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喜欢王小波,就是这样(小说篇)
人们说他特别,说他的语言自由奔放,说他是一头特立独行的猪,不属于中国文学的任何一个时代和门类。本来已经很久没看王小波,前几日碰上他逝世的纪念日,翻出尘封已久的读书笔记本,看到若干岁月前自己手抄下来他的许多字句,和长长的读后感,忽而感慨这个手稿逐渐遗失的时代里,过去的自己是怀着怎样的心情花了怎样的心思,写下长长的能够用完整支水笔的东西。
以下写于20岁前,对这个世界还不太了解的年纪,只是单纯用自己的眼光看王小波和他的小说。《黄金时代》《青铜时代——红拂夜奔》《未来世界》《革命时期的爱情》。
有人说王小波在世时是孤独的,因为无人理解。我却不以为意。与他相伴的,并非人世的认可和闪耀一时的名声,而是他内心丰富的感情和思维的理性光辉,他一定有一个精彩的精神家园,不比五柳先生的世外桃源和圣经中的伊甸差分毫。我猜想,王小波最打动我的是他骨子里的不卑不亢。
我第一次看《黄金时代》时还年轻,起初老觉得黄,男女之事被写得这样直露,但是却从未想过能够如此美好。王二忽悠陈清扬说那是敦伟大友谊,把鸡巴叫做兄弟,对女性生殖器的描写也既大胆又细腻,脱离了矫揉造作而最直接呈现出一种自由的形态,这样的奔放给了“黄金时代”最好的诠释。
结局出乎了我的意料,我以为他们之间除了“伟大友谊”便没了感情,而那之外或许还有那么一点同样孤独的陪伴和惺惺相惜,到结尾处被被揭露,就是有那么一瞬间,不是“敦伟大友谊”时,也不是肝胆相照时,更不是孤独寂寞时,仅仅是一瞬间,王二拍陈清扬屁股的那一瞬间,陈清扬说她爱上他,而且这件事永远不能改变。
她觉得,承认了这个,就等于承认了一切罪孽。
说到这个我花了好长时间来想,王二写这段下云南插队的经历,有着那么多的物质匮乏和信仰强加,人身限制和道德约束,他们的生活也可以说完全没有我最初理解的“黄金时代”中人类无忧无虑,身心饱满的景象。而为什么它却被作者成为“黄金”?故事里的王二最初是21岁,如果仅以“年轻就是好的”来解释未免太过牵强。
再回过头来想陈清扬说承认爱上了王二,就等于承认了一切的罪孽。罪孽让我想起亚当夏娃因违背上帝旨意而被流放出伊甸,在那之前他们的生活就是人类的黄金时代,在水土肥美的园中二人无忧无虑从不遮羞,直到夏娃禁不住诱惑偷吃禁果还给了亚当一颗。打那以后他们便再不如过去那样不知衣不蔽体的羞耻。圣经读深之后才了解,这个偷尝禁果并非常人想的两人初尝男女之事,而是他们偷食了可以明目的知识之果,妄图变得和上帝一样聪明,上帝这才勃然大怒把他们赶出去,而所谓的黄金时代,就此终结在人类知羞耻后。
王二和陈清扬在云南的小队里,各种出格,起初他们是不觉得有什么不妥的,“搞破鞋”只不过是人家一直这样说,他们照样做他们的事,“敦伟大友谊”时和大自然在一起,对他们来说他们根本不知道这是什么罪孽,他们就像苏格拉底一样无知,虽然活了很久,眼前还是奇妙的世界。
王二说他第一次跟陈清扬敦伟大友谊,“那一天我二十一岁,在我一生的黄金时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爱,想吃,还想在一瞬间变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后来我才知道,生活就是一个慢慢受锤的过程,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失,最后变得像挨了锤的妞一样。可我二十一岁生日时没有预见到这一点。我觉得自己会永远生猛下去,什么也锤不了我。”
这样的年少,本身也就是一种财富。此刻我们觉得自己天真而清白,而王小波认为这本身就是最大的罪孽。“照我的看法,每个人的本性都是好吃懒做,好色贪淫,假如你克勤节俭,守身如玉,就犯了矫饰之罪,比好吃懒做好色贪淫更可恶。”
于是王二写给上面的交代材料直露具体,因为他从来不觉得自己有什么错。让我觉得有趣的是上面看到这些材料的表情。我记得他有名的“破鞋理论”,他剖析那些看材料的人的心理,是一种对他们明火执仗的破鞋行为的畏惧。刚开始人们总是把廉耻挂在嘴边辱骂他们,到后来这种明火执仗的行为过于直露而让他们害了怕,反而不敢再说了。
他在《黄金时代》里把我心里的很多东西颠覆又重塑,什么是罪孽,什么是清白,这都没什么,能够循着自己的本心,跟着大自然起舞才是真的自由和黄金。
讲到这里也就差不多了,那是对王小波的第一印象,黄金时代里的王二对自己的描述是瘦而高并且眼窝深陷,说话不紧不慢,年轻时有很多幻想。我觉得他奔放而有趣,再后来看起《红拂夜奔》,就更觉得如此了。
他自己在《红拂夜奔》的自序里便说这是一本关于有趣的书,他不认为有趣是它应达到的目标,对他和他的书来说,有趣是存在的理由。
书里一边讲李靖、红拂和虬髯公的故事,亦幻亦话,有些怪诞有有些像真实。这回王二成了一边写着三人的故事一边过着在一所学校里从事数学研究史的生活,让人觉得好像真实,又有些过于怪诞。
风尘三侠的故事,从洛阳城到长安,就是红拂和李靖奔着有趣而去,却始终逃不开无趣的桎梏。我惊异于王小波各种光怪陆离的想象,曾试图在阅读时从心里构建他小说里的图景,却总跟不上,绘不出他所有的想象。所有李卫公的发明,两座城市鲜活的差异,以及任务突出而怪诞的形象,都是我从未见过从未想过的样子。于是就开始发觉了平日的自己是如何活在一个无趣的世界里。我想,无趣大概就是我此生最大的罪孽。王小波让我懂得,人如果无趣,其存在感就变得稀薄,紧接着也就会变得漠然和绝望了。
李卫公到了老年变得极爱睡觉,可能因为年轻时他不仅害死了快一半的洛阳人,又从那里跑了出来;跟着军队打仗,打下半壁江山;再后来竟然造出了整座长安城;或许还因为他年轻时画了太多春宫图,证费尔马又挨板子。所有这些的精彩都耗费了他太多的精力,而唐皇帝又一次偷袭把他打萎了,他就开始慢慢睡得越来越长。如王二说:“人在年轻时充满了做事的冲动,无休无止地变革一切,等到这些冲动骤然消失,他就老了。”这样想来,也忍不住趁着还年轻多做些有趣的事,一面冲动和欲望消失得太快,老得太早。
王二还讲“不管是什么人,都会感到时光在身上流动,收到这种启迪后,自己也像风中的芦花,水里的浮萍一样飘动。”故事里王二在枯燥的任职中体会到这种流动,他不是领导,外表木讷,生活里充满枷锁,竟也能在这种流动中让整个生命有了鲜活。
《红拂夜奔》是《青铜时代》的一本,我也曾试过用希腊神话里的青铜去理解它,却始终没有结果。我试着让这本书对我来说不止是有趣而已,于是我发现了王二的绝望。小说的最后王二说:“到目前为止,没有一件事能让我相信我是对的,就是人生来有趣,过去有趣,渴望有趣,内心有趣却假装有趣。也没有一件事能证明我是错的,让我相信人生来无趣,过去无趣,现在也无趣,不喜欢有趣的事且表里如一。到目前为止,我只能强忍着绝望活在世界上。”
这种严肃的拷问让年轻的我似懂非懂,感到他一瞬间的孤单。但《红拂夜奔》仍旧让我动容,历史和现实的交错而行丝毫没有以史为鉴的板正生硬。他的魅力正在于此,让你感受到他自由的不自由,有趣的绝望,低俗的高雅,就仿佛感受到街边臭豆腐的浓香。
之后看的《未来世界》仍旧是本有趣的小说,我看到名字时就这么想。我想《红拂夜奔》就已经够科幻了,于是更期待一个有着科幻色彩名字的小说会有更丰富的想象力。但是在读后却发现《未来世界》少了很多夸张和怪诞,而以一种更为纪实的手法写舅舅和王二的上下两篇故事,虽在真实方面加了分,却又显出与常人的迥异。
说王二作为一个历史学者有一个死后发表作品数篇的舅舅,因此他要给他写传记,而因为这传记犯了直露的罪,王二的历史证被“当局”吊销,后来又犯了“影射”的罪,之后考的哲学证也被吊销。王二被“公司”“重新分置”以后他的《我的舅舅》得了奖,但王二的生活却并没有因此而好起来。在公司过了一段没钱没身份的生活后,他又重新获得了原来拥有的,只不过,他再也没有了很多想法。
我企图把这本《未来世界》理解为王小波对现实世界的不满,纵使他从未有过一句抱怨。不过据他自己在序里所说这其实算不上科幻,“有一些小说家喜欢让故事发生在过去或者未来,但这些故事既非对未来的展望,也非对历史的回顾,他们更加关注故事本身。”因此我们可以很好地把他的书同乔治奥威尔的,从科幻和历史小说中区分出来,“简单地称其为小说也就够了。”
因此他不会受到真实逻辑的控制,因而也就不会那么索然无味了。他还在自序里说“但我以为,起码现实生活中的大多场景是不配被写出来的。所以,有时想象比摹写生活更可取。”所以,如今我们才能在他这样从现实的土壤里破土而出的巨大想象中找到乐趣了。
一开始我说,我欣赏王小波为人处世不卑不亢的性格,这在《未来世界》里表现得尤为明显。不管是为舅舅写传,还是后来写王二的下篇,两个人在遭遇外界的侵扰,甚至自身利益折损时,都表现出异常的逆来顺受,但与此同时,他们的精神里却有股大无畏的犯险精神。如王二的执照一再被吊销,或者《传记报》的编辑给他施压,他还是完整地还原了他想说的历史和哲学。
上篇里有这么一句话:“一个中国人如果享受着思想自由,他一定只有十三岁;或者像我舅舅一样,长了一颗早已死掉,腐烂发臭了的心脏。”我揣摩好久,觉得颇值得玩味。想到王二努力还原历史和哲学,想到在别处看到“历史单面灌输的可怕,不在于虚构,而在于其执意的选择性失明”。这也就是后来王二以“影射”罪被吊销哲学证的原因了。关于思想自由什么的,或许你从王二那句话里读到了不满,却也从那口气里读出了调侃的意味。这,便是王小波的不卑不亢了。
另外,他在写舅舅跟小桃阿姨的新婚之夜时很有点意思。因为舅舅的心脏有问题,王二的妈妈也曾告诫过小桃阿姨,但是小桃阿姨主观能动性的力量显然超过了客观条件的限制力。她只是骑在舅舅身上求“合作”而已。“有些人认为,‘合作’应当男女有别,一个男人在新婚之夜有这种表现,不能叫做‘合作’。在这种时刻,男人的合作应该是爬起来有所作为。但我却完全同意阿姨的意见:合作是个至高无上的范畴,它是不分时刻,部分男女的。它是一个‘接受’的范畴,有所作为就是不合作。”这一点,跟黄金时代的“破鞋理论”一样妙。
就这么玩味着文字和思想,王小波成功地征服了我。他的过人之处就在于他迥异于常人的思维,没有空话搭话,而纯粹为自由而生,以有趣为存在的理由。听名字很科幻的《未来世界》,没有天上飞的车和水里住的房子,有的只不过还是我们这样的人,去发生不同的故事罢了。这种不囿于简单现实逻辑出现的故事,虽有怪诞,却也合情合理;十分新奇,又好像就发生在身边。
再看《革命时期的爱情》,和我同时期看的另一本书名很像,加西亚的《霍乱时期的爱情》,其实我跟喜欢它的另一个译名《爱在瘟疫蔓延时》。王小波却是喜欢前者的,他在书里说他很欣赏加西亚这样的造句方式,XX时期的XX。
在我看来,在严格意义上的英文语法结构中,这并不能自成一句(抱歉学英语的有点语法癖)。但在中文中很多独立的句子成分却可以成为句子,因而中文的遣句也就自由许多。意合的语言,不需要许多连词就有了因果关系。譬如《红楼梦》里“你死了,我去做和尚”,在翻成英文时是断然不能把“如果……就……”这样的连词省略的。
但要说说为什么王小波喜欢“XX时期的XX”这样的句式,他又只是说“这句子多好啊”就没了下文。我猜这“时期”前的XX就打的跟这意合的中文一样,它不需要再多旁的东西,本身就有了很多丰富的含义和各种包含与被包含,亦或是因果循环的关系。而那有一个XX却也可以替换成无数你所能想到的名词,比如XX时期的马桶、胸罩、我。虽有无限可能,却还是被“XX时期的”修饰和控制。这跟人是自由的,又是不自由的,是同一个道理。王小波就是这样,他的思想和语言既是奔放自由的,他又在某个特定的时期里是极受限制的。
书里头有些东西反反复复地出现,诸如小时候看到了紫红色的天,纵使书里的王二是色盲;或者拆了自家材料做的投石机,设计精良杀伤大,到最后没有败在敌人手中却被“现实”拆去;再者也有关于概率的有趣想法。这些元素破碎地散乱在书中各处,让人读起来略有吃力。我想大抵是我已经习惯了王小波的叙事方式,也总乐意边读边收集这些嬉笑的元素,再将它们整合起来理解,也就不那么困难了。反倒觉得他这看似漫不经心的胡写,确实前后照应得极好的。
其实对于他所说的“革命时期”,除却掉从高中历史课本里的轻描淡写,我也是知之甚少的。对大多数经历过那段时期的人来说那是噩梦,然而在我看书中王二的生活,倒还是有许多幸福的,只不过幸福得十分有限罢了。我仍旧惊叹于他想象和思维的丰富多彩,同时竟不自觉觉得自己是幸福而匮乏的。我幸福于自己生活在这样一个非革命时期,同时,我也匮乏于这样一个非革命时期。
某天硬着头皮看完了《JDWY》,觉得讽刺的是,过去谁号召自由平等,如今又是谁给自由平等带上枷锁;过去谁让有理想的青年走上街头,如今让街头的青年回去再没了理想的又是谁。谁说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而对于存在于设个时代这件事来说,我也有许多我的有幸,和悲哀。
王小波有个很喜欢用的句式,“关于XX这件事就是这样”。总用在他说完一件事后,但这事有真真没被他说完,再之后还被他经常提起和补充。我便也喜欢了这样一个句式,“关于喜欢王小波这件事,就是这样。”
以下写于20岁前,对这个世界还不太了解的年纪,只是单纯用自己的眼光看王小波和他的小说。《黄金时代》《青铜时代——红拂夜奔》《未来世界》《革命时期的爱情》。
有人说王小波在世时是孤独的,因为无人理解。我却不以为意。与他相伴的,并非人世的认可和闪耀一时的名声,而是他内心丰富的感情和思维的理性光辉,他一定有一个精彩的精神家园,不比五柳先生的世外桃源和圣经中的伊甸差分毫。我猜想,王小波最打动我的是他骨子里的不卑不亢。
我第一次看《黄金时代》时还年轻,起初老觉得黄,男女之事被写得这样直露,但是却从未想过能够如此美好。王二忽悠陈清扬说那是敦伟大友谊,把鸡巴叫做兄弟,对女性生殖器的描写也既大胆又细腻,脱离了矫揉造作而最直接呈现出一种自由的形态,这样的奔放给了“黄金时代”最好的诠释。
结局出乎了我的意料,我以为他们之间除了“伟大友谊”便没了感情,而那之外或许还有那么一点同样孤独的陪伴和惺惺相惜,到结尾处被被揭露,就是有那么一瞬间,不是“敦伟大友谊”时,也不是肝胆相照时,更不是孤独寂寞时,仅仅是一瞬间,王二拍陈清扬屁股的那一瞬间,陈清扬说她爱上他,而且这件事永远不能改变。
她觉得,承认了这个,就等于承认了一切罪孽。
说到这个我花了好长时间来想,王二写这段下云南插队的经历,有着那么多的物质匮乏和信仰强加,人身限制和道德约束,他们的生活也可以说完全没有我最初理解的“黄金时代”中人类无忧无虑,身心饱满的景象。而为什么它却被作者成为“黄金”?故事里的王二最初是21岁,如果仅以“年轻就是好的”来解释未免太过牵强。
再回过头来想陈清扬说承认爱上了王二,就等于承认了一切的罪孽。罪孽让我想起亚当夏娃因违背上帝旨意而被流放出伊甸,在那之前他们的生活就是人类的黄金时代,在水土肥美的园中二人无忧无虑从不遮羞,直到夏娃禁不住诱惑偷吃禁果还给了亚当一颗。打那以后他们便再不如过去那样不知衣不蔽体的羞耻。圣经读深之后才了解,这个偷尝禁果并非常人想的两人初尝男女之事,而是他们偷食了可以明目的知识之果,妄图变得和上帝一样聪明,上帝这才勃然大怒把他们赶出去,而所谓的黄金时代,就此终结在人类知羞耻后。
王二和陈清扬在云南的小队里,各种出格,起初他们是不觉得有什么不妥的,“搞破鞋”只不过是人家一直这样说,他们照样做他们的事,“敦伟大友谊”时和大自然在一起,对他们来说他们根本不知道这是什么罪孽,他们就像苏格拉底一样无知,虽然活了很久,眼前还是奇妙的世界。
王二说他第一次跟陈清扬敦伟大友谊,“那一天我二十一岁,在我一生的黄金时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爱,想吃,还想在一瞬间变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后来我才知道,生活就是一个慢慢受锤的过程,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失,最后变得像挨了锤的妞一样。可我二十一岁生日时没有预见到这一点。我觉得自己会永远生猛下去,什么也锤不了我。”
这样的年少,本身也就是一种财富。此刻我们觉得自己天真而清白,而王小波认为这本身就是最大的罪孽。“照我的看法,每个人的本性都是好吃懒做,好色贪淫,假如你克勤节俭,守身如玉,就犯了矫饰之罪,比好吃懒做好色贪淫更可恶。”
于是王二写给上面的交代材料直露具体,因为他从来不觉得自己有什么错。让我觉得有趣的是上面看到这些材料的表情。我记得他有名的“破鞋理论”,他剖析那些看材料的人的心理,是一种对他们明火执仗的破鞋行为的畏惧。刚开始人们总是把廉耻挂在嘴边辱骂他们,到后来这种明火执仗的行为过于直露而让他们害了怕,反而不敢再说了。
他在《黄金时代》里把我心里的很多东西颠覆又重塑,什么是罪孽,什么是清白,这都没什么,能够循着自己的本心,跟着大自然起舞才是真的自由和黄金。
讲到这里也就差不多了,那是对王小波的第一印象,黄金时代里的王二对自己的描述是瘦而高并且眼窝深陷,说话不紧不慢,年轻时有很多幻想。我觉得他奔放而有趣,再后来看起《红拂夜奔》,就更觉得如此了。
他自己在《红拂夜奔》的自序里便说这是一本关于有趣的书,他不认为有趣是它应达到的目标,对他和他的书来说,有趣是存在的理由。
书里一边讲李靖、红拂和虬髯公的故事,亦幻亦话,有些怪诞有有些像真实。这回王二成了一边写着三人的故事一边过着在一所学校里从事数学研究史的生活,让人觉得好像真实,又有些过于怪诞。
风尘三侠的故事,从洛阳城到长安,就是红拂和李靖奔着有趣而去,却始终逃不开无趣的桎梏。我惊异于王小波各种光怪陆离的想象,曾试图在阅读时从心里构建他小说里的图景,却总跟不上,绘不出他所有的想象。所有李卫公的发明,两座城市鲜活的差异,以及任务突出而怪诞的形象,都是我从未见过从未想过的样子。于是就开始发觉了平日的自己是如何活在一个无趣的世界里。我想,无趣大概就是我此生最大的罪孽。王小波让我懂得,人如果无趣,其存在感就变得稀薄,紧接着也就会变得漠然和绝望了。
李卫公到了老年变得极爱睡觉,可能因为年轻时他不仅害死了快一半的洛阳人,又从那里跑了出来;跟着军队打仗,打下半壁江山;再后来竟然造出了整座长安城;或许还因为他年轻时画了太多春宫图,证费尔马又挨板子。所有这些的精彩都耗费了他太多的精力,而唐皇帝又一次偷袭把他打萎了,他就开始慢慢睡得越来越长。如王二说:“人在年轻时充满了做事的冲动,无休无止地变革一切,等到这些冲动骤然消失,他就老了。”这样想来,也忍不住趁着还年轻多做些有趣的事,一面冲动和欲望消失得太快,老得太早。
王二还讲“不管是什么人,都会感到时光在身上流动,收到这种启迪后,自己也像风中的芦花,水里的浮萍一样飘动。”故事里王二在枯燥的任职中体会到这种流动,他不是领导,外表木讷,生活里充满枷锁,竟也能在这种流动中让整个生命有了鲜活。
《红拂夜奔》是《青铜时代》的一本,我也曾试过用希腊神话里的青铜去理解它,却始终没有结果。我试着让这本书对我来说不止是有趣而已,于是我发现了王二的绝望。小说的最后王二说:“到目前为止,没有一件事能让我相信我是对的,就是人生来有趣,过去有趣,渴望有趣,内心有趣却假装有趣。也没有一件事能证明我是错的,让我相信人生来无趣,过去无趣,现在也无趣,不喜欢有趣的事且表里如一。到目前为止,我只能强忍着绝望活在世界上。”
这种严肃的拷问让年轻的我似懂非懂,感到他一瞬间的孤单。但《红拂夜奔》仍旧让我动容,历史和现实的交错而行丝毫没有以史为鉴的板正生硬。他的魅力正在于此,让你感受到他自由的不自由,有趣的绝望,低俗的高雅,就仿佛感受到街边臭豆腐的浓香。
之后看的《未来世界》仍旧是本有趣的小说,我看到名字时就这么想。我想《红拂夜奔》就已经够科幻了,于是更期待一个有着科幻色彩名字的小说会有更丰富的想象力。但是在读后却发现《未来世界》少了很多夸张和怪诞,而以一种更为纪实的手法写舅舅和王二的上下两篇故事,虽在真实方面加了分,却又显出与常人的迥异。
说王二作为一个历史学者有一个死后发表作品数篇的舅舅,因此他要给他写传记,而因为这传记犯了直露的罪,王二的历史证被“当局”吊销,后来又犯了“影射”的罪,之后考的哲学证也被吊销。王二被“公司”“重新分置”以后他的《我的舅舅》得了奖,但王二的生活却并没有因此而好起来。在公司过了一段没钱没身份的生活后,他又重新获得了原来拥有的,只不过,他再也没有了很多想法。
我企图把这本《未来世界》理解为王小波对现实世界的不满,纵使他从未有过一句抱怨。不过据他自己在序里所说这其实算不上科幻,“有一些小说家喜欢让故事发生在过去或者未来,但这些故事既非对未来的展望,也非对历史的回顾,他们更加关注故事本身。”因此我们可以很好地把他的书同乔治奥威尔的,从科幻和历史小说中区分出来,“简单地称其为小说也就够了。”
因此他不会受到真实逻辑的控制,因而也就不会那么索然无味了。他还在自序里说“但我以为,起码现实生活中的大多场景是不配被写出来的。所以,有时想象比摹写生活更可取。”所以,如今我们才能在他这样从现实的土壤里破土而出的巨大想象中找到乐趣了。
一开始我说,我欣赏王小波为人处世不卑不亢的性格,这在《未来世界》里表现得尤为明显。不管是为舅舅写传,还是后来写王二的下篇,两个人在遭遇外界的侵扰,甚至自身利益折损时,都表现出异常的逆来顺受,但与此同时,他们的精神里却有股大无畏的犯险精神。如王二的执照一再被吊销,或者《传记报》的编辑给他施压,他还是完整地还原了他想说的历史和哲学。
上篇里有这么一句话:“一个中国人如果享受着思想自由,他一定只有十三岁;或者像我舅舅一样,长了一颗早已死掉,腐烂发臭了的心脏。”我揣摩好久,觉得颇值得玩味。想到王二努力还原历史和哲学,想到在别处看到“历史单面灌输的可怕,不在于虚构,而在于其执意的选择性失明”。这也就是后来王二以“影射”罪被吊销哲学证的原因了。关于思想自由什么的,或许你从王二那句话里读到了不满,却也从那口气里读出了调侃的意味。这,便是王小波的不卑不亢了。
另外,他在写舅舅跟小桃阿姨的新婚之夜时很有点意思。因为舅舅的心脏有问题,王二的妈妈也曾告诫过小桃阿姨,但是小桃阿姨主观能动性的力量显然超过了客观条件的限制力。她只是骑在舅舅身上求“合作”而已。“有些人认为,‘合作’应当男女有别,一个男人在新婚之夜有这种表现,不能叫做‘合作’。在这种时刻,男人的合作应该是爬起来有所作为。但我却完全同意阿姨的意见:合作是个至高无上的范畴,它是不分时刻,部分男女的。它是一个‘接受’的范畴,有所作为就是不合作。”这一点,跟黄金时代的“破鞋理论”一样妙。
就这么玩味着文字和思想,王小波成功地征服了我。他的过人之处就在于他迥异于常人的思维,没有空话搭话,而纯粹为自由而生,以有趣为存在的理由。听名字很科幻的《未来世界》,没有天上飞的车和水里住的房子,有的只不过还是我们这样的人,去发生不同的故事罢了。这种不囿于简单现实逻辑出现的故事,虽有怪诞,却也合情合理;十分新奇,又好像就发生在身边。
再看《革命时期的爱情》,和我同时期看的另一本书名很像,加西亚的《霍乱时期的爱情》,其实我跟喜欢它的另一个译名《爱在瘟疫蔓延时》。王小波却是喜欢前者的,他在书里说他很欣赏加西亚这样的造句方式,XX时期的XX。
在我看来,在严格意义上的英文语法结构中,这并不能自成一句(抱歉学英语的有点语法癖)。但在中文中很多独立的句子成分却可以成为句子,因而中文的遣句也就自由许多。意合的语言,不需要许多连词就有了因果关系。譬如《红楼梦》里“你死了,我去做和尚”,在翻成英文时是断然不能把“如果……就……”这样的连词省略的。
但要说说为什么王小波喜欢“XX时期的XX”这样的句式,他又只是说“这句子多好啊”就没了下文。我猜这“时期”前的XX就打的跟这意合的中文一样,它不需要再多旁的东西,本身就有了很多丰富的含义和各种包含与被包含,亦或是因果循环的关系。而那有一个XX却也可以替换成无数你所能想到的名词,比如XX时期的马桶、胸罩、我。虽有无限可能,却还是被“XX时期的”修饰和控制。这跟人是自由的,又是不自由的,是同一个道理。王小波就是这样,他的思想和语言既是奔放自由的,他又在某个特定的时期里是极受限制的。
书里头有些东西反反复复地出现,诸如小时候看到了紫红色的天,纵使书里的王二是色盲;或者拆了自家材料做的投石机,设计精良杀伤大,到最后没有败在敌人手中却被“现实”拆去;再者也有关于概率的有趣想法。这些元素破碎地散乱在书中各处,让人读起来略有吃力。我想大抵是我已经习惯了王小波的叙事方式,也总乐意边读边收集这些嬉笑的元素,再将它们整合起来理解,也就不那么困难了。反倒觉得他这看似漫不经心的胡写,确实前后照应得极好的。
其实对于他所说的“革命时期”,除却掉从高中历史课本里的轻描淡写,我也是知之甚少的。对大多数经历过那段时期的人来说那是噩梦,然而在我看书中王二的生活,倒还是有许多幸福的,只不过幸福得十分有限罢了。我仍旧惊叹于他想象和思维的丰富多彩,同时竟不自觉觉得自己是幸福而匮乏的。我幸福于自己生活在这样一个非革命时期,同时,我也匮乏于这样一个非革命时期。
某天硬着头皮看完了《JDWY》,觉得讽刺的是,过去谁号召自由平等,如今又是谁给自由平等带上枷锁;过去谁让有理想的青年走上街头,如今让街头的青年回去再没了理想的又是谁。谁说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而对于存在于设个时代这件事来说,我也有许多我的有幸,和悲哀。
王小波有个很喜欢用的句式,“关于XX这件事就是这样”。总用在他说完一件事后,但这事有真真没被他说完,再之后还被他经常提起和补充。我便也喜欢了这样一个句式,“关于喜欢王小波这件事,就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