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孩男孩
春天是已经来了。
春天里可以做的事?
第一次去了万松书院,在3月30日晚。脱鞋,赤足,木地板,盘膝而坐,长案。
台北书院的山长白发笑颜,禅宗世外,着一身原色九分袖单衣。席间不过六十人左右,一半来自台北。林业大学的学生对案而坐,负责茶道。
有梁祝选段,有古琴欸乃,有高山流水,有小生清唱。
闭目听笛,据说吹笛者也是大家,同去的人说。听的是鹧鸪天,泉水咕咕冒气,氤氲而上,山林之音。“这是南方士人的孤独。”身边一个声音说。
步行下山,枫叶满地,慢慢走到南山路。西湖在远处波光粼粼。
拦住一辆出租车,我回到下沙。
这段时期遇见的男孩女孩。
我心里是把保持女孩特质的那类人都称作女孩的。
那个自称一直是“害羞的小男孩”组织的课程中,遇见一合掌行礼女子,按照年龄我该称之为姐。但很快,发现了她的率性。“我们说英语吧!”她巴拉巴拉巴拉地快活地跟我叽里咕噜起来,就像久旱的大地遇见甘霖。她是憋坏了,在澳洲呆了20多年,返回福建漳州故居生活,有谁能跟她叽里咕噜地泡回英文对话?我也是憋得太久了。心无遮拦之后,便是口无遮拦。
一开口,她就毫无顾忌地谈私人生活状况,大赞前夫是如何英俊,为人如何体贴,面对我的追问,则大笑“it's not my type”,而此前我多次听到的说法,都是“the right man”。
在“喊出恐惧”环节设计中,黑漆漆的大厅里,一组组人群围拢着,其间一人登高使劲喊出内心深处的恐惧,伴随着激越的金属音乐。我的好奇心一直高悬,它促使我找空游离在大厅里倾听,听他们分别在喊恐惧什么。有几个女孩居然一遍遍喊叫:“我恐惧某某某!”这某某某是同一个人的名字,正是那个自称是“害羞的小男孩”的中年人。
恐惧他什么?因为他火眼金睛,击中了深藏的真相?女孩子们纷纷跟他拥抱,有一个可爱的MM听了我对她恐惧的排解之后,甚至还真的要跑过去跟他说:“我就把你看作女的好了。”拥抱是在这一气场里传递能量的方式。可是非常奇怪,我对他的体态语是握手。就像两棵树之间的枝叶相触。
这感觉我喜欢。
有时,我70多岁的母亲也像女孩子一样天真。
有次电话过去,母亲气哼哼地长篇诉说父亲如何坏,晚了还反锁门不让她进屋,气愤中的母亲用的是出生地的方言,就像一只土豹子。这怎么可能?依我第三者的眼来看,父亲无论如何是不至于这么做的。
这许多年,在父亲重病间母亲一直在几乎独力承担家庭职责的同时,悉心照顾,单是这,已经是很少女性能做到的。虽然母亲说是德性的支撑,“他跟我结婚时身体是好的,我不能因为这个放弃了他”,可是我听了母亲的口述史后明白,这份母亲奉献居多的相濡以沫背后,是因为父亲的第一封信“你就是你”,以及父亲是那个时代少见的本科院校大学生,这两者正满足了母亲对自身独特性的确立,和因家境放弃保送读医科大学的遗憾。后者情结中隐藏着对知识的渴求和倾慕,这种情结我曾一再在显直或隐晦的师生恋情中看出。因此,清丽的母亲,人到中年后,收到过有可能改变后半生命运的一封迟到的厚信时,最终搁置。
问题是,母亲为什么会在和父亲的相处中,做出有违基本常理的判断?为什么接收不到父亲的爱的回报?为什么自觉认定就是一个事实可能存在的受害者?一个总是在付出中才能获得存在感的女人,我为母亲吃惊而心疼。“一定是误会。”我说。
第二天,母亲打来电话,说,果然是误会,是自己走错楼层,所以钥匙开不了门,却误以为是父亲故意反锁了门,使劲乱发火。“我跟你爸爸道歉了,”母亲很温柔地说,“他也原谅了我。”
我能想象得出,母亲一脸小女孩的天真样子。
春天里可以做的事?
第一次去了万松书院,在3月30日晚。脱鞋,赤足,木地板,盘膝而坐,长案。
台北书院的山长白发笑颜,禅宗世外,着一身原色九分袖单衣。席间不过六十人左右,一半来自台北。林业大学的学生对案而坐,负责茶道。
有梁祝选段,有古琴欸乃,有高山流水,有小生清唱。
闭目听笛,据说吹笛者也是大家,同去的人说。听的是鹧鸪天,泉水咕咕冒气,氤氲而上,山林之音。“这是南方士人的孤独。”身边一个声音说。
步行下山,枫叶满地,慢慢走到南山路。西湖在远处波光粼粼。
拦住一辆出租车,我回到下沙。
这段时期遇见的男孩女孩。
我心里是把保持女孩特质的那类人都称作女孩的。
那个自称一直是“害羞的小男孩”组织的课程中,遇见一合掌行礼女子,按照年龄我该称之为姐。但很快,发现了她的率性。“我们说英语吧!”她巴拉巴拉巴拉地快活地跟我叽里咕噜起来,就像久旱的大地遇见甘霖。她是憋坏了,在澳洲呆了20多年,返回福建漳州故居生活,有谁能跟她叽里咕噜地泡回英文对话?我也是憋得太久了。心无遮拦之后,便是口无遮拦。
一开口,她就毫无顾忌地谈私人生活状况,大赞前夫是如何英俊,为人如何体贴,面对我的追问,则大笑“it's not my type”,而此前我多次听到的说法,都是“the right man”。
在“喊出恐惧”环节设计中,黑漆漆的大厅里,一组组人群围拢着,其间一人登高使劲喊出内心深处的恐惧,伴随着激越的金属音乐。我的好奇心一直高悬,它促使我找空游离在大厅里倾听,听他们分别在喊恐惧什么。有几个女孩居然一遍遍喊叫:“我恐惧某某某!”这某某某是同一个人的名字,正是那个自称是“害羞的小男孩”的中年人。
恐惧他什么?因为他火眼金睛,击中了深藏的真相?女孩子们纷纷跟他拥抱,有一个可爱的MM听了我对她恐惧的排解之后,甚至还真的要跑过去跟他说:“我就把你看作女的好了。”拥抱是在这一气场里传递能量的方式。可是非常奇怪,我对他的体态语是握手。就像两棵树之间的枝叶相触。
这感觉我喜欢。
有时,我70多岁的母亲也像女孩子一样天真。
有次电话过去,母亲气哼哼地长篇诉说父亲如何坏,晚了还反锁门不让她进屋,气愤中的母亲用的是出生地的方言,就像一只土豹子。这怎么可能?依我第三者的眼来看,父亲无论如何是不至于这么做的。
这许多年,在父亲重病间母亲一直在几乎独力承担家庭职责的同时,悉心照顾,单是这,已经是很少女性能做到的。虽然母亲说是德性的支撑,“他跟我结婚时身体是好的,我不能因为这个放弃了他”,可是我听了母亲的口述史后明白,这份母亲奉献居多的相濡以沫背后,是因为父亲的第一封信“你就是你”,以及父亲是那个时代少见的本科院校大学生,这两者正满足了母亲对自身独特性的确立,和因家境放弃保送读医科大学的遗憾。后者情结中隐藏着对知识的渴求和倾慕,这种情结我曾一再在显直或隐晦的师生恋情中看出。因此,清丽的母亲,人到中年后,收到过有可能改变后半生命运的一封迟到的厚信时,最终搁置。
问题是,母亲为什么会在和父亲的相处中,做出有违基本常理的判断?为什么接收不到父亲的爱的回报?为什么自觉认定就是一个事实可能存在的受害者?一个总是在付出中才能获得存在感的女人,我为母亲吃惊而心疼。“一定是误会。”我说。
第二天,母亲打来电话,说,果然是误会,是自己走错楼层,所以钥匙开不了门,却误以为是父亲故意反锁了门,使劲乱发火。“我跟你爸爸道歉了,”母亲很温柔地说,“他也原谅了我。”
我能想象得出,母亲一脸小女孩的天真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