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一小块(14)
“我家”与“吾家”
只是个引子,虽然教科书的问题一直有在说,但是因这则新闻,才突然想到这一点。因为一说起中国文化,就不免会有点沾沾自喜的情感,源远流长是不必说的了,博大精深也不在话下,落到实处的是法国巴黎那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宣言。不觉中,已经流传那么多年了,差不多和砸在牛顿头上的那颗苹果一样确凿。有好事者深究说未有此事,我们反而嫌他的多事。但是终归所听到的是全世界的孔子学院都在不断地发展。前几年这种新闻屡见报端,现在因为生活的日益艰难,也不太关心了。
我在想这真是奇怪。让我想起了那个日本人把最好的产品留给自己,次等运送欧洲,最差给了大陆的段子。也不清楚事实,但愤懑之言,有时候总是言过其实。不过要说不是这点,而是如果“孔子”真这般有用,何以在境内却备受冷落,独要到国外推广?人家说肉食者鄙,可能其中很有深意不能为我们所察。
也是前几年,大家有点闲心的时候,有几个老辈的人物出来讲了几句,兴起了一阵所谓的国学潮,至今还藕断丝连着,断续有些地方有些高校也还搞着。“搞”这个词有点低鄙,用在这里却很好。国学之中,孔孟之道自然占了大头,可见国内未必是轻视。何况还有于丹者们满荧幕地说孔道孟,然后出个什么随笔解读之类的,顺带盗版书商们也赚了满盆,笑得合不上嘴。但是,譬如我,说来惭愧,一个中文专业毕业的本科生,《论语》是读过,《孟子》也读过,也就是仅止教科书上的几篇。
说来说去,最后也还是要说到教科书的问题。固然世界上的书不止教科书,问题是对今天的学生而言,除了教科书,大概就只有辅导书了,你总不能奢望辅导书上传授你孔孟之道吧。把四书五经全搬到语文课堂是痴人说梦,亦无必要,原来的以点显面,以一斑彰全貌,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但是《孔子》成了装饰作文的妙言警句,而《孟子》也不过作了个辩才的示范而已。当然仁也讲,义也讲,仁义是核心——但是那有什么用,原只不过是个随时可供发挥的标准答案。
只是个引子,虽然教科书的问题一直有在说,但是因这则新闻,才突然想到这一点。因为一说起中国文化,就不免会有点沾沾自喜的情感,源远流长是不必说的了,博大精深也不在话下,落到实处的是法国巴黎那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宣言。不觉中,已经流传那么多年了,差不多和砸在牛顿头上的那颗苹果一样确凿。有好事者深究说未有此事,我们反而嫌他的多事。但是终归所听到的是全世界的孔子学院都在不断地发展。前几年这种新闻屡见报端,现在因为生活的日益艰难,也不太关心了。
我在想这真是奇怪。让我想起了那个日本人把最好的产品留给自己,次等运送欧洲,最差给了大陆的段子。也不清楚事实,但愤懑之言,有时候总是言过其实。不过要说不是这点,而是如果“孔子”真这般有用,何以在境内却备受冷落,独要到国外推广?人家说肉食者鄙,可能其中很有深意不能为我们所察。
也是前几年,大家有点闲心的时候,有几个老辈的人物出来讲了几句,兴起了一阵所谓的国学潮,至今还藕断丝连着,断续有些地方有些高校也还搞着。“搞”这个词有点低鄙,用在这里却很好。国学之中,孔孟之道自然占了大头,可见国内未必是轻视。何况还有于丹者们满荧幕地说孔道孟,然后出个什么随笔解读之类的,顺带盗版书商们也赚了满盆,笑得合不上嘴。但是,譬如我,说来惭愧,一个中文专业毕业的本科生,《论语》是读过,《孟子》也读过,也就是仅止教科书上的几篇。
说来说去,最后也还是要说到教科书的问题。固然世界上的书不止教科书,问题是对今天的学生而言,除了教科书,大概就只有辅导书了,你总不能奢望辅导书上传授你孔孟之道吧。把四书五经全搬到语文课堂是痴人说梦,亦无必要,原来的以点显面,以一斑彰全貌,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但是《孔子》成了装饰作文的妙言警句,而《孟子》也不过作了个辩才的示范而已。当然仁也讲,义也讲,仁义是核心——但是那有什么用,原只不过是个随时可供发挥的标准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