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尼斯游记(4)-双岛
每天在威尼斯的小街小巷中穿行,双目所及之处不是哥特式的精巧繁复就是巴洛克式的奢华恢弘,让我这个习惯了看瑞典简单木屋的人有点消化不良。所以今天我打算去两个据说很有特色的外岛换换口味:第一个是以制作彩色玻璃出名的Murano(穆拉诺),第二个是以手工蕾丝出名的Burano(布拉诺)。
从S. Marco (S. Zaccaria站)搭水上巴士(vaporetto) 到Murano大概要差不多一个钟头,因为船速实在不敢恭维。好在我是度假,有大把的时间,如果我是赶着上班的威尼斯人,肯定会因为心急如焚而爆血管。Murano是一个蛮大的(群)岛,所以水上巴士会沿途停靠好几个站,我这个急性子,坐了一个钟头早已无聊地双脚发麻双眼发直,所以看到第一个带有Murano字眼的站头就迫不及待地跳了下去。
四处张望一下,第一反应是:呃,好荒凉啊!——这里的地理条件跟威尼斯差不多,也是一个个由桥梁连接起来的群岛,但桥的密度和建筑的精美程度远远不及威尼斯主岛。偶尔经过几栋颇有些年代的房子,从窗户和外墙的装饰画还是可以明显看出威尼斯的特色。
更多的是这样的两三层沿河楼房,大多数都是卖Murano玻璃的商店,也有一些是餐馆。
我去的时候大概11点,所以餐馆的人气还不太旺。露天的餐桌上铺着洁白的桌布,整齐摆放着酒杯和调料瓶,看起来跟其他地方的餐馆没有什么两样,但每张桌子上都会摆放着一瓶特别的花——Murano的手工彩色玻璃花。鲜艳夺目,几可乱真,而且永不凋谢,就凭这些花,都要给餐馆加分。
顺着小河继续往前走,远远地看到一座还算雄伟的教堂,估计也算这里的地标了。本准备进去参观一番,可走到门口,发现一群穿着黑衣参加葬礼的人。教堂的钟声开始敲响,悠扬地传到远方。很自然地就想起Hemingway的《丧钟为谁而鸣》(《For whom the bell tolls》),又想起来“丧钟为谁而鸣”这句话原出自於英國詩人John Donne的作品。這部作品裡的另一句話也非常有名,今天已成為英文中的習語:No man is an island(沒有人是一座孤島),大意是說所有的人都是社會的一部分,互相依存,息息相關。四下環顧,本是一個個的孤島,但由橋梁聯繫起來,便組成了群島,不分彼此,唇齒相依,正和社會中人与人之間的關係一樣。教堂前面的機緣巧合讓我有這樣一個聯想,算是上帝蠻奇妙的啟示(revelation)。
教堂的對面是一個巨大的藍色玻璃藝術品,深深淺淺的藍色玻璃細管組成了一朵花(?)。我猜測這是個現代藝術品(因為看不太懂),但從這個角度看過去,讓我想起了Angels and Demons里面的Air(气),一口由上帝呼出的气。
逛了好大一圈,沿街尽是些贩售Murano玻璃的小店,商业气氛浓厚,一开始的新鲜感和好奇心慢慢褪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种疲倦和不耐烦。心中一个声音越来越大:“有没有其他的可以看看?”正想着,抬头看到一家玻璃工场,用大大的英文字标着:“免费玻璃制作现场演示”。“免费”这两个世界上最有魔力的字,牵着我的脚不由自主地往里面跑。
先来到一个分隔成好几个陈列室的玻璃商店(哈!),里面的玻璃制品应有尽有:从跟我人差不多大的吊灯,到跟指甲般小的挂件,从动物到植物到人物。我来不及细看,直走进最里面的工场,背后还尾随了几个跟我一样准备占便宜的法国人。工场挺大,有点昏暗,高墙的上方有一排窗户,提供仅有的日光。工场中间放着一台土土的装备,我是根本叫不出名字拉,看上去很有点年纪(也有可能是演示频繁,苍老得比较快),里面还燃烧着熊熊火焰。机器的另一面是几张桌子,上面放着一排盘子,里面有各种彩色的砂(估计是调色用的?)。四下静悄悄,不见玻璃师傅(大概吃午饭去了),只有一脸茫然的我和一群法国人。过了几秒钟,法国人忍不住了,在嘀嘀咕咕一番后,决定撤离。正当我也沮丧地准备迈步离开时,就听到中气十足的问候声从背后传来。
回头就看到一个大汉拿着根沾着一大团胶水模样的棍子,从工场后面走出来。听不懂他在说什么,但看手势是叫我们留下。果然不出所料,他的表演开始了。他把有裹着“胶水”的棍子那头放进火里,没过几秒钟,“胶水”就变成橘红色。我后知后觉地想,这团“胶水”应该就是玻璃。
趁着玻璃还没冷却变硬,师傅拿起一把特制的大剪刀开始在玻璃上剪。感觉就和我剪纸一样,还有剪下来的玻璃碎片(还是软的)落在地上。没几秒钟,就看到两条细细的玻璃条出现了,法国人兴奋地开始窃窃私语,我想他们在猜师傅做的是什么,一边默默地打开照相机上的录影功能。师傅的动作太快了,透过镜头,我只看到舞动成一团轻雾的剪刀和渐渐成形的。。。
虽然看不出这是骡子还是马,我还是对师傅佩服得五体投地。想想,一分三十秒哎!都不够我吃完一个热狗,玻璃师傅已经可以做出一只狗来了!
慢慢踱回前面的展厅,兴奋的法国人已经挑好商品开始买单了,我心想这样的营销手段还蛮奏效的!眼光逡巡过展架上形形色色的玻璃制品,忽然发现有几匹马好眼熟。这不就是刚才师傅现场做的那种吗?当然,展架上的更加像马一些。翻了下标牌,售价20欧元。我意识到,我真的是赚了大便宜:几分钟前,一个时薪甩我几条黄马路的人刚为我做了次免费秀。(笑)
带着这种“赚到了”的满足感,我出门继续往前走。走过废弃的教堂,走过正在装修的新式别墅,走过午休暂停营业的画廊,不知走了多久,街道越来越冷清,抬头是大海茫茫,回头是一片空旷。周围的风景其实很不错,左手边是蔚蓝的大海,右手边是一树樱花出墙来。可前天才发密集恐惧症的我今天又发空旷恐惧症,只好像个跟踪犯一样如影随形跟着视线里唯一出现的这家人。
跟着他们绕了一小圈,发现又折回了原路,正合我心意。到了差不多“市中心”,眼见游客多了起来,我也胆子大了不少,甩掉了那家人,信步走到一座教堂门口。
朝河的那一面有着精致的立柱,但看整体建筑风格,应该是远在文艺复兴时期之前了。走进教堂(感谢主,这次不要交入场费),第一眼注意到的不是穹顶,不是祭台,而是地面。
如此精致的马赛克拼接地面,弹眼落睛,实在让人很难错过。地面上的图案不是对称的,而是东一个图案西一个图案,但每一个“各自为政”的图案本身倒有很多是对称的。这可能是一千年前的流行潮流?我在圣马可大教堂的地上也看到类似的马赛克地面。站在这里,教堂本身的宏伟和地面马赛克的细密形成了极大的反差,让人不禁想:一千年前,是怎样的一群人,有雄心完成巨大的雕像,又有耐心拼接完一块块细小的马赛克?
回来查google,才发现这座教堂叫Santa Maria e San Donato,里面葬有San Donatus的遗骨(Donatus是公元四世纪的一个主教,死后被封圣),还有传说中被他杀死的龙的肋骨。(以前只听说过圣乔治屠龙,看来西方的坏龙不止一条。)
从教堂里出来,看不到什么别的地标,就只好随便捡条路走走。Murano上没什么好看的房子,一大部分是普通之极的火柴盒民居,而且除了卖玻璃的店和少数的餐馆,似乎就没有其他的店了。我不禁纳闷这个岛上的五千个居民平时都去哪里采购生活必需品?
以前彩色玻璃在威尼斯也有制造,但13世纪的时候,因担心玻璃厂里的炉火会在威尼斯引起火灾,就把玻璃厂全部迁往Murano(不得不说威尼斯人太有安全意识了,身处群岛,被纵横的小河包围,还知道减少火灾隐患。。。)玻璃制造业蓬勃地发展起来,又过了几百年后,工匠们想出在透明玻璃里掺入化合物甚至黄金,创造出了色彩斑斓的Murano玻璃,不仅风行欧洲,更在全世界声名大噪。
当年的玻璃工匠还因为掌握彩色玻璃的配方技术被禁止离开威尼斯共和国(相当于今天核武器之类的国家机密),我在烈日下走着,无精打采地看着那些颇乏味的房子,心想:还好不是被禁止离开Murano岛,否则天天对着这些房子,工匠大师们还不闷死。即便如此,聪明的工匠们在这个小岛上仍然设计制造出了巧夺天工的各式玻璃艺术品,也算是贫瘠的艺术土壤里开出最娇艳(且永不凋谢)的花朵吧!
眼看快到午茶时间,可我连午饭还没吃呢,急急忙忙跑去码头搭渡轮去往下一个岛——Burano,俗称“蕾丝岛”或者“彩色岛”。Burano离Murano比较近,大概花了一刻钟就到了。一下船,就觉得心旷神怡。
走在色彩缤纷的民居里面,偶然回头,居然看到一幅可爱的门帘,让我想起Van Gogh的大作《向日葵》。看来这个岛上的居民艺术品味不错!
不过光有艺术品味不能当饭吃,所以饥肠辘辘的我又把搜索重点放回餐馆上。正巧不远处就有一栋出奇可爱的小洋楼,走进去坐下来拿起菜单,就有预感这一顿不会太便宜。
倒影在精致菜单上的是蕾丝窗帘,透过蕾丝窗帘望出去则是童话般可爱的彩色房子。坐在餐厅里就可一网打尽本岛上的两大特色。
面包上来了,感谢上帝后准备开动吧!对了,眼前的这瓶水要价7欧元,再撑都要把它喝光。
点了虾和茄汁意大利面,上来后发现虾居然是带壳的。真是失策,没办法只好慢吞吞地吃,否则一不小心就吃成个“鲜血四溅”。因为天气暖和,好多人选择坐在露天晒太阳喝啤酒,正好让我不受打扰偷拍下地中海式风格的可爱餐厅。
离开餐厅前照例要拜访下洗手间。哇!想不到洗手间都走典雅宫廷风,雕花的门把手,雕花的仿古镜子,铺有暗金色马赛克的墙壁和地板,插有鲜花的梳妆台,和无所不在的餐厅logo。
一踏出餐厅,就置身于彩色的童话世界。和Murano一样,Burano也是数个群岛,由桥梁连接起来;和Murano不同的是,Burano岛上虽然以手工蕾丝织造出名,但蕾丝店不至于铺天盖地到让人心烦,更多的则是色彩鲜艳的各色民居,岛上的游客也不及Murano上的多。
路过一个无人的小广场,发现几幢房子前面悬满了“万国旗”。谁说只有中国人喜欢晒衣服?我看意大利人也蛮喜欢太阳的味道,估计烘干机在意大利不会太畅销。在室外晒衣服,与其说是生活习惯驱使,不如说是自然条件的允许和因地制宜。挑剔的瑞典人觉得把衣服堂而皇之晒在外面一点不文明,其实是因为他们家里半年看不到太阳,所以只好动用烘干机。若让他们移民去泰国,我打赌他们晒衣服晒得比中国人还起劲。
听说在Burano岛上,每一幢房子刷成什么颜色必须得到当地政府的批准。先提交申请,然后岛政府会告诉申请人哪几种颜色可供他选择,这也算是城市规划的一种吧!不过,岛政府怎么会批准下面三幢房子齐刷刷地漆成这么热烈的颜色?
还好我不住在他们对面,否则天天看着这三栋房子,迟早要中暑。
蔓延在整个岛上的彩色房子,让我想起了布宜诺斯艾利斯的Caminito也有类似的彩色房子。Caminito在西班牙文里意思是“小路”,所以Caminito上彩色房子的规模远没有Burano的大,不过是一条步行街的范围。相对于Burano上每幢房子刷成一个主色,Caminito的房子更加多变,往往一幢房子有五六个不同色块。当然,由于布宜诺斯艾利斯是国际都市,Caminito吸引了很多艺术家,加上探戈的致命吸引力,当然在人气上是Burano无法超越的。但宁静的Burano岛自然也有能够欣赏它的人们。
赶在太阳落山前,我搭渡轮回到威尼斯。从Burano到威尼斯差不多花了一个钟头,而且渡轮轰隆隆作响,比飞机上的噪声更大,害我无法睡懒觉(看来这一点应该跟瑞典取经,如何提供给游客安静舒适的交通体验)。不过一进城,我就又精神抖擞了。趁着还有天光,再记录几张影像。
在圣马可区随便走走,路过一个颇雄伟的教堂,看看天色不早,琢磨着今天的行程就以这里作为结束,为波澜不惊平淡无奇的一天划上句点。踏进去带上门,就发现教堂比我想像的更大,而且更黑。我费劲地在一片暮色中分辨出远处坐在板凳上祷告的几个老妇人,一边暗暗抱怨为什么教堂这么抠,连盏灯都不开,这四壁的大师大作教我如何欣赏膜拜啊??走到每个祭台前准备仔细点看,发现都有一个小小的红色捐献箱,我以前好像没有注意到哎。举起照相机又是试图打闪光又是试图近距离,折腾了半天,只生产了一大堆黑糊糊的记录。
正准备沮丧地离开,瞥见一位祷告完毕的妇人站起身,在经过教堂左手边的一个祭台时,她往捐献箱里扔了一块硬币。就在那一瞬间,好像封存千百年的魔咒忽然被解开,整个左侧的祭台大放光明。雕塑,壁画,石龛,鲜花,经书,都清楚地出现在眼前。我张大了嘴巴,不可置信地看着刚才的变化。威尼斯人是真正的商人,连教堂都不放过。原来捐献箱里藏着感应的机关,如有硬币投入,就启动照明装置。感谢那位慷慨的妇人,所以才有我这张照片。
一边想着那个令人拍案叫绝的装置,一边慢慢走着,不多时已走回到公爵府。抬头看二楼,不知道是不是因为今天看了太多蕾丝,竟觉得二楼的立柱也像石刻的蕾丝花边。或许当年的建筑师也从Burano的蕾丝织造中获取灵感,艺术无界,可柔可刚,谁知道呢?
本来觉得今天没有见到大场面跟大师有“亲密接触”有点失望,甚至在岛上暴走时觉得无聊跟闷,但听着纵贯线的《归来》就觉得释怀。李宗盛在知天命的年纪写下:“人生能在这时候游荡,管它去什么地方”。其实不管今天你是三十岁,四十岁,还是五十岁,六十岁,只要能走能跑能呼吸,就已是一种运气,至于去到什么地方,又何必太在意。
从S. Marco (S. Zaccaria站)搭水上巴士(vaporetto) 到Murano大概要差不多一个钟头,因为船速实在不敢恭维。好在我是度假,有大把的时间,如果我是赶着上班的威尼斯人,肯定会因为心急如焚而爆血管。Murano是一个蛮大的(群)岛,所以水上巴士会沿途停靠好几个站,我这个急性子,坐了一个钟头早已无聊地双脚发麻双眼发直,所以看到第一个带有Murano字眼的站头就迫不及待地跳了下去。
四处张望一下,第一反应是:呃,好荒凉啊!——这里的地理条件跟威尼斯差不多,也是一个个由桥梁连接起来的群岛,但桥的密度和建筑的精美程度远远不及威尼斯主岛。偶尔经过几栋颇有些年代的房子,从窗户和外墙的装饰画还是可以明显看出威尼斯的特色。
更多的是这样的两三层沿河楼房,大多数都是卖Murano玻璃的商店,也有一些是餐馆。
![]() |
我去的时候大概11点,所以餐馆的人气还不太旺。露天的餐桌上铺着洁白的桌布,整齐摆放着酒杯和调料瓶,看起来跟其他地方的餐馆没有什么两样,但每张桌子上都会摆放着一瓶特别的花——Murano的手工彩色玻璃花。鲜艳夺目,几可乱真,而且永不凋谢,就凭这些花,都要给餐馆加分。
顺着小河继续往前走,远远地看到一座还算雄伟的教堂,估计也算这里的地标了。本准备进去参观一番,可走到门口,发现一群穿着黑衣参加葬礼的人。教堂的钟声开始敲响,悠扬地传到远方。很自然地就想起Hemingway的《丧钟为谁而鸣》(《For whom the bell tolls》),又想起来“丧钟为谁而鸣”这句话原出自於英國詩人John Donne的作品。這部作品裡的另一句話也非常有名,今天已成為英文中的習語:No man is an island(沒有人是一座孤島),大意是說所有的人都是社會的一部分,互相依存,息息相關。四下環顧,本是一個個的孤島,但由橋梁聯繫起來,便組成了群島,不分彼此,唇齒相依,正和社會中人与人之間的關係一樣。教堂前面的機緣巧合讓我有這樣一個聯想,算是上帝蠻奇妙的啟示(revelation)。
教堂的對面是一個巨大的藍色玻璃藝術品,深深淺淺的藍色玻璃細管組成了一朵花(?)。我猜測這是個現代藝術品(因為看不太懂),但從這個角度看過去,讓我想起了Angels and Demons里面的Air(气),一口由上帝呼出的气。
![]() |
逛了好大一圈,沿街尽是些贩售Murano玻璃的小店,商业气氛浓厚,一开始的新鲜感和好奇心慢慢褪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种疲倦和不耐烦。心中一个声音越来越大:“有没有其他的可以看看?”正想着,抬头看到一家玻璃工场,用大大的英文字标着:“免费玻璃制作现场演示”。“免费”这两个世界上最有魔力的字,牵着我的脚不由自主地往里面跑。
先来到一个分隔成好几个陈列室的玻璃商店(哈!),里面的玻璃制品应有尽有:从跟我人差不多大的吊灯,到跟指甲般小的挂件,从动物到植物到人物。我来不及细看,直走进最里面的工场,背后还尾随了几个跟我一样准备占便宜的法国人。工场挺大,有点昏暗,高墙的上方有一排窗户,提供仅有的日光。工场中间放着一台土土的装备,我是根本叫不出名字拉,看上去很有点年纪(也有可能是演示频繁,苍老得比较快),里面还燃烧着熊熊火焰。机器的另一面是几张桌子,上面放着一排盘子,里面有各种彩色的砂(估计是调色用的?)。四下静悄悄,不见玻璃师傅(大概吃午饭去了),只有一脸茫然的我和一群法国人。过了几秒钟,法国人忍不住了,在嘀嘀咕咕一番后,决定撤离。正当我也沮丧地准备迈步离开时,就听到中气十足的问候声从背后传来。
回头就看到一个大汉拿着根沾着一大团胶水模样的棍子,从工场后面走出来。听不懂他在说什么,但看手势是叫我们留下。果然不出所料,他的表演开始了。他把有裹着“胶水”的棍子那头放进火里,没过几秒钟,“胶水”就变成橘红色。我后知后觉地想,这团“胶水”应该就是玻璃。
![]() |
趁着玻璃还没冷却变硬,师傅拿起一把特制的大剪刀开始在玻璃上剪。感觉就和我剪纸一样,还有剪下来的玻璃碎片(还是软的)落在地上。没几秒钟,就看到两条细细的玻璃条出现了,法国人兴奋地开始窃窃私语,我想他们在猜师傅做的是什么,一边默默地打开照相机上的录影功能。师傅的动作太快了,透过镜头,我只看到舞动成一团轻雾的剪刀和渐渐成形的。。。
![]() |
虽然看不出这是骡子还是马,我还是对师傅佩服得五体投地。想想,一分三十秒哎!都不够我吃完一个热狗,玻璃师傅已经可以做出一只狗来了!
慢慢踱回前面的展厅,兴奋的法国人已经挑好商品开始买单了,我心想这样的营销手段还蛮奏效的!眼光逡巡过展架上形形色色的玻璃制品,忽然发现有几匹马好眼熟。这不就是刚才师傅现场做的那种吗?当然,展架上的更加像马一些。翻了下标牌,售价20欧元。我意识到,我真的是赚了大便宜:几分钟前,一个时薪甩我几条黄马路的人刚为我做了次免费秀。(笑)
带着这种“赚到了”的满足感,我出门继续往前走。走过废弃的教堂,走过正在装修的新式别墅,走过午休暂停营业的画廊,不知走了多久,街道越来越冷清,抬头是大海茫茫,回头是一片空旷。周围的风景其实很不错,左手边是蔚蓝的大海,右手边是一树樱花出墙来。可前天才发密集恐惧症的我今天又发空旷恐惧症,只好像个跟踪犯一样如影随形跟着视线里唯一出现的这家人。
![]() |
跟着他们绕了一小圈,发现又折回了原路,正合我心意。到了差不多“市中心”,眼见游客多了起来,我也胆子大了不少,甩掉了那家人,信步走到一座教堂门口。
![]() |
朝河的那一面有着精致的立柱,但看整体建筑风格,应该是远在文艺复兴时期之前了。走进教堂(感谢主,这次不要交入场费),第一眼注意到的不是穹顶,不是祭台,而是地面。
![]() |
如此精致的马赛克拼接地面,弹眼落睛,实在让人很难错过。地面上的图案不是对称的,而是东一个图案西一个图案,但每一个“各自为政”的图案本身倒有很多是对称的。这可能是一千年前的流行潮流?我在圣马可大教堂的地上也看到类似的马赛克地面。站在这里,教堂本身的宏伟和地面马赛克的细密形成了极大的反差,让人不禁想:一千年前,是怎样的一群人,有雄心完成巨大的雕像,又有耐心拼接完一块块细小的马赛克?
回来查google,才发现这座教堂叫Santa Maria e San Donato,里面葬有San Donatus的遗骨(Donatus是公元四世纪的一个主教,死后被封圣),还有传说中被他杀死的龙的肋骨。(以前只听说过圣乔治屠龙,看来西方的坏龙不止一条。)
从教堂里出来,看不到什么别的地标,就只好随便捡条路走走。Murano上没什么好看的房子,一大部分是普通之极的火柴盒民居,而且除了卖玻璃的店和少数的餐馆,似乎就没有其他的店了。我不禁纳闷这个岛上的五千个居民平时都去哪里采购生活必需品?
以前彩色玻璃在威尼斯也有制造,但13世纪的时候,因担心玻璃厂里的炉火会在威尼斯引起火灾,就把玻璃厂全部迁往Murano(不得不说威尼斯人太有安全意识了,身处群岛,被纵横的小河包围,还知道减少火灾隐患。。。)玻璃制造业蓬勃地发展起来,又过了几百年后,工匠们想出在透明玻璃里掺入化合物甚至黄金,创造出了色彩斑斓的Murano玻璃,不仅风行欧洲,更在全世界声名大噪。
当年的玻璃工匠还因为掌握彩色玻璃的配方技术被禁止离开威尼斯共和国(相当于今天核武器之类的国家机密),我在烈日下走着,无精打采地看着那些颇乏味的房子,心想:还好不是被禁止离开Murano岛,否则天天对着这些房子,工匠大师们还不闷死。即便如此,聪明的工匠们在这个小岛上仍然设计制造出了巧夺天工的各式玻璃艺术品,也算是贫瘠的艺术土壤里开出最娇艳(且永不凋谢)的花朵吧!
眼看快到午茶时间,可我连午饭还没吃呢,急急忙忙跑去码头搭渡轮去往下一个岛——Burano,俗称“蕾丝岛”或者“彩色岛”。Burano离Murano比较近,大概花了一刻钟就到了。一下船,就觉得心旷神怡。
![]() |
走在色彩缤纷的民居里面,偶然回头,居然看到一幅可爱的门帘,让我想起Van Gogh的大作《向日葵》。看来这个岛上的居民艺术品味不错!
![]() |
不过光有艺术品味不能当饭吃,所以饥肠辘辘的我又把搜索重点放回餐馆上。正巧不远处就有一栋出奇可爱的小洋楼,走进去坐下来拿起菜单,就有预感这一顿不会太便宜。
![]() |
倒影在精致菜单上的是蕾丝窗帘,透过蕾丝窗帘望出去则是童话般可爱的彩色房子。坐在餐厅里就可一网打尽本岛上的两大特色。
![]() |
面包上来了,感谢上帝后准备开动吧!对了,眼前的这瓶水要价7欧元,再撑都要把它喝光。
![]() |
点了虾和茄汁意大利面,上来后发现虾居然是带壳的。真是失策,没办法只好慢吞吞地吃,否则一不小心就吃成个“鲜血四溅”。因为天气暖和,好多人选择坐在露天晒太阳喝啤酒,正好让我不受打扰偷拍下地中海式风格的可爱餐厅。
![]() |
离开餐厅前照例要拜访下洗手间。哇!想不到洗手间都走典雅宫廷风,雕花的门把手,雕花的仿古镜子,铺有暗金色马赛克的墙壁和地板,插有鲜花的梳妆台,和无所不在的餐厅logo。
![]() |
一踏出餐厅,就置身于彩色的童话世界。和Murano一样,Burano也是数个群岛,由桥梁连接起来;和Murano不同的是,Burano岛上虽然以手工蕾丝织造出名,但蕾丝店不至于铺天盖地到让人心烦,更多的则是色彩鲜艳的各色民居,岛上的游客也不及Murano上的多。
![]() |
路过一个无人的小广场,发现几幢房子前面悬满了“万国旗”。谁说只有中国人喜欢晒衣服?我看意大利人也蛮喜欢太阳的味道,估计烘干机在意大利不会太畅销。在室外晒衣服,与其说是生活习惯驱使,不如说是自然条件的允许和因地制宜。挑剔的瑞典人觉得把衣服堂而皇之晒在外面一点不文明,其实是因为他们家里半年看不到太阳,所以只好动用烘干机。若让他们移民去泰国,我打赌他们晒衣服晒得比中国人还起劲。
![]() |
听说在Burano岛上,每一幢房子刷成什么颜色必须得到当地政府的批准。先提交申请,然后岛政府会告诉申请人哪几种颜色可供他选择,这也算是城市规划的一种吧!不过,岛政府怎么会批准下面三幢房子齐刷刷地漆成这么热烈的颜色?
![]() |
还好我不住在他们对面,否则天天看着这三栋房子,迟早要中暑。
蔓延在整个岛上的彩色房子,让我想起了布宜诺斯艾利斯的Caminito也有类似的彩色房子。Caminito在西班牙文里意思是“小路”,所以Caminito上彩色房子的规模远没有Burano的大,不过是一条步行街的范围。相对于Burano上每幢房子刷成一个主色,Caminito的房子更加多变,往往一幢房子有五六个不同色块。当然,由于布宜诺斯艾利斯是国际都市,Caminito吸引了很多艺术家,加上探戈的致命吸引力,当然在人气上是Burano无法超越的。但宁静的Burano岛自然也有能够欣赏它的人们。
![]() |
赶在太阳落山前,我搭渡轮回到威尼斯。从Burano到威尼斯差不多花了一个钟头,而且渡轮轰隆隆作响,比飞机上的噪声更大,害我无法睡懒觉(看来这一点应该跟瑞典取经,如何提供给游客安静舒适的交通体验)。不过一进城,我就又精神抖擞了。趁着还有天光,再记录几张影像。
![]() |
在圣马可区随便走走,路过一个颇雄伟的教堂,看看天色不早,琢磨着今天的行程就以这里作为结束,为波澜不惊平淡无奇的一天划上句点。踏进去带上门,就发现教堂比我想像的更大,而且更黑。我费劲地在一片暮色中分辨出远处坐在板凳上祷告的几个老妇人,一边暗暗抱怨为什么教堂这么抠,连盏灯都不开,这四壁的大师大作教我如何欣赏膜拜啊??走到每个祭台前准备仔细点看,发现都有一个小小的红色捐献箱,我以前好像没有注意到哎。举起照相机又是试图打闪光又是试图近距离,折腾了半天,只生产了一大堆黑糊糊的记录。
正准备沮丧地离开,瞥见一位祷告完毕的妇人站起身,在经过教堂左手边的一个祭台时,她往捐献箱里扔了一块硬币。就在那一瞬间,好像封存千百年的魔咒忽然被解开,整个左侧的祭台大放光明。雕塑,壁画,石龛,鲜花,经书,都清楚地出现在眼前。我张大了嘴巴,不可置信地看着刚才的变化。威尼斯人是真正的商人,连教堂都不放过。原来捐献箱里藏着感应的机关,如有硬币投入,就启动照明装置。感谢那位慷慨的妇人,所以才有我这张照片。
![]() |
一边想着那个令人拍案叫绝的装置,一边慢慢走着,不多时已走回到公爵府。抬头看二楼,不知道是不是因为今天看了太多蕾丝,竟觉得二楼的立柱也像石刻的蕾丝花边。或许当年的建筑师也从Burano的蕾丝织造中获取灵感,艺术无界,可柔可刚,谁知道呢?
![]() |
本来觉得今天没有见到大场面跟大师有“亲密接触”有点失望,甚至在岛上暴走时觉得无聊跟闷,但听着纵贯线的《归来》就觉得释怀。李宗盛在知天命的年纪写下:“人生能在这时候游荡,管它去什么地方”。其实不管今天你是三十岁,四十岁,还是五十岁,六十岁,只要能走能跑能呼吸,就已是一种运气,至于去到什么地方,又何必太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