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的融合发展
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的融合发展
对于这两个概念,两者相互对应的。作为社会群体的概念,大众和精英是相对应的,但这不能代表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的所有区别所在。大众文化一般认为是以工业社会的发展为背景,经技术革命特别是传播技术革命而出现的一种文化,所以最主要的特点和传播有着很大的关系。精英文化则是限定在一定小群体范围内的文化,西方社会评论家列维斯认为,精英文化以受教育程度或文化素质较高的少数知识分子或文化人为受众,旨在表达他们的审美趣味、价值判断和社会责任的文化。个人认为大众文化直接和大众传媒有直接的关系,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大众传媒也就没有真正意义的大众文化,而精英文化则不完全受传播媒介的限制。比如在网络这种最为铺天盖地的传播媒介中,一条娱乐新闻和一个晦涩难懂的科学知识的传播速度和影响是完全不一样的,即使在现代化的时代,两种文化的区别注定了他们拥有各自的受众,而两者中大众文化几乎完全要依赖大众传播媒介,而精英文化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脱离大众传媒。
这里我想要说的并不是两者之间的区别,更多地是想说明两者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虽然在本质上有着很大的区别,但是两者在产生和发展上都有着很多联系,甚至是相互转化和相互吸收借鉴的关系。就中国的传统文化而言,也有着大众和精英的区别,其分别最早基本可以从纸媒介的发明和广泛应用为分野点,东汉时蔡伦改进造纸术,纸可以看做是最早的大众传播媒介。这一发明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更多的文化知识可以更好地传播,这时候才可以说有了大众文化有了可以依附的土壤。而真正能接触到教育权利的人却是很少的,因此文化阶层的分化也开始形成,少数掌握教育权利的人慢慢形成了所谓的精英,他们一般是由那些阶级地位较高,有一定特权,能够接受教育的人组成。而普通大众则没有接受教育的机会。但是在各自的不同群体范围内却形成了不同的文化,两种文化之间相互作用,出现了中国古代多彩的文化现象。
比如中国的诗歌,最早产生诗歌时毫无疑问是大众的智慧结晶,人们在劳动等活动中创作除了这种文化样式,经过很多年的历练,这种文化在民间流传,有民众创作,充满了朴实的美。以《诗经》为例,其中最为精华的国风就是民间歌谣和诗歌的汇总,意境优美,单纯质朴,感情真挚,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然而到后来被孔子整理成书,当做儒家经典之后,这一文化现象就发生了变化,开始由大众走向精英,为那些能够接受到教育的所谓精英奉为了经典。这就是大众文化向精英文化转化的一个典型例子,当然在这一过程中,精英文化也对大众文化有着很深刻的影响。《诗经》里的民谣经过贵族文人的修辞润饰,变得更为规范,形式上也更优美,更符合审美的需要。但是到了现今的社会,诗歌这种文化形式却有些显得一蹶不振,这和时代的变化有关,当时的思想情感和当今已经不同,人不再像当时那样单纯,于是诗歌这种文学体裁不能够表达现在人的情感,于是有了小说、有了散文已经各种各样的表达形式。这不能说是精英文化的消失,只是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有不同的文学表达方式而已。
所谓精英的和所谓上层人士的文化也并不完全一样,虽然两者之中有很大的重合部分(大众文化业也与两者都有重合部分)。在举个例子来说,六朝时的宫体诗则是一种文化倒退的现象,当时的诗歌主流阵地被宫廷诗人占领,于是大量的颓废、淫靡、毫无生气的宫体诗主宰了文坛。这种文化大部分在上层贵族圈子里流行,可以说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当时的经营文学的发展。但是这种精英文学却是失败的,没有任何力量的,注定会消失殆尽。
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之间相互影响的例子有很多。再如京剧、昆剧等的产生和发展就是大众和精英相互作用的结果。京剧的孕育最早是地方上流传的二黄、西皮等曲调的融合,后来又融合了秦腔、汉调的长处,以至往后的四大徽班进京,到后来出现弋阳腔等,使得京剧更加优美,成为中国第一大剧种。其中既有大众文化的影响,而且是源头的意义,又有精英文化阶层对其成功的改造,而一些民间艺人所起到的关键性作用更是不用言表。昆剧也大致经过这样的发展阶段才逐渐走向辉煌。从民间到宫廷再到民间的还原过程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充实和升华,其中大众文化是源头,精英文化对大众文化的改造使得大众文化更加成熟,发过来促进大众文化在更大范围内的传播。不只中国如此,像日本的能剧也是如此,都是一个相互融合的过程。至于时代的发展又会给这些文化样式的属性带来新的变化,京剧在现今也只是局限在剧院内表演,从通俗的民间艺术变得高雅起来,这些都和时代变化以及人们审美趣味不同有关。
大众文化和精英文化融合的最好例子莫过于台湾校园民谣的真正兴盛了。台湾校园民谣形成本身是多种文化融合的过程,欧美的现代音乐兴起传入台湾等地,加上台湾本土民族歌谣的影响和大陆音乐的传统,台湾校园民谣经历了一个多种音乐形式交织碰撞的融合过程。到了八十年代初,基本上形成了很有台湾本土风格的音乐样式,被称为校园民谣,这种音乐清新质朴,充满生机和活力,由大众集体创作完成,受到很深刻的大众思想的影响,是属于典型的大众文化。但是台湾校园民谣的真正兴盛却是后来精英文化加入的结果。尽管八十年代的台湾经历种种风暴危机,岛内思想也一度遭到禁锢,出现了二二八事件和美丽岛事件,但是台湾文学却慢慢地空前繁荣起来。余光中等人发起现代诗歌运动,台湾文学界展开了革新运动,试图突破当时政治思想的压迫。真正的契机出现是在电影界和音乐界。在音乐方面,文学和校园民谣的融合成就了两者的共同繁荣,余光中的乡土诗歌被改编成民谣传唱,取得空前成功,很快引起岛内人民尤其是知识阶层的共鸣。从此以后,徐志摩、胡适等人的诗歌也频繁被拿来改编谱曲,流传甚广。及至后来台湾文学界的人士开始加入到民谣歌词的创作,使得校园民谣从文辞和感情上都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台湾的校园民谣真正繁荣起来了!而文学界等也通过种种途径冲出白色恐怖的压抑,焕发了勃勃生机。直到今天,台湾校园民谣传到大陆,仍然保留了大部分的传统,清新明快,深受大众的喜爱,也被精英们反复提及,一言以蔽之,经过大众和精英文化的融合,校园民谣已经成为老少皆宜的娱乐形式。
文言文和古代诗歌一样由大众到现今的不再流行,而只被少数人拿来做研究,比如《古文观止》这些书在当今的处境,都只是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的时代性造就而已,我们不能简单说这是大众文化变成了精英文化的证明,更不能说是文化的倒退。我想要强调的是两者相互融的一方面,大众文化和精英文化是个很复杂的问题,两者的界限有时并不很明显,也存在互相影响和转化的关系,而且在地域上的区别更加明显。一种文化现象能成为大众文化还是精英文化都具有很强的偶然性,两者的影响和融合关系才促进了今天形成多姿多彩的文化现象!
对于这两个概念,两者相互对应的。作为社会群体的概念,大众和精英是相对应的,但这不能代表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的所有区别所在。大众文化一般认为是以工业社会的发展为背景,经技术革命特别是传播技术革命而出现的一种文化,所以最主要的特点和传播有着很大的关系。精英文化则是限定在一定小群体范围内的文化,西方社会评论家列维斯认为,精英文化以受教育程度或文化素质较高的少数知识分子或文化人为受众,旨在表达他们的审美趣味、价值判断和社会责任的文化。个人认为大众文化直接和大众传媒有直接的关系,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大众传媒也就没有真正意义的大众文化,而精英文化则不完全受传播媒介的限制。比如在网络这种最为铺天盖地的传播媒介中,一条娱乐新闻和一个晦涩难懂的科学知识的传播速度和影响是完全不一样的,即使在现代化的时代,两种文化的区别注定了他们拥有各自的受众,而两者中大众文化几乎完全要依赖大众传播媒介,而精英文化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脱离大众传媒。
这里我想要说的并不是两者之间的区别,更多地是想说明两者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虽然在本质上有着很大的区别,但是两者在产生和发展上都有着很多联系,甚至是相互转化和相互吸收借鉴的关系。就中国的传统文化而言,也有着大众和精英的区别,其分别最早基本可以从纸媒介的发明和广泛应用为分野点,东汉时蔡伦改进造纸术,纸可以看做是最早的大众传播媒介。这一发明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更多的文化知识可以更好地传播,这时候才可以说有了大众文化有了可以依附的土壤。而真正能接触到教育权利的人却是很少的,因此文化阶层的分化也开始形成,少数掌握教育权利的人慢慢形成了所谓的精英,他们一般是由那些阶级地位较高,有一定特权,能够接受教育的人组成。而普通大众则没有接受教育的机会。但是在各自的不同群体范围内却形成了不同的文化,两种文化之间相互作用,出现了中国古代多彩的文化现象。
比如中国的诗歌,最早产生诗歌时毫无疑问是大众的智慧结晶,人们在劳动等活动中创作除了这种文化样式,经过很多年的历练,这种文化在民间流传,有民众创作,充满了朴实的美。以《诗经》为例,其中最为精华的国风就是民间歌谣和诗歌的汇总,意境优美,单纯质朴,感情真挚,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然而到后来被孔子整理成书,当做儒家经典之后,这一文化现象就发生了变化,开始由大众走向精英,为那些能够接受到教育的所谓精英奉为了经典。这就是大众文化向精英文化转化的一个典型例子,当然在这一过程中,精英文化也对大众文化有着很深刻的影响。《诗经》里的民谣经过贵族文人的修辞润饰,变得更为规范,形式上也更优美,更符合审美的需要。但是到了现今的社会,诗歌这种文化形式却有些显得一蹶不振,这和时代的变化有关,当时的思想情感和当今已经不同,人不再像当时那样单纯,于是诗歌这种文学体裁不能够表达现在人的情感,于是有了小说、有了散文已经各种各样的表达形式。这不能说是精英文化的消失,只是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有不同的文学表达方式而已。
所谓精英的和所谓上层人士的文化也并不完全一样,虽然两者之中有很大的重合部分(大众文化业也与两者都有重合部分)。在举个例子来说,六朝时的宫体诗则是一种文化倒退的现象,当时的诗歌主流阵地被宫廷诗人占领,于是大量的颓废、淫靡、毫无生气的宫体诗主宰了文坛。这种文化大部分在上层贵族圈子里流行,可以说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当时的经营文学的发展。但是这种精英文学却是失败的,没有任何力量的,注定会消失殆尽。
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之间相互影响的例子有很多。再如京剧、昆剧等的产生和发展就是大众和精英相互作用的结果。京剧的孕育最早是地方上流传的二黄、西皮等曲调的融合,后来又融合了秦腔、汉调的长处,以至往后的四大徽班进京,到后来出现弋阳腔等,使得京剧更加优美,成为中国第一大剧种。其中既有大众文化的影响,而且是源头的意义,又有精英文化阶层对其成功的改造,而一些民间艺人所起到的关键性作用更是不用言表。昆剧也大致经过这样的发展阶段才逐渐走向辉煌。从民间到宫廷再到民间的还原过程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充实和升华,其中大众文化是源头,精英文化对大众文化的改造使得大众文化更加成熟,发过来促进大众文化在更大范围内的传播。不只中国如此,像日本的能剧也是如此,都是一个相互融合的过程。至于时代的发展又会给这些文化样式的属性带来新的变化,京剧在现今也只是局限在剧院内表演,从通俗的民间艺术变得高雅起来,这些都和时代变化以及人们审美趣味不同有关。
大众文化和精英文化融合的最好例子莫过于台湾校园民谣的真正兴盛了。台湾校园民谣形成本身是多种文化融合的过程,欧美的现代音乐兴起传入台湾等地,加上台湾本土民族歌谣的影响和大陆音乐的传统,台湾校园民谣经历了一个多种音乐形式交织碰撞的融合过程。到了八十年代初,基本上形成了很有台湾本土风格的音乐样式,被称为校园民谣,这种音乐清新质朴,充满生机和活力,由大众集体创作完成,受到很深刻的大众思想的影响,是属于典型的大众文化。但是台湾校园民谣的真正兴盛却是后来精英文化加入的结果。尽管八十年代的台湾经历种种风暴危机,岛内思想也一度遭到禁锢,出现了二二八事件和美丽岛事件,但是台湾文学却慢慢地空前繁荣起来。余光中等人发起现代诗歌运动,台湾文学界展开了革新运动,试图突破当时政治思想的压迫。真正的契机出现是在电影界和音乐界。在音乐方面,文学和校园民谣的融合成就了两者的共同繁荣,余光中的乡土诗歌被改编成民谣传唱,取得空前成功,很快引起岛内人民尤其是知识阶层的共鸣。从此以后,徐志摩、胡适等人的诗歌也频繁被拿来改编谱曲,流传甚广。及至后来台湾文学界的人士开始加入到民谣歌词的创作,使得校园民谣从文辞和感情上都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台湾的校园民谣真正繁荣起来了!而文学界等也通过种种途径冲出白色恐怖的压抑,焕发了勃勃生机。直到今天,台湾校园民谣传到大陆,仍然保留了大部分的传统,清新明快,深受大众的喜爱,也被精英们反复提及,一言以蔽之,经过大众和精英文化的融合,校园民谣已经成为老少皆宜的娱乐形式。
文言文和古代诗歌一样由大众到现今的不再流行,而只被少数人拿来做研究,比如《古文观止》这些书在当今的处境,都只是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的时代性造就而已,我们不能简单说这是大众文化变成了精英文化的证明,更不能说是文化的倒退。我想要强调的是两者相互融的一方面,大众文化和精英文化是个很复杂的问题,两者的界限有时并不很明显,也存在互相影响和转化的关系,而且在地域上的区别更加明显。一种文化现象能成为大众文化还是精英文化都具有很强的偶然性,两者的影响和融合关系才促进了今天形成多姿多彩的文化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