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文字(2)——建筑与人
耳麦中的歌声丝毫无法掩盖,歌声夹杂着引擎的轰鸣。但音乐还是如此的完整,清晰。歌手的低吟浅唱。
曲没有差别。但演唱者的水平有差距。好的演唱者升华曲所表达的情感。吟唱出来。激起我内心的共鸣。我为这份情感所感染。开始将我自己代入。作词者、作曲者、演唱者、听者。共同召唤出内心深处的最原初的感动。
这是伟大的建造。同样的音符,写在于百年未变的本子上,却能唤醒每个人内心的每一份同情和感动。同时带来千百种不同的礼解。
建造,都是用无数的片段经心组织而创造一件完整的作品的过程。音乐和电影的美在于其清晰结构下的序列展现。一个音符、一个镜头的一秒钟的移动斗作用在观者的感觉之上,从而影响整曲整片的情感。
这个创作的过程,可以是塑造,一星一点,将实体堆叠,拿捏,经营。实体一点一点的显现。最后在漫长的增减中趋于无法增无法减的平衡状态。
这个创作的过程,可以是雕刻,斧凿,将实体取走、镂空、审度。实体一点一点呈现。这只增不减的创作,比起细节的处理,原为重要的是把握整体的态势。
整体与细节,这是任何创作、任何事情都在处理的事情。整体是原材料经营衔接的总合。细节的存在除了清晰的衔接,是为了更好的让你把握整体。
在梵蒂冈看见古希腊的雕像,肢体残缺。但躯干和大腿血脉贲张。雕像所呈现的力与美,在雕像周围的场里包围着你,让你赞叹不已:这是大理石,但为什么我能感觉到鲜活的血肉之躯和包裹他的衣裳褶皱的不同?
但仔细察看,身躯、大腿、手臂的表面都能读出斧凿的痕迹。仿佛是自肉体深处由内向外迸出的曲折平面。衣褶的凹处只是被凿了下去,不多不少;甚至有潦草之感,仿佛敲那一下,只是为了“凹”下去。与真实的衣褶千差万别,但整体却表达地淋漓尽致。
不远处,是罗马时期的雕像。罗马人恐怕没能继承古希腊从内到外对生命张力的表达。是在从外至内上,趋于完美,皮肤的表面光滑晶莹;衣褶已柔顺、流畅。但你无法感受到身体与衣裳的区别,无法感受深陷双目下咄咄逼人的情感。
这,是细节与整体的取舍,博弈。细节是detail。整体,就是最终通过作品,希望表达并激发观者共鸣的情感。
建筑若与音乐相似,在于在空间中行动时所感受到的,在于它们精确的结构性叙事语言。建筑若与雕刻相似,不在于从外向内现物般地察看形式,而在于创作中在细部与整体间的取舍。
同样,建筑若与电影相似,不在于空间行进中预设的镜头,甚至节奏长短,而在为提供完整感受所创作的所有细节工作。
但建筑与任何创作一样。最终的对象是观者舞者的感受。作用的是所有参与者的内心情感。色彩、材料、触感、光影、明暗、声响、味道。这些是建筑所用的最基本的原材料。
抛弃时间长短、文化差异,千万年来伟大建筑、城市呈现在你面前时,纵使你没有任何背景知识,依然感受到其深深震撼你内心,的原因,就是这些创作,用最初的原料谱写出的整体在打动着你,无论是废墟还是新作,无论是城市还是郊野。
那么,至善的建筑就是解决问题,经营局部;最后呈现给人恢宏壮阔的交响乐般灿烂的整体吗?视觉上,心理上的震撼与享受么?
不是。建筑设计有它多要解决的细节与所要追求的整体。仅仅因为,和生活比起来,建筑只是一个局部。
建筑提供的,只是生活的容器和背景。如果你能在一个房屋中安静地思考、愉快地阅读、香甜地睡觉。它就是一个好的屋子;如果你喜欢行走在街道上,在人潮喧闹中有着轻松笑意,那么,构成街道两侧的建筑就是好的建筑;如果你为一个城市呈现给你的生活景象、有序的交通、亲近的自然、愉快的旅行而感到高兴,那么,这就是一座好的城市。
建筑与人,只通过最基本的情感和你所继承的集体记忆联结。牢不可分。空间是情感的共鸣箱而形式使记忆的发声体。
06/2008 LH720
曲没有差别。但演唱者的水平有差距。好的演唱者升华曲所表达的情感。吟唱出来。激起我内心的共鸣。我为这份情感所感染。开始将我自己代入。作词者、作曲者、演唱者、听者。共同召唤出内心深处的最原初的感动。
这是伟大的建造。同样的音符,写在于百年未变的本子上,却能唤醒每个人内心的每一份同情和感动。同时带来千百种不同的礼解。
建造,都是用无数的片段经心组织而创造一件完整的作品的过程。音乐和电影的美在于其清晰结构下的序列展现。一个音符、一个镜头的一秒钟的移动斗作用在观者的感觉之上,从而影响整曲整片的情感。
这个创作的过程,可以是塑造,一星一点,将实体堆叠,拿捏,经营。实体一点一点的显现。最后在漫长的增减中趋于无法增无法减的平衡状态。
这个创作的过程,可以是雕刻,斧凿,将实体取走、镂空、审度。实体一点一点呈现。这只增不减的创作,比起细节的处理,原为重要的是把握整体的态势。
整体与细节,这是任何创作、任何事情都在处理的事情。整体是原材料经营衔接的总合。细节的存在除了清晰的衔接,是为了更好的让你把握整体。
在梵蒂冈看见古希腊的雕像,肢体残缺。但躯干和大腿血脉贲张。雕像所呈现的力与美,在雕像周围的场里包围着你,让你赞叹不已:这是大理石,但为什么我能感觉到鲜活的血肉之躯和包裹他的衣裳褶皱的不同?
但仔细察看,身躯、大腿、手臂的表面都能读出斧凿的痕迹。仿佛是自肉体深处由内向外迸出的曲折平面。衣褶的凹处只是被凿了下去,不多不少;甚至有潦草之感,仿佛敲那一下,只是为了“凹”下去。与真实的衣褶千差万别,但整体却表达地淋漓尽致。
不远处,是罗马时期的雕像。罗马人恐怕没能继承古希腊从内到外对生命张力的表达。是在从外至内上,趋于完美,皮肤的表面光滑晶莹;衣褶已柔顺、流畅。但你无法感受到身体与衣裳的区别,无法感受深陷双目下咄咄逼人的情感。
这,是细节与整体的取舍,博弈。细节是detail。整体,就是最终通过作品,希望表达并激发观者共鸣的情感。
建筑若与音乐相似,在于在空间中行动时所感受到的,在于它们精确的结构性叙事语言。建筑若与雕刻相似,不在于从外向内现物般地察看形式,而在于创作中在细部与整体间的取舍。
同样,建筑若与电影相似,不在于空间行进中预设的镜头,甚至节奏长短,而在为提供完整感受所创作的所有细节工作。
但建筑与任何创作一样。最终的对象是观者舞者的感受。作用的是所有参与者的内心情感。色彩、材料、触感、光影、明暗、声响、味道。这些是建筑所用的最基本的原材料。
抛弃时间长短、文化差异,千万年来伟大建筑、城市呈现在你面前时,纵使你没有任何背景知识,依然感受到其深深震撼你内心,的原因,就是这些创作,用最初的原料谱写出的整体在打动着你,无论是废墟还是新作,无论是城市还是郊野。
那么,至善的建筑就是解决问题,经营局部;最后呈现给人恢宏壮阔的交响乐般灿烂的整体吗?视觉上,心理上的震撼与享受么?
不是。建筑设计有它多要解决的细节与所要追求的整体。仅仅因为,和生活比起来,建筑只是一个局部。
建筑提供的,只是生活的容器和背景。如果你能在一个房屋中安静地思考、愉快地阅读、香甜地睡觉。它就是一个好的屋子;如果你喜欢行走在街道上,在人潮喧闹中有着轻松笑意,那么,构成街道两侧的建筑就是好的建筑;如果你为一个城市呈现给你的生活景象、有序的交通、亲近的自然、愉快的旅行而感到高兴,那么,这就是一座好的城市。
建筑与人,只通过最基本的情感和你所继承的集体记忆联结。牢不可分。空间是情感的共鸣箱而形式使记忆的发声体。
06/2008 LH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