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井
依然很信奉那句话:“生命就是一个个巧合和一次次偶遇。”
已记不得是什么时候喜欢上了村上,也记不得是在什么时候又在哪里看到了朝华出版社出的《嗨,村上春树》,喜欢这本书外观的设计及纸张的使用,设计清新不落俗套,纸张色彩均衡又有质感。更重要的是我正在一步一步地走近,走进我人生中一个注定的驿站。
在那里,我认识了岩井,慢慢喜欢上他那种对青春欲罢不能的执着和对自我深层的剖析……
&《有关莉莉周的一切》
通过这部电影,我第一次接触岩井俊二。
岩井称这部电影的完成为“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2000年4月1日,青年导演岩井俊二开通了一个以电影片名命名的网站www.Lilychou-chou.com。在网站的BBS上,岩井俊二给出了《有关莉莉周的一切》的大概故事剧情和结局,普通读者可以免费登陆这个网址,在BBS上将富于自己特色的文字嵌入已大概完成的剧本中,以促成这个《有关莉莉周的一切》的最后生成。
异常干净的天空下,金色的鹅黄阳光中,忧郁的白衣少年站在绿色的一望无际的麦田;
低沉的轻缓的钢琴声,德彪西、莉莉周的以太随着琴键构筑;
火红色的云彩镶嵌在晚霞中,如梦一般的虚幻而真实的葬礼;
键盘击打着屏幕,快速闪动的黑色的画面和DV机中晃动的令人心痛的镜头……
就这样,一个残酷的青春故事被这样唯美地诠释了。中间的插叙构成了本片的主体部分,整个故事叙述得很缓慢,冲突、矛盾都消融在了背景音乐中,而打字声又无时不在冲击着你的内心,引领你走进那段迷惘、无助的青春,自己感受、自己回味。
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曾经我们追逐那假想的现实,失望、执着、逃避,一段青涩的回忆。当青春如流水一样逝去,一切都不在了,我们不再是我们,这个世界也不再是这个世界.
&《爱的捆绑》
四十七分钟十七秒,一间房子,一对夫妇,一个关于爱的故事。
“牢牢地缚吧。”目光呆滞的萌实在片尾如是说的,丈夫则是无奈是一种无助的疯狂。一个很简单的故事,导演并没有表现出明确的立场,整部影片你似乎感觉不到导演的存在,没有人刻意地要告诉你一些什么,没有人试图灌输给你什么思想,仅一个故事而已,一个故事而已。
一切好像都从那个牙套开始,还有那两只乌龟和充斥整个画面的绳索。
爱的疾病,爱的极致。我们总试图依赖一些东西,总想要留住一些东西,也许是因为没有安全感,也许是因为太爱,可爱是自由的,从开始到结束一直都是。爱需要空间才能生存,她依赖于足够的呼吸,我们缚不住爱人,到头来终将缚住自己,不得已而寻求另类的解脱。当然,自由并不是放任或者遗忘,爱也需要回应和赞许,于细微处见真爱。
&《烟花》——《飞上天的焰火,是从下往上看,还是从侧面看?》
93年的一部杰作,后又经剪辑公映获得柏林国际电影节新闻读者评委奖。
一群孩子围绕着一个看似幼稚的问题,一个孩子因意外而错过的一段酸涩的初恋,尘封在记忆的一段往事就这样被唤醒。
这是岩井很少一部不悲观的电影,只是呈献给我们那种淡淡的天真和似烟花一样浪漫的童年。还记得一群孩子放肆地喊出自己心仪女孩的名字,还记得两个人在泳池里嬉戏。童年就是这样,有些许遗憾却也永定格在记忆里,恰恰我们也感受了那种缺憾的美。演员都是一些孩子,我无心评价他们的演技,也无意夸大赞赏他们,我相信那是他们自己的故事,他们不是在演绎,而是在经历。
为童年喝彩,为那份纯洁、那份无邪的悸动和那份永恒的留恋。
&《梦旅人》&《四月物语》
很不幸,我所下载的两部影片是没有字幕的,在网上费劲搜索也没找到想要的资源,这两部影片对我而言是真空的。
很庆幸,我没有看这两部影片,以至于岩井于我而言是不完整的也是完整的。没有穷尽就留下了无限的可能。
《Picnic》——岩井的早期作品,94年。看过一些相关的影评,脑子里还是没有什么整体的概念。依稀想起汽车碾过铺满玫瑰的道路的那一瞬和她的笑,一部令人绝望的电影,有人称之为病态。可我想任何东西都必须有自己把握。
《April story》——描述少女纯真的情怀,值得一提的是这部电影与《有关莉莉周的一切》在同一时期创作,相互之间有点关联.
&《燕尾蝶》
“天堂存在,但没有谁曾到达那里。人死后,灵魂升向天空,一旦灵魂到达云朵,就会变成雨,所以没有谁见过天堂。”
这是飞鸿的一段台词,希望、幻想就这样在一个人的脑海里沉浮。
燕尾蝶,如梦一般绝美的名字。岩井是喜欢这种美丑、善恶之间的冲击的,甚至有些偏执。很难想象两个女孩刺青的初衷,一个为了一种自我存在的承认,为了在这个纷扰的世界求得一种归属。另一个或许是怀念吧,饱满的阳光下如雪一样光滑的肌肤,一只蝴蝶飞出。燕尾蝶是极其稀有的,也许他们并没有见过,也许他们知道所纹的不过是普通的蝴蝶,可谁又在乎,谁又在意。
发生在钱镇关于钱镇人的故事,为了钱来到这个地方,因为钱而引发的故事,终也在钱升起的火焰中结束。我们到这个世上到底是为了什么,我们能得到什么,又能留下些什么。两个半小时我坐在电脑前看着这部电影,却有更长时间站在镜子前问着自己。
值得一提的是本片的女主角——卓娜chara,也是《梦旅人》的女主角,有兴趣的人可以看一下她的相关资料。
&《花与爱丽丝》
有人评价岩井:他很善于刻画人物内心某一种很隐晦的力量,这种力量不能呐喊,不能哭泣,也不能歇斯底里,却总是隐忍,无声而厚重到窒息。
也许这是对的,但却不适合这部电影。原本以为日本人是不懂幽默的,可我错了。
很美的名字,沿袭了岩井一贯的风格,谁会想到这是两个女孩的名字,如梦一般的名字,如梦一般的女孩。我笑着看完了电影,没有忧伤、没有满腹感慨,脑海里尽是阳光和芭蕾舞。很喜欢苍井优,不论是《关于莉莉周的一切》里的津田还是《虹之女神》里的佐藤加奈,还是这部电影中的爱丽丝,单纯、善良、可爱。
音乐很舒缓有点调皮,犹如这部电影一样。讲了很多东西,懵懂的初恋、家庭的亲情等等,爱丽丝两次说“我爱你”,或许这就是电影的主题吧。因爱而欺骗,因欺骗而爱。爱情这种东西,我们总是无从把握的,所以她才成为一个永恒的话题。
故事仿佛发生在我们的记忆里,我们冲动、彷徨又坚定,我们渴望、争取又拒绝,我们不懂爱情,我们更不懂我们。像烟花一样,瞬时的灿烂足以照彻整个记忆的星空。
&《情书》
“你好吗?”
“我很好。”
也许你不知道岩井,但你极有可能知道这部电影《Love letter》,被公推为岩井的代表作。这部影片演员有中山美穗,丰川悦司,柏原崇,酒井美纪等,堪称豪华。在日本内外引起很大反响,1995年获得《电影旬报》读者选出的最佳影片奖,第20届报知电影奖最佳导演奖,第17届横滨电影节最佳影片奖、导演奖。用两个字来评价吧,经典。
我看了三次,虽然刚看时就猜出了差不多情节,但还是是很喜欢看那些层层的铺垫和渲染。洁白的雪花为这部电影定下了基调,一切都如同影片中出现的那本书《追忆似水的年华》。
流年*过去*未来
每个人好像都有过一次那样的心动,毫无原因的为了一个人。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不会有太多的期望和等待,在微微一笑和轻轻一瞥中获得无限慰藉。做一些你知道对方不知道的事情,独自陶醉在自我构筑的伟大和幸福中。
这时候你才是真真无欲无求的,单纯的。做梦时总会想起那双大眼睛,喜欢一切和(她)他有关的东西,很盲目,却也很坚决。喜欢看着(她)他傻笑,感觉他就像个孩子,喜欢(她)他那种傻傻的样子;喜欢去捉弄(她)他,笑着看着(她)他对自己生气的样子。
将一切都深埋在心底,将这唯一的一次心动小心地搁在回忆的抽屉,上锁。
过去的过去着过去了
我们选择性地筛选着过去,也就选择了不同的生活方式,将灵魂留在过去还是从过去带走洗涤过的灵魂,我们在思考。
&《式日》
在古日本语当中,举行仪式的那天被称为“式日”。
这部影片并非岩井之作,是由于《EVA》的大热成功而在年轻人中被疯狂崇拜的庵野秀明导演的。岩井是本部影片的男主角,女主角则是由原著作的作者藤谷文子出演。这是两个人的故事,两个寂寞的人相遇,不断挣扎、最终救赎的故事。
依旧是铁轨、空荡的房子、干净的天空、刺眼的红色和奇异的服装,延续着日本电影的精髓。很意识流,略带些神经质,但这才是我们真正的生活。偶然的事件或许会影响我们很长时间,我们该怎样面对已过去的过去和将来的将来,要逃避吗?拒绝明天,拒绝他人甚至自己,但一切终将面对,我们彷徨、怅惘、无助的灵魂需要自己救赎。
&《虹之女神》
一直以为幸福就在远方,后来才发现,那些
唱过的歌
流过的泪
爱过的人
所谓的曾经,就是幸福。
往往失去了,我们才懂得珍惜。屋里泛潮的湿气在储存日趋发酵的回忆,我整箱倾倒出与你相关而颜色橙黄的过去,那些青春如酒的美丽芬芳满地。如斯的青春,如斯的年华,失去一切相关的记忆。你是否还记得初中的他或者她,在一起曾经的点滴,只留下此时淡淡的思念和遗憾。
岩井在这部电影中担任了制片一职,导演则是执导《来自极乐世界的信》获得了不错评价的熊泽尚人。一个感人的故事,相信我们都能理解为什么葵会将自己爱的人推向别人;能理解为什么会有那一个咬破嘴唇的长吻;能理解为什么葵会歇斯底里地哭泣、喊叫;能理解《The end of the world》中葵似乎有些偏执的爱情观。
我们都能理解——彩虹、纸戒指、易拉罐,和我们游走在灰色地带的感情。
一场大雨洗涤了空气,只是没有拧干,残留的雨珠附着在细小的灰尘颗粒上在万有引力定律的牵引下向地表聚集,落在地表的水中消失的无影无踪。天空被擦拭干净,还镶嵌了一条七彩虹,与地表的积水呼应,天空映着地表,地表倒映着天空、彩虹和我们。
我们每个人身边总会有过这样的人,你们分享着属于恋人间的小秘密,你们在彼此面前脱下厚厚的伪装,活的真实而自由,而你们却不是恋人。有人称为蓝颜知己,或者不一样的朋友,可我们仿佛都无法把握那种微妙,无法安全地在那片灰色地带游走。注定了的要有一个结果,命运仅要求一个结果并不在乎好或者坏。
有经常想我们之间的关系,始终相信每两人之间都有一种only的感觉,只是有些会在我们心里很久很久。有后悔当初的懦弱让幸福从手中溜走,有遗憾那再也回不去的过去,可是时间一直在经过。葵对智也说你的话可能伴我一生,是呀,那时的你,那时你说过的你也许早已忘记的一句话可能会伴我一生,人生轨迹就这样折曲了,因为你的存在。
我们很渺小,渺小到被别人的某些举动某些话左右,渺小到不知不觉中用某些举动某些话左右别人。
彩虹过后,一切都晚了,只留下祭奠、怀念和内疚。
希望我们不会内疚。
&《鬼汤》、《无名地带》
还没有找到资源。
&关于岩井电影的几点看法
放假也有半个多月了,每晚重看岩井的一部影片然后写点自己的感悟,还算蛮有意思的,累并充实着。大概欣赏了他近十部的相关影片,而且大都看了两遍以上,感触颇深。
岩井是一个执着的人。他的电影也执着着他的风格。
他执着于认真地思考生活,执着于对人性的剖析、对爱情的体验和对青春的缅怀。他的电影不同于黑泽明的那种深刻,他总会从有一个很狭小的切入点进入,或死亡,或价值,或金钱,然后用一个故事去诠释。喜欢日本人的这种细腻的性格,很欣赏岩井的这种强烈的个性,他固执地思索着人生的意义——我们为什么来到这里?我们的价值是什么?我们又将走向哪里?之所以生,因何而去,此间种种,萦绕人心。
青春、爱情,永远是岩井电影的主题。无论是暗恋、倾慕、暧昧、热恋还是有些病态的依赖之恋,他平静地描述着相关的故事。我无法猜想岩井是否都一一经历过,如果没有我不明白这些故事为何能如此感人。我觉得他是在讲自己的故事,可能有些是在梦中发生的吧,但无疑都发生在那个青涩的季节,发生在一个懵懂少年或犹豫青年的心中。相信他应该也是个怀旧的人吧,但又有谁不是呢。在今天怀念昨天的日子,怀念昨天发生的事,已记不得谁对谁错了,也记不得是为了什么,难道发生了还不够吗?逝去的一切模糊了痛苦的记忆,只留下美好。
也许他所呈现的青春期是令人窒息的,那不过是掺杂的一些思考罢了,我想他所想表达仅是那段日子而已。
他执着于以第三人称来表述,执着于客观地、理性地看待事物,执着于做一个现实主义者。我不太明白他为什么始终处在中立的立场上,他不是在讲道理而是在讲故事,他不打算告诉我们该怎么去做而只是说在发生什么。这种理性有时令人很难以接受,些许的冷酷和无情,如《燕》和《有》中,灵魂在陨落,风在悲泣,而他在旁观。我们不忍,我们同情,我们愤怒,我们思考。也许正是在这种冲击中我们体会到他想传达给我们的东西。
一个现实主义者,相信很多人是反对的,《有》、《梦》好像就是反证,大家也一致赞同日本电影大都是充满灵异的。可说鬼的是否就一定相信鬼呢?他们的以太,他们的理想国到底是对现实的暂时逃避还是对未来的无限憧憬呢?对现实的不满是基于关注现实的,我不认为日本人是愿意做一个理想主义者的,他们时刻不在放出悲观的论调、给自己压力,然后努力奋斗。留意的人会发现在日剧或电影中是永远也找不到那种韩式的幽默的,甚至是普通的幽默。呆板、枯燥,两个形容词还是适合大部分日本电影。我没有民族的偏见,不想说好与坏,两个民族的性格就好像是两个人的性格,每个人所选择的生活态度不同罢了,我们需要的只是尊重和被尊重。
他执着于某些特定的事物,如市原隼人、苍井优、卓娜等演员,如铁轨、天空、地铁、阳光等景物,如死亡、葬礼、爱情等事件,如斑斓的色彩。他执着于唯美的一切,然后偏执地用唯美表现一切。
他执着于极端,执着于矛盾,执着于在黑白色彩、美丑善恶构造的强烈冲击感。
他执着于…….
这就是岩井,这就是我的感觉,对于青春,对于生命,对于流逝和奔走的你我。
以此献给沙漏中的颗颗和时钟的秒秒。
已记不得是什么时候喜欢上了村上,也记不得是在什么时候又在哪里看到了朝华出版社出的《嗨,村上春树》,喜欢这本书外观的设计及纸张的使用,设计清新不落俗套,纸张色彩均衡又有质感。更重要的是我正在一步一步地走近,走进我人生中一个注定的驿站。
在那里,我认识了岩井,慢慢喜欢上他那种对青春欲罢不能的执着和对自我深层的剖析……
&《有关莉莉周的一切》
通过这部电影,我第一次接触岩井俊二。
岩井称这部电影的完成为“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2000年4月1日,青年导演岩井俊二开通了一个以电影片名命名的网站www.Lilychou-chou.com。在网站的BBS上,岩井俊二给出了《有关莉莉周的一切》的大概故事剧情和结局,普通读者可以免费登陆这个网址,在BBS上将富于自己特色的文字嵌入已大概完成的剧本中,以促成这个《有关莉莉周的一切》的最后生成。
异常干净的天空下,金色的鹅黄阳光中,忧郁的白衣少年站在绿色的一望无际的麦田;
低沉的轻缓的钢琴声,德彪西、莉莉周的以太随着琴键构筑;
火红色的云彩镶嵌在晚霞中,如梦一般的虚幻而真实的葬礼;
键盘击打着屏幕,快速闪动的黑色的画面和DV机中晃动的令人心痛的镜头……
就这样,一个残酷的青春故事被这样唯美地诠释了。中间的插叙构成了本片的主体部分,整个故事叙述得很缓慢,冲突、矛盾都消融在了背景音乐中,而打字声又无时不在冲击着你的内心,引领你走进那段迷惘、无助的青春,自己感受、自己回味。
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曾经我们追逐那假想的现实,失望、执着、逃避,一段青涩的回忆。当青春如流水一样逝去,一切都不在了,我们不再是我们,这个世界也不再是这个世界.
&《爱的捆绑》
四十七分钟十七秒,一间房子,一对夫妇,一个关于爱的故事。
“牢牢地缚吧。”目光呆滞的萌实在片尾如是说的,丈夫则是无奈是一种无助的疯狂。一个很简单的故事,导演并没有表现出明确的立场,整部影片你似乎感觉不到导演的存在,没有人刻意地要告诉你一些什么,没有人试图灌输给你什么思想,仅一个故事而已,一个故事而已。
一切好像都从那个牙套开始,还有那两只乌龟和充斥整个画面的绳索。
爱的疾病,爱的极致。我们总试图依赖一些东西,总想要留住一些东西,也许是因为没有安全感,也许是因为太爱,可爱是自由的,从开始到结束一直都是。爱需要空间才能生存,她依赖于足够的呼吸,我们缚不住爱人,到头来终将缚住自己,不得已而寻求另类的解脱。当然,自由并不是放任或者遗忘,爱也需要回应和赞许,于细微处见真爱。
&《烟花》——《飞上天的焰火,是从下往上看,还是从侧面看?》
93年的一部杰作,后又经剪辑公映获得柏林国际电影节新闻读者评委奖。
一群孩子围绕着一个看似幼稚的问题,一个孩子因意外而错过的一段酸涩的初恋,尘封在记忆的一段往事就这样被唤醒。
这是岩井很少一部不悲观的电影,只是呈献给我们那种淡淡的天真和似烟花一样浪漫的童年。还记得一群孩子放肆地喊出自己心仪女孩的名字,还记得两个人在泳池里嬉戏。童年就是这样,有些许遗憾却也永定格在记忆里,恰恰我们也感受了那种缺憾的美。演员都是一些孩子,我无心评价他们的演技,也无意夸大赞赏他们,我相信那是他们自己的故事,他们不是在演绎,而是在经历。
为童年喝彩,为那份纯洁、那份无邪的悸动和那份永恒的留恋。
&《梦旅人》&《四月物语》
很不幸,我所下载的两部影片是没有字幕的,在网上费劲搜索也没找到想要的资源,这两部影片对我而言是真空的。
很庆幸,我没有看这两部影片,以至于岩井于我而言是不完整的也是完整的。没有穷尽就留下了无限的可能。
《Picnic》——岩井的早期作品,94年。看过一些相关的影评,脑子里还是没有什么整体的概念。依稀想起汽车碾过铺满玫瑰的道路的那一瞬和她的笑,一部令人绝望的电影,有人称之为病态。可我想任何东西都必须有自己把握。
《April story》——描述少女纯真的情怀,值得一提的是这部电影与《有关莉莉周的一切》在同一时期创作,相互之间有点关联.
&《燕尾蝶》
“天堂存在,但没有谁曾到达那里。人死后,灵魂升向天空,一旦灵魂到达云朵,就会变成雨,所以没有谁见过天堂。”
这是飞鸿的一段台词,希望、幻想就这样在一个人的脑海里沉浮。
燕尾蝶,如梦一般绝美的名字。岩井是喜欢这种美丑、善恶之间的冲击的,甚至有些偏执。很难想象两个女孩刺青的初衷,一个为了一种自我存在的承认,为了在这个纷扰的世界求得一种归属。另一个或许是怀念吧,饱满的阳光下如雪一样光滑的肌肤,一只蝴蝶飞出。燕尾蝶是极其稀有的,也许他们并没有见过,也许他们知道所纹的不过是普通的蝴蝶,可谁又在乎,谁又在意。
发生在钱镇关于钱镇人的故事,为了钱来到这个地方,因为钱而引发的故事,终也在钱升起的火焰中结束。我们到这个世上到底是为了什么,我们能得到什么,又能留下些什么。两个半小时我坐在电脑前看着这部电影,却有更长时间站在镜子前问着自己。
值得一提的是本片的女主角——卓娜chara,也是《梦旅人》的女主角,有兴趣的人可以看一下她的相关资料。
&《花与爱丽丝》
有人评价岩井:他很善于刻画人物内心某一种很隐晦的力量,这种力量不能呐喊,不能哭泣,也不能歇斯底里,却总是隐忍,无声而厚重到窒息。
也许这是对的,但却不适合这部电影。原本以为日本人是不懂幽默的,可我错了。
很美的名字,沿袭了岩井一贯的风格,谁会想到这是两个女孩的名字,如梦一般的名字,如梦一般的女孩。我笑着看完了电影,没有忧伤、没有满腹感慨,脑海里尽是阳光和芭蕾舞。很喜欢苍井优,不论是《关于莉莉周的一切》里的津田还是《虹之女神》里的佐藤加奈,还是这部电影中的爱丽丝,单纯、善良、可爱。
音乐很舒缓有点调皮,犹如这部电影一样。讲了很多东西,懵懂的初恋、家庭的亲情等等,爱丽丝两次说“我爱你”,或许这就是电影的主题吧。因爱而欺骗,因欺骗而爱。爱情这种东西,我们总是无从把握的,所以她才成为一个永恒的话题。
故事仿佛发生在我们的记忆里,我们冲动、彷徨又坚定,我们渴望、争取又拒绝,我们不懂爱情,我们更不懂我们。像烟花一样,瞬时的灿烂足以照彻整个记忆的星空。
&《情书》
“你好吗?”
“我很好。”
也许你不知道岩井,但你极有可能知道这部电影《Love letter》,被公推为岩井的代表作。这部影片演员有中山美穗,丰川悦司,柏原崇,酒井美纪等,堪称豪华。在日本内外引起很大反响,1995年获得《电影旬报》读者选出的最佳影片奖,第20届报知电影奖最佳导演奖,第17届横滨电影节最佳影片奖、导演奖。用两个字来评价吧,经典。
我看了三次,虽然刚看时就猜出了差不多情节,但还是是很喜欢看那些层层的铺垫和渲染。洁白的雪花为这部电影定下了基调,一切都如同影片中出现的那本书《追忆似水的年华》。
流年*过去*未来
每个人好像都有过一次那样的心动,毫无原因的为了一个人。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不会有太多的期望和等待,在微微一笑和轻轻一瞥中获得无限慰藉。做一些你知道对方不知道的事情,独自陶醉在自我构筑的伟大和幸福中。
这时候你才是真真无欲无求的,单纯的。做梦时总会想起那双大眼睛,喜欢一切和(她)他有关的东西,很盲目,却也很坚决。喜欢看着(她)他傻笑,感觉他就像个孩子,喜欢(她)他那种傻傻的样子;喜欢去捉弄(她)他,笑着看着(她)他对自己生气的样子。
将一切都深埋在心底,将这唯一的一次心动小心地搁在回忆的抽屉,上锁。
过去的过去着过去了
我们选择性地筛选着过去,也就选择了不同的生活方式,将灵魂留在过去还是从过去带走洗涤过的灵魂,我们在思考。
&《式日》
在古日本语当中,举行仪式的那天被称为“式日”。
这部影片并非岩井之作,是由于《EVA》的大热成功而在年轻人中被疯狂崇拜的庵野秀明导演的。岩井是本部影片的男主角,女主角则是由原著作的作者藤谷文子出演。这是两个人的故事,两个寂寞的人相遇,不断挣扎、最终救赎的故事。
依旧是铁轨、空荡的房子、干净的天空、刺眼的红色和奇异的服装,延续着日本电影的精髓。很意识流,略带些神经质,但这才是我们真正的生活。偶然的事件或许会影响我们很长时间,我们该怎样面对已过去的过去和将来的将来,要逃避吗?拒绝明天,拒绝他人甚至自己,但一切终将面对,我们彷徨、怅惘、无助的灵魂需要自己救赎。
&《虹之女神》
一直以为幸福就在远方,后来才发现,那些
唱过的歌
流过的泪
爱过的人
所谓的曾经,就是幸福。
往往失去了,我们才懂得珍惜。屋里泛潮的湿气在储存日趋发酵的回忆,我整箱倾倒出与你相关而颜色橙黄的过去,那些青春如酒的美丽芬芳满地。如斯的青春,如斯的年华,失去一切相关的记忆。你是否还记得初中的他或者她,在一起曾经的点滴,只留下此时淡淡的思念和遗憾。
岩井在这部电影中担任了制片一职,导演则是执导《来自极乐世界的信》获得了不错评价的熊泽尚人。一个感人的故事,相信我们都能理解为什么葵会将自己爱的人推向别人;能理解为什么会有那一个咬破嘴唇的长吻;能理解为什么葵会歇斯底里地哭泣、喊叫;能理解《The end of the world》中葵似乎有些偏执的爱情观。
我们都能理解——彩虹、纸戒指、易拉罐,和我们游走在灰色地带的感情。
一场大雨洗涤了空气,只是没有拧干,残留的雨珠附着在细小的灰尘颗粒上在万有引力定律的牵引下向地表聚集,落在地表的水中消失的无影无踪。天空被擦拭干净,还镶嵌了一条七彩虹,与地表的积水呼应,天空映着地表,地表倒映着天空、彩虹和我们。
我们每个人身边总会有过这样的人,你们分享着属于恋人间的小秘密,你们在彼此面前脱下厚厚的伪装,活的真实而自由,而你们却不是恋人。有人称为蓝颜知己,或者不一样的朋友,可我们仿佛都无法把握那种微妙,无法安全地在那片灰色地带游走。注定了的要有一个结果,命运仅要求一个结果并不在乎好或者坏。
有经常想我们之间的关系,始终相信每两人之间都有一种only的感觉,只是有些会在我们心里很久很久。有后悔当初的懦弱让幸福从手中溜走,有遗憾那再也回不去的过去,可是时间一直在经过。葵对智也说你的话可能伴我一生,是呀,那时的你,那时你说过的你也许早已忘记的一句话可能会伴我一生,人生轨迹就这样折曲了,因为你的存在。
我们很渺小,渺小到被别人的某些举动某些话左右,渺小到不知不觉中用某些举动某些话左右别人。
彩虹过后,一切都晚了,只留下祭奠、怀念和内疚。
希望我们不会内疚。
&《鬼汤》、《无名地带》
还没有找到资源。
&关于岩井电影的几点看法
放假也有半个多月了,每晚重看岩井的一部影片然后写点自己的感悟,还算蛮有意思的,累并充实着。大概欣赏了他近十部的相关影片,而且大都看了两遍以上,感触颇深。
岩井是一个执着的人。他的电影也执着着他的风格。
他执着于认真地思考生活,执着于对人性的剖析、对爱情的体验和对青春的缅怀。他的电影不同于黑泽明的那种深刻,他总会从有一个很狭小的切入点进入,或死亡,或价值,或金钱,然后用一个故事去诠释。喜欢日本人的这种细腻的性格,很欣赏岩井的这种强烈的个性,他固执地思索着人生的意义——我们为什么来到这里?我们的价值是什么?我们又将走向哪里?之所以生,因何而去,此间种种,萦绕人心。
青春、爱情,永远是岩井电影的主题。无论是暗恋、倾慕、暧昧、热恋还是有些病态的依赖之恋,他平静地描述着相关的故事。我无法猜想岩井是否都一一经历过,如果没有我不明白这些故事为何能如此感人。我觉得他是在讲自己的故事,可能有些是在梦中发生的吧,但无疑都发生在那个青涩的季节,发生在一个懵懂少年或犹豫青年的心中。相信他应该也是个怀旧的人吧,但又有谁不是呢。在今天怀念昨天的日子,怀念昨天发生的事,已记不得谁对谁错了,也记不得是为了什么,难道发生了还不够吗?逝去的一切模糊了痛苦的记忆,只留下美好。
也许他所呈现的青春期是令人窒息的,那不过是掺杂的一些思考罢了,我想他所想表达仅是那段日子而已。
他执着于以第三人称来表述,执着于客观地、理性地看待事物,执着于做一个现实主义者。我不太明白他为什么始终处在中立的立场上,他不是在讲道理而是在讲故事,他不打算告诉我们该怎么去做而只是说在发生什么。这种理性有时令人很难以接受,些许的冷酷和无情,如《燕》和《有》中,灵魂在陨落,风在悲泣,而他在旁观。我们不忍,我们同情,我们愤怒,我们思考。也许正是在这种冲击中我们体会到他想传达给我们的东西。
一个现实主义者,相信很多人是反对的,《有》、《梦》好像就是反证,大家也一致赞同日本电影大都是充满灵异的。可说鬼的是否就一定相信鬼呢?他们的以太,他们的理想国到底是对现实的暂时逃避还是对未来的无限憧憬呢?对现实的不满是基于关注现实的,我不认为日本人是愿意做一个理想主义者的,他们时刻不在放出悲观的论调、给自己压力,然后努力奋斗。留意的人会发现在日剧或电影中是永远也找不到那种韩式的幽默的,甚至是普通的幽默。呆板、枯燥,两个形容词还是适合大部分日本电影。我没有民族的偏见,不想说好与坏,两个民族的性格就好像是两个人的性格,每个人所选择的生活态度不同罢了,我们需要的只是尊重和被尊重。
他执着于某些特定的事物,如市原隼人、苍井优、卓娜等演员,如铁轨、天空、地铁、阳光等景物,如死亡、葬礼、爱情等事件,如斑斓的色彩。他执着于唯美的一切,然后偏执地用唯美表现一切。
他执着于极端,执着于矛盾,执着于在黑白色彩、美丑善恶构造的强烈冲击感。
他执着于…….
这就是岩井,这就是我的感觉,对于青春,对于生命,对于流逝和奔走的你我。
以此献给沙漏中的颗颗和时钟的秒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