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夏时节各种LOW
看看日记,时间飞快。像水一样流走了,仿佛什么也没有发生过。
冬被还没收起,天气骤热起来,夏天忽地到了。从三月到现在,一茬一茬的花接连着开。今年算是真正开了眼,以前不曾注意到马路边就有那么多花,白玉兰,红玉兰,杜鹃花,山茶花,还有那些我叫不上名字的。昨天路边又看到一种细碎的玫红小花,白天里打开花瓣吸吮天光,太阳落山时分就合上花瓣只剩一条红线,不由得又赞叹了一番大自然的神奇。奇怪的是,为什么以前都不曾见到?肯定不是新栽的。真不知道以前每天浑浑噩噩地都在想些什么。
天气突然转热,身体和精神都不能适应。疲惫和低落,是再合适不过的形容。打瞌睡,刷豆瓣,没来由想些琐事。回想以前总是在盼着未来,憧憬着未知,以为会有什么好事发生。冬天盼着春天,春天盼着夏天,小学盼来中学,中学盼来大学,终于读大学了又盼着快点工作。后来辗转知道了一点八字,于是盼着三十岁转运。做剩女那几年,眼巴巴盼着找个靠谱的结婚。现在,三十岁了,结婚了,却渐渐就没有了盼头。
也许我们只是习惯了努力成为有理想有目标有为有趣的四有青年,其实做一个四无青年也未尝那么糟糕。只是这个社会终究不会给一无所有的人留一个位置,而为了安置这具躯壳我还是要假惺惺地涂抹一番再虚虚实实地粉墨登场,自娱plus互娱,把各种LOW咽回肚子里,或抛向外太空。也许我更应该为自己感到庆幸,为那些我已经拥有的,未曾拥有的,已经失去的,未曾失去的。
上周爸妈回家了,同一天他去出差了。前一天得知张伯的病又扩散了。我的心情跟着落入了低谷。临走前一天,妈妈柔声说着,一个人在家挺好的,看看喜欢的书,弹弹喜欢的曲子,没有人吵你,难得享受下清静。我当然知道她的言下之意是怕我为一下子人去楼空了而暗自伤心。她坚持不让我去送,我还是坚持去了,路上买了一个大大的红豆面包让他们路上吃。妈妈很开心,并且好心情一直延续到第二天早晨。她下了车打电话给我,声音里传来红豆的香甜,丝毫没有长途奔波的劳累。我想这真是一个神奇的面包啊。
心情起伏就像天气变化,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黄梅天运气好的话也能见到一点太阳,情绪差的时候也会有一些温暖的小插曲。周六看了《黑镜》,心情简直坏透了,各种无力感。我的坏心情也是不温不火的,循序渐进的。我还从来没有经历过传说中的那些过山车般的情绪变化,没有什么从狂喜到大悲的戏剧情节。又或者只是我自己不以为然罢了。如果别人以为我活在地狱,而我自己还不以为然,甚至自得其乐,那地狱并不是真的地狱。但往往是相反,自己以为身在地狱,而别人却都无动于衷,除了自怨自艾还要责怪与人。另外,萨特说他人即地狱,也许主要是说他人的存在给自我设下某些限制,从而丧失了自由,他人即是被异化了的自我。喜欢荒原感的小盆友一定知道那种目无旁人的自由感。他人即地狱这句话透露着一些存在主义的调调,更多可看成一种修辞。我不认为这句话本身是多么透彻的哲理。
中午的时候看了时寒冰给他女儿解读莫泊桑的《项链》(http://blog.ifeng.com/article/17397515.html),他所说的悲悯之心蛮合我的胃口。重读项链,再次认识到自己小时候是多么虚荣的一个人,也许不比玛蒂尔德逊色多少。曾经的虚荣也许可以作为上进的动力一种,如果是这样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如今的我一步一步滑向了虚无的深坑。我也可以辩解说,那个时候也只是一个被他人,被社会异化了的自我,一个迷失了真相的灵魂。然而仅仅似是而非的意识到这一点并不能改变什么。所谓的正见是如此的难以捉摸,“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见犹离见,见不能及”,这意味着不同程度的迷茫还要无限期地持续下去。
恰巧又看了一篇日记(http://www.douban.com/note/213340447/),两篇文章的交汇指向了一段往事。大学时有一个男朋友,曾经问我如果我来续写《项链》,会怎么写?我说希望玛蒂尔德拿回十万法郎,或者至少三万四千法郎,用更平和的心态安详一份宽裕宁静的生活。他哼哼一笑,说我显然没有抓住文章主旨。他的续写将会设下另外一个圈套,让玛蒂尔德在根深蒂固的虚荣的诱惑下再欠下一屁股债,并在滚雪球般的债务中不得翻身。也许我应该好好庆幸一番,自然底数默默发挥了它的作用。显然说故人坏话是不厚道的。话说回来,也许感到庆幸的应该是他。
最近我还有一个困惑,便是情绪与感情的关系。如果在一起的时候欢欣雀跃,则难免分离的时候黯然伤神。如果能独自享受安静惬意的时光,不是也可以说不在意别离?只要有一点盼着团聚,不是难免觉得自己形单影只?如果说已经透彻了解爱和聚散离合无关,那何必当在一起的时间欢欣雀跃?如果说最好的办法是转移注意力,那不是等于承认了感情引起情绪起伏的不可避免。南怀瑾说女人情重,那不就是说正是这些情绪造就了一个世俗意义上的可爱女人。如果一方面能对分离的情绪控制地游刃有余,一方面又能继续保持相聚时的欢心雀跃,似乎变成了一个自娱自乐的游戏,而到头来感情又变成了和对象无关的一种情绪。。。
生离尚且如此,何况死别?伤心是天经地义的,不伤心似乎不够爱,悲痛欲绝才能显出至亲至孝。我也很怕那种痛,凭空想想就已经很可怕。送爸妈或爸妈送我,以前从来没有红过眼圈,这回是头一遭。想想年复一年,团聚的时间竟是少得可怜。如果说等待一种即将到来的幸福也会让人感到幸福,那么当感觉到时间流逝而预想到必然分离的结局,也不能不让人提前感受到悲伤。也许类似地,我也可以把人生当作一场大Party,既然它已经开始了,就更应该为这场盛大聚会欢欣鼓舞,而不去想结束以后的事情。然而除了身边几个人再热闹似乎都与我无关,我看到身边有人退场了,看到他们的亲人经过什么样的挣扎。我想有一天我也要变成一个孤儿,除非爸妈能活到彭祖一样的年纪,但是这样就要轮到他们悲伤了,除非我也活到彭祖一样的年纪。我总还忘不了自己是一个人,一切玩具和游戏都显得可有可无。只是我的感情,人的感情,我不知道要怎样来对待它。
说来说去,各种Low的光临只是因为High被拒之门外了。在这个泛娱乐时代,足以证明我是多么的食古不化。
冬被还没收起,天气骤热起来,夏天忽地到了。从三月到现在,一茬一茬的花接连着开。今年算是真正开了眼,以前不曾注意到马路边就有那么多花,白玉兰,红玉兰,杜鹃花,山茶花,还有那些我叫不上名字的。昨天路边又看到一种细碎的玫红小花,白天里打开花瓣吸吮天光,太阳落山时分就合上花瓣只剩一条红线,不由得又赞叹了一番大自然的神奇。奇怪的是,为什么以前都不曾见到?肯定不是新栽的。真不知道以前每天浑浑噩噩地都在想些什么。
天气突然转热,身体和精神都不能适应。疲惫和低落,是再合适不过的形容。打瞌睡,刷豆瓣,没来由想些琐事。回想以前总是在盼着未来,憧憬着未知,以为会有什么好事发生。冬天盼着春天,春天盼着夏天,小学盼来中学,中学盼来大学,终于读大学了又盼着快点工作。后来辗转知道了一点八字,于是盼着三十岁转运。做剩女那几年,眼巴巴盼着找个靠谱的结婚。现在,三十岁了,结婚了,却渐渐就没有了盼头。
也许我们只是习惯了努力成为有理想有目标有为有趣的四有青年,其实做一个四无青年也未尝那么糟糕。只是这个社会终究不会给一无所有的人留一个位置,而为了安置这具躯壳我还是要假惺惺地涂抹一番再虚虚实实地粉墨登场,自娱plus互娱,把各种LOW咽回肚子里,或抛向外太空。也许我更应该为自己感到庆幸,为那些我已经拥有的,未曾拥有的,已经失去的,未曾失去的。
上周爸妈回家了,同一天他去出差了。前一天得知张伯的病又扩散了。我的心情跟着落入了低谷。临走前一天,妈妈柔声说着,一个人在家挺好的,看看喜欢的书,弹弹喜欢的曲子,没有人吵你,难得享受下清静。我当然知道她的言下之意是怕我为一下子人去楼空了而暗自伤心。她坚持不让我去送,我还是坚持去了,路上买了一个大大的红豆面包让他们路上吃。妈妈很开心,并且好心情一直延续到第二天早晨。她下了车打电话给我,声音里传来红豆的香甜,丝毫没有长途奔波的劳累。我想这真是一个神奇的面包啊。
心情起伏就像天气变化,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黄梅天运气好的话也能见到一点太阳,情绪差的时候也会有一些温暖的小插曲。周六看了《黑镜》,心情简直坏透了,各种无力感。我的坏心情也是不温不火的,循序渐进的。我还从来没有经历过传说中的那些过山车般的情绪变化,没有什么从狂喜到大悲的戏剧情节。又或者只是我自己不以为然罢了。如果别人以为我活在地狱,而我自己还不以为然,甚至自得其乐,那地狱并不是真的地狱。但往往是相反,自己以为身在地狱,而别人却都无动于衷,除了自怨自艾还要责怪与人。另外,萨特说他人即地狱,也许主要是说他人的存在给自我设下某些限制,从而丧失了自由,他人即是被异化了的自我。喜欢荒原感的小盆友一定知道那种目无旁人的自由感。他人即地狱这句话透露着一些存在主义的调调,更多可看成一种修辞。我不认为这句话本身是多么透彻的哲理。
中午的时候看了时寒冰给他女儿解读莫泊桑的《项链》(http://blog.ifeng.com/article/17397515.html),他所说的悲悯之心蛮合我的胃口。重读项链,再次认识到自己小时候是多么虚荣的一个人,也许不比玛蒂尔德逊色多少。曾经的虚荣也许可以作为上进的动力一种,如果是这样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如今的我一步一步滑向了虚无的深坑。我也可以辩解说,那个时候也只是一个被他人,被社会异化了的自我,一个迷失了真相的灵魂。然而仅仅似是而非的意识到这一点并不能改变什么。所谓的正见是如此的难以捉摸,“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见犹离见,见不能及”,这意味着不同程度的迷茫还要无限期地持续下去。
恰巧又看了一篇日记(http://www.douban.com/note/213340447/),两篇文章的交汇指向了一段往事。大学时有一个男朋友,曾经问我如果我来续写《项链》,会怎么写?我说希望玛蒂尔德拿回十万法郎,或者至少三万四千法郎,用更平和的心态安详一份宽裕宁静的生活。他哼哼一笑,说我显然没有抓住文章主旨。他的续写将会设下另外一个圈套,让玛蒂尔德在根深蒂固的虚荣的诱惑下再欠下一屁股债,并在滚雪球般的债务中不得翻身。也许我应该好好庆幸一番,自然底数默默发挥了它的作用。显然说故人坏话是不厚道的。话说回来,也许感到庆幸的应该是他。
最近我还有一个困惑,便是情绪与感情的关系。如果在一起的时候欢欣雀跃,则难免分离的时候黯然伤神。如果能独自享受安静惬意的时光,不是也可以说不在意别离?只要有一点盼着团聚,不是难免觉得自己形单影只?如果说已经透彻了解爱和聚散离合无关,那何必当在一起的时间欢欣雀跃?如果说最好的办法是转移注意力,那不是等于承认了感情引起情绪起伏的不可避免。南怀瑾说女人情重,那不就是说正是这些情绪造就了一个世俗意义上的可爱女人。如果一方面能对分离的情绪控制地游刃有余,一方面又能继续保持相聚时的欢心雀跃,似乎变成了一个自娱自乐的游戏,而到头来感情又变成了和对象无关的一种情绪。。。
生离尚且如此,何况死别?伤心是天经地义的,不伤心似乎不够爱,悲痛欲绝才能显出至亲至孝。我也很怕那种痛,凭空想想就已经很可怕。送爸妈或爸妈送我,以前从来没有红过眼圈,这回是头一遭。想想年复一年,团聚的时间竟是少得可怜。如果说等待一种即将到来的幸福也会让人感到幸福,那么当感觉到时间流逝而预想到必然分离的结局,也不能不让人提前感受到悲伤。也许类似地,我也可以把人生当作一场大Party,既然它已经开始了,就更应该为这场盛大聚会欢欣鼓舞,而不去想结束以后的事情。然而除了身边几个人再热闹似乎都与我无关,我看到身边有人退场了,看到他们的亲人经过什么样的挣扎。我想有一天我也要变成一个孤儿,除非爸妈能活到彭祖一样的年纪,但是这样就要轮到他们悲伤了,除非我也活到彭祖一样的年纪。我总还忘不了自己是一个人,一切玩具和游戏都显得可有可无。只是我的感情,人的感情,我不知道要怎样来对待它。
说来说去,各种Low的光临只是因为High被拒之门外了。在这个泛娱乐时代,足以证明我是多么的食古不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