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读书小结
我去,我们家电脑竟然连word都没有,简直是让我万分伤感,亏得我还带着U盘回去,想着把该做的事做了,结果……
3月份是忙碌的一个月啊,论文展示以非常挫的状态敷衍过去了,又逢计量测验。我总以为没看什么书的来着,结果一看,竟然也有十本,我去。其实吧,上个月看专业书籍比较多,财政史粗略的都翻了好几本,黄仁宇老师都是在我财政史的背景下看的,以及,还看了两本《税收经济学》,写了1W字读书笔记,真惆怅。不过学校借的专业书,有些非常古旧的版本,后面还有以前借书的卡片,真好玩。
以及,这个月后来好乖。在阿花老师老早以前博客的影响下,我终于又从月初那种浑浑噩噩的自我厌弃的生活中脱离,从此积极乐观的拥抱生活。她毫不励志的日志比很多励志故事都让我振奋,开始每天听BBC,看BBC的新闻,看FT,看New Yorker,知道了FT的中文网和英文网差很多,重新开始听开卷八分钟等等,心态重新变得健康良好,到后来甚至high得我在寄明信片的时候已经不能走文艺风了,从而不知道可以写什么,哎。
其实我是不喜欢过于励志的故事的,我甚至不喜欢过于积极的人。每次看邦妮发微博,都觉得她每天high到爆,各种happy各种丰盛,各种没心没肺各种勇往直前,这样会给我一种特别不真实的感觉,会让我觉得能量会在某天突然断电用完,然后怎么办呢?这个月燕公子发了条微博说她晚上回去的时候看见一个姑娘蹲在路边哭,她不知道怎么去安慰,但是又害怕这孩子一个人在那会遇到坏人不安全,就一直守在在姑娘后面,直到后来姑娘男朋友来把她接回去她才慢慢走回家。就是这样一个平时很黄很暴力的娃,我喜欢她这么一瞬间的温柔与善良。她还读路西法效应呢,低调不卖弄。阿花最近发她之前写软文收好处费的悔过帖,她也说,其实没有什么新闻理想在里面,就是觉得这样做不审美。我并不需要那些高尚的情操和道德说教,可是我喜欢这些平时乱七八糟的孩子们偶尔散发出来的认真善良与温柔,而他们视之为理所当然,不引以为傲不自我标榜,多好。
话说,从家回来的时候坐在火车上一直在想我的厦门之行和漠河之行,很担心六月份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会毁了我,哎。以及,很想寒假的时候骑自行车去环一下台湾岛,不过还没有看路线,也不知道全程有多远。以及,还想去一下尼泊尔,也就是这种免签的国家可以让我时不时就想一下了。
恩,言归正传,读书读书~
1、小说的艺术
我多喜欢昆叔的,看昆叔这本书,基本上觉得我就没看懂过卡夫卡,哎。昆叔好喜欢卡夫卡、穆齐尔、布洛赫啊。
昆叔把小说理解成探究存在的可能性:早期的小说家试图通过行为将自己与他者分开,可是行为与自身愿望与意识的背离抛弃了这种以行为来界定存在寻找自我的方法,于是,小说转向探索人物的内心。可是昆叔认为,所有存在的现在都可以被无限分解,我们越是仔细研究,离内心反而越远,这个悖论的存在也使得昆叔放弃了这样一种思考方式。最后,在他的理解中,他把人的存在看做一系列的关键词,并从《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和《笑忘录》等等书中给出了解答。
我是非常顶昆叔的。我们总是试图寻找点什么作为存在的标志或者意义等等,但是人并不总是 一种理性的存在,也不总是可以预期的行为和心理等等,他可能在某个瞬间突然地就换了一个关键词。另一方面,人不是单一的,生命中存在多个关键词,彼此联系却又不连续,才是最好的状态。
以前看小说白痴兮兮的看故事,故事精彩语言流畅者就深得我心。看到杜拉斯《琴声如诉》这种现代小说神马的,就抽了,完全无法体会。其实从小说史的角度来说,果断还是周国平老师说的那啥,小说从描述的内容转移到了描述的手法上。这是小说创新的一个尝试,不过我仍然认为,真正的好小说,不仅叙述手法上是高明的,叙述的故事更是能恰好嵌合那种叙述手法的,比如《百年孤独》。相比之下,我仍然更倾向于实质性的内容,毕竟在尝试新的写作手法这条路上,有很多人越走越歪了。
2、论自由
这是读书会的阅读书目,三次讨论会我就去了第一次,而且看某些人越看越不爽。有知识是一回事,有文化素养是另外一回事。他们刚刚才读完《正义论》,这次读《论自由》,我深感被拖着往一条那什么的道路一去不复返的感觉。
话说去借这个书的时候气死我了,谁把Mill翻译成穆勒的啊,这发音得多不标准才能翻译成穆勒啊,哎,搞得我想着密尔也写了本《论自由》,穆勒也写了本《论自由》……以及,严复的译本,简直是,不必读英文原版好多少了。Sigh,我这还是读《古文观止》的人,都如此弱爆了。再以及,借的商务印书馆这版本,译者就是把Mill叔当五毛了啊。算了,我宁愿想,当年要出这书不容易,只要能翻译过来,公道自在人心……不过话说,严复翻译的书名《群己权界论》,这个我还比较喜欢,虽然读起来比较拗口……
其实这书看得我无比boring,这些在当时需要论证的道理,现在理所当然的被接受了,再回去看Mill叔啰啰嗦嗦的论证,就觉得很没意思了。自由在当年是一个理论的论证问题,而在现在是一个实践问题。
Mill叔基本上就是在表达人不可能确保自己的理论是正确的,而真理是经得住争论的。和《批判官员的尺度》里面说的差不多,恩。读书会讨论的时候说到自由这个概念,还科普了一下Free from 和Free to的区别,前者是免于不做什么的自由,也就是传说中的消极自由,后者是可以做什么的自由,也就是传说中的积极自由。
自由这个概念的发展,分为古典自由,以哈耶克为代表,提倡小政府;然后是Rawls,新自由主义,认为人应该有免于饥饿的自由,因此就提倡大政府了;再后来,Sandel老师等人认为,古典自由中的个人自由太大了,个人原子化了,因此提出“社群主义”主义的概念,也就是,小团体的自由~
恩,这个受教了~
3、石榴树上结樱桃
传说这书默克尔送给温帝读过,我就很好奇这本书到底是怎么翻译的,各种深入人心的骂人的语言啊,到底要怎么翻译怎么翻译嘛,怎么翻译怎么翻译都没有这么happy的效果啊~ 李洱老师的文字整个无比实在,我很喜欢。
这本书我刚完电子版京东就打折只要9块多,巨伤感,不过我还是给买回来了,以后有空可以再看一遍~~~
3、单行道
本雅明老师超级有爱,这本书的句子们都特别有灵性。可惜就是翻译那娃太白痴了,费力不讨好的要去写译后去评判,何苦。
这本书让我发现本雅明老师也是个文不对题的娃,又深得我心了。自从高中毕业之后,我就一直朝着文不对题的方向一路狂奔而去,有一种奔到尽头遇到知音的幸福感。以及,本雅明老师还喜欢数字13,我简直是太想赞美他了,俺也超级喜欢13,每次双色球蓝球都是永恒的13啊,虽然没中过奖,但是老子happy啊!
以及,这本书里面出现了本雅明老师最经典那句“认识一个人的唯一方式是不抱希望地去爱那个人”。
4、中国大历史
感觉这本书和《现代中国的历程》相似的地方太多了,也可以说作者的观点是一脉相承的。总的来说,印象比较深刻两点,好像是北齐还是什么时候割了四百平方公里给少数民族,黄老师认为,这个影响的深远之处在于让少数民族进入长城以内,被汉化,搞得以后宋朝神马的想灭人就很不好灭了;还有一个观点是说,宋朝不能在战与和的选择上保持政策的前后一致性,比秦桧同学的奸计还要影响深远。
5、青春念想
这本书看到最后两个故事后突然失去兴致不想再看,结果看到网上大家都最喜欢倒数第二个故事——Tea for two,搞得我立马觉得自己挫掉了。又翻出来看,结果也没有和大家产生共鸣。其实第一篇“玉卿嫂”就写得多好,“寂寞的十七岁”也很好,“永远的尹雪艳”可以写得再丰富些。恩,总体来说还是很不错的,我还是多喜欢白先勇老师的。
6、百年经济史笔记
今天才在微博上看到说小凯同学是经济学造神出来的结果,现在造的神是茅于轼。其实吧,我也没看过超边际分析,不知道到底这东西有多牛逼。上次黄有光去我交讲座的时候,听了一下,那孩子大部分时间在讲宇宙,在讲乱七八糟的不靠谱猜想,谁知道他牛逼闪闪呢。
给了很多文革时期的数据历史,但是我觉得比较受教的是他说土地制度的几句话:而现代最优所有权结构理论 (见Hart,1995)也证明,在一定条件下租地比买地更有效,而在另一些条件下,自有土地比租地更有效,因此在不同条件下,自耕农制度都优於租佃制度的命题是完全错误的. 在自由契约下,自发出现的多样化制度都是在不同条件下对各种复杂两难冲突的最优折衷。因此整个二十世纪统治中国的意识形态”耕者有其田”可以说是人们对现代经济学无知而接受的一些政党的机会主义口号。一些政党 (例如国民党) 用这种口号利用人民对经济学的无知,为一党之私利服务,其後果是破坏了有效率制度形成的机制,阻碍了经济的发展。
其实这本书沿袭了杨小凯一贯的观点,国家机会主义、技术模仿、官僚主义等等,不细说了,就这样吧。
呐,这个月还看了昆叔的《相遇》,前面几篇我很喜欢,特别是第一部分写绘画的。还看了走向未来丛书的《富饶的贫困》,纯粹是因为看了《八十年代访谈录》对这群人比较好奇而已,一看之下也就不过如此,嘿嘿。
恩,就酱紫了~~~
3月份是忙碌的一个月啊,论文展示以非常挫的状态敷衍过去了,又逢计量测验。我总以为没看什么书的来着,结果一看,竟然也有十本,我去。其实吧,上个月看专业书籍比较多,财政史粗略的都翻了好几本,黄仁宇老师都是在我财政史的背景下看的,以及,还看了两本《税收经济学》,写了1W字读书笔记,真惆怅。不过学校借的专业书,有些非常古旧的版本,后面还有以前借书的卡片,真好玩。
以及,这个月后来好乖。在阿花老师老早以前博客的影响下,我终于又从月初那种浑浑噩噩的自我厌弃的生活中脱离,从此积极乐观的拥抱生活。她毫不励志的日志比很多励志故事都让我振奋,开始每天听BBC,看BBC的新闻,看FT,看New Yorker,知道了FT的中文网和英文网差很多,重新开始听开卷八分钟等等,心态重新变得健康良好,到后来甚至high得我在寄明信片的时候已经不能走文艺风了,从而不知道可以写什么,哎。
其实我是不喜欢过于励志的故事的,我甚至不喜欢过于积极的人。每次看邦妮发微博,都觉得她每天high到爆,各种happy各种丰盛,各种没心没肺各种勇往直前,这样会给我一种特别不真实的感觉,会让我觉得能量会在某天突然断电用完,然后怎么办呢?这个月燕公子发了条微博说她晚上回去的时候看见一个姑娘蹲在路边哭,她不知道怎么去安慰,但是又害怕这孩子一个人在那会遇到坏人不安全,就一直守在在姑娘后面,直到后来姑娘男朋友来把她接回去她才慢慢走回家。就是这样一个平时很黄很暴力的娃,我喜欢她这么一瞬间的温柔与善良。她还读路西法效应呢,低调不卖弄。阿花最近发她之前写软文收好处费的悔过帖,她也说,其实没有什么新闻理想在里面,就是觉得这样做不审美。我并不需要那些高尚的情操和道德说教,可是我喜欢这些平时乱七八糟的孩子们偶尔散发出来的认真善良与温柔,而他们视之为理所当然,不引以为傲不自我标榜,多好。
话说,从家回来的时候坐在火车上一直在想我的厦门之行和漠河之行,很担心六月份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会毁了我,哎。以及,很想寒假的时候骑自行车去环一下台湾岛,不过还没有看路线,也不知道全程有多远。以及,还想去一下尼泊尔,也就是这种免签的国家可以让我时不时就想一下了。
恩,言归正传,读书读书~
1、小说的艺术
我多喜欢昆叔的,看昆叔这本书,基本上觉得我就没看懂过卡夫卡,哎。昆叔好喜欢卡夫卡、穆齐尔、布洛赫啊。
昆叔把小说理解成探究存在的可能性:早期的小说家试图通过行为将自己与他者分开,可是行为与自身愿望与意识的背离抛弃了这种以行为来界定存在寻找自我的方法,于是,小说转向探索人物的内心。可是昆叔认为,所有存在的现在都可以被无限分解,我们越是仔细研究,离内心反而越远,这个悖论的存在也使得昆叔放弃了这样一种思考方式。最后,在他的理解中,他把人的存在看做一系列的关键词,并从《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和《笑忘录》等等书中给出了解答。
我是非常顶昆叔的。我们总是试图寻找点什么作为存在的标志或者意义等等,但是人并不总是 一种理性的存在,也不总是可以预期的行为和心理等等,他可能在某个瞬间突然地就换了一个关键词。另一方面,人不是单一的,生命中存在多个关键词,彼此联系却又不连续,才是最好的状态。
以前看小说白痴兮兮的看故事,故事精彩语言流畅者就深得我心。看到杜拉斯《琴声如诉》这种现代小说神马的,就抽了,完全无法体会。其实从小说史的角度来说,果断还是周国平老师说的那啥,小说从描述的内容转移到了描述的手法上。这是小说创新的一个尝试,不过我仍然认为,真正的好小说,不仅叙述手法上是高明的,叙述的故事更是能恰好嵌合那种叙述手法的,比如《百年孤独》。相比之下,我仍然更倾向于实质性的内容,毕竟在尝试新的写作手法这条路上,有很多人越走越歪了。
2、论自由
这是读书会的阅读书目,三次讨论会我就去了第一次,而且看某些人越看越不爽。有知识是一回事,有文化素养是另外一回事。他们刚刚才读完《正义论》,这次读《论自由》,我深感被拖着往一条那什么的道路一去不复返的感觉。
话说去借这个书的时候气死我了,谁把Mill翻译成穆勒的啊,这发音得多不标准才能翻译成穆勒啊,哎,搞得我想着密尔也写了本《论自由》,穆勒也写了本《论自由》……以及,严复的译本,简直是,不必读英文原版好多少了。Sigh,我这还是读《古文观止》的人,都如此弱爆了。再以及,借的商务印书馆这版本,译者就是把Mill叔当五毛了啊。算了,我宁愿想,当年要出这书不容易,只要能翻译过来,公道自在人心……不过话说,严复翻译的书名《群己权界论》,这个我还比较喜欢,虽然读起来比较拗口……
其实这书看得我无比boring,这些在当时需要论证的道理,现在理所当然的被接受了,再回去看Mill叔啰啰嗦嗦的论证,就觉得很没意思了。自由在当年是一个理论的论证问题,而在现在是一个实践问题。
Mill叔基本上就是在表达人不可能确保自己的理论是正确的,而真理是经得住争论的。和《批判官员的尺度》里面说的差不多,恩。读书会讨论的时候说到自由这个概念,还科普了一下Free from 和Free to的区别,前者是免于不做什么的自由,也就是传说中的消极自由,后者是可以做什么的自由,也就是传说中的积极自由。
自由这个概念的发展,分为古典自由,以哈耶克为代表,提倡小政府;然后是Rawls,新自由主义,认为人应该有免于饥饿的自由,因此就提倡大政府了;再后来,Sandel老师等人认为,古典自由中的个人自由太大了,个人原子化了,因此提出“社群主义”主义的概念,也就是,小团体的自由~
恩,这个受教了~
3、石榴树上结樱桃
传说这书默克尔送给温帝读过,我就很好奇这本书到底是怎么翻译的,各种深入人心的骂人的语言啊,到底要怎么翻译怎么翻译嘛,怎么翻译怎么翻译都没有这么happy的效果啊~ 李洱老师的文字整个无比实在,我很喜欢。
这本书我刚完电子版京东就打折只要9块多,巨伤感,不过我还是给买回来了,以后有空可以再看一遍~~~
3、单行道
本雅明老师超级有爱,这本书的句子们都特别有灵性。可惜就是翻译那娃太白痴了,费力不讨好的要去写译后去评判,何苦。
这本书让我发现本雅明老师也是个文不对题的娃,又深得我心了。自从高中毕业之后,我就一直朝着文不对题的方向一路狂奔而去,有一种奔到尽头遇到知音的幸福感。以及,本雅明老师还喜欢数字13,我简直是太想赞美他了,俺也超级喜欢13,每次双色球蓝球都是永恒的13啊,虽然没中过奖,但是老子happy啊!
以及,这本书里面出现了本雅明老师最经典那句“认识一个人的唯一方式是不抱希望地去爱那个人”。
4、中国大历史
感觉这本书和《现代中国的历程》相似的地方太多了,也可以说作者的观点是一脉相承的。总的来说,印象比较深刻两点,好像是北齐还是什么时候割了四百平方公里给少数民族,黄老师认为,这个影响的深远之处在于让少数民族进入长城以内,被汉化,搞得以后宋朝神马的想灭人就很不好灭了;还有一个观点是说,宋朝不能在战与和的选择上保持政策的前后一致性,比秦桧同学的奸计还要影响深远。
5、青春念想
这本书看到最后两个故事后突然失去兴致不想再看,结果看到网上大家都最喜欢倒数第二个故事——Tea for two,搞得我立马觉得自己挫掉了。又翻出来看,结果也没有和大家产生共鸣。其实第一篇“玉卿嫂”就写得多好,“寂寞的十七岁”也很好,“永远的尹雪艳”可以写得再丰富些。恩,总体来说还是很不错的,我还是多喜欢白先勇老师的。
6、百年经济史笔记
今天才在微博上看到说小凯同学是经济学造神出来的结果,现在造的神是茅于轼。其实吧,我也没看过超边际分析,不知道到底这东西有多牛逼。上次黄有光去我交讲座的时候,听了一下,那孩子大部分时间在讲宇宙,在讲乱七八糟的不靠谱猜想,谁知道他牛逼闪闪呢。
给了很多文革时期的数据历史,但是我觉得比较受教的是他说土地制度的几句话:而现代最优所有权结构理论 (见Hart,1995)也证明,在一定条件下租地比买地更有效,而在另一些条件下,自有土地比租地更有效,因此在不同条件下,自耕农制度都优於租佃制度的命题是完全错误的. 在自由契约下,自发出现的多样化制度都是在不同条件下对各种复杂两难冲突的最优折衷。因此整个二十世纪统治中国的意识形态”耕者有其田”可以说是人们对现代经济学无知而接受的一些政党的机会主义口号。一些政党 (例如国民党) 用这种口号利用人民对经济学的无知,为一党之私利服务,其後果是破坏了有效率制度形成的机制,阻碍了经济的发展。
其实这本书沿袭了杨小凯一贯的观点,国家机会主义、技术模仿、官僚主义等等,不细说了,就这样吧。
呐,这个月还看了昆叔的《相遇》,前面几篇我很喜欢,特别是第一部分写绘画的。还看了走向未来丛书的《富饶的贫困》,纯粹是因为看了《八十年代访谈录》对这群人比较好奇而已,一看之下也就不过如此,嘿嘿。
恩,就酱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