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社会环境下教育现代化的价值困惑
教育现代化是一个复杂、矛盾和冲突的过程,尤其是对于后发性现代化国家来说,在历史传承与现实任务相互交织、本土经验与国外示范相互影响的背景下,实现教育现代化确实存在着相当的困难。当然,也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教育现代化价值取向的种种矛盾和冲突,这种矛盾和冲突集中反映在教育目标的选择和确定上。在影响教育价值取向的诸多因素中,现代社会环境影响的日益强化及其对教育现代化价值取向的冲击和影响是最值得关注的。当前中国社会环境可以概括为开放性、竞争性、信息化和多样化四个方面。因而我们可以将教育现代化价值取向的困惑归纳为这四个方面。
1.开放环境使教育现代化的目标取向在国外教育目标参照下,面临比较与选择、认可与质疑的困境
现代社会是一个开放的社会,社会成员的流动、信息的自由流通、知识的共享、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样化的格局等使整个社会处于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的开放状态。“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开放的环境带来了现代教育的大变革。一方面,教育与经济、政治、文化之间交流和合作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另一方面,不同国家、不同地区在教育领域的交流、合作、相互学习也日益频繁和紧密。
开放环境为教育现代化目标的确定提供了在更广阔范围内进行比较、选择和借鉴的可能,但其负面效果是容易造成教育目标“超前”。“目标超前”指无视自己的国情,盲目追随西方的教育理念,在确定教育目标时,脱离本国、本地区的实际情况,从而造成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冲突与对抗,进而导致本土文化发生扭曲甚至丧失。这种现象在我国教育现代化中有典型的表现。第一,是学校建设追求所谓“国际一流学校”。如,高校无视种种现实条件的制约,大建校舍,大举兼并,大力创建热门专业,在尚不具备建设“国际一流大学”的条件时揠苗助长,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第二,是忽视传统文化教育,过分强调所谓国际技能的教育。在课程设置中,人文教育尤其是传统文化教育被忽视,而英语学习被强调到无以复加的地步,不过四级拿不到 毕业证,学生成天捧着英语书。这势必会消解大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造成一批“文化流浪者”。
2.竞争环境使教育现代化的目标取向在激励中既易于攀升也易短浅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以竞争机制为基础的,竞争环境对教育目标的确立产生了巨大影响,使教育目标在激励中既易攀升又易短视。应该承认,竞争环境给高校改革带来了活力和推动力,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高校的改革和发展。但是,在高校教育实践中,随着人们对竞争的过分强调,它也带来了过度竞争的消极影响。
过度的竞争容易使教育目标脱离学生身心规律和现实条件而飙升。竞争是一个残酷的优胜劣汰的过程。为了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学校容易提出一些不切实际的教育目标,最终脱离社会的需求和学生的身心规律,造成教育的失败。这在教育实践中并不少见,比如大搞形象工程以及劳民伤财的做法等等。竞争环境带来的另一恶果是造成教育目标的短浅。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长时性和长效性是教育成果体现的独特方式。由此,教育目标的确立应当具有战略性、规划性和超越性。然而,过度竞争环境则容易使部分学校忽视这一基本规律,追求人才培养的短、平、快,以争取到更多的资源。典型的表现是学校在专业设置和资金投入方面偏重热门专业,对基础性专业和课程建设的投入不足,从而带来教育资源浪费和长远发展后劲不足等不良后果。
3.传媒环境使教育现代化的目标取向在信息涌动中既有利于选择又难以深化
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电视、广播、互联网和多媒体等多种传媒手段使得各种信息大量地生产和消费,并迅速地传递和更新,使社会由闭塞变为开放,使其由资源独享变为资源共享。这一方面扩大了人们的选择机会和可能,另一方面又造成信息的大吞大吐,使得人们的选择难以深入和稳定。传媒环境对人的双重影响在教育目标的选择上体现得非常明显:一方面,信息快速大量的涌动使得学校在确立教育目标时有多样化的选择,从而有利于选择;另一方面,又容易造成教育目标对潮流的盲目追随,影响教育目标的稳定和深入。
传媒环境对教育目标的这种消极影响在我国教育领域随处可见。近年来,由于国门大开和信息互通,高等学校在具体教育目标的确定上可谓是花样迭出。如,“成功教育”、“全人教育”、“个性教育”、“世界公民教育”、“生存教育”、“环境教育”等各种口号此起彼伏,走马灯似地频繁更换。各个高校像赶集的人一样追赶着市场的潮流和热门,不断地改变着自己的具体教育目标。应该承认,这些具体的教育目标的提出都有它们各自的合理内涵,教育目标也应当体现时代的精神和要求。但问题是,教育有其自身的稳定性和较长的周期性,教育目标的选择必须从自身的情况出发,并且应保持适当的稳定,这样才能真正地适合社会的长期发展和人才的成长。一味地跟风赶浪、追赶潮流,而不从实质上改进教育质量,只会造成教育目标的短视和急功近利,影响教育的长远发展。
4.多样环境使教育现代化的目标取向呈现出个体差异性而难以统一
劳动分工的细化,要求教育要培养不同的人才来适应分工日益细密的现代工作岗位;政治的民主化,要求教育培养更多地意识到自己权益的社会公民;文化价值观念的多元化,使不同环境里成长的人呈现出不同的精神特质;学校利益的日益分化,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之间的竞争,导致教育目标的特色化、个性化;社会对人的主体性呼唤以及人的主体性观念的觉醒,理所当然地会促进学校重视对学生个性的尊重和培养。所有这一切都表明,教育现代化目标呈现出的个体差异性,是现代多样环境影响下的必然趋势。
教育目标的个体差异性在促进高校个性化、特色化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一些弊端。教育权力的下放,使社会和政府统治教育的权力被削弱了,各地方和学校以及教育主体在教育目标的决策上有了更大的自主性。这一方面能够发挥学校和教育主体的主动性,促进受教育者的个性化发展;另一方面也容易导致制定教育目标时,无视社会大局和长期要求,在多样性中消解社会的统一性、长期性和整体性,从而给教育带来不利影响。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许多学校重智育轻德育,大力抓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培育,而弃思想政治教育于不顾,使思想政治教育处于边缘化的位置,最终造成学生德智发展不均衡,影响了社会的长远利益、整体利益和根本利益,也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1.开放环境使教育现代化的目标取向在国外教育目标参照下,面临比较与选择、认可与质疑的困境
现代社会是一个开放的社会,社会成员的流动、信息的自由流通、知识的共享、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样化的格局等使整个社会处于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的开放状态。“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开放的环境带来了现代教育的大变革。一方面,教育与经济、政治、文化之间交流和合作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另一方面,不同国家、不同地区在教育领域的交流、合作、相互学习也日益频繁和紧密。
开放环境为教育现代化目标的确定提供了在更广阔范围内进行比较、选择和借鉴的可能,但其负面效果是容易造成教育目标“超前”。“目标超前”指无视自己的国情,盲目追随西方的教育理念,在确定教育目标时,脱离本国、本地区的实际情况,从而造成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冲突与对抗,进而导致本土文化发生扭曲甚至丧失。这种现象在我国教育现代化中有典型的表现。第一,是学校建设追求所谓“国际一流学校”。如,高校无视种种现实条件的制约,大建校舍,大举兼并,大力创建热门专业,在尚不具备建设“国际一流大学”的条件时揠苗助长,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第二,是忽视传统文化教育,过分强调所谓国际技能的教育。在课程设置中,人文教育尤其是传统文化教育被忽视,而英语学习被强调到无以复加的地步,不过四级拿不到 毕业证,学生成天捧着英语书。这势必会消解大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造成一批“文化流浪者”。
2.竞争环境使教育现代化的目标取向在激励中既易于攀升也易短浅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以竞争机制为基础的,竞争环境对教育目标的确立产生了巨大影响,使教育目标在激励中既易攀升又易短视。应该承认,竞争环境给高校改革带来了活力和推动力,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高校的改革和发展。但是,在高校教育实践中,随着人们对竞争的过分强调,它也带来了过度竞争的消极影响。
过度的竞争容易使教育目标脱离学生身心规律和现实条件而飙升。竞争是一个残酷的优胜劣汰的过程。为了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学校容易提出一些不切实际的教育目标,最终脱离社会的需求和学生的身心规律,造成教育的失败。这在教育实践中并不少见,比如大搞形象工程以及劳民伤财的做法等等。竞争环境带来的另一恶果是造成教育目标的短浅。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长时性和长效性是教育成果体现的独特方式。由此,教育目标的确立应当具有战略性、规划性和超越性。然而,过度竞争环境则容易使部分学校忽视这一基本规律,追求人才培养的短、平、快,以争取到更多的资源。典型的表现是学校在专业设置和资金投入方面偏重热门专业,对基础性专业和课程建设的投入不足,从而带来教育资源浪费和长远发展后劲不足等不良后果。
3.传媒环境使教育现代化的目标取向在信息涌动中既有利于选择又难以深化
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电视、广播、互联网和多媒体等多种传媒手段使得各种信息大量地生产和消费,并迅速地传递和更新,使社会由闭塞变为开放,使其由资源独享变为资源共享。这一方面扩大了人们的选择机会和可能,另一方面又造成信息的大吞大吐,使得人们的选择难以深入和稳定。传媒环境对人的双重影响在教育目标的选择上体现得非常明显:一方面,信息快速大量的涌动使得学校在确立教育目标时有多样化的选择,从而有利于选择;另一方面,又容易造成教育目标对潮流的盲目追随,影响教育目标的稳定和深入。
传媒环境对教育目标的这种消极影响在我国教育领域随处可见。近年来,由于国门大开和信息互通,高等学校在具体教育目标的确定上可谓是花样迭出。如,“成功教育”、“全人教育”、“个性教育”、“世界公民教育”、“生存教育”、“环境教育”等各种口号此起彼伏,走马灯似地频繁更换。各个高校像赶集的人一样追赶着市场的潮流和热门,不断地改变着自己的具体教育目标。应该承认,这些具体的教育目标的提出都有它们各自的合理内涵,教育目标也应当体现时代的精神和要求。但问题是,教育有其自身的稳定性和较长的周期性,教育目标的选择必须从自身的情况出发,并且应保持适当的稳定,这样才能真正地适合社会的长期发展和人才的成长。一味地跟风赶浪、追赶潮流,而不从实质上改进教育质量,只会造成教育目标的短视和急功近利,影响教育的长远发展。
4.多样环境使教育现代化的目标取向呈现出个体差异性而难以统一
劳动分工的细化,要求教育要培养不同的人才来适应分工日益细密的现代工作岗位;政治的民主化,要求教育培养更多地意识到自己权益的社会公民;文化价值观念的多元化,使不同环境里成长的人呈现出不同的精神特质;学校利益的日益分化,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之间的竞争,导致教育目标的特色化、个性化;社会对人的主体性呼唤以及人的主体性观念的觉醒,理所当然地会促进学校重视对学生个性的尊重和培养。所有这一切都表明,教育现代化目标呈现出的个体差异性,是现代多样环境影响下的必然趋势。
教育目标的个体差异性在促进高校个性化、特色化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一些弊端。教育权力的下放,使社会和政府统治教育的权力被削弱了,各地方和学校以及教育主体在教育目标的决策上有了更大的自主性。这一方面能够发挥学校和教育主体的主动性,促进受教育者的个性化发展;另一方面也容易导致制定教育目标时,无视社会大局和长期要求,在多样性中消解社会的统一性、长期性和整体性,从而给教育带来不利影响。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许多学校重智育轻德育,大力抓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培育,而弃思想政治教育于不顾,使思想政治教育处于边缘化的位置,最终造成学生德智发展不均衡,影响了社会的长远利益、整体利益和根本利益,也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