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愚蠢可以复印:李笑来(转贴)
原帖:http://www.lixiaolai.com/archives/10575.html
来之前,想自己要在TED上讲什么?给自己定的话题筛选标准是:“我一定要讲我最擅长的东西⋯⋯”
嗯,我要讲的是“如何把自己变傻”——在这方面我非常有经验。前两天发生了点事情,于是,我得到了灵感,所以,题目换了一下:“我的愚蠢可以复制”——不,“我的愚蠢可以复印”⋯⋯你们都懂的!
我住在北京中关村,每天路过人民大学门口的时候,总是被一位或者多位抱着小孩的妇女拦住,亲切地问候:“办证嘛?”被拦住一回两回倒也罢了,这都五六年了⋯⋯后来我专门配了付眼镜⋯⋯可是发现没用⋯⋯唉⋯⋯你看看她们多有眼光?!茫茫人海中,一下子就把我甄别出来⋯⋯长得太励志了。嗯。励志帝。
其实,变傻真的很简单——我们常常一不小心就变傻了。
我从事留学考试培训多年。有一个有趣的现象:现在的高中生,满分120分的TOEFL动不动就能考110分以上;满分2400的SAT动不动就能考2300分以上⋯⋯
他们的上一代人——就是现在的大学生,却考不出这样的成绩。
这张照片是上个月拍的。右侧第二个叫何骞。中科院研究生辍学,近年被美国伍斯特理工大学录取。剩下的也都是我的学生,他们来自同一个中学。现在这些孩子跟着何骞学计算机编程。游川TOEFL成绩101分,被康奈尔大学早期录取。李国树107分,被西北大学早期录取。刘聪112分,拿到一大把录取,最后选择了加州理工。杜少雷110分,加州伯克利大学。最右面是王琛,111分,被耶鲁大学录取⋯⋯何同学的TOEFL成绩?使了吃奶的劲,87分⋯⋯这就是两代人的差异⋯⋯
他们都是我的学生,我教的都一样;反过来,也不会因为是我李笑来教,某个英文单词的意思就不一样了⋯⋯
可这种差异究竟是怎么产生的呢?
高考英语词汇大纲,大约3600个词汇。我们被要求多长时间学会这些词呢?不算小学、也不算学龄前,只算初中高中,那么就是6年。相当于每年学600个词。一年多少天呢?365天。也就是说⋯⋯要是每天背2个单词,那每年还可以有65个休息日⋯⋯
这究竟是什么意思啊?
翻译过来,就是:学外语很难的!你很笨的!就你这德行,一天能背下两个单词就好不错了!
不知不觉之间,我们信了。我们彻底信了,甚至,连它都成了信念之后还不相信自己已经信了。
对,这个电影大家都看过:Inception。这个电影名字被翻译错了,其实是往里“植入”,而不是往外“盗梦”。在克里斯托弗拍出这部电影之前,我很难讲明白刚才这个道理。谢谢诺兰,有了这部电影之后,大家都很容易想明白。诺兰说得很清楚:
只有简单的念头才很容易被植入。
变傻很简单,我们常常不知不觉就变傻了。那如何才能持续变傻,变得更傻呢?有两种方式:
概念混淆
概念不清
为什么从“概念”入手呢?尼采曾经说过,“没有事实,只有理解。”我们必须在大脑里重建我们所感受到的世界。而重构这个世界的基础就是“概念”。
很多人生活、工作、学习上的不幸,其实都来自于概念混淆。
爱情vs.婚姻。它们两个不一定是一回事儿——可能是,可能不是。但是有些人认为一定是一回事儿,于是生活就很痛苦。
上学vs.读书。这两个明显不是一回事儿,但很多人觉得是一回事儿,于是一生都很倒霉⋯⋯
历史vs.历史书。历史原本是很有意思的学科,可是,有些人不明白历史和历史书的区别⋯⋯我们国家的历史书,都是神话。历史是最锻炼脑子的,因为你在寻求真相——却没有直接证据。为什么在美国学历史的后来都去学法律,后来当总统的都是当初学法律的啊?因为这些人最聪明。他们的职业就是“finding truths, without direct evidences.”
艺术vs.色情。现在正在有一群别有用心的人在混淆这两个概念。是谁,你懂的⋯⋯
千年之前,有个人,叫杜甫,大家肯定熟悉。他就是个头脑非常清楚的人。不傻。在《春望》里,他说,“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看看,杜老师的概念多准确,区分多清楚——政府和国家不是一回事儿。
其实,混淆概念还有点难度,因为你要有两个概念可混淆。稍微简单一点的,是“概念不清”。
比如,Intensive reading和Extensive reading。
这个“泛读”里的“泛”字,究竟是什么意思呢?我每年接触大量的学生,每年在我面前的流动人口不低于三万⋯⋯确确实实有99.9%的人认为“泛读”的意思是“泛泛地读”⋯⋯其实阅读只有一种,就是“阅读”;“贩毒”犯法的啊(玩笑)⋯⋯
这些概念不清的人,还有更多莫名其妙的概念,比如“快速阅读”、“跳读”、“扫读”( “ 扫毒”)⋯⋯
这张照片大家可能见过。911的时候,双塔被击中,浓浓的烟雾中,有一张魔鬼的脸⋯⋯
[我在准备这个keynote的时候拉登还没有被干掉。今天早上看到新闻,本拉登的遗物中有大量的色情光碟⋯⋯宅男啊,宅男!]
心里学家的解释简洁明了⋯⋯
如若,在此之前,你从来没有在任何地方、包括电影、杂志、图片等等,你从来没有见过类似的魔鬼形象,那么,你能看到的只能是浓浓的烟雾⋯⋯就算是看到什么了,也顶多是一个类似人脸的形象而已⋯⋯
对,魔鬼不在那烟雾里,在你心中⋯⋯
人类的大脑有个重要功能叫“模式识别”。大脑不是把每个信息点全部处理过后再进行识别的——而是迅速抓住几个重要特征,然后与大脑中的已有模式对比,只要差不多,就套用⋯⋯
若是你有机会看到你父母的大学毕业集体照,那时的他们和现在已经非常不一样了⋯⋯可是,在人群中,你还是可以迅速地将他们识别出来,靠的是什么啊?就是这种“模式识别能力”。
我在教学过程中,常常遇到一些学生非常苦恼:“老师,这文章我明明都看懂了,可是题目怎么就做不对呢?”
我就问他们,你考的是什么考试啊?他们说,“考研”。我说,“活该”。嗯,考研就是那样的。
可是,如果考的是TOEFL,SAT,GRE,GMAT,就肯定不会那样了。那些题目都逻辑非常严谨, 每道题都可能要有10万人次以上的测试才变成“Final Edition”。 文章看懂了,题目不可能做错,题目做错了,就是文章没看懂。
其实他们没看懂。文章中的一部分看懂了,另外一部分没看懂。但是,那些被看懂的部分构成了某个模式,与这些学生大脑里既有的某个模式相符,于是,大脑告诉他们,嗯,我看懂了,这不就是⋯⋯魔鬼的脸么!
大家看到了,只不过是一个“泛读”的概念没搞清楚,人就会在其后的一生中接二连三地,没完没了地倒霉,且“绝对不自知”。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网上口水仗那么多⋯⋯因为太多的人“阅而不读”,他们只能看到自己想看到的东西⋯⋯他们只有成见⋯⋯他们没有能力处理所有信息,所以,按照习惯只不过是在众多信息中选择能够与自己已有成见相符的“模式”,而后“相信”自己理解了⋯⋯再然后他们开始攻击的甚至不是作者(他们当然以为自己在攻击作者),而是自己脑子中的那个假想敌⋯⋯这些人都是“唐吉诃德”。
谁最懂这个道理啊?
戈培尔。——希特勒的宣传部长。今天我所分享的你都会了,只要有机会,你就能做得比他更好!
平日里,总是有人“提醒”你,说,“想那么多不累嘛?”
其实,他们不知道,自己的美丽人生可能是这样的⋯⋯
变傻很简单。简单吧?我的分享就到这里,谢谢大家,谢谢!
也许生活没办法选择,
但我们可以选择思考。
来之前,想自己要在TED上讲什么?给自己定的话题筛选标准是:“我一定要讲我最擅长的东西⋯⋯”
嗯,我要讲的是“如何把自己变傻”——在这方面我非常有经验。前两天发生了点事情,于是,我得到了灵感,所以,题目换了一下:“我的愚蠢可以复制”——不,“我的愚蠢可以复印”⋯⋯你们都懂的!
我住在北京中关村,每天路过人民大学门口的时候,总是被一位或者多位抱着小孩的妇女拦住,亲切地问候:“办证嘛?”被拦住一回两回倒也罢了,这都五六年了⋯⋯后来我专门配了付眼镜⋯⋯可是发现没用⋯⋯唉⋯⋯你看看她们多有眼光?!茫茫人海中,一下子就把我甄别出来⋯⋯长得太励志了。嗯。励志帝。
其实,变傻真的很简单——我们常常一不小心就变傻了。
我从事留学考试培训多年。有一个有趣的现象:现在的高中生,满分120分的TOEFL动不动就能考110分以上;满分2400的SAT动不动就能考2300分以上⋯⋯
他们的上一代人——就是现在的大学生,却考不出这样的成绩。
这张照片是上个月拍的。右侧第二个叫何骞。中科院研究生辍学,近年被美国伍斯特理工大学录取。剩下的也都是我的学生,他们来自同一个中学。现在这些孩子跟着何骞学计算机编程。游川TOEFL成绩101分,被康奈尔大学早期录取。李国树107分,被西北大学早期录取。刘聪112分,拿到一大把录取,最后选择了加州理工。杜少雷110分,加州伯克利大学。最右面是王琛,111分,被耶鲁大学录取⋯⋯何同学的TOEFL成绩?使了吃奶的劲,87分⋯⋯这就是两代人的差异⋯⋯
他们都是我的学生,我教的都一样;反过来,也不会因为是我李笑来教,某个英文单词的意思就不一样了⋯⋯
可这种差异究竟是怎么产生的呢?
高考英语词汇大纲,大约3600个词汇。我们被要求多长时间学会这些词呢?不算小学、也不算学龄前,只算初中高中,那么就是6年。相当于每年学600个词。一年多少天呢?365天。也就是说⋯⋯要是每天背2个单词,那每年还可以有65个休息日⋯⋯
这究竟是什么意思啊?
翻译过来,就是:学外语很难的!你很笨的!就你这德行,一天能背下两个单词就好不错了!
不知不觉之间,我们信了。我们彻底信了,甚至,连它都成了信念之后还不相信自己已经信了。
对,这个电影大家都看过:Inception。这个电影名字被翻译错了,其实是往里“植入”,而不是往外“盗梦”。在克里斯托弗拍出这部电影之前,我很难讲明白刚才这个道理。谢谢诺兰,有了这部电影之后,大家都很容易想明白。诺兰说得很清楚:
只有简单的念头才很容易被植入。
变傻很简单,我们常常不知不觉就变傻了。那如何才能持续变傻,变得更傻呢?有两种方式:
概念混淆
概念不清
为什么从“概念”入手呢?尼采曾经说过,“没有事实,只有理解。”我们必须在大脑里重建我们所感受到的世界。而重构这个世界的基础就是“概念”。
很多人生活、工作、学习上的不幸,其实都来自于概念混淆。
爱情vs.婚姻。它们两个不一定是一回事儿——可能是,可能不是。但是有些人认为一定是一回事儿,于是生活就很痛苦。
上学vs.读书。这两个明显不是一回事儿,但很多人觉得是一回事儿,于是一生都很倒霉⋯⋯
历史vs.历史书。历史原本是很有意思的学科,可是,有些人不明白历史和历史书的区别⋯⋯我们国家的历史书,都是神话。历史是最锻炼脑子的,因为你在寻求真相——却没有直接证据。为什么在美国学历史的后来都去学法律,后来当总统的都是当初学法律的啊?因为这些人最聪明。他们的职业就是“finding truths, without direct evidences.”
艺术vs.色情。现在正在有一群别有用心的人在混淆这两个概念。是谁,你懂的⋯⋯
千年之前,有个人,叫杜甫,大家肯定熟悉。他就是个头脑非常清楚的人。不傻。在《春望》里,他说,“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看看,杜老师的概念多准确,区分多清楚——政府和国家不是一回事儿。
其实,混淆概念还有点难度,因为你要有两个概念可混淆。稍微简单一点的,是“概念不清”。
比如,Intensive reading和Extensive reading。
这个“泛读”里的“泛”字,究竟是什么意思呢?我每年接触大量的学生,每年在我面前的流动人口不低于三万⋯⋯确确实实有99.9%的人认为“泛读”的意思是“泛泛地读”⋯⋯其实阅读只有一种,就是“阅读”;“贩毒”犯法的啊(玩笑)⋯⋯
这些概念不清的人,还有更多莫名其妙的概念,比如“快速阅读”、“跳读”、“扫读”( “ 扫毒”)⋯⋯
这张照片大家可能见过。911的时候,双塔被击中,浓浓的烟雾中,有一张魔鬼的脸⋯⋯
[我在准备这个keynote的时候拉登还没有被干掉。今天早上看到新闻,本拉登的遗物中有大量的色情光碟⋯⋯宅男啊,宅男!]
心里学家的解释简洁明了⋯⋯
如若,在此之前,你从来没有在任何地方、包括电影、杂志、图片等等,你从来没有见过类似的魔鬼形象,那么,你能看到的只能是浓浓的烟雾⋯⋯就算是看到什么了,也顶多是一个类似人脸的形象而已⋯⋯
对,魔鬼不在那烟雾里,在你心中⋯⋯
人类的大脑有个重要功能叫“模式识别”。大脑不是把每个信息点全部处理过后再进行识别的——而是迅速抓住几个重要特征,然后与大脑中的已有模式对比,只要差不多,就套用⋯⋯
若是你有机会看到你父母的大学毕业集体照,那时的他们和现在已经非常不一样了⋯⋯可是,在人群中,你还是可以迅速地将他们识别出来,靠的是什么啊?就是这种“模式识别能力”。
我在教学过程中,常常遇到一些学生非常苦恼:“老师,这文章我明明都看懂了,可是题目怎么就做不对呢?”
我就问他们,你考的是什么考试啊?他们说,“考研”。我说,“活该”。嗯,考研就是那样的。
可是,如果考的是TOEFL,SAT,GRE,GMAT,就肯定不会那样了。那些题目都逻辑非常严谨, 每道题都可能要有10万人次以上的测试才变成“Final Edition”。 文章看懂了,题目不可能做错,题目做错了,就是文章没看懂。
其实他们没看懂。文章中的一部分看懂了,另外一部分没看懂。但是,那些被看懂的部分构成了某个模式,与这些学生大脑里既有的某个模式相符,于是,大脑告诉他们,嗯,我看懂了,这不就是⋯⋯魔鬼的脸么!
大家看到了,只不过是一个“泛读”的概念没搞清楚,人就会在其后的一生中接二连三地,没完没了地倒霉,且“绝对不自知”。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网上口水仗那么多⋯⋯因为太多的人“阅而不读”,他们只能看到自己想看到的东西⋯⋯他们只有成见⋯⋯他们没有能力处理所有信息,所以,按照习惯只不过是在众多信息中选择能够与自己已有成见相符的“模式”,而后“相信”自己理解了⋯⋯再然后他们开始攻击的甚至不是作者(他们当然以为自己在攻击作者),而是自己脑子中的那个假想敌⋯⋯这些人都是“唐吉诃德”。
谁最懂这个道理啊?
戈培尔。——希特勒的宣传部长。今天我所分享的你都会了,只要有机会,你就能做得比他更好!
平日里,总是有人“提醒”你,说,“想那么多不累嘛?”
其实,他们不知道,自己的美丽人生可能是这样的⋯⋯
变傻很简单。简单吧?我的分享就到这里,谢谢大家,谢谢!
也许生活没办法选择,
但我们可以选择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