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虚语
草碧花灼,天气清朗。春色三分,二分外城盎然生新,一分内府默然辞旧。
最近看的《西藏生死书》里面讲到涅槃与重生的之间的中阴界,此界中,生时的闻思修证悟着六道的投胎,由此我想,那些关联着思想、记忆、时光和灵魂的虚体概念的消失,作为生存的履历,也应被祭奠修行,被告别证悟,升腾成为对“ 该得到的” 欣欣鼓励。
一、父亲的夙愿
在车水马龙人声嘈杂的大街上,父亲伤心而又漠然地告诉我,该说的我都说了,你再仔细考虑考虑,说完转身离去。
我知道了,不说了,我果断地回复,望着父亲的背影,内心的冲动还是没有平复下来。母亲跟着父亲走了很远,突然又折身回来交代我,再好好考虑下,我和你爸都是为了你好。说完,匆匆小跑着去追已经远去的父亲。
我终于没有听进父母劝告,固执地在高考志愿上填下了那个学校,那个专业。成绩出来后,够学校提档线,不够专业分数线,最终被调剂到一个不入流的学校。
我又何尝不知道,父亲的用心。
父亲从医四十载,颇有建树。他也一心想着我们三个子女能承父业,大姐中学毕业上卫校,但未成器。哥已经在机械自动化专业上学两年,就剩下我,以父亲一直引以为傲的医学天赋,承载着他最后的希望。父亲从十八岁开始入行,边学边医,记录了无数的病药笔记和医治心得,尤其是到最近几年,父亲开始整理一些常见病、疑难杂症的中西药治疗方法,留作家用。我知道父亲这样煞费苦心的目的,他是想我高考填报医学专业继承他的衣钵的,但我的高考成绩却形成了对医学院校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最终失之交臂。
父亲的梦想夭折后,他并没有再主动提起,反而常常说,不学医也好,至少不那么操心受累。我知道,这是在安慰我,也是在安慰他自己。可是,每有邻人知道我学的是一个和医学毫不相干的专业连叹可惜的时候,父亲人前释然微笑人后沉默不眠的样子,让我更加愧疚和自责自己那时的冥顽和忤逆;而渐渐地,父亲老了,力不从心,再加上周围同行几起医疗事故,医方巨额的赔偿的负面信息也使得胆小的母亲极力劝阻父亲歇手停业,尤其是在去年冬季,父亲不小心被玻璃割破了小臂血管,不能大动,于是父亲拒绝了所有的求医患者,整整赋闲三个月。回家过年的时候,就感觉父亲有些不对劲,动不动为了一些小事情大发脾气,我们几个莫名其妙,直到初一晚上和父亲围炉喝酒聊天,父亲失落地告诉我,入冬以来,原来热情的人们对他突然变得很冷淡,见面也不打招呼,估计是不看病,把人全得罪完了吧。我恍然明白父亲发火的原因:突然停业,而那些势力的人觉得父亲对他们再无用处,便冷眼冷面不再讨好,而父亲的一辈子事业后继无人,他欲罢不能,又无处寄托,只能带着旌旗满墙的峥嵘往昔孤独到老,任谁都只能远远地站着,束手无策,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
有人说,一个男孩变成男人的标志,便是打破父亲的权威再与父亲和解,然而再客观有理的逻辑助慰终究无法消释年迈父亲与日剧增的落寞,那种寄托在我身上的梦想夭折了还要宽慰我的隐忍,那种平素里人们尊敬和赞扬轰然坍的失落,那种对自己日薄西山的事业如指间沙一样抓不住的惶恐,突然汹涌而来,让父亲难以招架。而我,作为某种程度上的始作俑者,已不能让父亲的夙愿起死回生。这个陨落的夙愿渗透在现实中,开始逐渐瓦解一个父亲的坚强。事实上,子女对父亲不言自明的伟大往往却需要一两次固执的撞墙才能深切体悟,才能亡羊补牢地明白,倾听、支持、理解和宽慰,是子女给父母最好的与年老做斗争的供奉。
再见,医生。
万安,父亲。
二、英语
曾经日思夜梦的ABC,三年未用,现在已废。
初一时候开始学习,因为老师要求严格,初中三年6本书的每篇课文都得背诵稔熟,以备老师课堂随时抽查。记忆深刻初三一次化学课,老师问,氯酸钾的分子式,我随口以英文发音依次朗声喊出,K、C、L、O、3,老师愣了一下,笑着说,咱们好像没上英语课吧,我讪讪地红了脸,低下了头,默默反省这走火入魔的越界援助。
高中时候,英语作为高考大关的四员守将之一,自是不敢懈怠,词汇、语法及句型等等,全面研习,力求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那时记忆力也好,不管是《梦游天姥吟留别》,还是《琵琶行》,念上两遍便可合书背诵,故而英语的学习倒也不是很吃力。
大学时候,四级与毕业证挂钩,六级也会成为应聘时HR的青睐,对英语学习的再接再厉不言自明。记得四级考试时候,我正在做最后五道翻译题,选择题还没涂卡,广播通知离收卷还有最后五分钟,我心气平静,想着先做完翻译,再涂卡,老师收卷的时候,让老师通融一下,先收其他人,只要有两三分钟,我即可功成。结果证明,我是异想天开了,监考老师是号称灭绝师太的系主任,铃响她到我跟前时,态度坚决,丝毫不留情地抢走了我的答题卡,我愤愤不平,站在讲台下与正在整理卷子的师太理论,舍友也帮着求情,师太岿然不动,严肃地告诉我,这样对其他同学很不公平!我听此觉得很有道理,便向老师坦然一笑,转身走开,没再纠缠。现在想来那时的把希望赌在别人的让步身上,这种精神,简直是和考试用的铅笔一样,2B型的。
第一次考6级的时候,自以为前学够用,不用过多用功,结果成绩出来时423的分数,就像莫大的讽刺,狠狠地扇了我一巴掌。好在后来知耻后勇,在大三结束前,勉强通过。
回顾漫漫英语路:初中时候,有人监督;高中时候,有高考的目标导向;大学时候,有工作需求激励,而毕业后,工作上基本用不到英语,学校期间促进学习的三大推力倏然撤空,千尺皋台再无基奠,记忆之累开始坍塌,就像忘记耕耘的田地,很快被荒芜,并逐渐侵蚀了曾经的收获。真如人言,英语是个敲门工具,门开了,工具也就扔了,时至今日,英语于我,已十去其八也。
现在反思,英语有今日之没落,应是不出意外的,我终究没有把应试教育转化为兴趣使然,没有将简单的语言学过渡到语言背后的文化学,肤浅而未由表及里,英语的学习的三个阶段,实际上是另外的三个过程,初中时对监督者的讨好,高中时候是目标差使,大学时候又充满了功利的投机主义,而时间最终告别了监督者的善意,远离了已经完成的目标,又飘渺浮云化了那些功利,我的浅尝辄止让我错失了三次培养对英语感情热爱的机会,我和英语,善始劣终,有缘无分。
如此看来,外力的帮助也许可以取得一定的成绩,而所有深层次的成就和幸福的获得及持久拥有,都是真情流露,充满了发自肺腑的真爱吧,而至于爱可以培养,此言诚不足深信也,培养出来的只是习惯罢了。
三、恰同学年少
在十七年的学生生涯中,同学的概念一直是个进行时,一次拥有,终身拥有。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纵然环境数变,常联系的同学也总能保持流失与新识的动态平衡,不至引起负增长的怅然若失感。但学业终结后,如花到荼蘼,同学联系渐淡。
1、 大三寒假回家,碰到小学女同桌,她已然怀抱小孩,我仍然半信半疑地问她是否是她的小孩,她匆匆回答说是,便低头转身回走。我匪夷所思地问起母亲,母亲语气平淡地告诉我,同桌已经和邻村的男人成婚一年多,孩子也近半岁……我很不能接受,在自己还是一个大孩子的时候,同桌竟然已经老大嫁做人妇,生子育女,二十出头的年纪,青春还没有盛放,就已经被母亲和妻子的名冠遮去光华,如何不令人扼腕。同桌彼和同桌此,变成了学生和人妻人母,如此尴尬对比,同学之称,却是有名无实了。
2、细想起来,初中同学除去与我高中同校,大学同城者,现在还在联系者已经寥寥无几。初一时候我代为唱歌却引来全班哄堂大笑的文艺委员,初二时候一起爬墙上树最后被老师约谈的“战友”,初三时候中考替我考体育往返跑的大个长腿男生……这些曾经雕刻时光饱满流年、如今散落天涯的少年们,你们现在还好吗?
3、还会偶尔翻起高中毕业留言簿,想想那时一起早晚共对的岁月。记忆尤深高三晚自习的一次停电后,我们习惯性地点上学校为我们配发的蜡烛,继续俯桌自习,一个班六十几根蜡烛,那种朦胧的光亮诱发了同桌Z心中的浪漫遐想,他叫过前桌女生Q和Y,说,我们四个唱歌吧,Y积极响应,我和Q未发言,算是默同。同桌Z先唱,是 沈庆的《青春》,声线很稚嫩,但基本在调;Y最喜欢刘德华,唱了一首歌,已经记不起歌名,但是很好听,我唱的是周华健的《雨人》,忘词,跑调,贻笑大方不成乐章;Q唱的是一首英文歌曲,声音小小的,清脆叮咚,唱着,唱着,原本嘈杂吵闹的班级突然安静下来,一秒钟之后,变成哄堂大笑,Q的声音细弱蚊飞,被湮没在夹杂着口哨和讥语的笑声中,转过身去,埋头书本。
现在想来,这等兼有文艺青年与二逼青年特色的行为,究其一生,也许只会出现在那样的天时地利人和中。
4、大学毕业三年后的今天,除了和舍友以及几个特别要好的朋友经常联系外,对大学同学们的关注,大多以网络关注为主,看着他们晒心情,秀照片,以自己特有的沉默或浮夸生存生活。
如今,老大“以德服人”的吆喝变成了现在沉默加速度的婚姻事业还有复式小洋房;老二的花痴变成了现在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研究生身份频繁相亲;老三的卧床手机电子书变成了现在MP5和即将到货的名牌望远镜;老四的“沼泽式”床铺变成了现在干练行政人事;老五的澡后被围观的破絮内裤变成现在西装革履气场轩昂;老六的花事不断变成现在步步为营规划未来,老七我的风骚变成了现在的闷骚……
虽然光阴荏苒,但至少我们还能一年一聚,喝喝酒,聊聊天,道一句好久不见很是想念。
昔日同窗诗酒花,而今判袂各天涯。别来是否安无恙,抑或陷身油盐茶?
曾记否,恰同学年少,风华正茂。 如今我们不大不小不年少,而同学关系不会消失,只会逐渐凋零。也许,杜甫的《赠卫八处士》恰如其分地道尽或预言了此间真谛: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
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
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
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
焉知二十载,重上君子堂。
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
怡然敬父执,问我来何方。
问答乃未已,驱儿罗酒浆。
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
主称会面难,一举累十觞。
十觞亦不醉,感子故意长。
四、爱情
犹豫了好久,要不要写这个不说纠结,说了矫情的话题,最终决定,泛泛略带几笔,既不自我明志,也不具指人事,仅虚说爱情,狗尾续貂也罢,只为纪事。
排除爱情从拥有后就从未失去的奇迹,对爱情的逝去,虽不可说“爱情已辞黄鹤去,此生空余黄鹤楼”,但是那些在生命最美年华里不计得失给予,不求回报付出的白衣飘飘的年代,已成标本无疑。
那还剩下些什么?
只剩下两滴冰冷的眼泪,一滴化酹酒,添一份自醉,拒绝伤悲;一滴化顽石,沉落于岁月的潮水,静候轮回。
一万年,一两岁,都无所谓,有些爱恨逃不出天网恢恢;受了伤,上了当,公平不公平,其实就是原谅不原谅。
于是习惯了一个人自给自足所有的温暖与关怀,自担自负所有的寒楚与孤独,逐渐领悟到孤独其实只是孤身独处,除此无他,便会坦然相信:来日方长。
结束语:
失虚,得实;
失去概念,便会得到信念;
失去从来都不是失去,而是得到的另一种接力。
2012年清明节
最近看的《西藏生死书》里面讲到涅槃与重生的之间的中阴界,此界中,生时的闻思修证悟着六道的投胎,由此我想,那些关联着思想、记忆、时光和灵魂的虚体概念的消失,作为生存的履历,也应被祭奠修行,被告别证悟,升腾成为对“ 该得到的” 欣欣鼓励。
一、父亲的夙愿
在车水马龙人声嘈杂的大街上,父亲伤心而又漠然地告诉我,该说的我都说了,你再仔细考虑考虑,说完转身离去。
我知道了,不说了,我果断地回复,望着父亲的背影,内心的冲动还是没有平复下来。母亲跟着父亲走了很远,突然又折身回来交代我,再好好考虑下,我和你爸都是为了你好。说完,匆匆小跑着去追已经远去的父亲。
我终于没有听进父母劝告,固执地在高考志愿上填下了那个学校,那个专业。成绩出来后,够学校提档线,不够专业分数线,最终被调剂到一个不入流的学校。
我又何尝不知道,父亲的用心。
父亲从医四十载,颇有建树。他也一心想着我们三个子女能承父业,大姐中学毕业上卫校,但未成器。哥已经在机械自动化专业上学两年,就剩下我,以父亲一直引以为傲的医学天赋,承载着他最后的希望。父亲从十八岁开始入行,边学边医,记录了无数的病药笔记和医治心得,尤其是到最近几年,父亲开始整理一些常见病、疑难杂症的中西药治疗方法,留作家用。我知道父亲这样煞费苦心的目的,他是想我高考填报医学专业继承他的衣钵的,但我的高考成绩却形成了对医学院校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最终失之交臂。
父亲的梦想夭折后,他并没有再主动提起,反而常常说,不学医也好,至少不那么操心受累。我知道,这是在安慰我,也是在安慰他自己。可是,每有邻人知道我学的是一个和医学毫不相干的专业连叹可惜的时候,父亲人前释然微笑人后沉默不眠的样子,让我更加愧疚和自责自己那时的冥顽和忤逆;而渐渐地,父亲老了,力不从心,再加上周围同行几起医疗事故,医方巨额的赔偿的负面信息也使得胆小的母亲极力劝阻父亲歇手停业,尤其是在去年冬季,父亲不小心被玻璃割破了小臂血管,不能大动,于是父亲拒绝了所有的求医患者,整整赋闲三个月。回家过年的时候,就感觉父亲有些不对劲,动不动为了一些小事情大发脾气,我们几个莫名其妙,直到初一晚上和父亲围炉喝酒聊天,父亲失落地告诉我,入冬以来,原来热情的人们对他突然变得很冷淡,见面也不打招呼,估计是不看病,把人全得罪完了吧。我恍然明白父亲发火的原因:突然停业,而那些势力的人觉得父亲对他们再无用处,便冷眼冷面不再讨好,而父亲的一辈子事业后继无人,他欲罢不能,又无处寄托,只能带着旌旗满墙的峥嵘往昔孤独到老,任谁都只能远远地站着,束手无策,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
有人说,一个男孩变成男人的标志,便是打破父亲的权威再与父亲和解,然而再客观有理的逻辑助慰终究无法消释年迈父亲与日剧增的落寞,那种寄托在我身上的梦想夭折了还要宽慰我的隐忍,那种平素里人们尊敬和赞扬轰然坍的失落,那种对自己日薄西山的事业如指间沙一样抓不住的惶恐,突然汹涌而来,让父亲难以招架。而我,作为某种程度上的始作俑者,已不能让父亲的夙愿起死回生。这个陨落的夙愿渗透在现实中,开始逐渐瓦解一个父亲的坚强。事实上,子女对父亲不言自明的伟大往往却需要一两次固执的撞墙才能深切体悟,才能亡羊补牢地明白,倾听、支持、理解和宽慰,是子女给父母最好的与年老做斗争的供奉。
再见,医生。
万安,父亲。
二、英语
曾经日思夜梦的ABC,三年未用,现在已废。
初一时候开始学习,因为老师要求严格,初中三年6本书的每篇课文都得背诵稔熟,以备老师课堂随时抽查。记忆深刻初三一次化学课,老师问,氯酸钾的分子式,我随口以英文发音依次朗声喊出,K、C、L、O、3,老师愣了一下,笑着说,咱们好像没上英语课吧,我讪讪地红了脸,低下了头,默默反省这走火入魔的越界援助。
高中时候,英语作为高考大关的四员守将之一,自是不敢懈怠,词汇、语法及句型等等,全面研习,力求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那时记忆力也好,不管是《梦游天姥吟留别》,还是《琵琶行》,念上两遍便可合书背诵,故而英语的学习倒也不是很吃力。
大学时候,四级与毕业证挂钩,六级也会成为应聘时HR的青睐,对英语学习的再接再厉不言自明。记得四级考试时候,我正在做最后五道翻译题,选择题还没涂卡,广播通知离收卷还有最后五分钟,我心气平静,想着先做完翻译,再涂卡,老师收卷的时候,让老师通融一下,先收其他人,只要有两三分钟,我即可功成。结果证明,我是异想天开了,监考老师是号称灭绝师太的系主任,铃响她到我跟前时,态度坚决,丝毫不留情地抢走了我的答题卡,我愤愤不平,站在讲台下与正在整理卷子的师太理论,舍友也帮着求情,师太岿然不动,严肃地告诉我,这样对其他同学很不公平!我听此觉得很有道理,便向老师坦然一笑,转身走开,没再纠缠。现在想来那时的把希望赌在别人的让步身上,这种精神,简直是和考试用的铅笔一样,2B型的。
第一次考6级的时候,自以为前学够用,不用过多用功,结果成绩出来时423的分数,就像莫大的讽刺,狠狠地扇了我一巴掌。好在后来知耻后勇,在大三结束前,勉强通过。
回顾漫漫英语路:初中时候,有人监督;高中时候,有高考的目标导向;大学时候,有工作需求激励,而毕业后,工作上基本用不到英语,学校期间促进学习的三大推力倏然撤空,千尺皋台再无基奠,记忆之累开始坍塌,就像忘记耕耘的田地,很快被荒芜,并逐渐侵蚀了曾经的收获。真如人言,英语是个敲门工具,门开了,工具也就扔了,时至今日,英语于我,已十去其八也。
现在反思,英语有今日之没落,应是不出意外的,我终究没有把应试教育转化为兴趣使然,没有将简单的语言学过渡到语言背后的文化学,肤浅而未由表及里,英语的学习的三个阶段,实际上是另外的三个过程,初中时对监督者的讨好,高中时候是目标差使,大学时候又充满了功利的投机主义,而时间最终告别了监督者的善意,远离了已经完成的目标,又飘渺浮云化了那些功利,我的浅尝辄止让我错失了三次培养对英语感情热爱的机会,我和英语,善始劣终,有缘无分。
如此看来,外力的帮助也许可以取得一定的成绩,而所有深层次的成就和幸福的获得及持久拥有,都是真情流露,充满了发自肺腑的真爱吧,而至于爱可以培养,此言诚不足深信也,培养出来的只是习惯罢了。
三、恰同学年少
在十七年的学生生涯中,同学的概念一直是个进行时,一次拥有,终身拥有。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纵然环境数变,常联系的同学也总能保持流失与新识的动态平衡,不至引起负增长的怅然若失感。但学业终结后,如花到荼蘼,同学联系渐淡。
1、 大三寒假回家,碰到小学女同桌,她已然怀抱小孩,我仍然半信半疑地问她是否是她的小孩,她匆匆回答说是,便低头转身回走。我匪夷所思地问起母亲,母亲语气平淡地告诉我,同桌已经和邻村的男人成婚一年多,孩子也近半岁……我很不能接受,在自己还是一个大孩子的时候,同桌竟然已经老大嫁做人妇,生子育女,二十出头的年纪,青春还没有盛放,就已经被母亲和妻子的名冠遮去光华,如何不令人扼腕。同桌彼和同桌此,变成了学生和人妻人母,如此尴尬对比,同学之称,却是有名无实了。
2、细想起来,初中同学除去与我高中同校,大学同城者,现在还在联系者已经寥寥无几。初一时候我代为唱歌却引来全班哄堂大笑的文艺委员,初二时候一起爬墙上树最后被老师约谈的“战友”,初三时候中考替我考体育往返跑的大个长腿男生……这些曾经雕刻时光饱满流年、如今散落天涯的少年们,你们现在还好吗?
3、还会偶尔翻起高中毕业留言簿,想想那时一起早晚共对的岁月。记忆尤深高三晚自习的一次停电后,我们习惯性地点上学校为我们配发的蜡烛,继续俯桌自习,一个班六十几根蜡烛,那种朦胧的光亮诱发了同桌Z心中的浪漫遐想,他叫过前桌女生Q和Y,说,我们四个唱歌吧,Y积极响应,我和Q未发言,算是默同。同桌Z先唱,是 沈庆的《青春》,声线很稚嫩,但基本在调;Y最喜欢刘德华,唱了一首歌,已经记不起歌名,但是很好听,我唱的是周华健的《雨人》,忘词,跑调,贻笑大方不成乐章;Q唱的是一首英文歌曲,声音小小的,清脆叮咚,唱着,唱着,原本嘈杂吵闹的班级突然安静下来,一秒钟之后,变成哄堂大笑,Q的声音细弱蚊飞,被湮没在夹杂着口哨和讥语的笑声中,转过身去,埋头书本。
现在想来,这等兼有文艺青年与二逼青年特色的行为,究其一生,也许只会出现在那样的天时地利人和中。
4、大学毕业三年后的今天,除了和舍友以及几个特别要好的朋友经常联系外,对大学同学们的关注,大多以网络关注为主,看着他们晒心情,秀照片,以自己特有的沉默或浮夸生存生活。
如今,老大“以德服人”的吆喝变成了现在沉默加速度的婚姻事业还有复式小洋房;老二的花痴变成了现在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研究生身份频繁相亲;老三的卧床手机电子书变成了现在MP5和即将到货的名牌望远镜;老四的“沼泽式”床铺变成了现在干练行政人事;老五的澡后被围观的破絮内裤变成现在西装革履气场轩昂;老六的花事不断变成现在步步为营规划未来,老七我的风骚变成了现在的闷骚……
虽然光阴荏苒,但至少我们还能一年一聚,喝喝酒,聊聊天,道一句好久不见很是想念。
昔日同窗诗酒花,而今判袂各天涯。别来是否安无恙,抑或陷身油盐茶?
曾记否,恰同学年少,风华正茂。 如今我们不大不小不年少,而同学关系不会消失,只会逐渐凋零。也许,杜甫的《赠卫八处士》恰如其分地道尽或预言了此间真谛: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
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
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
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
焉知二十载,重上君子堂。
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
怡然敬父执,问我来何方。
问答乃未已,驱儿罗酒浆。
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
主称会面难,一举累十觞。
十觞亦不醉,感子故意长。
四、爱情
犹豫了好久,要不要写这个不说纠结,说了矫情的话题,最终决定,泛泛略带几笔,既不自我明志,也不具指人事,仅虚说爱情,狗尾续貂也罢,只为纪事。
排除爱情从拥有后就从未失去的奇迹,对爱情的逝去,虽不可说“爱情已辞黄鹤去,此生空余黄鹤楼”,但是那些在生命最美年华里不计得失给予,不求回报付出的白衣飘飘的年代,已成标本无疑。
那还剩下些什么?
只剩下两滴冰冷的眼泪,一滴化酹酒,添一份自醉,拒绝伤悲;一滴化顽石,沉落于岁月的潮水,静候轮回。
一万年,一两岁,都无所谓,有些爱恨逃不出天网恢恢;受了伤,上了当,公平不公平,其实就是原谅不原谅。
于是习惯了一个人自给自足所有的温暖与关怀,自担自负所有的寒楚与孤独,逐渐领悟到孤独其实只是孤身独处,除此无他,便会坦然相信:来日方长。
结束语:
失虚,得实;
失去概念,便会得到信念;
失去从来都不是失去,而是得到的另一种接力。
2012年清明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