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些什么
形容时间快的比喻句数不胜数,我就不再累述,但他真的很快,有时会让你有种不曾经历的错觉,我又累述了。大把大把的时间让你消耗掉,你却没有经历时间的这种经历感,这是最可怕的,就像你花了大把大把的钱,却什么也没搞到手。步入农大的两个月后,我开始了无法体验时间经历感的一段日子。所以为了拥有这种经历感,能让自己搞明白自己在过去的时间中干了些什么烂事,我开始记录我看过的每一部电影,注明时间,标记简短的话,让那些消耗的时间至少转化为记忆,用这样的方式来安慰自己“其实我还是做了一些事情的”,如果看电影算是事情的话。今天晚上刚回家,发现cctv10正在播第十放映室的2011电影年度回顾,猛然发现回顾的电影基本都能在我的电影笔记里找到,我的大学首个学期献给了电影,除去上网时间不算的话,乱七八糟几十部。这也算是自我的安慰,至少还多看了几部非常不错的电影,特别是真爱至上和圣诞颂歌两部佳片,两部电影也冲击了我阴暗的世界观。除去在寝室的娱乐联谊活动,这半年还真没有做成什么正事。数学英语思修三门基础课,我没兴趣,对我过去现在将来也没什么大用处,所以就朝着及格就开心的方向发展,后来发现,在这个大方向下本来想开心开心的我差点被期末考试开心了,所以朝着及格就开心的方向发展是不对,应该朝着及格线以上五分发展,应该给自己留个防坠网,但仅限于基础课中没什么用的科目。除此之外,偶尔出门看看都江堰的风景和与对门的益达哥些的座谈也成为了我首个学期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一说到都江堰的风景,我马上就会联想到灵岩山,就像有些人一听到真话就会联想到愤青,一联想到愤青就会深入联想到抵制日货。都江堰呆了半年,去过两次灵岩山。山不高,1300左右,也不漂亮,基本就一些杂草树林。但能步出校门几分钟,就能走上一条通往海拔千米以上的山间小路(其实也不小),这才是感觉最好的地方。我特别在意一个地方的山,不管他经济如何,社会发展如何,城市规划与建设如何,只要这地方有座2000米以上的山能让你在高兴的时候爬爬,就像你在高兴的时候想骑骑那样,那我就会觉得,这是一个好地方。可能是我出生自祖国深处的边远山区缘故。宝兴县随便拉一匹山出来,都在2500以上,宝兴县城的后山如果一直往上爬,到达山顶3500,翻过去就是芦山了。不翻过去,沿着山脊一直往北走,就是西岭雪山。所以我能生活在雅安也是幸运的,随便拖一张雅安地区的google卫星地图出来,以雨城区为圆心三十公里为半径画弧,市中心的周公山,向南一小时的海子山,再稍走几步的瓦屋山,北部夹金山,西南牛背山,西部贡嘎圣山与东部大瓦峨眉相望,基本上每一座都被户外爱好者视为必登之山。中国还有什么地方能比川西小城雅安集中更多的山地资源吗,而且还是优质的?不是每一座山都叫特仑苏。从时间的消耗说到故乡的山了,这个跨度扯大了,扯回来。虽然算是糟蹋了半个学期的时间,但不是一点收获没有,至少现在知道了以后这几年应该做些个什么,其实也不亏,至少今后不用看电影维生了。高中的时候我一直在想,好好学习,等到了大学就牛B了,能有不同于高中的教育体制,有能好好提升自己知识水平的机会,能有个完全不同于高中的生活方式。入学后发现傻B了,除了逃课的风险下降外,感觉大学和高中其实也没什么区别嘛,特别是同样要学没用的基础课,可能是还没接触专业课的原因,始终没有体会到高中到大学两个层面的过渡带来的新奇感与冲击感。其实现在看来,中国的高校教育,除了工科和涉及化学生物物理数学的理科需要细致的专业划分外,其他社会人文科学类的学科视乎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来任意学习,其实这些学科内容在图书馆内独自就能完成。真心觉得自己不喜欢的科目能及格就行了,如果不是很在乎奖金优干什么的。朝自己喜欢的方向自我发展,有喜欢的东西就多看几本与它有关的书,多深入一下,不喜欢的东西应付应付就行。其实这就是这几年应该有的意义,多看几本书。其实大学归根到底就是这样,多看几本有关或者无关自己专业的书。我的班主任有句话对我的触动很大,当我们步入社会后,迅速被这种浮躁裙带奇葩的物质主义的社会文化熏陶后,还能有这种静下来好好看几本书的闲心吗,到时我们都变成了功利与物质主义充斥(他们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在这个环境下很少有人幸免),为房车劳走的建设祖国四化的好青年,就算有这份闲心也没这份时间了。能有个几年的时间让你多看几本自己喜欢的书的下一个机会或许就是退休或者至残性工伤以后了。所以这几年我觉得我最重要的事情还是多看一看几本自己喜欢的书,多爬一爬几座自己喜欢的山,再多兜一兜自己喜欢的人。既然你营造了一个象牙塔,我就要在这象牙塔里好好干些应该在象牙塔里干的事情,大学对我来说,只有四年,而为生活操劳,我却有一辈子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