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人的生活之四
真理是什么
对于一个现实的概念,如“老虎”,当我们闭上眼睛冥想这种生物时,浮现了一只老虎的种种特征,仿佛脑海里有对应的影像似的,这似乎归结于我们曾经看见。因而这种记忆给我们一种现实的感觉,当我们有了现实的感觉,对应的事物就“存在”吗?那当我们脑海里浮现一条龙的形象呢?这种形象就不能生动,不能有现实的感觉吗?我们不能说自己没有亲眼所见的事物就不存在,因为可能有别人看见,就算现在的所有人都没看见,在遥远的过去,也许曾经有人看见,就算从古至今所有的人都没看见的,也许未来有一天会看见。我们不能看见的事物,也许可以通过别的感官或者是间接的方式感知到。进一步地,那些存在于脑海却无法被感知的事物,又是怎么回事呢?
事实上,很多存在于我们脑海中的知识也是如此,感官让人深感困惑,因为“我”不能百分百信任它;进一步地,人们曾经深信对于知识和真理的检验,是完全依靠于个人的理性或者是所谓的实践来实现的,但对于大量的知识的检验,普通的个人能做到吗?以至于有时“我”只能悲哀地想,这些所谓的知识也许都是靠不住的吧?那么庞大数量的知识和真理竟然需要我逐个检验?又或者真的只是这么地和神魔一样,也要“我”选择相信抑或不相信吗?
当“我”企图去进行所谓的思索、验证时,这些从脑海中浮现的种种东西果然都完全是“我”的吗?与任何外界都无关吗?
那么真理是什么呢?
当这个问题被提出后,很多人会给出一些定义,很多时候这些所谓的定义是彼此矛盾的,因而各种势力会因此而彼此攻讦甚至大打出手。假如我们真的听从一些看似简单优美的标准,来认识这个概念,那么也许有的时候我们就会在一些矛盾当中迷失。当我们在某些人划出的空间里安于这种现状时,就可能在另一些地方一些时候看见熟悉的、陌生的事物让人觉得不该摆在那片区域之外,又或者在一些地方一些时候看见也许该把那片区域里的一些东西搬出,因为其各种内在之间存在不合理的矛盾。
未知死,安知生?同样,未知假,安知真呢?因而如果人没有产生真假的观念,真理之“真”对人来说能说明什么呢?余下的唯有“理”而已,这就像从一定程度上说,老虎的“老”字,兔子猴子的“子”字一样。和大小、远近、高低、明暗、冷热、古今、生死等等观念一样,真假也是相关于生命的理智的概念,是人的理智的产物,也就是说非直接被感知。依据空间,可以自然地想象大小、远近、高低,依据时间,可以自然地想象古今、生死,依据视觉,可自然地想象明暗,而依据皮肤的触觉,可自然地产生冷热观念。但所有这些概念都不是感觉本身,“我”说起热这个概念的时候,并不一定是真的皮肤感觉到热,更重要的是,“我”认为这个热和别人说的以及以前的人说的是一个意思。当“我”受到热的刺激,是什么使“我”使用这个词汇这个概念呢?很显然,不是当时的刺激,而是来自于早先就与群体进行的交流、继承,假如“我”没有这一切继承,在“我”的“心灵”里会是什么样子呢?也许“我”就需要费力地重新产生这些概念来理解这个世界,没有耳朵我们能听吗?没有眼睛我们能看吗?因而就像没有概念我们也没法在概念上思索,可以在已有的概念上思索,而不能在不存在的概念上思索。
让我们暂时跳过人类心灵的源头的问题,即它是以一种独立的形态产生的,或是从另一客观存在衍生的,还是二者兼有呢?但我们不可越过的情况是,单个人的基本的生命与心智主要来自于代代传承,此时此刻的“我”从周围的人群获得,而今时今日的人群从远处的人群和往昔的人群获得。如果说唯有必然的存在对感官的长久刺激产生了人的新的认识的话,那怎么解释数学和认识的不断前行呢?炽热的火会让有的生物崇敬和膜拜,而让另一些恐惧和逃避呢?如果说必然之为必然,必得由于其客观和确定,必然的世界能被认识,必得由于其必然和确定无疑,那这个认知的过程所造成的随机和偶然性就必不是世界的必然所造成。其次,若感官在纠正了差异后不是自由的、偶然的,是遵从所谓的必然的规律的,那么自由的偶性就来自于生命,而认知的自由则来自理智的心灵。
如果说人感知到的是必然的存在的话,那人的生就是通过这生的自由对必然的存在的缺失的补足。如有一颗太阳的太阳系,也许是观测的事实,而想象我们在一颗没有太阳的星系,则就一定是存在于心灵当中了。
这种自由是盲目的吗?如此又何来真理之说呢?
个体的心灵生之前死之后以什么形态存在?那是不确定被感知的,或者说不是以肉体形态存在的人的生命触及的。如果一个人不考虑所有感官得到的刺激之外,还能感到什么呢?无例外的,人应该感到的是自己的生——活着。人不仅首要地感到自己的活着,同时感到作为人群的一份子,甚至作为生命的整体之一部分而活着。个体虽然总是由生到死,但生总是拒斥着死,并且更重要的是,在包括人在内的生命的总体和代代传承中,保存着生。因而生虽然是自由的,但却不是盲目的,至少在生之总体来说不是盲目的:生必不求死,生拒斥死。
那么生会以何种方式求生呢?这种求生是单个人为活下去不择手段的求生吗?个人的不择手段的求生会考虑他人、生命群体的生吗?显然不是,显然不会。因而求得群体的生将会是最大的生,而真理作为生之肯定的领域受到尊崇,其他的背叛、分裂则必受到抵制。
生命需要保存自己和壮大自己,这是自然的,就像意识到自己活着一样直观。而生命之追求真、善、美,不也是为了更好地达到这一目的吗?私利、丑恶、争斗和不择手段等等,不正是因为它们妨害这一目的吗?
因而如果一定要说一下真理是什么样子的话,那它一定是像生命一样有活力的、不屈不挠、充满创造力的。我们必不能从僵死的空壳中获得真理,我们也不会凭空得到“高级”的真理,因为单个的人是在群体组织和代代相承中获得和把握真理的。
群体组织是所有人的总和的代指吗?当我们提到万有引力时,可能很多人包括没上过中学的人也了解它的意味,并且有很广泛的应用,那么它就是不仅是保存的还是壮大的;当我们提到一个数学家证明了一条艰深的定理时,那么它就是壮大的。但是假如他身处的群体否定了这项成就,并淡忘和遗弃了这种认知,那对于这个群体的生来说,这就是拒斥的、背叛的和分裂的。即使人的数量增多了,但是人群的生却败坏了、萎缩了,这难道不是一种讽刺的退缩吗?
由此也可见,真理之追求,绝不在于个体努力塞进更多的所谓真理,而在于群体对应的保存和壮大的活力,个体的活力也就是群体的活力。
对于一个现实的概念,如“老虎”,当我们闭上眼睛冥想这种生物时,浮现了一只老虎的种种特征,仿佛脑海里有对应的影像似的,这似乎归结于我们曾经看见。因而这种记忆给我们一种现实的感觉,当我们有了现实的感觉,对应的事物就“存在”吗?那当我们脑海里浮现一条龙的形象呢?这种形象就不能生动,不能有现实的感觉吗?我们不能说自己没有亲眼所见的事物就不存在,因为可能有别人看见,就算现在的所有人都没看见,在遥远的过去,也许曾经有人看见,就算从古至今所有的人都没看见的,也许未来有一天会看见。我们不能看见的事物,也许可以通过别的感官或者是间接的方式感知到。进一步地,那些存在于脑海却无法被感知的事物,又是怎么回事呢?
事实上,很多存在于我们脑海中的知识也是如此,感官让人深感困惑,因为“我”不能百分百信任它;进一步地,人们曾经深信对于知识和真理的检验,是完全依靠于个人的理性或者是所谓的实践来实现的,但对于大量的知识的检验,普通的个人能做到吗?以至于有时“我”只能悲哀地想,这些所谓的知识也许都是靠不住的吧?那么庞大数量的知识和真理竟然需要我逐个检验?又或者真的只是这么地和神魔一样,也要“我”选择相信抑或不相信吗?
当“我”企图去进行所谓的思索、验证时,这些从脑海中浮现的种种东西果然都完全是“我”的吗?与任何外界都无关吗?
那么真理是什么呢?
当这个问题被提出后,很多人会给出一些定义,很多时候这些所谓的定义是彼此矛盾的,因而各种势力会因此而彼此攻讦甚至大打出手。假如我们真的听从一些看似简单优美的标准,来认识这个概念,那么也许有的时候我们就会在一些矛盾当中迷失。当我们在某些人划出的空间里安于这种现状时,就可能在另一些地方一些时候看见熟悉的、陌生的事物让人觉得不该摆在那片区域之外,又或者在一些地方一些时候看见也许该把那片区域里的一些东西搬出,因为其各种内在之间存在不合理的矛盾。
未知死,安知生?同样,未知假,安知真呢?因而如果人没有产生真假的观念,真理之“真”对人来说能说明什么呢?余下的唯有“理”而已,这就像从一定程度上说,老虎的“老”字,兔子猴子的“子”字一样。和大小、远近、高低、明暗、冷热、古今、生死等等观念一样,真假也是相关于生命的理智的概念,是人的理智的产物,也就是说非直接被感知。依据空间,可以自然地想象大小、远近、高低,依据时间,可以自然地想象古今、生死,依据视觉,可自然地想象明暗,而依据皮肤的触觉,可自然地产生冷热观念。但所有这些概念都不是感觉本身,“我”说起热这个概念的时候,并不一定是真的皮肤感觉到热,更重要的是,“我”认为这个热和别人说的以及以前的人说的是一个意思。当“我”受到热的刺激,是什么使“我”使用这个词汇这个概念呢?很显然,不是当时的刺激,而是来自于早先就与群体进行的交流、继承,假如“我”没有这一切继承,在“我”的“心灵”里会是什么样子呢?也许“我”就需要费力地重新产生这些概念来理解这个世界,没有耳朵我们能听吗?没有眼睛我们能看吗?因而就像没有概念我们也没法在概念上思索,可以在已有的概念上思索,而不能在不存在的概念上思索。
让我们暂时跳过人类心灵的源头的问题,即它是以一种独立的形态产生的,或是从另一客观存在衍生的,还是二者兼有呢?但我们不可越过的情况是,单个人的基本的生命与心智主要来自于代代传承,此时此刻的“我”从周围的人群获得,而今时今日的人群从远处的人群和往昔的人群获得。如果说唯有必然的存在对感官的长久刺激产生了人的新的认识的话,那怎么解释数学和认识的不断前行呢?炽热的火会让有的生物崇敬和膜拜,而让另一些恐惧和逃避呢?如果说必然之为必然,必得由于其客观和确定,必然的世界能被认识,必得由于其必然和确定无疑,那这个认知的过程所造成的随机和偶然性就必不是世界的必然所造成。其次,若感官在纠正了差异后不是自由的、偶然的,是遵从所谓的必然的规律的,那么自由的偶性就来自于生命,而认知的自由则来自理智的心灵。
如果说人感知到的是必然的存在的话,那人的生就是通过这生的自由对必然的存在的缺失的补足。如有一颗太阳的太阳系,也许是观测的事实,而想象我们在一颗没有太阳的星系,则就一定是存在于心灵当中了。
这种自由是盲目的吗?如此又何来真理之说呢?
个体的心灵生之前死之后以什么形态存在?那是不确定被感知的,或者说不是以肉体形态存在的人的生命触及的。如果一个人不考虑所有感官得到的刺激之外,还能感到什么呢?无例外的,人应该感到的是自己的生——活着。人不仅首要地感到自己的活着,同时感到作为人群的一份子,甚至作为生命的整体之一部分而活着。个体虽然总是由生到死,但生总是拒斥着死,并且更重要的是,在包括人在内的生命的总体和代代传承中,保存着生。因而生虽然是自由的,但却不是盲目的,至少在生之总体来说不是盲目的:生必不求死,生拒斥死。
那么生会以何种方式求生呢?这种求生是单个人为活下去不择手段的求生吗?个人的不择手段的求生会考虑他人、生命群体的生吗?显然不是,显然不会。因而求得群体的生将会是最大的生,而真理作为生之肯定的领域受到尊崇,其他的背叛、分裂则必受到抵制。
生命需要保存自己和壮大自己,这是自然的,就像意识到自己活着一样直观。而生命之追求真、善、美,不也是为了更好地达到这一目的吗?私利、丑恶、争斗和不择手段等等,不正是因为它们妨害这一目的吗?
因而如果一定要说一下真理是什么样子的话,那它一定是像生命一样有活力的、不屈不挠、充满创造力的。我们必不能从僵死的空壳中获得真理,我们也不会凭空得到“高级”的真理,因为单个的人是在群体组织和代代相承中获得和把握真理的。
群体组织是所有人的总和的代指吗?当我们提到万有引力时,可能很多人包括没上过中学的人也了解它的意味,并且有很广泛的应用,那么它就是不仅是保存的还是壮大的;当我们提到一个数学家证明了一条艰深的定理时,那么它就是壮大的。但是假如他身处的群体否定了这项成就,并淡忘和遗弃了这种认知,那对于这个群体的生来说,这就是拒斥的、背叛的和分裂的。即使人的数量增多了,但是人群的生却败坏了、萎缩了,这难道不是一种讽刺的退缩吗?
由此也可见,真理之追求,绝不在于个体努力塞进更多的所谓真理,而在于群体对应的保存和壮大的活力,个体的活力也就是群体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