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店地图01】沈阳席殊书屋:十年老书店的猫和人
![]() |
沈阳的席殊并不是通常的白底蓝字,而是我从来没见过的黑色招牌。这也难怪出租车师傅从来没有发现过这藏身于色彩斑斓之中的小书店。而对书店的这种选择性的视而不见,不止局限于那个碰巧搭载我的的哥而已。
每次找书店,在快到达之时,心中便异样起来——担心书店黄了或是找不到的同时,也在根据自己仅有的信息去想象那个书店的模样。越走越近,门牌号越来越接近那个数字,视线绕过那棵树那辆车那栋房,书店的门脸第一次展现在我眼前。哪怕之前在网上看过照片,这时也会有股莫名的感动,只源于那店名当中那个单薄的“书”字。但是,直到推门进去之前,心里还是会去揣测这是一家怎样的书店,有着怎样的布局,有着怎样的老板,有着怎样的那么一本冥冥之中的书在那个角落等着我去发现。推门而进的一瞬间其实可以很长。
推门而进,随就就闻到一股猫味儿,接着传进耳的猫叫肯定了我的嗅觉。养猫的店大多文艺,而这家开了十年的老席殊早就没了文艺的力气,而是充斥着浓浓的生活气息。而猫也是生活的产物,与文艺无关。
老板娘坐在一堆书中,抬眼看了一眼我,便又干自己的事情去了,那两只猫也是如此。直到我提出我想要拍一下店内时,老板娘才开始仔细打量我,而猫则依旧对我爱理不理。在排除了我是那种把书店当做网上购书的实体展示店的吝啬顾主之后,老板娘便欣然同意我的拍摄要求。自从有了“书店地图”之后,我似乎更能引起别人对我的兴趣。和店主或店员的话匣子也更容易被打开,这估计就是这个微博账号带给我的最大的好处和实惠。我告别了以前那种默默进书店、偷偷拍拍照、想和店主聊天却苦于无从下口的状态,开始进入了我逛书店的另一个时代。
这家席殊的店主是夫妻档,在三联时张皓就告诉我了。老板娘曹姐和张皓很熟,一口一个小张小张,言语之间流露颇多赞赏之情。聊到了老席殊,虽店店之间各自为政,却为中国培养了一批专业的图书人,而自己就在其列,其功劳不可量算。而总部倒闭之后,也陆续关了沈阳的其他家席殊,只留下这家,专心经营。问及房租,老板娘不经意的叹息之后说到,年年都在涨,顿时心里一揪。多少书店,都是被房租这根最后也是最要命的稻草压垮了去的。店内书籍的经营,刚刚顾得上房租,从而让老板娘不得不继续拾起会计这个老本行,来补贴生活。店内买的少量的辅导书,也仅限于会计类图书。刚进门是发现辅导书时的不屑与鄙夷,在此时变得那么无知和可笑,还有心酸。
至于十年前开书店做图书的原因,说来也可笑,是夫妻二人嫌买书太贵,索性开家书店,满足随便看随便买的这个小愿望。十年前的书确实贵,但是十年间书价却没有太多的变化,眼睁睁看着收入和物价离自己远去,也眼睁睁看着那些“书太贵”言论的堂而皇之地存在。
店内的两只猫是活宝。一直好动,在书堆之间闲庭信步,优哉游哉,经常把正在摆书的店员弄得哭笑不得;另一只沉静,或窝在太阳下打盹,或站在一套莎士比亚全集之上,如一尊塑像一般,神情颜色且威武地睥睨扫视着整个店内,好似店内由它保卫一般。男老板回来,拎着一包书进门。不老实的那只跑过去,慵懒地上前,前爪搭上,伸了个懒腰,如仪式般给初进门的书进行一番洗礼。
店内道分三条,左中右仿佛三个世界。左边小道的书给我了颇多惊喜,碰到了很多我一直想读但却在书店中不常碰到的书目,一路转下来直让我感慨十年老店的沉淀与厚重;右边小道则是小说的世界,小说按作者成套地出现,没有太多的偏爱和侧重,但让人感受到了坐拥的安心;而中间过道两边的则多是儿童书、漫画书或职场小说之类。这样的布置让我隐隐感觉到了什么。
之后因为赶火车,买了四本书便匆匆离去。出门之后,站在马路中央的栏杆处,拿着单反对着那个黑色招牌拍了又拍,正值红灯时。拍完之后我看到不少司机行人都顺着我的镜头向那个方向张望,想看看那个小伙站在马路中央到底是在拍什么。我则带着一脸小人得志般的表情离开。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