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F.Th.∙凡∙德尔∙海登的小说《托尼奥》(Tonio)获2012年利伯瑞斯文学奖(Libris Literature Prize=Libris Literatuur Prijs)
据荷兰《人民报》2012年12月11日报道, A.F.Th.凡•德尔•海登 ( A.F.Th. van der Heijden)获得了2013年P.C.霍夫特奖(P.C. Hooftprijs)。这项最重要荷兰语文学奖的评委今天公布了这个消息。该终身成就奖(或称个人全部作品奖)每年颁发一次,每年在散文,杂文和诗歌三类之间交替,奖金为6万欧元。
‘A.F.Th.凡•德尔•海登的几近30部作品实为一部作品,’P.C.霍夫特奖评委如此评价。‘从一部产生出另一部,有时需要新书才得以解读前一本书。‘按评委的话说,其写作风格是无节制且文辞华丽,毫无限制,有时几近超脱其上下文。'
凡•德尔•海登今年连获四个奖项,在过往也曾多次获多项大奖,但直至今年他才终于获得了两项全部作品大奖——2012年1月其全部作品首先获康斯坦丁∙惠更斯奖(Constantijn Huygensprijs);春天其自传性小说《托尼奥》获利伯瑞斯2012年小说奖;秋天又获荷兰铁路公众奖。
P.C.霍夫特奖设立于1947年,该年是诗人兼史书家彼特•柯内里孙•霍夫特Pieter Corneliszoon Hooft (1581-1647)诞辰三百周年。
2012年12月12日,正当凡•德尔•海登为报刊撰稿写今年屡次获奖的感想文章时,他又闻听到自己获得了2012年荷兰电视广播语文教师奖杯(NTR Docententrofee 2012)。该奖通过征询600名中学语文教师而得出评选结果。 此次凡•德尔•海登的《托尼奥》以29个选票赢得了第一。
《托尼奥》
令人心碎地再现了悲惨事故并对为人父母的脆弱本质进行了探求
这样说相当残忍,但毫无疑问:死亡让作家A.F.Th.•凡•德尔•海登的才能发挥到极致。他已创作了多部 “安魂曲”作品:为少年时代的心上人、一次事故中丧生的表弟、他的父亲、母亲和一位亲密的朋友。凡•德尔•海登已证明自己能够籍死亡带给逝者生命意义。但这些作品只是这本最新“安魂曲小说”《托尼奥》的前奏。
2010年5月23日,凡•德尔•海登年仅二十一岁的独生子在一次车祸中丧生。在这部新作里,他再现了事故发生的经过,起初是无意识地,后来是有意识地,用精练的语句戳到人心的痛处。但《托尼奥》的确是一部小说。不是因为凡•德尔•海登探究了导致儿子死亡的背运情境中最微末的细节,而是因为他把事件的发展推向其必然结局的那种锲而不舍。《托尼奥》的结构自然、直接,且常有重复、不明的简略和误导——因此相当于一个哀悼的蓝本。
A.F.Th.•凡•德尔•海登(生于1951年)是荷兰文坛上最重要的作家之一,著有大量广受好评、多次获奖的作品。两部系列作品形成了他的作品核心——半自传体小说和即将完成的《无牙的时间》,该作描绘了“生活的全方位”。凡•德尔•海登另著有《二重人》,内容有关当今的俄狄浦斯。
“他至今写过的最感人的作品,献给他的儿子,是对为人父母的脆弱本质的一次探求。”
——《哈勒姆日报》
A.F.Th.∙凡∙德尔∙海登荣获2012年利伯瑞斯文学奖(Libris Literature Prize=Libris Literatuur Prijs)。在2012年5月举行的颁奖仪式上,作家本人没有出席,由其忙碌的蜜蜂出版人代为领奖。自2010年丧失爱子后,凡∙德尔∙海登一直闭门不出。
《无牙的时间》(The Thoothless Time=De tandeloze tijd)来自“de tand des tijds ”的说法,字面上解作时间之齿令我们衰老。凡∙德尔·海登以“无牙的时间”为标题,指主人公希望时间没有牙齿,想让时间缓慢下来,这样便可以永远活在当下,永不变老。
荷兰当代名作家凡∙德尔·海登(A. F. Th. van der Heijden)的这本小说《危险的三角地带》(De gevarendriehoek, 1985,题解:小时候,主人公的母亲给他规定了一个三角地带,不让他跨越,三角地带之外即危险地带)属於一套七本的《无牙的时间》系列巨着中第二部,也是七本当中首先翻成德文的作品,此书甫推出,立刻引起瞩目。作者以充满怀旧丶感伤的激情,从二十世纪初写到二十世纪末,把市井小民的喜怒哀乐一一平面摊开,似乎想透过文字寻求时间巨轮下所消失的轨迹。撰写这套丛书是作者长久以来的心愿,他从1977年夏天便开始蕴酿,构思期长达二十余年,正如格拉斯的《我的世纪》,凡∙德尔·海登把荷兰的百年回顾写进这套小说,透过主角艾伯特,将个人自传编织在故事中,以文学见证历史。《危险的三角地带》时间背景发生在二十世纪下半部,故事从1950年四月三十日凌晨,艾伯特出生的一刻开始,历经童年丶学生时代整个成长过程,到三十六年後,男主角成为律师结束。艾伯特在火车丶街道丶运河交接,垃圾堆般脏乱的地方出生长大,冥冥中,这个三角地带,似乎注定他一生波折多揣的命运,艾伯特有一个酗酒丶专制丶无能的父亲,他从小在威淫下敢怒不敢言,痛苦万分,艾伯特无法忘记,当时厕所(茅坑)设在院子一角,每隔一段期间工人以马达和漏水的长管子穿过客厅抽取粪便,工人走後,这股消散不去的臭味成为一家人定期的梦魇。在贫穷丶嘈杂丶拥抱丶脏乱的环境下长大原属不幸,唯一的安慰是,他有两个好朋友,菲力士和休姆,三个男孩结成死党,一起渡过永难忘怀的快乐童年丶青春期。虽然如此,家庭问题仍是每天必须面对的巨大阴影,在许多无眠的夜里,艾伯特,一个敏锐善感的少年,起身振笔疾书,藉文字作为白天生活重担的救赎,例如父亲偶尔酒醒时,歇斯底里的忏悔;逐渐觉醒丶蠢蠢欲动的性意识;无处发泄的旺盛精力.......... 。有一回艾伯特甚至故意去喝个烂醉,他想体会酒后的世界,找出父亲沉迷酒精的理由,结果吐得胆汁都呕出来。故事沿着艾伯特周遭发展,除了主角本身经历,作者深刻描绘当时荷兰蓝领阶层生活写实,艾伯特生长的城市位於荷兰南部工业区,菲律浦工厂所在地,也是城里大半居民的衣食父母,男人白天在生产线上工作,晚上泡酒馆,喝得不省人事再回家,用便宜的酒精忘却贫穷空虚,调剂无味的生活,周末假日洗车丶打孩子丶骂老婆,子女眼见父亲的无能霸道,母亲的懦弱畏缩,他们以邻居孩子互相挑衅或虐待动物,作为发泄内心不平衡的管道。生活看似悲惨,作者以风趣丶幽默丶荒谬的手法,描述小市民的微渺丶无奈丶自卑丶膨胀和吹嘘,情节写实,小说高明之处是,作者能从平淡的生活中频频制造高潮迭起的惊奇,超越愤世嫉俗,嘲讽的背後充满深层怜悯,是一本相当出色的作品。
载《世界文学》2011年第四期荷兰文学专刊
莫福录音带(节译)
(荷兰)A·F·Th 范·德·海伊登,又译作:(凡∙德尔·海登)著;杨振同译
A·F·Th(范·德·海伊登),荷兰当代著名作家,于 1951年10月15日出生于荷兰的海尔德罗普市,早年在奈梅亨市学习心理学和哲学专业,后迁居阿姆斯特丹专事文学创作。他早期的两部作品以笔名帕特里齐奥·卡纳波尼出版,分别是短篇小说集《荷伦赫拉赫特运河里的小船》(1978,1979年获安东·瓦赫特奖)和长篇小说《旋转门》(1979)。上世纪八十年代,范·德·海伊登开始以本名发表作品。1986年他以长篇小说《危险的三角地带》获得费迪南德·博德维克·普利斯奖。他的部分作品已经翻译成德语、俄语、芬兰语、瑞典语、西班牙语及保加利亚语出版。至今尚未有英译本出版。
范·德·海伊登的书迷们喜欢称他为“A·F·Th”,使他名声大噪的是他写的多卷本长篇家世小说《无牙的时间》,主人公阿尔贝特·埃格伯茨的经历其实就是他本人的经历,因此有强烈的自传色彩。这部家世小说描述了七、八十年代他在家乡海尔德罗普的青少年时期,在奈梅亨的求学时期以及后来在阿姆斯特丹的生活。这部作品出版后,他被誉为“他那一代人的代言人”和“编年史之王”。
在沉寂七年之后,他于2003年开始创作另一部新的多卷本家世系列小说《分裂的人类》(Split Human=Homo Duplex,又译作《二重人》),根据本书前面列出的书名,该系列小说将写九卷,《莫福录音带》被称为“第零卷”。
尽管这一系列作品连在一起还是典型的范·德·海伊登的风格,但他的新家世小说有着根本的不同。他赋予了主人公十分明显的神话特征。在《分裂的人类》系列小说中,他将重新创作当代俄狄浦斯的神话,不是跟在索福克勒斯的悲剧后面亦步亦趋,而是用神话因素创作出一个焕发光彩的新故事。
海伊登当代版的俄狄浦斯的名字叫蒂博尔特·萨廷克,他母亲在一个禁止行车的星期天飙车时出了一次离奇的车祸,生下了他。蒂博尔特不久就对自己的特异功能很有把握了,于是就寻求变形之术。他相信,他能用他的死训练别人,但要做到这一点,他自己就必须先变成别人。
蒂博尔特/莫福的故事通过两篇互相交织的叙述构成。一篇叙述里面有一个人物,他的身份可以认为是阿波罗太阳神。这个人物后来给自己取了个代号名字,叫“QX-Q-8”,讲述他在莫福死后,如何在阿姆斯特丹一家出版社地下室的档案堆里找到一箱录音磁带。这些磁带由于潮湿和灰尘已经变坏,在一家实验室把它们恢复得完好如初;以便他能够听莫福讲述他那惊人的变形的口头记录:一个作为他人的生活。
在另一个故事里,蒂博尔特·萨廷克本人以沙哑、尖利的声音讲话。他坐在汽车的方向盘后面,把这些自说自话用一台口授式录音机录到磁带上。他被高速行驶的汽车所激动,就无拘无束地对这个时代、这个星球的状况、世界范围内组织的罢工以及对他自己的生活进行富有哲理的阐述。蒂博尔特以“莫福”(他更好的自身)的身份不断地进行着撼人心魄的内心独语,录到一盒又一盒磁带上。
这一段段壮怀激烈的长篇演说使我们想起了詹姆斯·乔伊斯的《尤利西斯》。萨廷克——注意到这种关联——讲的是一种“意识流”。海伊登让这种尖叫在爆炸般的语言里回荡,有着令人难以置信的想象力和巨大的个人风格的力量,使您眩晕之余,迫不及待地期盼着后面几卷书的问世。
据报道,本书2003年出版后,已经售出六万册,好评如潮。有评家称:“海伊登把这些恣肆汪洋的哲学理论魔幻般地变成了如此活泼有趣的散文体,颤动着生机,在这方面,没有一个荷兰语作家能够和海伊登相媲美。”
本文根据2010年获得国际IMPAC都柏林文学奖翻译奖的澳大利亚翻译家兼作家大卫·科尔默的英译片段转译。
译者
QX-Q-8
莫福录音带
现在,既然牵涉到的各方人等都已经死了(只有莫福的女儿约伦特还活着),我终于可以把这个故事完完整整地披露出来了。为了自娱,也为了逗我的同僚们一乐,他们当中谁都没有放弃自己的姓名拥有权。
莫福是六个月前死的,正好快到了他五十岁的生日。从那时起,约伦特就和康斯坦丁·惠更斯学院的两个雇员一道,一直忙着编纂她父亲那部不可能完成的杰作《上帝的诗篇》的节选本。他们早已宣布,这本书明年秋天问世,将由德·斯皮赫尔出版社出版,德·斯皮赫尔出版社是胡克·凯泽尔斯赫拉赫特-斯皮尔赫尔斯特拉特出版公司的一个分社。这件事报纸都报道了,甚至都弄到电视新闻节目上去了。看到胡克出版社历经一次次合并,一次次重组,文盲的人数激增,居然幸存下来了,我很是感慨,尽管这么多年来,他们没有了莫福的祖父奥莱·托尼伊那免费的劝告,不得不硬撑了下来。他们甚至连办公室都没有搬动,还在凯泽尔斯赫拉赫特大街和斯皮尔赫尔斯特拉特大街拐角的那座旧楼里面。他们现在好像是在一家甚至更大的出版社的管辖之下:艾特赫费里延·内德兰&弗兰德伦BV出版公司,这家公司不久就要归入欧洲出版家有限公司了。我在报纸上看到,德·斯皮赫尔出版社书单那“高度鲜明的特色”将不会受到损害。太好了,这就意味着,莫福的《上帝的诗篇》将会到达读者手里,读者们也将能够第一次读到一本人类不可能写出来的书,而且还要证明这一点,并保留着那种不可能性的种种痕迹。奇迹是永远不会停止的。
更早一些时候,莫福二十三岁的时候,他忙于弄一本差不多一样是不可能写出来的书。他计划以他在1997年夏天录制的许多盒录音磁带为蓝本,写一本书。这些磁带大都是他一边开车一边录制的。他以固定的时间,每隔一段时间就送几盒磁带到胡克出版社,供他们写录音记录稿。当然了,这本书从来没有问世,我对这本书一点点兴趣都没有,我感兴趣的是那些录音磁带。那些磁带里所包含的信息对完成我的故事可是至关重要的。我的同僚们真够厚颜无耻的,不管是跟人类的悲剧有关的什么事情,他们都要刨根问底儿,并且对漏掉的任何细节或联系都蔑视地嗤之以鼻。我私下里管那些磁带叫莫福录音带,我得把那些磁带弄到手。不管付出多大的代价。
在以往的几个世纪里,我在人类面前装扮过各色人等,呈现过许多种角色,但是这里面还没有过文学理论教授这个角色呢。我往胡克出版公司打电话,要找德·斯皮赫尔出版社的社长讲话。他们把我的电话转给了一个编辑。
“您好。我是德·斯皮赫尔出版社的希蒂·普莱特·戴莉。”
一个老太太乐呵呵的声音。
“早上好。我是从阿姆斯特丹大学打的电话,是致力于您的好朋友莫福的知识产权遗产研究的一个研究小组的代表。我们在急切地等待着《上帝的诗篇》一书的出版……”
“您是不是想同时看看校样?还没有弄好呢。”
“不,我打电话不是为了这件事。我……我们听说,莫福在他的青年时代就已经在胡克出版公司有一本书准备出版了……”
“您说的没错儿,叫《献给霓虹灯的正午》。可是那本书跟那些磁带一样,也没有出版。您最近刚刚跟我谈到过那些磁带的事儿。”
“没有,至少……”
“您是克尼佩尔斯先生,那位记者,对不对?”
“不对,我是那个教授。那个……知识产权遗产研究小组的负责人,是谁的知识产权遗产我已经说明过了……。现在,我们想知道,那些录音磁带是不是还保存在你们出版社的档案室里。”
“是这样的,教授,……呣……上个星期有一位男士打电话了,他自我介绍说是马特·克尼佩尔斯,深度报道记者。我看过他的文章。他提醒我说,他曾经在胡克出过两本书。是上个世纪后半叶的事。他拉起那一层老关系,就提出了和您一样的要求。要求听一听蒂博尔特·萨廷克的录音磁带。”
“他有没有同时告诉您为什么?”
“他想就那些磁带写一篇文章,在《上帝的诗篇》出版的同时发表。这种事情,出版社是不会拒绝的。”
“这么说,那些材料已经交给他了?”
“还没有呢。我答应我一有时间就一头扎到那堆档案里去找找。我甚至都不敢肯定那些东西还在不在这儿了。几年以前,萨廷克的女儿……我是说,莫福的女儿……也提出了这样的要求。”
“那么现在呢,如果我斗胆问一问的话?”
“我们昨天找到了。我还得给克尼佩尔斯打电话啊。”
“普莱特·戴莉女士,作为学术界的一分子,我恳求您,请不要把那些材料交给他。我对克尼佩尔斯先生的作品还算是熟悉的。那彻头彻尾就是耸人听闻。他的文章会在人类利益这方面给您提供一些宣传,也就如此而已。而我要提供的东西要牢靠得多。我和我的学生一道,想考虑在多大程度上可以把《献给霓虹灯的正午》从口语文本进行重新建构。以后,我还想把这个研究项目进行扩展,把《上帝的诗篇》也包括进来。我们的目标是一个以书的形式进行的关键的研究项目。”
“那就太棒了,教授。”
“然而,您的合作就是必不可少的,普莱特·戴莉女士。”
“当然,我可以把这本书复印了……”
“有关任何发现我们都要独享,这一点将是至关重要的。”
“这一点我可以保证,但反过来我会表示感谢……我们连一份马上就要遵守的、对双方都有约束力的协议都没有啊。”
“您将会是第一个见到这本书的人。出版不出版完全由您定。”
“那么,很好。我们就让克尼佩尔斯先生相信,那些东西已经找不到了。只要教授您……”
“我将告诫我的学生对这件事要三缄其口。不管是谁走漏了风声,那就不仅仅是要从这个研究小组里剔除出去。我们还要把他从这所大学里开除了。我们在四楼见面,这样……”
“我就仰仗您了。”
“告诉我什么时间过来就行了。”
“今天下午四点钟——这个时间方便吗?”
“我会去那儿的。但是我首先需要申请您的学术诚信声明。登记员那里有表格。”
那个该死的克尼佩尔斯,他挡我的道都挡了五十多年了,差一点又毁掉了我的计划。“深度报道记者”。而且还是一个老掉牙的家伙。他现在一定都快八十岁了吧。是那些个“手指头总是痒痒”的人物当中的一个。他这一次已经输定了。
希提·普莱特·戴莉二十岁刚出头还是个年轻姑娘的时候就开始在胡克出版公司工作了,而今她大约有六十岁,然而在她的血脉里至少还有十个春秋的青春活力。接待员一叫她,她就来到前台和我见面。她一脸的惊奇,我就知道我这模样看上去不像一个文学教授。白发苍苍,蓝黑色的眼睛,涂着鲜红的指甲油——她伸出一只手来。
“我能不能问一问,我有幸和哪位见面呢?恐怕我在电话里注意力不够集中。”
我略微欠了欠身子,向她展示出我最具人性的微笑。
“这问题是……我无法适当地作自我介绍。我已经把我的名字卖掉了。”
她刚开始不知道如何作出反应,我点点头予以鼓励。
“噢,是啊,当然了,”她说着,脸上的表情放松了,“我理解这一牌价。”
“谢谢您。”
“我带您下楼到档案室去。并不是说那东西还在那里……在我办公室呢。不过我想让您亲眼看看那些个地下室,以及磁带在那里保存了近三十年的条件。这样您思想上会有一点儿准备。”
“非常乐意。”
我们沿着一个螺旋楼梯下去到一个地下室里,里面有许多房间,房间和房间由拱形的廊道连接起来。那些地下室太过低矮,没办法直起身站着。在堆得满满当当的泥地地板上,放着一些木制隔间,有的地方已经烂掉了,发出一种咀嚼甘草根的味道。屋里散发出霉味和腐烂的气味。靠着粗糙的砖墙,放着些金属层架,里面塞满了变了形的文件夹和软绵绵的,要塌下去的纸箱子。有几盏脏兮兮的霓虹灯发出一种病蔫蔫的光。
“我们那个供货员就是在这儿找到那些磁带的。”
有一个纸板箱,三十年前里面放了五领复印纸。她把纸箱侧了侧,我好能往里面看看。老鼠屎哗啦啦从箱底流了过去,多得能装满一个巧克力糖屑的盒子。
“您能看到,也能感受得到这下面有多么的潮湿了。您打过电话以后,今天上午我们的一个员工用一些旧设备试了试。那些磁带转不动。他打开其中的一盒。磁带本身受了潮,都肿胀起来,粘到一块儿了。我们一点儿都没办法让它动一动。”
“我知道一个实验室,女士,专门搞录音带和录像带的。他们在那里能创造出奇迹来。什么东西他们都能玩得转。”
“我还是害怕最坏的情况。别人曾指出,几年前他们就在这堵墙的另一面用风钻打洞。移开旧地基。很显然那样的震动,这么脆弱的磁带上留下来任何声音, 准保都会给毁掉的。”
“我们看看吧。”可怜的莫福啊。他人都死了,连个声音都没有留下来。
“我带您上楼去我的办公室。”那个编辑在关掉楼梯顶端的灯之前,最后一次转过身,看了看她那个出版公司的地下室。“我要强行通过一个决议,把这下面来一次大的改造。”
她的办公桌上放着堆积如山的微型磁带。每一盒磁带都装在各自的塑料袋子里。一定会把莫福吓得目瞪口呆的。黑色的盒子上贴着标签,标签上注明标号和录制日期:No. 17a/b 9.VII.97 No; 151a 1.IX.97; No 151b 2.IX.97。
“看在上帝的份上,有多少盒呀?”
“一百七十九盒。缺第九十六盒。有的磁带每面三十分钟,但有的磁带每面也有六十分钟的。照我同事的说法,那些磁带是最容易弄坏的。因为这种磁带这么薄。”
“我向上帝希望,这些磁带能够恢复。否则的话,我的损失就太大了。我的学生非把我给埋了不可。要是这个坏消息也不能给他们带来好处的话。”
“假如我们不得不接受失去他的声音这一事实的话,我们还有这个……”
希提·普莱特·戴莉从窗台上拎起一摞几乎有八英寸厚的纸,放到我面前的桌子上。最上面那张纸上用圆珠笔写着:《献给霓虹灯的正午》的录音稿,磁带1至179盒,T·萨廷克录制(1973—2023),缺第96盒。
“除了这些磁带以外,我们还发现了一整套该录音稿的电脑打印件。由于受潮,盖着蜘蛛网,都粘到一起了……我可以告诉您,教授,它看上去就像是一块旧的渔网状的长统袜。老鼠啮咬了纸张,但那只是外面。纸边里头都还是整整齐齐,完好无损的。可是,拿那一堆软乎乎的湿纸,该怎么办呢?”
“没有刻成光碟吗?”
“我们看了。但一无所获。教授,我们这儿就像是一座坟墓。我们的人员流动也频繁。我曾派一个女孩子拿一个头发吹风机工作,我们一页一页地把那一摞纸揭开了。字迹已经退色了,但还可以辨认。然后,我们就额外加深黑色度,把每一页都复印了下来。教授,您这儿都有了……一整套莫福的作品。”
“普莱特·戴莉女士,您是不是别再让我感到意外啊?”
我开始翻阅那一摞纸,这儿看一个片断,那儿看一个片断。
“……有很多活着的时间,但同时几乎没有能供我们自由支配的活着的时间,这是一个谜。我有时候想:写六十本或七十本装在兜里的日记本,人的一生就完了。过上五十个暑假,就了结了……”
真是令人哀伤啊,事情真的有那么简单吗?那些岁月中的一年,用完一本办公室的日记本或者撕完一本日历就完了,那一大片隐藏着的墓穴:平行发展……一个星期又一个星期转瞬即逝,一月又一月,度日如年,那些日子堆积起来,就像是整整一个学期……一年的光景不是一条直线,而是一个迷宫,那就是我们要不知廉耻地开发的东西。适用于十二个月的东西,对一个人整整一生也有效。一座迷宫般的花园,如果我们侍弄得好的话,可以放出永恒的光芒。”
QX-Q-8
献给霓虹灯的正午
每一盒录音带的录音稿末尾都写着两个编辑当中一个人的名字。要么是吕克雷斯·范·赞藤·于特,要么是希提·普莱特·戴莉。
“我可以看得出来,您那时候是积极地投入了进去。”
“您说得一点儿都没错。到了最后,我太投入了,那玩意儿几乎要了我的命。”
“这一点我可以想象得到。一连几个星期都和某个人的声音生活在一起……脱离了肉体……”
“那个声音要说的话更加难以接受。关于他母亲的那可怕的细节。所有那些污言秽语……有时候真的害苦我了,上午九点钟坐下来,要把其中一篇壮怀激烈的长篇演讲打出来。我们用一个插进盒式录音机里的档板工作。您打开录音机,试图以听写的速度打出那些句子。从来没有一遍就成的,因为他讲话通常是一泻千里,滔滔不绝啊。磁带放完了才把这句话讲完。倒带,再放一遍,检查录音稿在文字上是不是完美无缺。您的耳机里不停地响着那个声音,不,是在你脑袋的中央。一个孤独的声音,并不特地针对某一个人讲话,因此除了别人,一定就是在对您讲话。恳求。诅咒。间或还骂人。听这玩意儿都把我弄疯了。我经常想,看在基督的份儿上,这会成为一本什么样的书啊?可是出版社热心得不得了。他都已经做出一份样本来了。看……”
她从一个抽屉里抽出一本书,挨着那些录音稿放了下来。那些书页都卷曲了,潮湿的纸张散发出一股霉味。
蒂博尔特·萨廷克
献给霓虹灯的正午
书的标题用假希腊花体字打印。我打开书。在衬页上,一片湿漉漉的、带着锈斑颜色的斑点使我想起了什么东西——我搞不准是什么东西,但是这些斑点感觉熟悉得令人恐怖。在标题页,蒂博尔特·萨廷克的名字给划掉了,代之以手写的“莫福”二字。在《献给霓虹灯的正午》几个字下面是副标题《作为另一个人的生活指南》。定于1998年出版。我接着往后面翻阅。正文只有半页纸。
“我们从录音稿中或多或少算是随意选取了一个片断,用以做推广工作,”那个编辑说,“目的只是为了让那些录音稿卖得出去。这本样书您也可以拿去,只要您受得了那霉味儿。”
“哪怕我不得不从下水道里捞出来……那本书拿去推广了吗?”
“那是自然,”她从抽屉里拿出一张发黄了的目录递给我,“多亏了我们最好的销售代表,那些书店把那本书全都买了下来。这样一来,由于我们一而再、再而三地推迟出版,后来有不少人愤怒地打来了电话。”
“那本书为什么没有出版呢?从外表看,有足够的文稿。”
“在寄出了第一百七十九盒磁带之后,作者……或许我应该说,演讲者……消失了,消失得无影无踪。他已经签过了一份合同……兜里装走了一笔不小的预付稿酬……可是,一个作家就这么烟消云散了,我们能拿他的书稿怎么样呢?1997年最后那几个月,我们把这个话题重复了一遍又一遍,都烦死人了。要出版还是不要出版。最早的时候,萨廷克曾坚持,录音记录稿应该被视作是该书的素材。他想从头到尾把那些录音记录稿修订一遍。但是另一方面呢,在后来一个阶段,他有一次无意中向我透露,那口头文本,以及文字记录稿,会展示出他作为另一个人的生活……他的,他把那个叫什么来着,他的变形过程。他从蒂博尔特·萨廷克到莫福的转变过程。文本本身就会是变形的过程。不允许调整修改。”
“呃……你们敢把那样的文稿展示给别人不敢?”
“我把这一点看作我的职责。可是,找不到作者的踪迹一直是个问题。我们问了他的祖父……一个书商,他经常顺路过来喝上一杯咖啡……我们征求了他的意见。那可怜的人啊……那些年蒂博尔特一直跟他住在一起,您知道……他伤心得都麻木了。他叫我们去找他的父母亲。在那里我们也一无所获,只有痛苦。他们轻轻地弹了弹录音记录稿之后,也退了出来,不再过问这整个项目了。蒂博尔特的祖父,奥莱·托尼伊,同样是伤心过度,最后去世了。他对出版商来说是个灾星。可是他应该得到更好的报应。出版界又失去了一个人物。”
“萨廷克在失踪了差不多两年后,又露面了。不是在阿姆斯特丹,而是在新闻里。至少可以说,是非常惹人注目地露面了。我可以想象得到,在他服刑改造期间您应该让他安安静静的。可是后来,在他还在监狱里服刑的时候,……我们又重开了谈判。”
“呣,不……。”
“我要是言行不当,就直接告诉我好了。”
“这件事就是一个言行不当的故事,而且尤其是我所扮演的角色没有任何可以自豪的。”
“我并不是在强迫您透露这件事。”
“您没有,可是我想把这件事从心里一吐为快。正如我已经提到过的,无休无止地弄那些磁带的录音稿,都快把我搞疯了。那是……我现在可以坦诚地承认了……主要是因为蒂博尔特和莫福之间那不懈的斗争。是一个……在我看来,……是一个温文尔雅的青年才俊试图变成一个莽汉的斗争。我对蒂博尔特越来越感到同情,而对那个大嘴巴的莫福越来越反感了。听了几英里长的录音磁带之后,把他们两个截然分开就越来越困难了。这件事使我非常恼火。我工作量太大了。那时候是夏天。吕克雷斯在休假。没有一个人帮我。但是后来,在八月份一个美丽的日子里,他突然出现在了我的面前。蒂博尔特·萨廷克本人哪。我以前从来没有见过他。吕克雷斯见过,我没见过。而突然之间,那个声音获得了一个形体。从第一印象看,他就是我想我从那一段段独白里所了解的蒂博尔特的形象,根本不像是莫福。他是个对女性很有魅力的男人。我不得不把,照他的说法,是那些愤怒的疯话,打出来,他为我感到不好意思。‘我们能不能把这整个东西取消了算了?’他问。我当然表示反对。‘你整天都在弄我这些胡言乱语,’他说,‘所以,不用慌,也不用忙,再听我多瞎扯几句也不妨。要不我就要在人行道边上的一家冷饮店里给您买一杯冷饮了。这大热的天。”就这样,我们最后来到了普林森格拉赫特路上的扬·赫费尔酒吧。逃学的味道真是好极了。几杯冰冻啤酒下肚,他究竟还是抬起了头。可是那都只是话语。他长相还是蒂博尔特的长相。他有一种弱不禁风的文弱之气,使得我很想给他一份母爱。即便他在讲莫福的那些话的时候。我现在是满头银丝,实际上是白发苍苍了,但回到那个时候,我还是一头红色的头发呢。他恭维我……从来还没有一个人这样子恭维过我呢……一头红色的秀发配上深蓝色的眼睛。我……”
“你就爱上他了。”
“没有那么快。他比我小差不多十岁呢,可是我从那些磁带里知道,他那个年龄的女人不适合他。不,过了好几天我才意识到,我像犯了毒瘾一样,狼吞虎咽地听他的声音。而他……差不多隔三差五的就会回来。他把我从我的工作中拉走,去扬·赫费尔酒吧。我就磁带上更黑暗的段落探听他的口气。比如说,他说的‘死亡那惬意的颤抖’是什么意思?他的解释是平静的,放松的。根本不像磁带上讲话那样子抑扬顿挫。他常说,‘那双深蓝色的眼睛,配上眼睛周围那火红色的秀发,使我感到宁静而安详。’一个星期后,我着实害上了相思病。”
“呃……你们两个是不是都害上了相思病呢?”
“我从来都没有发现。我不断推迟着,没有表白。害怕被拒绝啊。他一般情况下都很殷勤周到,很有魅力,很会恭维人。可是有时候,莫福就会发起猛烈的攻击。‘我现在可是很接近了啊,’他常常说。‘接近什么了?’我问。‘接近完成变形了。’我怀疑他并不想迫使我接受莫福。或者反过来,我怀疑他并不想带着我去莫福那里。他的似水柔情并没有和他一直试图掌握的强悍相伴相随。而后来,突然之间,他就消失了。九月五号星期五,是我最后一次见到他。在他祖父的书店里举行的一个文学评论讨论之夜。蒂博尔特照例负责饮料。之后,我们在书店外面站着聊了很长时间。我尽最大的努力想把话题拉开,愚蠢地希望他能说点儿什么。最后一批客人刚一离开,我就提议到利尔去喝上一杯。那是附近的一个酒吧。可是不行,他那天晚上想早点睡觉。第二天他还有一些重要的事情要办,他需要精力充沛。我尽量随意地在他脸上吻了一下,向他道晚安,尽管吻错了地方,但是我的脸整整一夜都还在发烫,烫得像要烧出一个洞似的。那个星期六,我花了几个钟头的时间看电视上播戴安娜王妃的葬礼。我止不住痛哭流涕。要是那两个人之间的爱情没有给说破,那会怎么样……那么,戴安娜此刻就会在去那座岛屿上她的坟墓的路上,坟墓上撒满了鲜花,但就是没有得到爱情。我一定要和蒂博尔特说了。我再也不能拖延下去了。那天下午都快过去了,他的手机还是关机。整个周末我都在设法找到他。可是什么都找不到,根本就是什么都找不到。我从收音机里听到,星期六下午有人在赫莱哈特斯路的高架桥那地方给人杀害了。吓死人了,因为死者的身份还没有弄清楚。后来,死者的名字公布了。完全是另外一个人。星期一上午,蒂博尔特的祖父托尼伊顺路来到这里。他也是一筹莫展。他的孙子一连两个晚上都没回家,跟他连句话都没有。不,他没有回他父母那儿。他们也是一点信儿都没有。我开始听那个星期五的晚上蒂博尔特交给我的录音磁带。没有一开始就记录音稿。我在寻找线索。找到的倒是不少,可是没有一条能破了这个案子。我终于明白了他说“家庭医疗”是什么意思。我一般要定期停下磁带,这次是因为我肚子里翻江倒海一样地疼。那些磁带是在不到一个星期内录制的,从八月三十一日星期天到九月五日星期五。这比以前几个星期录制得都要多。在他失踪后的那个星期二,装着另外几盒磁带的包裹寄到了出版社,灌录时间是星期五深夜和星期六下午。包裹是从多德雷赫特邮寄出来的。最后一盒磁带,换句话说是第179盒,里面有一段给我个人的信。我在绝望之中坚持听他的声音,坚持了几个星期。最后我再也受不了了。吕克雷斯只好把工作做完。我则完全垮了下来。我在家……或者准确地说,是病卧在床好几个月。过新年的时候,我给出版社写信:我愿意回去工作,但只要是他们放弃出版《献给霓虹灯的正午》这本书。还写道,他们应该认识到,一部能把一个人的身心都催跨的作品,几乎不能给出版社的名声带来什么好处。”
“所以,这本书就从来没有问世过……”
“正是如此。”
“您没有对您的老板和同事们讲您对他们这位作者真实感情的实质?”
“那是很丢人的,我知道。我很高兴,也很欣慰,终于对某一个人讲出了事情的真相。我不知道您是怎么回事,但是不知道怎么的,您有一种办法能让人掏出肺腑之言。这很微妙啊。”
“您刚才讲到的那个酒吧……”
“利尔吗?”
“不,另外那一个,在普林森格拉赫特大街上的那个。”
“噢,叫扬·赫费尔酒吧。”
“它还在吗?”
“是的,是阿姆斯特丹仅存的为数不多的几家旧式酒吧之一。”
“我可以请您到那里喝上一杯吗?”
“可是,教授,像您这样一位年轻有为,才华出众的先生……和我这样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太太……”
“您依旧拥有那双深蓝色的眼睛呀。我如果能够透过酒杯朝那双眼睛里看去,将是无上的荣幸。”
“教授,求求您……哦,那好吧。不过,先让我把您的东西包装停当了。您知道,马特·克尼佩尔斯可是扬·赫费尔酒吧的另一个常客啊。”
她拿着一个用胶带封好了的包裹回来了,胶带上有出版社的社标:一个大写字母H,由四个随意飘飞的直角组成。希提·普莱特·戴莉递给我一张表格和一支钢笔。
“像我这样一个体面的女人是从来不和一个连名字都不知道的人去喝酒的。更不会和一个非常温文尔雅地把名字隐藏在一张牌价后面的人去。所幸的是我没必要坚持,因为您得在这张收据上签上名字。”
她一脸胜利的表情都聚集在脸颊上那一个温柔的小酒窝里了。我朝那张表格弯下腰,只要在上面签上名字就行了。那个时候,我曾经问过美国国家航空和宇宙航行局(NASA)的那个先生,如果已经不再允许我使用我的名字了,我应该如何在跟他们签订的那份合同上签名。“打个叉叉对我这种血统的人来说似乎是有点儿降低身份了吧。”
“那就请便吧,用你正常的名字签……最后一次了啊。合同只有在你签了名之后才会生效。”
“我不知道,乔治,”另一个大人物说。他也早已不在人世了。“如果永远都不再允许这位先生使用他的签名的话,我们也就不能够把他的签名和他在这份合同上的签名相比较了。”
“你说得对,吉姆。我建议你用一个月亮……一轮新月签名吧。”
我露出太阳的笑容,算作签名,他们就面无表情地接受了——一式四份。合同规定,禁止我使用我的名字,直到2065年。整整一个世纪,这个名字都不能提起。当然了,与此同时,我有时候需要在一个文件上写一个符号。在二十世纪末期,荷兰的人们很长一段时间都热衷于使用一种水利委员会的监控摄像机。我就盗用了那种摄像机的密码作为我的身份。
QX-Q-8
您要是写得潦草一些,加上几个曲里拐弯的笔画,您就能把那样的一个密码转换成一个有趣的亲笔签名了。我把表格交还给希提·普莱特·戴莉。她凝神看了看那个签名,然后戴上老花镜。
“我还是一头的雾水,教授。您是在取笑我啊。”▲
‘A.F.Th.凡•德尔•海登的几近30部作品实为一部作品,’P.C.霍夫特奖评委如此评价。‘从一部产生出另一部,有时需要新书才得以解读前一本书。‘按评委的话说,其写作风格是无节制且文辞华丽,毫无限制,有时几近超脱其上下文。'
凡•德尔•海登今年连获四个奖项,在过往也曾多次获多项大奖,但直至今年他才终于获得了两项全部作品大奖——2012年1月其全部作品首先获康斯坦丁∙惠更斯奖(Constantijn Huygensprijs);春天其自传性小说《托尼奥》获利伯瑞斯2012年小说奖;秋天又获荷兰铁路公众奖。
P.C.霍夫特奖设立于1947年,该年是诗人兼史书家彼特•柯内里孙•霍夫特Pieter Corneliszoon Hooft (1581-1647)诞辰三百周年。
2012年12月12日,正当凡•德尔•海登为报刊撰稿写今年屡次获奖的感想文章时,他又闻听到自己获得了2012年荷兰电视广播语文教师奖杯(NTR Docententrofee 2012)。该奖通过征询600名中学语文教师而得出评选结果。 此次凡•德尔•海登的《托尼奥》以29个选票赢得了第一。
![]() |
新作《托尼奥》 |
《托尼奥》
令人心碎地再现了悲惨事故并对为人父母的脆弱本质进行了探求
这样说相当残忍,但毫无疑问:死亡让作家A.F.Th.•凡•德尔•海登的才能发挥到极致。他已创作了多部 “安魂曲”作品:为少年时代的心上人、一次事故中丧生的表弟、他的父亲、母亲和一位亲密的朋友。凡•德尔•海登已证明自己能够籍死亡带给逝者生命意义。但这些作品只是这本最新“安魂曲小说”《托尼奥》的前奏。
2010年5月23日,凡•德尔•海登年仅二十一岁的独生子在一次车祸中丧生。在这部新作里,他再现了事故发生的经过,起初是无意识地,后来是有意识地,用精练的语句戳到人心的痛处。但《托尼奥》的确是一部小说。不是因为凡•德尔•海登探究了导致儿子死亡的背运情境中最微末的细节,而是因为他把事件的发展推向其必然结局的那种锲而不舍。《托尼奥》的结构自然、直接,且常有重复、不明的简略和误导——因此相当于一个哀悼的蓝本。
A.F.Th.•凡•德尔•海登(生于1951年)是荷兰文坛上最重要的作家之一,著有大量广受好评、多次获奖的作品。两部系列作品形成了他的作品核心——半自传体小说和即将完成的《无牙的时间》,该作描绘了“生活的全方位”。凡•德尔•海登另著有《二重人》,内容有关当今的俄狄浦斯。
“他至今写过的最感人的作品,献给他的儿子,是对为人父母的脆弱本质的一次探求。”
——《哈勒姆日报》
A.F.Th.∙凡∙德尔∙海登荣获2012年利伯瑞斯文学奖(Libris Literature Prize=Libris Literatuur Prijs)。在2012年5月举行的颁奖仪式上,作家本人没有出席,由其忙碌的蜜蜂出版人代为领奖。自2010年丧失爱子后,凡∙德尔∙海登一直闭门不出。
![]() |
凡∙德尔·海登 |
《无牙的时间》(The Thoothless Time=De tandeloze tijd)来自“de tand des tijds ”的说法,字面上解作时间之齿令我们衰老。凡∙德尔·海登以“无牙的时间”为标题,指主人公希望时间没有牙齿,想让时间缓慢下来,这样便可以永远活在当下,永不变老。
荷兰当代名作家凡∙德尔·海登(A. F. Th. van der Heijden)的这本小说《危险的三角地带》(De gevarendriehoek, 1985,题解:小时候,主人公的母亲给他规定了一个三角地带,不让他跨越,三角地带之外即危险地带)属於一套七本的《无牙的时间》系列巨着中第二部,也是七本当中首先翻成德文的作品,此书甫推出,立刻引起瞩目。作者以充满怀旧丶感伤的激情,从二十世纪初写到二十世纪末,把市井小民的喜怒哀乐一一平面摊开,似乎想透过文字寻求时间巨轮下所消失的轨迹。撰写这套丛书是作者长久以来的心愿,他从1977年夏天便开始蕴酿,构思期长达二十余年,正如格拉斯的《我的世纪》,凡∙德尔·海登把荷兰的百年回顾写进这套小说,透过主角艾伯特,将个人自传编织在故事中,以文学见证历史。《危险的三角地带》时间背景发生在二十世纪下半部,故事从1950年四月三十日凌晨,艾伯特出生的一刻开始,历经童年丶学生时代整个成长过程,到三十六年後,男主角成为律师结束。艾伯特在火车丶街道丶运河交接,垃圾堆般脏乱的地方出生长大,冥冥中,这个三角地带,似乎注定他一生波折多揣的命运,艾伯特有一个酗酒丶专制丶无能的父亲,他从小在威淫下敢怒不敢言,痛苦万分,艾伯特无法忘记,当时厕所(茅坑)设在院子一角,每隔一段期间工人以马达和漏水的长管子穿过客厅抽取粪便,工人走後,这股消散不去的臭味成为一家人定期的梦魇。在贫穷丶嘈杂丶拥抱丶脏乱的环境下长大原属不幸,唯一的安慰是,他有两个好朋友,菲力士和休姆,三个男孩结成死党,一起渡过永难忘怀的快乐童年丶青春期。虽然如此,家庭问题仍是每天必须面对的巨大阴影,在许多无眠的夜里,艾伯特,一个敏锐善感的少年,起身振笔疾书,藉文字作为白天生活重担的救赎,例如父亲偶尔酒醒时,歇斯底里的忏悔;逐渐觉醒丶蠢蠢欲动的性意识;无处发泄的旺盛精力.......... 。有一回艾伯特甚至故意去喝个烂醉,他想体会酒后的世界,找出父亲沉迷酒精的理由,结果吐得胆汁都呕出来。故事沿着艾伯特周遭发展,除了主角本身经历,作者深刻描绘当时荷兰蓝领阶层生活写实,艾伯特生长的城市位於荷兰南部工业区,菲律浦工厂所在地,也是城里大半居民的衣食父母,男人白天在生产线上工作,晚上泡酒馆,喝得不省人事再回家,用便宜的酒精忘却贫穷空虚,调剂无味的生活,周末假日洗车丶打孩子丶骂老婆,子女眼见父亲的无能霸道,母亲的懦弱畏缩,他们以邻居孩子互相挑衅或虐待动物,作为发泄内心不平衡的管道。生活看似悲惨,作者以风趣丶幽默丶荒谬的手法,描述小市民的微渺丶无奈丶自卑丶膨胀和吹嘘,情节写实,小说高明之处是,作者能从平淡的生活中频频制造高潮迭起的惊奇,超越愤世嫉俗,嘲讽的背後充满深层怜悯,是一本相当出色的作品。
![]() |
《莫福录音带》 |
载《世界文学》2011年第四期荷兰文学专刊
莫福录音带(节译)
(荷兰)A·F·Th 范·德·海伊登,又译作:(凡∙德尔·海登)著;杨振同译
A·F·Th(范·德·海伊登),荷兰当代著名作家,于 1951年10月15日出生于荷兰的海尔德罗普市,早年在奈梅亨市学习心理学和哲学专业,后迁居阿姆斯特丹专事文学创作。他早期的两部作品以笔名帕特里齐奥·卡纳波尼出版,分别是短篇小说集《荷伦赫拉赫特运河里的小船》(1978,1979年获安东·瓦赫特奖)和长篇小说《旋转门》(1979)。上世纪八十年代,范·德·海伊登开始以本名发表作品。1986年他以长篇小说《危险的三角地带》获得费迪南德·博德维克·普利斯奖。他的部分作品已经翻译成德语、俄语、芬兰语、瑞典语、西班牙语及保加利亚语出版。至今尚未有英译本出版。
范·德·海伊登的书迷们喜欢称他为“A·F·Th”,使他名声大噪的是他写的多卷本长篇家世小说《无牙的时间》,主人公阿尔贝特·埃格伯茨的经历其实就是他本人的经历,因此有强烈的自传色彩。这部家世小说描述了七、八十年代他在家乡海尔德罗普的青少年时期,在奈梅亨的求学时期以及后来在阿姆斯特丹的生活。这部作品出版后,他被誉为“他那一代人的代言人”和“编年史之王”。
在沉寂七年之后,他于2003年开始创作另一部新的多卷本家世系列小说《分裂的人类》(Split Human=Homo Duplex,又译作《二重人》),根据本书前面列出的书名,该系列小说将写九卷,《莫福录音带》被称为“第零卷”。
尽管这一系列作品连在一起还是典型的范·德·海伊登的风格,但他的新家世小说有着根本的不同。他赋予了主人公十分明显的神话特征。在《分裂的人类》系列小说中,他将重新创作当代俄狄浦斯的神话,不是跟在索福克勒斯的悲剧后面亦步亦趋,而是用神话因素创作出一个焕发光彩的新故事。
海伊登当代版的俄狄浦斯的名字叫蒂博尔特·萨廷克,他母亲在一个禁止行车的星期天飙车时出了一次离奇的车祸,生下了他。蒂博尔特不久就对自己的特异功能很有把握了,于是就寻求变形之术。他相信,他能用他的死训练别人,但要做到这一点,他自己就必须先变成别人。
蒂博尔特/莫福的故事通过两篇互相交织的叙述构成。一篇叙述里面有一个人物,他的身份可以认为是阿波罗太阳神。这个人物后来给自己取了个代号名字,叫“QX-Q-8”,讲述他在莫福死后,如何在阿姆斯特丹一家出版社地下室的档案堆里找到一箱录音磁带。这些磁带由于潮湿和灰尘已经变坏,在一家实验室把它们恢复得完好如初;以便他能够听莫福讲述他那惊人的变形的口头记录:一个作为他人的生活。
在另一个故事里,蒂博尔特·萨廷克本人以沙哑、尖利的声音讲话。他坐在汽车的方向盘后面,把这些自说自话用一台口授式录音机录到磁带上。他被高速行驶的汽车所激动,就无拘无束地对这个时代、这个星球的状况、世界范围内组织的罢工以及对他自己的生活进行富有哲理的阐述。蒂博尔特以“莫福”(他更好的自身)的身份不断地进行着撼人心魄的内心独语,录到一盒又一盒磁带上。
这一段段壮怀激烈的长篇演说使我们想起了詹姆斯·乔伊斯的《尤利西斯》。萨廷克——注意到这种关联——讲的是一种“意识流”。海伊登让这种尖叫在爆炸般的语言里回荡,有着令人难以置信的想象力和巨大的个人风格的力量,使您眩晕之余,迫不及待地期盼着后面几卷书的问世。
据报道,本书2003年出版后,已经售出六万册,好评如潮。有评家称:“海伊登把这些恣肆汪洋的哲学理论魔幻般地变成了如此活泼有趣的散文体,颤动着生机,在这方面,没有一个荷兰语作家能够和海伊登相媲美。”
本文根据2010年获得国际IMPAC都柏林文学奖翻译奖的澳大利亚翻译家兼作家大卫·科尔默的英译片段转译。
译者
QX-Q-8
莫福录音带
现在,既然牵涉到的各方人等都已经死了(只有莫福的女儿约伦特还活着),我终于可以把这个故事完完整整地披露出来了。为了自娱,也为了逗我的同僚们一乐,他们当中谁都没有放弃自己的姓名拥有权。
莫福是六个月前死的,正好快到了他五十岁的生日。从那时起,约伦特就和康斯坦丁·惠更斯学院的两个雇员一道,一直忙着编纂她父亲那部不可能完成的杰作《上帝的诗篇》的节选本。他们早已宣布,这本书明年秋天问世,将由德·斯皮赫尔出版社出版,德·斯皮赫尔出版社是胡克·凯泽尔斯赫拉赫特-斯皮尔赫尔斯特拉特出版公司的一个分社。这件事报纸都报道了,甚至都弄到电视新闻节目上去了。看到胡克出版社历经一次次合并,一次次重组,文盲的人数激增,居然幸存下来了,我很是感慨,尽管这么多年来,他们没有了莫福的祖父奥莱·托尼伊那免费的劝告,不得不硬撑了下来。他们甚至连办公室都没有搬动,还在凯泽尔斯赫拉赫特大街和斯皮尔赫尔斯特拉特大街拐角的那座旧楼里面。他们现在好像是在一家甚至更大的出版社的管辖之下:艾特赫费里延·内德兰&弗兰德伦BV出版公司,这家公司不久就要归入欧洲出版家有限公司了。我在报纸上看到,德·斯皮赫尔出版社书单那“高度鲜明的特色”将不会受到损害。太好了,这就意味着,莫福的《上帝的诗篇》将会到达读者手里,读者们也将能够第一次读到一本人类不可能写出来的书,而且还要证明这一点,并保留着那种不可能性的种种痕迹。奇迹是永远不会停止的。
更早一些时候,莫福二十三岁的时候,他忙于弄一本差不多一样是不可能写出来的书。他计划以他在1997年夏天录制的许多盒录音磁带为蓝本,写一本书。这些磁带大都是他一边开车一边录制的。他以固定的时间,每隔一段时间就送几盒磁带到胡克出版社,供他们写录音记录稿。当然了,这本书从来没有问世,我对这本书一点点兴趣都没有,我感兴趣的是那些录音磁带。那些磁带里所包含的信息对完成我的故事可是至关重要的。我的同僚们真够厚颜无耻的,不管是跟人类的悲剧有关的什么事情,他们都要刨根问底儿,并且对漏掉的任何细节或联系都蔑视地嗤之以鼻。我私下里管那些磁带叫莫福录音带,我得把那些磁带弄到手。不管付出多大的代价。
在以往的几个世纪里,我在人类面前装扮过各色人等,呈现过许多种角色,但是这里面还没有过文学理论教授这个角色呢。我往胡克出版公司打电话,要找德·斯皮赫尔出版社的社长讲话。他们把我的电话转给了一个编辑。
“您好。我是德·斯皮赫尔出版社的希蒂·普莱特·戴莉。”
一个老太太乐呵呵的声音。
“早上好。我是从阿姆斯特丹大学打的电话,是致力于您的好朋友莫福的知识产权遗产研究的一个研究小组的代表。我们在急切地等待着《上帝的诗篇》一书的出版……”
“您是不是想同时看看校样?还没有弄好呢。”
“不,我打电话不是为了这件事。我……我们听说,莫福在他的青年时代就已经在胡克出版公司有一本书准备出版了……”
“您说的没错儿,叫《献给霓虹灯的正午》。可是那本书跟那些磁带一样,也没有出版。您最近刚刚跟我谈到过那些磁带的事儿。”
“没有,至少……”
“您是克尼佩尔斯先生,那位记者,对不对?”
“不对,我是那个教授。那个……知识产权遗产研究小组的负责人,是谁的知识产权遗产我已经说明过了……。现在,我们想知道,那些录音磁带是不是还保存在你们出版社的档案室里。”
“是这样的,教授,……呣……上个星期有一位男士打电话了,他自我介绍说是马特·克尼佩尔斯,深度报道记者。我看过他的文章。他提醒我说,他曾经在胡克出过两本书。是上个世纪后半叶的事。他拉起那一层老关系,就提出了和您一样的要求。要求听一听蒂博尔特·萨廷克的录音磁带。”
“他有没有同时告诉您为什么?”
“他想就那些磁带写一篇文章,在《上帝的诗篇》出版的同时发表。这种事情,出版社是不会拒绝的。”
“这么说,那些材料已经交给他了?”
“还没有呢。我答应我一有时间就一头扎到那堆档案里去找找。我甚至都不敢肯定那些东西还在不在这儿了。几年以前,萨廷克的女儿……我是说,莫福的女儿……也提出了这样的要求。”
“那么现在呢,如果我斗胆问一问的话?”
“我们昨天找到了。我还得给克尼佩尔斯打电话啊。”
“普莱特·戴莉女士,作为学术界的一分子,我恳求您,请不要把那些材料交给他。我对克尼佩尔斯先生的作品还算是熟悉的。那彻头彻尾就是耸人听闻。他的文章会在人类利益这方面给您提供一些宣传,也就如此而已。而我要提供的东西要牢靠得多。我和我的学生一道,想考虑在多大程度上可以把《献给霓虹灯的正午》从口语文本进行重新建构。以后,我还想把这个研究项目进行扩展,把《上帝的诗篇》也包括进来。我们的目标是一个以书的形式进行的关键的研究项目。”
“那就太棒了,教授。”
“然而,您的合作就是必不可少的,普莱特·戴莉女士。”
“当然,我可以把这本书复印了……”
“有关任何发现我们都要独享,这一点将是至关重要的。”
“这一点我可以保证,但反过来我会表示感谢……我们连一份马上就要遵守的、对双方都有约束力的协议都没有啊。”
“您将会是第一个见到这本书的人。出版不出版完全由您定。”
“那么,很好。我们就让克尼佩尔斯先生相信,那些东西已经找不到了。只要教授您……”
“我将告诫我的学生对这件事要三缄其口。不管是谁走漏了风声,那就不仅仅是要从这个研究小组里剔除出去。我们还要把他从这所大学里开除了。我们在四楼见面,这样……”
“我就仰仗您了。”
“告诉我什么时间过来就行了。”
“今天下午四点钟——这个时间方便吗?”
“我会去那儿的。但是我首先需要申请您的学术诚信声明。登记员那里有表格。”
那个该死的克尼佩尔斯,他挡我的道都挡了五十多年了,差一点又毁掉了我的计划。“深度报道记者”。而且还是一个老掉牙的家伙。他现在一定都快八十岁了吧。是那些个“手指头总是痒痒”的人物当中的一个。他这一次已经输定了。
希提·普莱特·戴莉二十岁刚出头还是个年轻姑娘的时候就开始在胡克出版公司工作了,而今她大约有六十岁,然而在她的血脉里至少还有十个春秋的青春活力。接待员一叫她,她就来到前台和我见面。她一脸的惊奇,我就知道我这模样看上去不像一个文学教授。白发苍苍,蓝黑色的眼睛,涂着鲜红的指甲油——她伸出一只手来。
“我能不能问一问,我有幸和哪位见面呢?恐怕我在电话里注意力不够集中。”
我略微欠了欠身子,向她展示出我最具人性的微笑。
“这问题是……我无法适当地作自我介绍。我已经把我的名字卖掉了。”
她刚开始不知道如何作出反应,我点点头予以鼓励。
“噢,是啊,当然了,”她说着,脸上的表情放松了,“我理解这一牌价。”
“谢谢您。”
“我带您下楼到档案室去。并不是说那东西还在那里……在我办公室呢。不过我想让您亲眼看看那些个地下室,以及磁带在那里保存了近三十年的条件。这样您思想上会有一点儿准备。”
“非常乐意。”
我们沿着一个螺旋楼梯下去到一个地下室里,里面有许多房间,房间和房间由拱形的廊道连接起来。那些地下室太过低矮,没办法直起身站着。在堆得满满当当的泥地地板上,放着一些木制隔间,有的地方已经烂掉了,发出一种咀嚼甘草根的味道。屋里散发出霉味和腐烂的气味。靠着粗糙的砖墙,放着些金属层架,里面塞满了变了形的文件夹和软绵绵的,要塌下去的纸箱子。有几盏脏兮兮的霓虹灯发出一种病蔫蔫的光。
“我们那个供货员就是在这儿找到那些磁带的。”
有一个纸板箱,三十年前里面放了五领复印纸。她把纸箱侧了侧,我好能往里面看看。老鼠屎哗啦啦从箱底流了过去,多得能装满一个巧克力糖屑的盒子。
“您能看到,也能感受得到这下面有多么的潮湿了。您打过电话以后,今天上午我们的一个员工用一些旧设备试了试。那些磁带转不动。他打开其中的一盒。磁带本身受了潮,都肿胀起来,粘到一块儿了。我们一点儿都没办法让它动一动。”
“我知道一个实验室,女士,专门搞录音带和录像带的。他们在那里能创造出奇迹来。什么东西他们都能玩得转。”
“我还是害怕最坏的情况。别人曾指出,几年前他们就在这堵墙的另一面用风钻打洞。移开旧地基。很显然那样的震动,这么脆弱的磁带上留下来任何声音, 准保都会给毁掉的。”
“我们看看吧。”可怜的莫福啊。他人都死了,连个声音都没有留下来。
“我带您上楼去我的办公室。”那个编辑在关掉楼梯顶端的灯之前,最后一次转过身,看了看她那个出版公司的地下室。“我要强行通过一个决议,把这下面来一次大的改造。”
她的办公桌上放着堆积如山的微型磁带。每一盒磁带都装在各自的塑料袋子里。一定会把莫福吓得目瞪口呆的。黑色的盒子上贴着标签,标签上注明标号和录制日期:No. 17a/b 9.VII.97 No; 151a 1.IX.97; No 151b 2.IX.97。
“看在上帝的份上,有多少盒呀?”
“一百七十九盒。缺第九十六盒。有的磁带每面三十分钟,但有的磁带每面也有六十分钟的。照我同事的说法,那些磁带是最容易弄坏的。因为这种磁带这么薄。”
“我向上帝希望,这些磁带能够恢复。否则的话,我的损失就太大了。我的学生非把我给埋了不可。要是这个坏消息也不能给他们带来好处的话。”
“假如我们不得不接受失去他的声音这一事实的话,我们还有这个……”
希提·普莱特·戴莉从窗台上拎起一摞几乎有八英寸厚的纸,放到我面前的桌子上。最上面那张纸上用圆珠笔写着:《献给霓虹灯的正午》的录音稿,磁带1至179盒,T·萨廷克录制(1973—2023),缺第96盒。
“除了这些磁带以外,我们还发现了一整套该录音稿的电脑打印件。由于受潮,盖着蜘蛛网,都粘到一起了……我可以告诉您,教授,它看上去就像是一块旧的渔网状的长统袜。老鼠啮咬了纸张,但那只是外面。纸边里头都还是整整齐齐,完好无损的。可是,拿那一堆软乎乎的湿纸,该怎么办呢?”
“没有刻成光碟吗?”
“我们看了。但一无所获。教授,我们这儿就像是一座坟墓。我们的人员流动也频繁。我曾派一个女孩子拿一个头发吹风机工作,我们一页一页地把那一摞纸揭开了。字迹已经退色了,但还可以辨认。然后,我们就额外加深黑色度,把每一页都复印了下来。教授,您这儿都有了……一整套莫福的作品。”
“普莱特·戴莉女士,您是不是别再让我感到意外啊?”
我开始翻阅那一摞纸,这儿看一个片断,那儿看一个片断。
“……有很多活着的时间,但同时几乎没有能供我们自由支配的活着的时间,这是一个谜。我有时候想:写六十本或七十本装在兜里的日记本,人的一生就完了。过上五十个暑假,就了结了……”
真是令人哀伤啊,事情真的有那么简单吗?那些岁月中的一年,用完一本办公室的日记本或者撕完一本日历就完了,那一大片隐藏着的墓穴:平行发展……一个星期又一个星期转瞬即逝,一月又一月,度日如年,那些日子堆积起来,就像是整整一个学期……一年的光景不是一条直线,而是一个迷宫,那就是我们要不知廉耻地开发的东西。适用于十二个月的东西,对一个人整整一生也有效。一座迷宫般的花园,如果我们侍弄得好的话,可以放出永恒的光芒。”
QX-Q-8
献给霓虹灯的正午
每一盒录音带的录音稿末尾都写着两个编辑当中一个人的名字。要么是吕克雷斯·范·赞藤·于特,要么是希提·普莱特·戴莉。
“我可以看得出来,您那时候是积极地投入了进去。”
“您说得一点儿都没错。到了最后,我太投入了,那玩意儿几乎要了我的命。”
“这一点我可以想象得到。一连几个星期都和某个人的声音生活在一起……脱离了肉体……”
“那个声音要说的话更加难以接受。关于他母亲的那可怕的细节。所有那些污言秽语……有时候真的害苦我了,上午九点钟坐下来,要把其中一篇壮怀激烈的长篇演讲打出来。我们用一个插进盒式录音机里的档板工作。您打开录音机,试图以听写的速度打出那些句子。从来没有一遍就成的,因为他讲话通常是一泻千里,滔滔不绝啊。磁带放完了才把这句话讲完。倒带,再放一遍,检查录音稿在文字上是不是完美无缺。您的耳机里不停地响着那个声音,不,是在你脑袋的中央。一个孤独的声音,并不特地针对某一个人讲话,因此除了别人,一定就是在对您讲话。恳求。诅咒。间或还骂人。听这玩意儿都把我弄疯了。我经常想,看在基督的份儿上,这会成为一本什么样的书啊?可是出版社热心得不得了。他都已经做出一份样本来了。看……”
她从一个抽屉里抽出一本书,挨着那些录音稿放了下来。那些书页都卷曲了,潮湿的纸张散发出一股霉味。
蒂博尔特·萨廷克
献给霓虹灯的正午
书的标题用假希腊花体字打印。我打开书。在衬页上,一片湿漉漉的、带着锈斑颜色的斑点使我想起了什么东西——我搞不准是什么东西,但是这些斑点感觉熟悉得令人恐怖。在标题页,蒂博尔特·萨廷克的名字给划掉了,代之以手写的“莫福”二字。在《献给霓虹灯的正午》几个字下面是副标题《作为另一个人的生活指南》。定于1998年出版。我接着往后面翻阅。正文只有半页纸。
“我们从录音稿中或多或少算是随意选取了一个片断,用以做推广工作,”那个编辑说,“目的只是为了让那些录音稿卖得出去。这本样书您也可以拿去,只要您受得了那霉味儿。”
“哪怕我不得不从下水道里捞出来……那本书拿去推广了吗?”
“那是自然,”她从抽屉里拿出一张发黄了的目录递给我,“多亏了我们最好的销售代表,那些书店把那本书全都买了下来。这样一来,由于我们一而再、再而三地推迟出版,后来有不少人愤怒地打来了电话。”
“那本书为什么没有出版呢?从外表看,有足够的文稿。”
“在寄出了第一百七十九盒磁带之后,作者……或许我应该说,演讲者……消失了,消失得无影无踪。他已经签过了一份合同……兜里装走了一笔不小的预付稿酬……可是,一个作家就这么烟消云散了,我们能拿他的书稿怎么样呢?1997年最后那几个月,我们把这个话题重复了一遍又一遍,都烦死人了。要出版还是不要出版。最早的时候,萨廷克曾坚持,录音记录稿应该被视作是该书的素材。他想从头到尾把那些录音记录稿修订一遍。但是另一方面呢,在后来一个阶段,他有一次无意中向我透露,那口头文本,以及文字记录稿,会展示出他作为另一个人的生活……他的,他把那个叫什么来着,他的变形过程。他从蒂博尔特·萨廷克到莫福的转变过程。文本本身就会是变形的过程。不允许调整修改。”
“呃……你们敢把那样的文稿展示给别人不敢?”
“我把这一点看作我的职责。可是,找不到作者的踪迹一直是个问题。我们问了他的祖父……一个书商,他经常顺路过来喝上一杯咖啡……我们征求了他的意见。那可怜的人啊……那些年蒂博尔特一直跟他住在一起,您知道……他伤心得都麻木了。他叫我们去找他的父母亲。在那里我们也一无所获,只有痛苦。他们轻轻地弹了弹录音记录稿之后,也退了出来,不再过问这整个项目了。蒂博尔特的祖父,奥莱·托尼伊,同样是伤心过度,最后去世了。他对出版商来说是个灾星。可是他应该得到更好的报应。出版界又失去了一个人物。”
“萨廷克在失踪了差不多两年后,又露面了。不是在阿姆斯特丹,而是在新闻里。至少可以说,是非常惹人注目地露面了。我可以想象得到,在他服刑改造期间您应该让他安安静静的。可是后来,在他还在监狱里服刑的时候,……我们又重开了谈判。”
“呣,不……。”
“我要是言行不当,就直接告诉我好了。”
“这件事就是一个言行不当的故事,而且尤其是我所扮演的角色没有任何可以自豪的。”
“我并不是在强迫您透露这件事。”
“您没有,可是我想把这件事从心里一吐为快。正如我已经提到过的,无休无止地弄那些磁带的录音稿,都快把我搞疯了。那是……我现在可以坦诚地承认了……主要是因为蒂博尔特和莫福之间那不懈的斗争。是一个……在我看来,……是一个温文尔雅的青年才俊试图变成一个莽汉的斗争。我对蒂博尔特越来越感到同情,而对那个大嘴巴的莫福越来越反感了。听了几英里长的录音磁带之后,把他们两个截然分开就越来越困难了。这件事使我非常恼火。我工作量太大了。那时候是夏天。吕克雷斯在休假。没有一个人帮我。但是后来,在八月份一个美丽的日子里,他突然出现在了我的面前。蒂博尔特·萨廷克本人哪。我以前从来没有见过他。吕克雷斯见过,我没见过。而突然之间,那个声音获得了一个形体。从第一印象看,他就是我想我从那一段段独白里所了解的蒂博尔特的形象,根本不像是莫福。他是个对女性很有魅力的男人。我不得不把,照他的说法,是那些愤怒的疯话,打出来,他为我感到不好意思。‘我们能不能把这整个东西取消了算了?’他问。我当然表示反对。‘你整天都在弄我这些胡言乱语,’他说,‘所以,不用慌,也不用忙,再听我多瞎扯几句也不妨。要不我就要在人行道边上的一家冷饮店里给您买一杯冷饮了。这大热的天。”就这样,我们最后来到了普林森格拉赫特路上的扬·赫费尔酒吧。逃学的味道真是好极了。几杯冰冻啤酒下肚,他究竟还是抬起了头。可是那都只是话语。他长相还是蒂博尔特的长相。他有一种弱不禁风的文弱之气,使得我很想给他一份母爱。即便他在讲莫福的那些话的时候。我现在是满头银丝,实际上是白发苍苍了,但回到那个时候,我还是一头红色的头发呢。他恭维我……从来还没有一个人这样子恭维过我呢……一头红色的秀发配上深蓝色的眼睛。我……”
“你就爱上他了。”
“没有那么快。他比我小差不多十岁呢,可是我从那些磁带里知道,他那个年龄的女人不适合他。不,过了好几天我才意识到,我像犯了毒瘾一样,狼吞虎咽地听他的声音。而他……差不多隔三差五的就会回来。他把我从我的工作中拉走,去扬·赫费尔酒吧。我就磁带上更黑暗的段落探听他的口气。比如说,他说的‘死亡那惬意的颤抖’是什么意思?他的解释是平静的,放松的。根本不像磁带上讲话那样子抑扬顿挫。他常说,‘那双深蓝色的眼睛,配上眼睛周围那火红色的秀发,使我感到宁静而安详。’一个星期后,我着实害上了相思病。”
“呃……你们两个是不是都害上了相思病呢?”
“我从来都没有发现。我不断推迟着,没有表白。害怕被拒绝啊。他一般情况下都很殷勤周到,很有魅力,很会恭维人。可是有时候,莫福就会发起猛烈的攻击。‘我现在可是很接近了啊,’他常常说。‘接近什么了?’我问。‘接近完成变形了。’我怀疑他并不想迫使我接受莫福。或者反过来,我怀疑他并不想带着我去莫福那里。他的似水柔情并没有和他一直试图掌握的强悍相伴相随。而后来,突然之间,他就消失了。九月五号星期五,是我最后一次见到他。在他祖父的书店里举行的一个文学评论讨论之夜。蒂博尔特照例负责饮料。之后,我们在书店外面站着聊了很长时间。我尽最大的努力想把话题拉开,愚蠢地希望他能说点儿什么。最后一批客人刚一离开,我就提议到利尔去喝上一杯。那是附近的一个酒吧。可是不行,他那天晚上想早点睡觉。第二天他还有一些重要的事情要办,他需要精力充沛。我尽量随意地在他脸上吻了一下,向他道晚安,尽管吻错了地方,但是我的脸整整一夜都还在发烫,烫得像要烧出一个洞似的。那个星期六,我花了几个钟头的时间看电视上播戴安娜王妃的葬礼。我止不住痛哭流涕。要是那两个人之间的爱情没有给说破,那会怎么样……那么,戴安娜此刻就会在去那座岛屿上她的坟墓的路上,坟墓上撒满了鲜花,但就是没有得到爱情。我一定要和蒂博尔特说了。我再也不能拖延下去了。那天下午都快过去了,他的手机还是关机。整个周末我都在设法找到他。可是什么都找不到,根本就是什么都找不到。我从收音机里听到,星期六下午有人在赫莱哈特斯路的高架桥那地方给人杀害了。吓死人了,因为死者的身份还没有弄清楚。后来,死者的名字公布了。完全是另外一个人。星期一上午,蒂博尔特的祖父托尼伊顺路来到这里。他也是一筹莫展。他的孙子一连两个晚上都没回家,跟他连句话都没有。不,他没有回他父母那儿。他们也是一点信儿都没有。我开始听那个星期五的晚上蒂博尔特交给我的录音磁带。没有一开始就记录音稿。我在寻找线索。找到的倒是不少,可是没有一条能破了这个案子。我终于明白了他说“家庭医疗”是什么意思。我一般要定期停下磁带,这次是因为我肚子里翻江倒海一样地疼。那些磁带是在不到一个星期内录制的,从八月三十一日星期天到九月五日星期五。这比以前几个星期录制得都要多。在他失踪后的那个星期二,装着另外几盒磁带的包裹寄到了出版社,灌录时间是星期五深夜和星期六下午。包裹是从多德雷赫特邮寄出来的。最后一盒磁带,换句话说是第179盒,里面有一段给我个人的信。我在绝望之中坚持听他的声音,坚持了几个星期。最后我再也受不了了。吕克雷斯只好把工作做完。我则完全垮了下来。我在家……或者准确地说,是病卧在床好几个月。过新年的时候,我给出版社写信:我愿意回去工作,但只要是他们放弃出版《献给霓虹灯的正午》这本书。还写道,他们应该认识到,一部能把一个人的身心都催跨的作品,几乎不能给出版社的名声带来什么好处。”
“所以,这本书就从来没有问世过……”
“正是如此。”
“您没有对您的老板和同事们讲您对他们这位作者真实感情的实质?”
“那是很丢人的,我知道。我很高兴,也很欣慰,终于对某一个人讲出了事情的真相。我不知道您是怎么回事,但是不知道怎么的,您有一种办法能让人掏出肺腑之言。这很微妙啊。”
“您刚才讲到的那个酒吧……”
“利尔吗?”
“不,另外那一个,在普林森格拉赫特大街上的那个。”
“噢,叫扬·赫费尔酒吧。”
“它还在吗?”
“是的,是阿姆斯特丹仅存的为数不多的几家旧式酒吧之一。”
“我可以请您到那里喝上一杯吗?”
“可是,教授,像您这样一位年轻有为,才华出众的先生……和我这样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太太……”
“您依旧拥有那双深蓝色的眼睛呀。我如果能够透过酒杯朝那双眼睛里看去,将是无上的荣幸。”
“教授,求求您……哦,那好吧。不过,先让我把您的东西包装停当了。您知道,马特·克尼佩尔斯可是扬·赫费尔酒吧的另一个常客啊。”
她拿着一个用胶带封好了的包裹回来了,胶带上有出版社的社标:一个大写字母H,由四个随意飘飞的直角组成。希提·普莱特·戴莉递给我一张表格和一支钢笔。
“像我这样一个体面的女人是从来不和一个连名字都不知道的人去喝酒的。更不会和一个非常温文尔雅地把名字隐藏在一张牌价后面的人去。所幸的是我没必要坚持,因为您得在这张收据上签上名字。”
她一脸胜利的表情都聚集在脸颊上那一个温柔的小酒窝里了。我朝那张表格弯下腰,只要在上面签上名字就行了。那个时候,我曾经问过美国国家航空和宇宙航行局(NASA)的那个先生,如果已经不再允许我使用我的名字了,我应该如何在跟他们签订的那份合同上签名。“打个叉叉对我这种血统的人来说似乎是有点儿降低身份了吧。”
“那就请便吧,用你正常的名字签……最后一次了啊。合同只有在你签了名之后才会生效。”
“我不知道,乔治,”另一个大人物说。他也早已不在人世了。“如果永远都不再允许这位先生使用他的签名的话,我们也就不能够把他的签名和他在这份合同上的签名相比较了。”
“你说得对,吉姆。我建议你用一个月亮……一轮新月签名吧。”
我露出太阳的笑容,算作签名,他们就面无表情地接受了——一式四份。合同规定,禁止我使用我的名字,直到2065年。整整一个世纪,这个名字都不能提起。当然了,与此同时,我有时候需要在一个文件上写一个符号。在二十世纪末期,荷兰的人们很长一段时间都热衷于使用一种水利委员会的监控摄像机。我就盗用了那种摄像机的密码作为我的身份。
QX-Q-8
您要是写得潦草一些,加上几个曲里拐弯的笔画,您就能把那样的一个密码转换成一个有趣的亲笔签名了。我把表格交还给希提·普莱特·戴莉。她凝神看了看那个签名,然后戴上老花镜。
“我还是一头的雾水,教授。您是在取笑我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