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学校“211工程”三期中承担的两个项目
中央音乐学院网站上报道“我院召开‘211工程’三期结项校内验收会”,在展示成果的一幅照片里发现我的两项工作赫然列在其中,分别是《2011年北京国际巴洛克音乐节》和录制《德理格12首奏鸣曲》CD。
说真的,如果没有“211工程”师资队伍建设项目资助和学校的大力支持,作为学术研究录制《德理格12首奏鸣曲》,并举行巴洛克音乐节都只是纸上谈兵。在这里衷心感谢中央音乐学院对我从事巴洛克风格演奏教学的支持和帮助。
照片从右往左,由下往上数第一列第一行为《2011年北京国际巴洛克音乐节》宣传册,第二列第三行为《德理格12首奏鸣曲》CD
附:
我院召开“211工程”三期结项校内验收会
作者:姚亚平、韩民 文/韩民 图
来源:中央音乐学院
3月27日下午,我院“211工程”三期结项验收会在教学楼717会议室召开,全体院领导及系、处中层干部出席了验收会。“211工程”三期结项验收评审专家组成员有党委书记郭淑兰、副院长周海宏,以及肖学俊、刘霖、杨鸿年、俞仁豪、邢维凯。验收会由验收评审专家组组长郭淑兰主持。
会议首先由院“211工程”三期建设总负责人,王次炤院长对我院“211工程”三期建设总体情况做总结报告。之后,科研处处长姚亚平、前人事处处长喻汲和前研究生部部长吴晓萍作为主要具体实施部门负责人分别介绍了我院“211工程”三期建设的三个重点项目——“重点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创新人才培养”的具体实施情况。
在总结报告中,王院长首先对我院“211工程”三期建设的一般情况进行了概要性介绍,涉及到总体目标、任务,完成情况、经费配置等,对“211工程”三期工作的成效和取得的成绩表示了高度肯定。王次炤院长的报告着重对我院“211工程”三期建设的标志性成果进行了逐一介绍,主要有以下:
(一)音乐学基础研究方面。其中包括:我院近现代音乐史教研室集体编写的《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史料汇编》,这是一部包含23卷重大项目,集文字史料、乐谱、图片一体,汇集了近现代教研室数位教师几年的辛勤工作,是关于我国中国音乐史研究方面的一项重要成果;《古琴音乐文化研究》包含“古琴数据库”建设和“古琴资料室”两大部分,保存了目前国内古琴音乐研究方面最完备的信息和文献,表面在古琴研究基础方面我院处于的领先地位;《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展列》:包含“中国古代音乐史长廊”(明、清部分)和“中国乐器陈列室”,这是以实物展示为主,科研、演习为一体的中国音乐史研究项目,建设成果显著,为未来准备建设的“中国音乐博物馆”奠定了基础。
(二)音乐创作精品工程。其中包括交响乐、室内乐、民族器乐创作。这是一次利用“211工程”推进创作,推进作曲学科发展的新的尝试。项目采用委约创作方式,动员了作曲系几乎所有教师和部分硕士博士学生,创作了16部交响乐、51部室内乐、27部民族器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评选,选出一批优秀作品,进行音乐会推广演出,出版乐谱和音响。能够在不长时间中,集中创作了如此数量的作品,成果非常显著,并且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影响力。
(三)教材建设。在“211工程”三期建设中在教材建设方面成绩突出。音乐理论研究方面:西方音乐教研室教师集体编写的“西方音乐断代史研究”,包括《中世纪音乐》、《文艺复兴音乐》、《巴洛克音乐》、《19世纪西方音乐》;中国传统音乐教研室教师集体奉献的“中国传统音乐新论”,包括了五本这些教师在他们各自领域里最新的学术研究和教学成果。此外,在电子音乐、音乐治疗、艺术管理方面也推出了一批新的教材。
在教材建设方面,王次炤院长尤其肯定了表演专业的教材建设方面所取得的成绩。在“211工程”三期建设中声歌系张丽萍教授负责主持编写了16卷本的《声乐作品经典曲集》,程达教授编写的五册《威尔第歌剧咏叹调选集》(已出版)、管弦系赵瑞林教授主持编写的为14件不同乐器的《乐队困难片段》(15册)、钢琴系吴迎教授编写的3册《被历史遗忘的作曲家钢琴作品曲集》(含三套CD)、指挥系的《交响乐双钢琴谱教材》,以及民乐系编写的6本《高等音乐院校民族器乐教材》。
(四)学术活动方面。在“211工程”三期建设期间,我院利用“211工程”为推力,开展了一系列重要的学术活动。比较重要的有:“2010年中外音乐学院校长论坛”;作曲系“作曲大师班”、“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原生态相遇”;音乐学系“世界音乐周”、“国际视野下的民族音乐学研究”;管弦系的“管乐和打击乐音乐节”、“国际双簧管艺术节”;民乐系的“民族室内与推广计划”、“阮乐华章”以及附中举办的大师班。所有这些活动极大了丰富了校园的学术气氛,推进了教学和学科建设,并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力。
王次炤院长的报告中最后也对“211工程”三期建设中的不足和问题进行了总结。主要的问题有:项目经费的管理与执行中存在一些有待改进的问题;一些项目拖沓,不按时完成,个别项目质量不高,所有这些都值得认真总结。
在王院长报告之后,三个具体项目:《重点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创新人才培养》的负责人姚亚平、喻汲和吴晓萍先后为大家汇报了各自分管项目,就项目的执行情况,主要内容,建设成果,和存在的问题等内容向验收专家组进行了汇报。
从“211工程”三期建设总的结项报告来看,取得的成绩是显著的,建设成效令人满意,“211工程”建设有力地推动了学院的整体发展,使学院在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上更上一层楼。
在几位报告人报告之后,大会暂时休会,院“211工程”三期结项验收专家组对各个项目的报告进行了单独评议。
经过院“211工程”三期结项验收专家组的认真讨论与评议,验收专家组组长郭淑兰书记向大会宣读了专家组的验收意见:验收意见首先对于“211工程”三期建设四年来所取得的总体成果给予很高的评价,认为“211工程”三期建设中的许多项目成果体现了创新性、前沿性、探索性、国际化等特色,对规划学院学科整体建设、创新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以及推动学院的整体发展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总体来看,“211工程”三期重点学科建设历时近四年,全体教师倾心投入,成效明显,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基本达到项目所提出目标和任务的要求。
最后,验收评审组通过投票,一致通过了我院“211工程”三期建设“重点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创新人才培养”的结项验收。
为了更全面的地展示我院“211工程”三期建设的成果,院“211三期建设办公室”还在综合楼七层,布置了“211工程”三期建设成果展,展示了各个建设项目的成果形式,活动内容,以及所有的著作、教材、乐谱、CD,以生动的图片和实物直观地展示了我院“211工程”所取得的成就。
本次“211工程”结项验收会,只是一次校内的评审,还需要在很多方面进行改进和完善,以迎接下一阶段教育部组织的国家“211工程”三期验收工作。
http://www.ccom.edu.cn/news/xwzx/2012s/201203/t20120330_20571.html
说真的,如果没有“211工程”师资队伍建设项目资助和学校的大力支持,作为学术研究录制《德理格12首奏鸣曲》,并举行巴洛克音乐节都只是纸上谈兵。在这里衷心感谢中央音乐学院对我从事巴洛克风格演奏教学的支持和帮助。
![]() |
从右往左,由下往上数第1列第1行为《北京国际巴洛克音乐节》,第2列第3行为《德理格奏鸣曲》 |
照片从右往左,由下往上数第一列第一行为《2011年北京国际巴洛克音乐节》宣传册,第二列第三行为《德理格12首奏鸣曲》CD
附:
我院召开“211工程”三期结项校内验收会
作者:姚亚平、韩民 文/韩民 图
来源:中央音乐学院
3月27日下午,我院“211工程”三期结项验收会在教学楼717会议室召开,全体院领导及系、处中层干部出席了验收会。“211工程”三期结项验收评审专家组成员有党委书记郭淑兰、副院长周海宏,以及肖学俊、刘霖、杨鸿年、俞仁豪、邢维凯。验收会由验收评审专家组组长郭淑兰主持。
会议首先由院“211工程”三期建设总负责人,王次炤院长对我院“211工程”三期建设总体情况做总结报告。之后,科研处处长姚亚平、前人事处处长喻汲和前研究生部部长吴晓萍作为主要具体实施部门负责人分别介绍了我院“211工程”三期建设的三个重点项目——“重点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创新人才培养”的具体实施情况。
在总结报告中,王院长首先对我院“211工程”三期建设的一般情况进行了概要性介绍,涉及到总体目标、任务,完成情况、经费配置等,对“211工程”三期工作的成效和取得的成绩表示了高度肯定。王次炤院长的报告着重对我院“211工程”三期建设的标志性成果进行了逐一介绍,主要有以下:
(一)音乐学基础研究方面。其中包括:我院近现代音乐史教研室集体编写的《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史料汇编》,这是一部包含23卷重大项目,集文字史料、乐谱、图片一体,汇集了近现代教研室数位教师几年的辛勤工作,是关于我国中国音乐史研究方面的一项重要成果;《古琴音乐文化研究》包含“古琴数据库”建设和“古琴资料室”两大部分,保存了目前国内古琴音乐研究方面最完备的信息和文献,表面在古琴研究基础方面我院处于的领先地位;《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展列》:包含“中国古代音乐史长廊”(明、清部分)和“中国乐器陈列室”,这是以实物展示为主,科研、演习为一体的中国音乐史研究项目,建设成果显著,为未来准备建设的“中国音乐博物馆”奠定了基础。
(二)音乐创作精品工程。其中包括交响乐、室内乐、民族器乐创作。这是一次利用“211工程”推进创作,推进作曲学科发展的新的尝试。项目采用委约创作方式,动员了作曲系几乎所有教师和部分硕士博士学生,创作了16部交响乐、51部室内乐、27部民族器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评选,选出一批优秀作品,进行音乐会推广演出,出版乐谱和音响。能够在不长时间中,集中创作了如此数量的作品,成果非常显著,并且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影响力。
(三)教材建设。在“211工程”三期建设中在教材建设方面成绩突出。音乐理论研究方面:西方音乐教研室教师集体编写的“西方音乐断代史研究”,包括《中世纪音乐》、《文艺复兴音乐》、《巴洛克音乐》、《19世纪西方音乐》;中国传统音乐教研室教师集体奉献的“中国传统音乐新论”,包括了五本这些教师在他们各自领域里最新的学术研究和教学成果。此外,在电子音乐、音乐治疗、艺术管理方面也推出了一批新的教材。
在教材建设方面,王次炤院长尤其肯定了表演专业的教材建设方面所取得的成绩。在“211工程”三期建设中声歌系张丽萍教授负责主持编写了16卷本的《声乐作品经典曲集》,程达教授编写的五册《威尔第歌剧咏叹调选集》(已出版)、管弦系赵瑞林教授主持编写的为14件不同乐器的《乐队困难片段》(15册)、钢琴系吴迎教授编写的3册《被历史遗忘的作曲家钢琴作品曲集》(含三套CD)、指挥系的《交响乐双钢琴谱教材》,以及民乐系编写的6本《高等音乐院校民族器乐教材》。
(四)学术活动方面。在“211工程”三期建设期间,我院利用“211工程”为推力,开展了一系列重要的学术活动。比较重要的有:“2010年中外音乐学院校长论坛”;作曲系“作曲大师班”、“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原生态相遇”;音乐学系“世界音乐周”、“国际视野下的民族音乐学研究”;管弦系的“管乐和打击乐音乐节”、“国际双簧管艺术节”;民乐系的“民族室内与推广计划”、“阮乐华章”以及附中举办的大师班。所有这些活动极大了丰富了校园的学术气氛,推进了教学和学科建设,并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力。
王次炤院长的报告中最后也对“211工程”三期建设中的不足和问题进行了总结。主要的问题有:项目经费的管理与执行中存在一些有待改进的问题;一些项目拖沓,不按时完成,个别项目质量不高,所有这些都值得认真总结。
在王院长报告之后,三个具体项目:《重点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创新人才培养》的负责人姚亚平、喻汲和吴晓萍先后为大家汇报了各自分管项目,就项目的执行情况,主要内容,建设成果,和存在的问题等内容向验收专家组进行了汇报。
从“211工程”三期建设总的结项报告来看,取得的成绩是显著的,建设成效令人满意,“211工程”建设有力地推动了学院的整体发展,使学院在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上更上一层楼。
在几位报告人报告之后,大会暂时休会,院“211工程”三期结项验收专家组对各个项目的报告进行了单独评议。
经过院“211工程”三期结项验收专家组的认真讨论与评议,验收专家组组长郭淑兰书记向大会宣读了专家组的验收意见:验收意见首先对于“211工程”三期建设四年来所取得的总体成果给予很高的评价,认为“211工程”三期建设中的许多项目成果体现了创新性、前沿性、探索性、国际化等特色,对规划学院学科整体建设、创新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以及推动学院的整体发展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总体来看,“211工程”三期重点学科建设历时近四年,全体教师倾心投入,成效明显,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基本达到项目所提出目标和任务的要求。
最后,验收评审组通过投票,一致通过了我院“211工程”三期建设“重点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创新人才培养”的结项验收。
为了更全面的地展示我院“211工程”三期建设的成果,院“211三期建设办公室”还在综合楼七层,布置了“211工程”三期建设成果展,展示了各个建设项目的成果形式,活动内容,以及所有的著作、教材、乐谱、CD,以生动的图片和实物直观地展示了我院“211工程”所取得的成就。
本次“211工程”结项验收会,只是一次校内的评审,还需要在很多方面进行改进和完善,以迎接下一阶段教育部组织的国家“211工程”三期验收工作。
http://www.ccom.edu.cn/news/xwzx/2012s/201203/t20120330_205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