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雕塑中的写意精神:“意”与“象”的联系
来源:网络
中国雕塑历来以两种存在形式最为显著:室内为佛教造像,室外为陵墓道前的石人、石兽。前者由于有严格的造像法限制和虔诚的宗教情感之制约,故大都合于法度,不似后者超然、豪放、安闲为之。也许是置于室外的缘故,若刻画得太实了,就失去了与天地争空间的雄强之势,所以古代大量的陵墓雕刻总是保持着一定的自然形态。这种风格至汉代到达鼎盛,所憾的是汉代以降,此风渐减。至近现代,又因西洋雕塑传统的介入,中国雕塑大有以西方写实主义为体、为用的倾向。当代以西方现当代艺术为参照之势愈烈,所以那种原本存在于我们传统文化中的写意精神,未能得到很好的继承和发扬。 <br /> <br /> 写意,先有意,尔后写之。 <br /> <br /> 雕塑乃至全部造型艺术中的意是与象连在一起的,确切地说是意象。意的身分使雕塑与理想贴近,象的成分,使雕塑与现实相联络。 <br /> <br /> 写意,处于写实与抽象之间,它既不会使人产生一览无余的简单,也不会有令人望而却步的深奥。它引导人们在一种似曾相识的心理作用之下,去把玩、体味、感觉艺术作品的整体及每个局部、细部的意味。智慧生成形式,写意凝固瞬间感悟和生命激情,无矫揉造作,无深思熟虑,从而更接近于本质。 <br /> <br /> 雕塑的写意,有三个方面的特征:一是形态的夸张意象,二是形体凹凸隐显的质感意象,三是人物瞬间神态的意象。 <br /> <br /> 西方的写意重视造型的外形式。他们在理性的千锤百炼中塑就一个精神的实体,就像西方人建造教堂那样,以他们的意志、信仰去构架升向天国的建筑。因此,西方写意雕塑在很大意义上是由形而上进入形体塑造的,在形态及意念方面均接近抽象。毕加索、布朗库西的作品佐证了这一点。 <br /> <br /> 中国写意雕塑则不然,注重生活的原型,所谓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乃中国写意雕塑的理论显露。重视主体对生活对象的感受,并把感受渗进作品。作品的生成往往是急速的,外形呈发散状,而且更注重神的写意,集中体现在对瞬间表情的捕捉,并把这种表情理想化、夸张化、诗意化。中国写意雕塑到处体现了作者对生活的观察和热情,因此,在外形方面看不到主观解构对象的痕影,倒是在外部塑造的手法上留下了作者深深的情、意,自然的肌理,潜意识中的变形等。齐白石说得比较明确:太似则媚俗,不似则欺世。 <br /> <br /> 当前中国雕塑界有种倾向以西方潮流为参照。在国际上能博得认同的往往是一些政治波普的作品,形式上已是泛滥了的国际化,并不能反映中国的声音。这些作品在中国本土也未曾得到承认,只是西方人站在他们的角度,用他们的眼光选择了在文化上迎合他们的典型而已。这种倾向与文革中通过政治题材体现主题而不重视艺术自身规律一样可怕。多少艺术家在风潮中迷茫,认不清传统,也看不到现代,最后成为风头主义。风头主义活跃,也多新意,但一阵风过后,往往什么都没有。今天乃至未来雕塑发展的空间越来越大,它反映着时代又召唤着时代。写意是中华民族的艺术观,是迥异于西方的另一个美学体系。写意不是为写意而写意,更不是追求皮相颤动、诗意、变形,而是要融化、渗透、张扬精神。有了精神,作品才有了构架,才有了灵魂及内在的气,才有了那种一目了然而又意蕴无穷的艺术形式。
<table border="0" width="665"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style="margin-bottom:20px
中国雕塑历来以两种存在形式最为显著:室内为佛教造像,室外为陵墓道前的石人、石兽。前者由于有严格的造像法限制和虔诚的宗教情感之制约,故大都合于法度,不似后者超然、豪放、安闲为之。也许是置于室外的缘故,若刻画得太实了,就失去了与天地争空间的雄强之势,所以古代大量的陵墓雕刻总是保持着一定的自然形态。这种风格至汉代到达鼎盛,所憾的是汉代以降,此风渐减。至近现代,又因西洋雕塑传统的介入,中国雕塑大有以西方写实主义为体、为用的倾向。当代以西方现当代艺术为参照之势愈烈,所以那种原本存在于我们传统文化中的写意精神,未能得到很好的继承和发扬。 <br /> <br /> 写意,先有意,尔后写之。 <br /> <br /> 雕塑乃至全部造型艺术中的意是与象连在一起的,确切地说是意象。意的身分使雕塑与理想贴近,象的成分,使雕塑与现实相联络。 <br /> <br /> 写意,处于写实与抽象之间,它既不会使人产生一览无余的简单,也不会有令人望而却步的深奥。它引导人们在一种似曾相识的心理作用之下,去把玩、体味、感觉艺术作品的整体及每个局部、细部的意味。智慧生成形式,写意凝固瞬间感悟和生命激情,无矫揉造作,无深思熟虑,从而更接近于本质。 <br /> <br /> 雕塑的写意,有三个方面的特征:一是形态的夸张意象,二是形体凹凸隐显的质感意象,三是人物瞬间神态的意象。 <br /> <br /> 西方的写意重视造型的外形式。他们在理性的千锤百炼中塑就一个精神的实体,就像西方人建造教堂那样,以他们的意志、信仰去构架升向天国的建筑。因此,西方写意雕塑在很大意义上是由形而上进入形体塑造的,在形态及意念方面均接近抽象。毕加索、布朗库西的作品佐证了这一点。 <br /> <br /> 中国写意雕塑则不然,注重生活的原型,所谓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乃中国写意雕塑的理论显露。重视主体对生活对象的感受,并把感受渗进作品。作品的生成往往是急速的,外形呈发散状,而且更注重神的写意,集中体现在对瞬间表情的捕捉,并把这种表情理想化、夸张化、诗意化。中国写意雕塑到处体现了作者对生活的观察和热情,因此,在外形方面看不到主观解构对象的痕影,倒是在外部塑造的手法上留下了作者深深的情、意,自然的肌理,潜意识中的变形等。齐白石说得比较明确:太似则媚俗,不似则欺世。 <br /> <br /> 当前中国雕塑界有种倾向以西方潮流为参照。在国际上能博得认同的往往是一些政治波普的作品,形式上已是泛滥了的国际化,并不能反映中国的声音。这些作品在中国本土也未曾得到承认,只是西方人站在他们的角度,用他们的眼光选择了在文化上迎合他们的典型而已。这种倾向与文革中通过政治题材体现主题而不重视艺术自身规律一样可怕。多少艺术家在风潮中迷茫,认不清传统,也看不到现代,最后成为风头主义。风头主义活跃,也多新意,但一阵风过后,往往什么都没有。今天乃至未来雕塑发展的空间越来越大,它反映着时代又召唤着时代。写意是中华民族的艺术观,是迥异于西方的另一个美学体系。写意不是为写意而写意,更不是追求皮相颤动、诗意、变形,而是要融化、渗透、张扬精神。有了精神,作品才有了构架,才有了灵魂及内在的气,才有了那种一目了然而又意蕴无穷的艺术形式。
<table border="0" width="665"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style="margin-bottom:20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