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特例独行的猪》——王小波
初读王小波是在初中,从一本杂文集《沉默的大多数》开始,而后一发不可收拾。当时读来,觉得更多的是喜欢那种黑色幽默的笔风和一种混沌却依然乐观的态度,在繁重的课业之余,可以让枯燥的生活多几分乐趣。到了大学,重新翻阅起他的作品时,却读出了一种不一样的沉重,尤其是这篇短小精悍的杂文——《一只特立独行的猪》,让我感触颇深。
《一直特立独行的猪》描述的是知青王二在插队过程中喂猪的一个小插曲,篇幅很短,但回味悠长。开篇作者就介绍了故事的时代背景——文化大革命期间。而那个时代的特征,作者用了简单的两个字就精辟的勾勒出来——设置——“我倒见过很多想要设置别人生活的人,还有对被设置的生活安之若素的人”。文章中的猪兄正是反抗这种设置的一个典型,特立独行,而倍受作者推崇,也曾因此几次三番遭领导“绞杀”。猪的世界影射着人的世界,有什么样的人的世界,就会产生什么样的猪的世界:“对生活做种种设置是人特有的品性。不光是设置动物,也设置自己。”所以,王小波用那头猪影射自己,在嘲讽中来表达自己的人生追求:无视生活的设置,我要做一个特立独行的人!
不禁佩服这只猪,作为人类的我们,很多时候其实比不上这只猪。这只猪敢于冲破“设置”,潇洒地过着快活的生活。然而我们,却常常生活在别人抑或是自己的安排之下,束缚着自己,没有勇气挣脱种种“设置”。王小波说,人也好,动物也罢,都很难改变自己的命运。
“设置”这个概念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由来已久,这种设置曾经造就了两汉盛唐的光辉文明,但自明清以后,这种设置渐渐演变成一种禁锢,尤其到了清代大兴的文字狱,世人决口不提政治,学术界万马齐喑。
小说以一种极细小的视角透视和反思了那个时代的留下的烙印,文革时期,人人被冠以角色,无论你是或不是,当别人说你是坏分子,不是也是,你无从辩解,因为无人愿意听你辩解,你只能选择承受,甚至选择逃离的权利也被剥夺,除非,死。正如文章中提及的牛和猪,一个用来干活,一个用来长肉,设置好的角色,你只需要接受即可。若想跳出这设置,就只能如“猪兄”那般,面对百十号手拿长棍、火枪的人而能从容逃脱。文革十年,是人性极为扭曲的十年,倘若看过张国荣的《霸王别姬》,定会窥见那个时代人性中的种种弱点。而作者本身为那个时代所创作的作品带有的感情色彩,正是传统中国人深入骨髓的自嘲和幽默,这种自嘲与幽默是一种人性长期压抑而成的生存艺术,且将继续存在。
王小波的这篇文章极度弘扬的是一种人性的解放和自由,纵观他的作品,总洋溢着一种洒脱,这种洒脱是其自由奔放的思想与残酷现实的猛烈冲击。仿佛在告诉每一位读者,你可以生活得困苦窘迫,但谁也无法阻止你思想的狂放与不羁。经历过颠覆性的十年文革,他是不幸的,却又是庆幸的,因为他没有被那个时代的浪潮湮没,而是像“猪兄”一样冲破了藩篱,寻到了一种别样的自由,这种自由源自其多年国外教育的经历。
反观国内的教育,几十年如一日的墨守陈规,已经让中国学子们深陷禁锢的泥潭,难以自拔。前几天刚刚过去的高考,又听到了学生跳楼的报道,每年如是,已经不再是新闻,听来却依然震撼。所谓的教育改革,改了十几年,最后近千万学子的前途仍需归于一纸考卷。而这决定千万家庭未来的试卷,竟连考题内容,每年几乎都一样,围绕“考试”这根指挥棒批量生产出来的学生,能指望其有自由的思想么?我也不能免俗,自问不能做到如斯洒脱不羁,惊世骇俗。
现在谈及教育就是要考试,而考试就意味着需要培训,至于教育的内容与意义,越来越被边缘化、狭隘化。这就导致了整个教育的改革始终还是沿着考试的思路去改,改革的思路不对,无论怎么改,最后还是要回归僵化的道路上。因为所谓教育,不仅仅是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甚至研究生博士的在校教育,更应该是一个大国民教育的广义概念,而大国民的教育,如果沿用狭隘的学校教育,最后只能是失败的,或是畸形的。它需要一种更立体的,内容更广泛的全面教育系统,如家庭教育、社区教育、单位教育,还应该包括各种类型的成人教育,公益性的素质和道德教育等等,与之配合的是媒体及政策的疏导。这种大国民教育是多元化的,多元化的结果不再是单纯的考试,而是个人的发展。
大国民教育较学校教育而言,需要更多的资源和支持,但当前国家尚无能力实现这样一个大的教育系统。当局想出的办法是通过扩招,来实现泛国民教育,即让新生代的人群普遍接受高等教育,从而实现新生国民素质的快速提高,原本这是个极具想象力的提案,既解决了大国民教育的燃眉之急,又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因经济结构不合理而带来的毕业生就业困境。但相应配套却未能做好,导致扩招10余年即出现严重的应届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制度和资源上的欠缺。
制度上还是延续了传统的官僚体质,即由财政部统一调度资源给教育部,然后教育部根据不同省市自治区的情况分配资源,这就带来了一个很大的问题,各地教育发展缺乏严重的自主性,因为所有“口粮”都在教育部这个大管家手里,如果不按照教育部的指令开展工作,教育资源就很难申请下来,而各地方的高校的学者老师们,如果不按照统一的教学任务去完成,则课题经费及科研经费就不复存在,对于那些亟待解决的,甚至是有先天资源优势的项目,也只能让道于教育任务。
资源的高度集中必然带来监管的高度困难,监管的不善又必然导致腐败,原本就不丰富的教育资源再被腐败侵蚀掉一部分,下拨到各大院校里,根本就是杯水车薪。另外一些名校原本资源就相对丰富,再叫上教育部的“宠爱”,造成了资源分配的严重不平衡,也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教育的公平性。
个人以为,如果想真正实现《一只特立独行的猪》里,作者所畅想人性的自由,还是应该先从教育入手,大国民教育实现了,真正的思想自由才会实现,否则高考体制就是再怎么改,最后还是向着一种僵化的思维去发展。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大国民教育,教育的内容是关键,如何才能有效培植创新自由的土壤,是教育内容的核心,也是摆在当局及学者们面前的重点。
《一直特立独行的猪》描述的是知青王二在插队过程中喂猪的一个小插曲,篇幅很短,但回味悠长。开篇作者就介绍了故事的时代背景——文化大革命期间。而那个时代的特征,作者用了简单的两个字就精辟的勾勒出来——设置——“我倒见过很多想要设置别人生活的人,还有对被设置的生活安之若素的人”。文章中的猪兄正是反抗这种设置的一个典型,特立独行,而倍受作者推崇,也曾因此几次三番遭领导“绞杀”。猪的世界影射着人的世界,有什么样的人的世界,就会产生什么样的猪的世界:“对生活做种种设置是人特有的品性。不光是设置动物,也设置自己。”所以,王小波用那头猪影射自己,在嘲讽中来表达自己的人生追求:无视生活的设置,我要做一个特立独行的人!
不禁佩服这只猪,作为人类的我们,很多时候其实比不上这只猪。这只猪敢于冲破“设置”,潇洒地过着快活的生活。然而我们,却常常生活在别人抑或是自己的安排之下,束缚着自己,没有勇气挣脱种种“设置”。王小波说,人也好,动物也罢,都很难改变自己的命运。
“设置”这个概念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由来已久,这种设置曾经造就了两汉盛唐的光辉文明,但自明清以后,这种设置渐渐演变成一种禁锢,尤其到了清代大兴的文字狱,世人决口不提政治,学术界万马齐喑。
小说以一种极细小的视角透视和反思了那个时代的留下的烙印,文革时期,人人被冠以角色,无论你是或不是,当别人说你是坏分子,不是也是,你无从辩解,因为无人愿意听你辩解,你只能选择承受,甚至选择逃离的权利也被剥夺,除非,死。正如文章中提及的牛和猪,一个用来干活,一个用来长肉,设置好的角色,你只需要接受即可。若想跳出这设置,就只能如“猪兄”那般,面对百十号手拿长棍、火枪的人而能从容逃脱。文革十年,是人性极为扭曲的十年,倘若看过张国荣的《霸王别姬》,定会窥见那个时代人性中的种种弱点。而作者本身为那个时代所创作的作品带有的感情色彩,正是传统中国人深入骨髓的自嘲和幽默,这种自嘲与幽默是一种人性长期压抑而成的生存艺术,且将继续存在。
王小波的这篇文章极度弘扬的是一种人性的解放和自由,纵观他的作品,总洋溢着一种洒脱,这种洒脱是其自由奔放的思想与残酷现实的猛烈冲击。仿佛在告诉每一位读者,你可以生活得困苦窘迫,但谁也无法阻止你思想的狂放与不羁。经历过颠覆性的十年文革,他是不幸的,却又是庆幸的,因为他没有被那个时代的浪潮湮没,而是像“猪兄”一样冲破了藩篱,寻到了一种别样的自由,这种自由源自其多年国外教育的经历。
反观国内的教育,几十年如一日的墨守陈规,已经让中国学子们深陷禁锢的泥潭,难以自拔。前几天刚刚过去的高考,又听到了学生跳楼的报道,每年如是,已经不再是新闻,听来却依然震撼。所谓的教育改革,改了十几年,最后近千万学子的前途仍需归于一纸考卷。而这决定千万家庭未来的试卷,竟连考题内容,每年几乎都一样,围绕“考试”这根指挥棒批量生产出来的学生,能指望其有自由的思想么?我也不能免俗,自问不能做到如斯洒脱不羁,惊世骇俗。
现在谈及教育就是要考试,而考试就意味着需要培训,至于教育的内容与意义,越来越被边缘化、狭隘化。这就导致了整个教育的改革始终还是沿着考试的思路去改,改革的思路不对,无论怎么改,最后还是要回归僵化的道路上。因为所谓教育,不仅仅是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甚至研究生博士的在校教育,更应该是一个大国民教育的广义概念,而大国民的教育,如果沿用狭隘的学校教育,最后只能是失败的,或是畸形的。它需要一种更立体的,内容更广泛的全面教育系统,如家庭教育、社区教育、单位教育,还应该包括各种类型的成人教育,公益性的素质和道德教育等等,与之配合的是媒体及政策的疏导。这种大国民教育是多元化的,多元化的结果不再是单纯的考试,而是个人的发展。
大国民教育较学校教育而言,需要更多的资源和支持,但当前国家尚无能力实现这样一个大的教育系统。当局想出的办法是通过扩招,来实现泛国民教育,即让新生代的人群普遍接受高等教育,从而实现新生国民素质的快速提高,原本这是个极具想象力的提案,既解决了大国民教育的燃眉之急,又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因经济结构不合理而带来的毕业生就业困境。但相应配套却未能做好,导致扩招10余年即出现严重的应届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制度和资源上的欠缺。
制度上还是延续了传统的官僚体质,即由财政部统一调度资源给教育部,然后教育部根据不同省市自治区的情况分配资源,这就带来了一个很大的问题,各地教育发展缺乏严重的自主性,因为所有“口粮”都在教育部这个大管家手里,如果不按照教育部的指令开展工作,教育资源就很难申请下来,而各地方的高校的学者老师们,如果不按照统一的教学任务去完成,则课题经费及科研经费就不复存在,对于那些亟待解决的,甚至是有先天资源优势的项目,也只能让道于教育任务。
资源的高度集中必然带来监管的高度困难,监管的不善又必然导致腐败,原本就不丰富的教育资源再被腐败侵蚀掉一部分,下拨到各大院校里,根本就是杯水车薪。另外一些名校原本资源就相对丰富,再叫上教育部的“宠爱”,造成了资源分配的严重不平衡,也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教育的公平性。
个人以为,如果想真正实现《一只特立独行的猪》里,作者所畅想人性的自由,还是应该先从教育入手,大国民教育实现了,真正的思想自由才会实现,否则高考体制就是再怎么改,最后还是向着一种僵化的思维去发展。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大国民教育,教育的内容是关键,如何才能有效培植创新自由的土壤,是教育内容的核心,也是摆在当局及学者们面前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