好好吃,然后孩子很快体会到了饿,接下来可能就好好吃饭了。但是像看电视的这种行为,孩子在一次次地看的过程中,是很难感受到由此导致的不良后果的,或者他所体会的快乐远大于不快乐,所以他做这种行为很难自动终止。
其实,做个反省,孩子沉迷电视,主要的责任和可为在于大人,大人需要给孩子提供一个能够使孩子乐于探究自然,体会真实生活之乐趣的环境。
常见场景2:
又到吃饭,侄子坐到了桌前。然后,妈妈开始带些夸张地说,“今天的饭好吃得狠呐!”很多时候,妈妈也口手并用地,一边帮侄子夹菜,一边充满期盼说”你尝尝这个,可好吃了!“然后,侄子常见的反应有两种,一是当真尝一口,然后很快吐掉并吐出一句话:”哼,不好吃,,不吃!“;二是尝一口后,无话,紧接着把那样饭菜往自己脸前放,专心吃上一会儿。
判断:
个人觉得,当妈妈说”今天的饭很好吃呐“这类话的时候,其实在无意中给了侄子暗示:先尝尝这饭菜究竟好吃与否。结果侄子真就听了妈妈的话,先品尝饭菜是否好吃。另外,还有一个暗示是:饭菜好吃,所以才让你吃。。这样,侄子在吃饭前就会先认真判断饭菜到底好吃不,,不好吃就不愿意吃。
唉,咱自己饿 的时候,一般应该是不挑剔的吧。。可侄子,还有很多孩子,都早早地吃上了零食,领略了零食的美味,平时家里都有吃不尽零食,家常饭与之相比自然味道平淡。再无意中让孩子去品评味道,那真是在孩子吃饭这事儿上找了更多麻烦。实则背离了吸引孩子吃饭的初衷。
其实出现这种情况,也是大人和孩子反复交互后小孩形成的习惯行为,是双方的问题。
> 修改
在家很久,与家人,包括被视为家庭重心之一的侄子相处许久,早有些想法酝酿在心,今举两例记上,若能与有兴趣之士交流探讨,甚好。
场景1:
中午放学后,侄子看电视。过了一会儿,妈妈从有10米左右距离的厨房喊侄子吃饭,断续喊了有4、5声左右。她的声音足够传遍我家的每一个角落。此时,侄子的反应与以往常有的差不多:依旧两眼瞅电视,置若罔闻。我从自己睡的屋里出来,语气发硬地问侄子:“奶奶喊你吃饭,为什么不答应?”侄子面带飘然、略囧之色,小心地,轻轻地说:“我没有听见啊。。”。。。
判断:
首先不管侄子看电视这一行为如何成此番摸样,就到点吃饭这一应有的生活规律之一 的促成来说,在此事件中,显然,妈妈使侄子去吃饭的方式有待改进。重复无变化的呼叫,不能阻止侄子看电视痴心之持续。反而,倒是容易使侄子养成对呼叫置之不理的习惯。因为,侄子看电视的痴心相当于在和他奶奶对他的劝阻和制止产生对抗,制止不力,前者即战胜。————(所以我想,这时直接人过来,把电视关掉是比较好的方法。)————这一句改为:所以,在劝阻无效,使孩子去吃饭无果的情况下,自己直接把电视关掉是比较好的做法。原因见如下对话,也就是笔者与评论的朋友的交流:
2012-05-26 06:32:45 琉璃天@空 (自我催眠学习中) :
我觉得“直接走过去关掉电视”是一种非常有侵略性的家长行为,不值得推荐。孩子在做看电视这件事,被家长这样的行为突然打断,要么会生气耍脾气,要么会悄然形成“我自己无权驾驭生活中的事,别人可以任意干涉我”这样的潜在判断。都不是很理想的结果。
2012-05-26 09:40:12 旋转木马 (迈向自由、健康)
谢谢你的回应 ^_^ 你说得是~~~也是我没有写清了——大人直接把电视关掉是在劝阻无效,使孩子去吃饭无效后,是在孩子形成了对电视的强大依赖,没有控制力自己去停止看电视后做出的行为。这种干预,我现在觉得,是帮助孩子停止一种不合理的行为。这是我自己的想法,很乐意继续交流~
也不是说每次孩子做出不合理行为时大人都要去干预,孩子也是在尝试中可能会不断变更自己的行为。比如,孩子不好好吃饭,即使家人劝也不好好吃,然后孩子很快体会到了饿,接下来可能就好好吃饭了。但是像看电视的这种行为,孩子在一次次地看的过程中,是很难感受到由此导致的不良后果的,或者他所体会的快乐远大于不快乐,所以他做这种行为很难自动终止。
其实,做个反省,孩子沉迷电视,主要的责任和可为在于大人,大人需要给孩子提供一个能够使孩子乐于探究自然,体会真实生活之乐趣的环境。
常见场景2:
又到吃饭,侄子坐到了桌前。然后,妈妈开始带些夸张地说,“今天的饭好吃得狠呐!”很多时候,妈妈也口手并用地,一边帮侄子夹菜,一边充满期盼说”你尝尝这个,可好吃了!“然后,侄子常见的反应有两种,一是当真尝一口,然后很快吐掉并吐出一句话:”哼,不好吃,,不吃!“;二是尝一口后,无话,紧接着把那样饭菜往自己脸前放,专心吃上一会儿。
判断:
个人觉得,当妈妈说”今天的饭很好吃呐“这类话的时候,其实在无意中给了侄子暗示:先尝尝这饭菜究竟好吃与否。结果侄子真就听了妈妈的话,先品尝饭菜是否好吃。另外,还有一个暗示是:饭菜好吃,所以才让你吃。。这样,侄子在吃饭前就会先认真判断饭菜到底好吃不,,不好吃就不愿意吃。
唉,咱自己饿 的时候,一般应该是不挑剔的吧。。可侄子,还有很多孩子,都早早地吃上了零食,领略了零食的美味,平时家里都有吃不尽零食,家常饭与之相比自然味道平淡。再无意中让孩子去品评味道,那真是在孩子吃饭这事儿上找了更多麻烦。实则背离了吸引孩子吃饭的初衷。
其实出现这种情况,也是大人和孩子反复交互后小孩形成的习惯行为,是双方的问题。
> 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