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外公与乡痛
从报社拿回来一本书,“乡痛,在城市的深处”。于是在学校无比红色的入党申请人小组展示大会上面,我默默地拿起了这本书,因为害怕受到同学的耻笑。
这本书是天涯各大论坛上关于农民与农村的帖子,跟帖率有时达到千数以上。
也许谈论起这本书,评价起这本书时,我必须先介绍一下自己的背景 ,才能被看做有了评价的资格。我来自一个小镇,爷爷辈是标准的农民,到了爸妈一辈,也没有接受什么文化,学一门手艺跳出了农门,到我的时候 父母花钱给我买了个城镇户口。于是 ,我应该感谢父母这个英明大方的决定,令我在中学大学无数次户口登记时少了很多次的敏感与自卑。虚荣心,我很有,而且很多。
从小过的生活 ,决不能算得上是宽裕,后来老爸改行才使我们家稍微好一点。然而这个时候我已经因为贫穷因为落后已然养成了虚荣与自卑。。这是后话 。这就是我的与农村有关的背景。我与种田什么的绝对有直接联系,只是没有像书中一样,背尸回家,山洪,每年炸死很多人的鞭炮......不在我触及的范围内。
我看了书中各种人对于农民从农门,对于农村的看法。绝大部分是从农门跳出来的知识分子。而写下这些反思文章的知识分子总有一些共同点:家里总有一个人为他做出了巨大的牺牲,有时候是母亲,有时是一个可怜的姐姐,总有一些极其艰辛的求学生活,总经历生死。他们总带有一种对于过去力量薄弱无法改变什么的悔恨与无力感,但是并不会大声喧喊如果能回去会怎么怎么做,因为他们体验过无奈,体验过那种无力感,以至于在现在似乎什么都有可能的社会也不敢保证什么。
好了 ,我想说的其实是我的外公,也是一个标准的农民。他今年三月去世,于一个安静的早晨在医院去世,走时没有一个儿女和孙子孙女在身边,不是我们不孝顺,而是没有人想到他会突然走。他的父亲年轻时参加国民党,他去过北方,坐了一个星期的火车,这是他之后的人生中不断拿出来“炫耀”的经历。有的人大概是天生喜欢出去走,去见识,只是对于我外公来说是一件太困难的事情。当时的人们没有几个能活得明白,不会知道自己想要做什么。在明白之前已然承受了一大堆责任。我记得我上大学后一个月左右给他打电话,他问我在北方适应的怎么样,我象征性的抱怨了一些。我以为问的人都抱着想听到这些的目的问的我,但是他说了一句:没事,趁着年轻,多到外面看看。当时的我太浮躁,对于这句话根本没有认真理解,知道后来在自习之前突然听到噩耗,回宿舍哭哭啼啼买了一张硬座票,从教室哭到宿舍,从天津哭到北京(从北京转车回家),坐了二十多个小时车一直哭,到后来看到棺材里面的他已经没有眼泪了,一路的想过去的点点滴滴,他的这句话突然在脑袋李出现。我突然明白了,这就是亲情,就是想给你,或是劝你去珍惜他们那个时候没有的。对于我父母来说,没有接受高等教育,没有吃饱饭,就整天督促我们好好学习,吃饱饭。以他们的价值观来说,这样的就是幸福的人生。对于我外公来说,是出去走,是见识。看不见的时光里,我错过了太多,却盲目追求了太多。这促使我果断的放弃了很多,在那个时候,包括一段我已经坚持了很久的一段不明不白的关系。我现在也想不出什么理由解释我的决定,可能是一种他的死亡给我带来的恐慌。一直都有想出去走的想法,其实我可以说我外公比起很多农民来说已经算是明白人了。
每次跟他打电话,总是很匆匆,与我想象中的我作为一个孙女跟外公好好撒一下娇的想象大相径庭。他总是说点话费太贵了,而我只想说不贵不贵,才一毛六一分钟。可我不敢说,我生怕他冒出一句一毛六还不贵啊。那样的尴尬太尴尬,我预料我扛不住。这就是农民的特点,永远节约,因为天生太没有安全感,看不到的危险灾祸令他们恐慌,而存钱是最好的方法。
现在我想起外公的形象,大多都不是因为喘不了气最后睡觉都要坐着的样子,却是硬朗,精瘦,默默地干着家里的家务活或者是扛着一把锄头从农里看水回来的样子。其实他很早就拿不起锄头,常年的疾病将他折磨的心理比身体更痛苦。
我对于外公的尊敬,来源于他说过的一句话,这个世界的纷争没有不是因为钱而起的。真正明白这句话的自然知道它的分量,也就可能怀疑我外公一个农民怎么说的出这样有哲理的话。可他就是这么一个人。说实话,我们家家庭关系并不好,大舅二舅关系并不和。到了晚年,我外公作为一个无钱无权的,并已被疾病折磨多年的父亲,在儿女面前已无什么尊严威严可言,更不用说因此还能得到儿子加倍的尊重。你不用责怪我两个舅舅,其实这样的关系在中国农村太常见了,电影里歌颂的有时真的不能信。他自己也认识到了这一点,儿女有纷争的时候几乎很少开口,总是沉默,有时我亲眼看他从听说儿女的纷争到一系列复杂的表情变化,再到略带有倔强的沉默,看得我心疼。他是一个很要强的人,这一点我早就看出来,在生活的各个方面我都注意到了。要强,节俭,这是他的两个标签。
从葬礼回到学校后,我恢复的程度可能令同学惊讶,与之前放声大哭的样子成绝对反差。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总之我不愿自己再做出悲天悯人的样子,吸引一大堆人来安慰。可能是因为心底里还没有接受事实,可能是想要用一种不同的方式来怀念他,不管是什么矫情的原因,我都没有再哭。只是偶尔自习课想起来眼睛就湿润,忍不住的想念他,忍不住的后悔。
看了这本书,我立马想到了他。定好了标题写到现在,发现其实我无法将他与乡痛什么的联系起来。他妈的其实我自己也根本不理解什么是乡痛,借着书名装逼而已。他是一个农民,没有文化,只有一辈子积累的耕作经验,我是一个学生,装模作样的在大学里一边烧钱一边“学习”。我们的世界本来早就不一样,尽管我把他当做最信赖的人。为什么他比生我养我的父母更令我信赖?因为他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接触的是最真实的土地,不是数据不是烟酒,他走后,我感觉到与农村的一缕联系也正在断开,好像他是我心中亲情与乡情的结合。当一个人死后,再想起他真是一种很奇怪的感觉,很奇怪的感觉。他去世了之后,我从来没有想过要写什么文章或是专门说一段话,关于他的,因为我知道怎么可能一篇文章就能写好他。可是现在我依旧在干这件幼稚的事情。
一路悔恨,一路怀念,我要走好以后的路。
这本书是天涯各大论坛上关于农民与农村的帖子,跟帖率有时达到千数以上。
也许谈论起这本书,评价起这本书时,我必须先介绍一下自己的背景 ,才能被看做有了评价的资格。我来自一个小镇,爷爷辈是标准的农民,到了爸妈一辈,也没有接受什么文化,学一门手艺跳出了农门,到我的时候 父母花钱给我买了个城镇户口。于是 ,我应该感谢父母这个英明大方的决定,令我在中学大学无数次户口登记时少了很多次的敏感与自卑。虚荣心,我很有,而且很多。
从小过的生活 ,决不能算得上是宽裕,后来老爸改行才使我们家稍微好一点。然而这个时候我已经因为贫穷因为落后已然养成了虚荣与自卑。。这是后话 。这就是我的与农村有关的背景。我与种田什么的绝对有直接联系,只是没有像书中一样,背尸回家,山洪,每年炸死很多人的鞭炮......不在我触及的范围内。
我看了书中各种人对于农民从农门,对于农村的看法。绝大部分是从农门跳出来的知识分子。而写下这些反思文章的知识分子总有一些共同点:家里总有一个人为他做出了巨大的牺牲,有时候是母亲,有时是一个可怜的姐姐,总有一些极其艰辛的求学生活,总经历生死。他们总带有一种对于过去力量薄弱无法改变什么的悔恨与无力感,但是并不会大声喧喊如果能回去会怎么怎么做,因为他们体验过无奈,体验过那种无力感,以至于在现在似乎什么都有可能的社会也不敢保证什么。
好了 ,我想说的其实是我的外公,也是一个标准的农民。他今年三月去世,于一个安静的早晨在医院去世,走时没有一个儿女和孙子孙女在身边,不是我们不孝顺,而是没有人想到他会突然走。他的父亲年轻时参加国民党,他去过北方,坐了一个星期的火车,这是他之后的人生中不断拿出来“炫耀”的经历。有的人大概是天生喜欢出去走,去见识,只是对于我外公来说是一件太困难的事情。当时的人们没有几个能活得明白,不会知道自己想要做什么。在明白之前已然承受了一大堆责任。我记得我上大学后一个月左右给他打电话,他问我在北方适应的怎么样,我象征性的抱怨了一些。我以为问的人都抱着想听到这些的目的问的我,但是他说了一句:没事,趁着年轻,多到外面看看。当时的我太浮躁,对于这句话根本没有认真理解,知道后来在自习之前突然听到噩耗,回宿舍哭哭啼啼买了一张硬座票,从教室哭到宿舍,从天津哭到北京(从北京转车回家),坐了二十多个小时车一直哭,到后来看到棺材里面的他已经没有眼泪了,一路的想过去的点点滴滴,他的这句话突然在脑袋李出现。我突然明白了,这就是亲情,就是想给你,或是劝你去珍惜他们那个时候没有的。对于我父母来说,没有接受高等教育,没有吃饱饭,就整天督促我们好好学习,吃饱饭。以他们的价值观来说,这样的就是幸福的人生。对于我外公来说,是出去走,是见识。看不见的时光里,我错过了太多,却盲目追求了太多。这促使我果断的放弃了很多,在那个时候,包括一段我已经坚持了很久的一段不明不白的关系。我现在也想不出什么理由解释我的决定,可能是一种他的死亡给我带来的恐慌。一直都有想出去走的想法,其实我可以说我外公比起很多农民来说已经算是明白人了。
每次跟他打电话,总是很匆匆,与我想象中的我作为一个孙女跟外公好好撒一下娇的想象大相径庭。他总是说点话费太贵了,而我只想说不贵不贵,才一毛六一分钟。可我不敢说,我生怕他冒出一句一毛六还不贵啊。那样的尴尬太尴尬,我预料我扛不住。这就是农民的特点,永远节约,因为天生太没有安全感,看不到的危险灾祸令他们恐慌,而存钱是最好的方法。
现在我想起外公的形象,大多都不是因为喘不了气最后睡觉都要坐着的样子,却是硬朗,精瘦,默默地干着家里的家务活或者是扛着一把锄头从农里看水回来的样子。其实他很早就拿不起锄头,常年的疾病将他折磨的心理比身体更痛苦。
我对于外公的尊敬,来源于他说过的一句话,这个世界的纷争没有不是因为钱而起的。真正明白这句话的自然知道它的分量,也就可能怀疑我外公一个农民怎么说的出这样有哲理的话。可他就是这么一个人。说实话,我们家家庭关系并不好,大舅二舅关系并不和。到了晚年,我外公作为一个无钱无权的,并已被疾病折磨多年的父亲,在儿女面前已无什么尊严威严可言,更不用说因此还能得到儿子加倍的尊重。你不用责怪我两个舅舅,其实这样的关系在中国农村太常见了,电影里歌颂的有时真的不能信。他自己也认识到了这一点,儿女有纷争的时候几乎很少开口,总是沉默,有时我亲眼看他从听说儿女的纷争到一系列复杂的表情变化,再到略带有倔强的沉默,看得我心疼。他是一个很要强的人,这一点我早就看出来,在生活的各个方面我都注意到了。要强,节俭,这是他的两个标签。
从葬礼回到学校后,我恢复的程度可能令同学惊讶,与之前放声大哭的样子成绝对反差。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总之我不愿自己再做出悲天悯人的样子,吸引一大堆人来安慰。可能是因为心底里还没有接受事实,可能是想要用一种不同的方式来怀念他,不管是什么矫情的原因,我都没有再哭。只是偶尔自习课想起来眼睛就湿润,忍不住的想念他,忍不住的后悔。
看了这本书,我立马想到了他。定好了标题写到现在,发现其实我无法将他与乡痛什么的联系起来。他妈的其实我自己也根本不理解什么是乡痛,借着书名装逼而已。他是一个农民,没有文化,只有一辈子积累的耕作经验,我是一个学生,装模作样的在大学里一边烧钱一边“学习”。我们的世界本来早就不一样,尽管我把他当做最信赖的人。为什么他比生我养我的父母更令我信赖?因为他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接触的是最真实的土地,不是数据不是烟酒,他走后,我感觉到与农村的一缕联系也正在断开,好像他是我心中亲情与乡情的结合。当一个人死后,再想起他真是一种很奇怪的感觉,很奇怪的感觉。他去世了之后,我从来没有想过要写什么文章或是专门说一段话,关于他的,因为我知道怎么可能一篇文章就能写好他。可是现在我依旧在干这件幼稚的事情。
一路悔恨,一路怀念,我要走好以后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