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无聊的焦虑
无聊成了我们经常谈论,调侃,抱怨,或者回避的话题。一打开网页,仿佛无聊铺天盖地,见缝插针,无所不在。无聊当然是我们每个人所不乐见,避之唯恐不及的了。哪怕真正无聊的时候,我们都羞于承认。在我读的一本书《无聊——不满和攻击的根源》(Boredom,Rout of Discontent and Aggression)中,有一篇文章中指出,我们总是希望自己的时间是被合理地,有意义地安排好的。如果时间在某个时段意义断档,或遁形,我们就会变得不安起来。这或许也是对无聊的一种解释吧。
这样来看的话,无聊很多时候是不可避免的,因为我们不可能让自己的时间每时每刻都富有积极的意义。一天之中,一生之中,我们有许多的时间消费是不具备指定的意义的。它们常常是毫无声色,顾念价值的任意流淌。这些漫流的时间,我们不可能一板一眼地给每一刻都附加上生产力,批注以某种意义。办不到的,这样零碎的,不在我们掌控之中,丝毫不能引起我们采掘兴趣的时间,实在是太多了。举例说,等待,就是一种十分无聊的活动,在候车室,航站楼,在排队,在等待唤号的时候,我们很难集中注意,利用这点时间来做点什么。因为心中一直被某个眼前即将出现的事物所牵念,没有办法松弛下来,把别的可以腾挪过来的事情做好。
其实,某种意义上说,无聊是无孔不入的,是随时随地都会渗入我们的生活的。只要是那些不具备指定意义,或者意义错失的时间,都是无聊的时刻。无聊常常是无法排遣的,受资源,受环境,受我们心境的制约。无聊的时候,常常是我们心境惨淡,疲倦,缺乏兴致的时候,这时候想什么打起精神,别开生面,兴致盎然的点子,是很费气力,也很不情愿的。很多时候必须强打精神,振作起来,可往往,我们得到的加倍的疲倦和扫兴。
其实我们得承认生活中意义的存在不是无时无刻的,不是气贯长虹的。生活是杂碎的,具体的,各种意外不可预知的,缤纷散乱的历程,力图规整地,一厢情愿地打理出一个犹如企划书写就的条理生活几乎是不可能的。我们可以尽量让一切控制在计划之内,但我们依然不可能赋予分分秒秒以既定的意义。
其实名人,伟人,天才的生活也不可能没有无聊。罗素在《幸福之路》里说,我们为什么需要工作,就是因为如果没有一个差事的话,我们白天大把大把的光阴实在不知如何打发。与其我们每天烦恼于如何安排时间,不如让别人帮我们安排好了。某种意义上,也就是在说,工作可以帮我们摆脱无聊,不再无所事事。经历过漫长闲散生活的人一定能够体会,最大的无聊是无所事事,这时,哪怕你让他去搬砖,他也乐意,多少他算是有事可做了。
我们看到小说里的人,剧本里的人好像是不无聊的,冲突一个接着一个的。我只能说,有的这样的作品,只能算是层次很浅的作品,尽是给人看热闹了。其实,谁也有无聊的时候,不知道该做点什么,或者无意去做点什么的时候,这是很自然的经历,好比人生的一个个过度一样。《战争与和平》中的安德烈,厌倦于彼得堡浮华,虚伪,无聊的上流社会生活,希望能去战场呼吸点新鲜的空气,伸张出生命的力,他甚至厌恶自己的家庭,已经怀孕数个月的妻子,他规劝皮埃尔一定不要结婚,结婚之后你就全毁了。可是,当他战场负伤,回来父亲的庄园,正好碰到妻子因难产亡故,他的心境抖落,一时间对政治,对功名,都失去了兴趣,他只能通过打理庄园,在庄园内改革农奴制度来排遣心情,这一段日子他的心境是十分低落,黯淡的。
同样,在《安娜•卡列尼娜》中,列文去莫斯科向吉娣求婚遭拒后,内心打击巨大。他为了回避这样的精神重创,加倍地投入到了农场的改革和劳动中去。他甚至不顾日夜,和农奴们吃在一起,干在一起,决意要让自己的农场有起色,有成绩。他辛辛苦苦地忙活了四五个月,以为真的忘记了过去。可是,当他一天晚上在田垅休憩的时候,正好看见吉娣的马车从旁边的小路经过,并且瞥见了身在马车中的她。列文的心马上就复活了,对于吉娣的思念,爱情的渴望,马上迫不及待,势不可挡地升腾了起来。
无聊是自然的,寻常的,没什么羞耻的事情。生活中无聊的人,无聊的时刻实在是太多了。我们不可能都惊天动地,我们也不可能时时兢兢业业,很自然,很多的时候就是散淡乏味,不值一提的。生活中这种现象是遍布的。随着社交网络的兴起,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自媒体,可以发声,可以互动,所以各种抱怨,牢骚就容易接收,聚敛和放大。好像我们的无聊是近些年才泛滥的,并且尤其在我们之间格外盛行的一样。其实,这不过一种假象。无聊的存在的比例和烈度,和这些自媒体关系是不大的,过去,也有很多无聊,不使用新媒体的人,也有很多无聊。无聊少的人,可能是那些事很多,忙不过来胡思乱想的人。不过他们也会觉得自己做的事本身就很无聊。
无聊在某种意义上是好的。我们意识到意义的匮乏,模糊,湮灭,这会引起我们的不安,促发我们去寻找意义。寻找意义的过程其实就是寻找幸福的过程。排遣无聊的过程,就是给我们的生活引入新色彩,新元素,注入新活力,开辟新天地的过程。与无聊作战的过程,是调试自我,更新自我,鞭策自我,振兴自我的过程。无聊像是精神的慵症,我们厌恶它,想摆脱它的欲望,正是说明我们不愿意看到一个缺乏活力,黯哑无味的自我,是自我的严峻审视,是改造的强烈的呼声。
排遣无聊,打却无聊,充实自我,丰富自我,这是很多人都需要面对的问题。我们不必为此烦恼,或者过分自责。
过分自责自己的无聊,渲染自己的无聊,都会让心境变得恶劣,阻碍我们走出困顿,走向新生。无聊其实是一个自然而然的存在,像空气一样,只要意义一止歇,无聊就会袭来,它嗅觉格外灵敏。我们也不必过于敏感,神经兮兮,把正常的休息,精神状态的轮换也看做无聊。我们要匀给自己一点无所事事的空闲,休耕神经和注意。
所以,不要过分为无聊焦虑,如果你已经付出很多去摒弃无聊。有的时候,我们确实需要一些散淡,一些悠闲,什么都不为的时光。它们就像是为精神做推拿一样,让我们得到休整,安憩。引擎不可能时时都动力十足,征伐太远了也需要熄火打尖,以备明朝状态满满,重新上路。而且,很多时候,那些称之为无聊的,其实是很多十分幽静安宁的时光,在这些没有任何打扰,跑出我们日程安排的间歇里,我们可以不放去欣赏欣赏生活,打量打量周围,去发现一些寻常视而未见的东西。其实,这些小意思,小情调里还是大有趣味的。这些时刻,与其说是无聊,还不如说是上天给我们的一种馈赠。
这样来看的话,无聊很多时候是不可避免的,因为我们不可能让自己的时间每时每刻都富有积极的意义。一天之中,一生之中,我们有许多的时间消费是不具备指定的意义的。它们常常是毫无声色,顾念价值的任意流淌。这些漫流的时间,我们不可能一板一眼地给每一刻都附加上生产力,批注以某种意义。办不到的,这样零碎的,不在我们掌控之中,丝毫不能引起我们采掘兴趣的时间,实在是太多了。举例说,等待,就是一种十分无聊的活动,在候车室,航站楼,在排队,在等待唤号的时候,我们很难集中注意,利用这点时间来做点什么。因为心中一直被某个眼前即将出现的事物所牵念,没有办法松弛下来,把别的可以腾挪过来的事情做好。
其实,某种意义上说,无聊是无孔不入的,是随时随地都会渗入我们的生活的。只要是那些不具备指定意义,或者意义错失的时间,都是无聊的时刻。无聊常常是无法排遣的,受资源,受环境,受我们心境的制约。无聊的时候,常常是我们心境惨淡,疲倦,缺乏兴致的时候,这时候想什么打起精神,别开生面,兴致盎然的点子,是很费气力,也很不情愿的。很多时候必须强打精神,振作起来,可往往,我们得到的加倍的疲倦和扫兴。
其实我们得承认生活中意义的存在不是无时无刻的,不是气贯长虹的。生活是杂碎的,具体的,各种意外不可预知的,缤纷散乱的历程,力图规整地,一厢情愿地打理出一个犹如企划书写就的条理生活几乎是不可能的。我们可以尽量让一切控制在计划之内,但我们依然不可能赋予分分秒秒以既定的意义。
其实名人,伟人,天才的生活也不可能没有无聊。罗素在《幸福之路》里说,我们为什么需要工作,就是因为如果没有一个差事的话,我们白天大把大把的光阴实在不知如何打发。与其我们每天烦恼于如何安排时间,不如让别人帮我们安排好了。某种意义上,也就是在说,工作可以帮我们摆脱无聊,不再无所事事。经历过漫长闲散生活的人一定能够体会,最大的无聊是无所事事,这时,哪怕你让他去搬砖,他也乐意,多少他算是有事可做了。
我们看到小说里的人,剧本里的人好像是不无聊的,冲突一个接着一个的。我只能说,有的这样的作品,只能算是层次很浅的作品,尽是给人看热闹了。其实,谁也有无聊的时候,不知道该做点什么,或者无意去做点什么的时候,这是很自然的经历,好比人生的一个个过度一样。《战争与和平》中的安德烈,厌倦于彼得堡浮华,虚伪,无聊的上流社会生活,希望能去战场呼吸点新鲜的空气,伸张出生命的力,他甚至厌恶自己的家庭,已经怀孕数个月的妻子,他规劝皮埃尔一定不要结婚,结婚之后你就全毁了。可是,当他战场负伤,回来父亲的庄园,正好碰到妻子因难产亡故,他的心境抖落,一时间对政治,对功名,都失去了兴趣,他只能通过打理庄园,在庄园内改革农奴制度来排遣心情,这一段日子他的心境是十分低落,黯淡的。
同样,在《安娜•卡列尼娜》中,列文去莫斯科向吉娣求婚遭拒后,内心打击巨大。他为了回避这样的精神重创,加倍地投入到了农场的改革和劳动中去。他甚至不顾日夜,和农奴们吃在一起,干在一起,决意要让自己的农场有起色,有成绩。他辛辛苦苦地忙活了四五个月,以为真的忘记了过去。可是,当他一天晚上在田垅休憩的时候,正好看见吉娣的马车从旁边的小路经过,并且瞥见了身在马车中的她。列文的心马上就复活了,对于吉娣的思念,爱情的渴望,马上迫不及待,势不可挡地升腾了起来。
无聊是自然的,寻常的,没什么羞耻的事情。生活中无聊的人,无聊的时刻实在是太多了。我们不可能都惊天动地,我们也不可能时时兢兢业业,很自然,很多的时候就是散淡乏味,不值一提的。生活中这种现象是遍布的。随着社交网络的兴起,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自媒体,可以发声,可以互动,所以各种抱怨,牢骚就容易接收,聚敛和放大。好像我们的无聊是近些年才泛滥的,并且尤其在我们之间格外盛行的一样。其实,这不过一种假象。无聊的存在的比例和烈度,和这些自媒体关系是不大的,过去,也有很多无聊,不使用新媒体的人,也有很多无聊。无聊少的人,可能是那些事很多,忙不过来胡思乱想的人。不过他们也会觉得自己做的事本身就很无聊。
无聊在某种意义上是好的。我们意识到意义的匮乏,模糊,湮灭,这会引起我们的不安,促发我们去寻找意义。寻找意义的过程其实就是寻找幸福的过程。排遣无聊的过程,就是给我们的生活引入新色彩,新元素,注入新活力,开辟新天地的过程。与无聊作战的过程,是调试自我,更新自我,鞭策自我,振兴自我的过程。无聊像是精神的慵症,我们厌恶它,想摆脱它的欲望,正是说明我们不愿意看到一个缺乏活力,黯哑无味的自我,是自我的严峻审视,是改造的强烈的呼声。
排遣无聊,打却无聊,充实自我,丰富自我,这是很多人都需要面对的问题。我们不必为此烦恼,或者过分自责。
过分自责自己的无聊,渲染自己的无聊,都会让心境变得恶劣,阻碍我们走出困顿,走向新生。无聊其实是一个自然而然的存在,像空气一样,只要意义一止歇,无聊就会袭来,它嗅觉格外灵敏。我们也不必过于敏感,神经兮兮,把正常的休息,精神状态的轮换也看做无聊。我们要匀给自己一点无所事事的空闲,休耕神经和注意。
所以,不要过分为无聊焦虑,如果你已经付出很多去摒弃无聊。有的时候,我们确实需要一些散淡,一些悠闲,什么都不为的时光。它们就像是为精神做推拿一样,让我们得到休整,安憩。引擎不可能时时都动力十足,征伐太远了也需要熄火打尖,以备明朝状态满满,重新上路。而且,很多时候,那些称之为无聊的,其实是很多十分幽静安宁的时光,在这些没有任何打扰,跑出我们日程安排的间歇里,我们可以不放去欣赏欣赏生活,打量打量周围,去发现一些寻常视而未见的东西。其实,这些小意思,小情调里还是大有趣味的。这些时刻,与其说是无聊,还不如说是上天给我们的一种馈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