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蝴蝶
正月初三夜,在乡下看到将落的弦月。细如银钩,颜色通透,仿佛灯火照耀后的橘样红。为这月亮所吸引,我仰头看天,中天上密密的冬天的星子,熠熠有光。虽不及盛夏繁茂,清冷廓落的冬夜里已足使人动情。洗过脚后,换了厚实的棉裤,一人倚在二楼阳台上看了很久。月亮颜色逐渐浑浊,隐入西天灰茫的云气,而星子依旧摇烁清明。我想起这星光也许经过不知几十万年的跋涉,到得此刻,为地球上微渺的我所眼见,眼下这一霎那它的辉光,又不知要经过几十万年,传到那时已不知如何的地球上,为何种生物所承接。时间与空间的广远使人敬畏,我的身边却只是楼下传来的邻居开门泼水声,水塘边小棚中鸭子暗哑的嘎嘎声,村犬时时一阵激动的狂吠,遥处村庄几点昏黄的灯火,仿佛自从少年的夜晚便那样亮着。
隔着深蓝玻璃窗,姐姐在黯淡的日光灯下打地铺,把很久不曾睡的泛着淡霉味的被子一层一层铺展开来。阳台边空空荡荡,昔年一棵大水杉树已不复存在,只留一个半烂的树桩。这楼房在我和妹妹小学五年级时建起,如今自然早已破败,当初却也曾新簇簇地。那年冬天一个晚上,旧屋的灶屋起火,除了靠在屋外的一堆冬天烧火的柴禾,并没多损失什么。这一场火却促使父亲下定决心,将原先三间土墙瓦屋推倒,建一座水泥砖的两层楼起来。那时正兴起建新房的风气,各家都把原先的土房子换成空心的水泥砖房,林家村的周姓瓦工生意繁忙,春末的每个清早,过来帮我们用一架铁锈红的机器打水泥砖,打好的水泥砖一行一行列在场基上,等待晒干,垛起。用木头模子铸水泥花窗,张着倒人字翅膀的鸥鸟,飞在两道水波上。初秋楼房终于造好,一挂鞭炮声里,照着地方建房的习俗,父亲站在楼顶,洒下几把糖果,小孩子一拥而上,我和妹妹也赶去抢。
打好地平、略为粉刷后,我们搬进楼上左边的房间。正是刚刚懂得多愁善感的年纪,春天到秋天的傍晚,我们便常常坐在这水泥预制板搭成的阳台上发呆,听一支翠绿的铁蝴蝶风铃发出声响。这风铃是大姐读初三时,班上一个喜欢她的男生送给她的生日礼物。后来她去芜湖念卫校,风铃便留在家中,成为我们的东西。那时灶屋门前有一棵很大的水杉树,七六年大姐出生时父亲亲手所种,我们读初中时,水杉已有两层楼高,舒展的枝子一枝伸到二楼阳台,我和妹妹就把风铃系到这一枝水杉树上,风一过便滴铃铃响,声音极清脆好听。有时风大起来,风铃响个不停,我正沉浸在多愁的情绪里,楼下父亲却很生气骂起来,他嫌这个东西丁丁当当,一天到晚响个不停,吵得人心烦,不止一次发火,说要把这个东西掼掉。我们怕他当真要来掼,只好不舍地把风铃解下,收到屋子里去,挂在窗钩上,轻轻用手去摇。
在选择性的并且一定经过美化的回忆里,我记起自己少女时代坐在阳台上听风铃的日子,定格的画面总是温暖的春日傍晚,复读的初三那一年。大约因为这是我们从初中到高中毕业这漫长的七年里,母亲唯一在家的一年,故而也最快乐明净。忧愁自然是有的,我们转去邻镇一所初中复读,在那里我喜欢一个个子高高的,头发略长,远看长得很好看的男生。我从未敢在近距离时抬眼看他,甚至连无端和他说一句话的勇气也没有,只有在上课时,从第二排微微偏过头,用眼角余光去瞬他所在的位置。午后阳光穿过玻璃窗户,照得我总疑心他的头发染了黄色。他的身上似乎总透一种大大咧咧的天真气,成绩很一般,英语尤其差,然而我们戴着一只金项链的英语老师,偏偏喜欢叫他起来读课文,近于怜爱地希望用这种方法来使他进步,结果收效甚微。我隔着遥遥的距离看他,努力不经意地从同学那里打听关于他的一切消息:他在学校外面山上那一户卖饭的人家吃饭,和班上一群男生住在校外,就是从学校那扇小门出去的一排小平房里;他们叫他老大,没有钱的日子,常常几个人凑一点钱,在租房老板那里买几根“盛唐”烟抽。诸如此类,小心地一点一点淘漉而出,金子一般收在心里。偶尔上街买东西,远远经过他们住的房子,也紧张得不会走路。我却记得有一回路边泡桐花开了,毛茸茸白花落了一地,我故意立在树下读一封信,迟了一会,却又害怕真的被他看到,匆匆收起来走远了。
每个星期六下午,我们放假回家。如果坐车,时间又恰好,便有可能坐上同一辆公交车。有一回是如此,我们在路边遇到,妹妹和他打招呼,他的座位就在妹妹后排的后排,她的性格又开朗如男生,因此聊得十分愉快。我站在一边,默不作声,难过于自己无法这样顺理成章、没有负担地开口。后来车来了,十分拥挤,我们都站在座位中间,妹妹和他靠得很近,车子忽然摇晃时,几乎就要若有若无地碰到一起。他穿一件橙色的、胸前织着鹿纹的毛衣,我远远隔着,心里一时充满嫉妒,甚至暗黑的恐惧:我怕他喜欢妹妹。到了澄桥他便下车,从一条掩映着杉木与毛竹的土路走进去。这条路在我眼里便也变得非同寻常,以后每回我经过这路口,心里便又期望又担心,想着他会不会忽然从路口走出来。
在修饰的回忆里,我怀着遥远的单相思,坐在阳台上,两脚垂悬空中,为一种想象的忧愁浸润。那时我看到什么?风铃翠碧如盛夏青草,上面是两只贴在一起的蝴蝶,四片翅膀呈九十度展开,下面缀四支长短不齐的细铁管,铁管中间结一片圆铁片,最下面仍是两只贴在一起的小蝴蝶。为了表示珍重,我们给风铃系上两条鹅黄的丝带。水杉从春天发芽,长出篦子般可爱的叶子。此外是田畈,水塘,杨柳,邻村的村庄,西天的山影,太阳将落时红黄的天。或许还有母亲炒菜下锅的尖香,公鸡阔亮悠长的一声打鸣,晒干的杉木刺在锅灶里烧着,断裂时发出噼啪的细声。还有女人呼唤小孩家来吃饭,燕子相将归巢。但这些,那时候的我都不在意,我只是看过听过,就那样而已。我着意每一片风吹过风铃,圆圆的铁片敲击铁管,发出细碎流动的声音,长长的丝带逐风而起,我觉得很美丽。我一面静静听,一面小心翼翼估算这声音的大小是否超出了父亲能忍受的范围,随时准备在大风来临时,将它取下收进屋子里去。
高中在离家三十余里的县城,父亲独自在家种田,母亲则照旧例往上海打工。我们住校,一周或两周回家一次。这是一所以很高的升学率和严厉刻苦闻名的学校,高一时我们在三楼,高二搬到二楼,高二暑假补课将开始的前一天,晚上我们悄悄跑去一楼高三的教室里看。天亮后这里便将成为我们的教室,而此时里面散落着零七碎八的纸片,桌上刻着从前人的名字,不知谁人打开的风扇空空荡荡刮着。我们有些兴奋,却又仿佛害怕,在桌子上躺一会,又跑到宿舍楼下的草坪里坐着说话。学校信奉的条律是看书时间越长越好,故高三时我们晚自习下课的时间是十一点半,而班主任犹在教室徘徊,十二点前,即便是住在城里的同学也不敢轻易离开教室回家。十二点半,住寝室的同学陆续离开,渐渐时间已是一点,班上只剩下几个人。那时我们寝室楼关门的时间是凌晨一点五十左右,我便常常在一点四十最后一个离开教室,关上灯,掩上门,手里仍抱一两本资料。在回寝室的大路上,有时遇见从理科班出来的妹妹,若觉得今晚寒风太劲,或有余钱,便一起去学校外面买一块钱春卷吃。卖春卷的男人穿一件蓝布长褂,煤球炉子上架一口油锅,炸春卷和糍粑。裹好的春卷和切得方方正正的糍粑盛在一只木匣子里,用一块白布遮着。他的春卷比别家略大,味道很好,里面真正有肉丝,韭黄,切成细丁的豆腐干和粉丝诸类。故别家卖两毛五或三毛一个的春卷,他卖一块钱三个,来买的学生仍络绎不绝。我们买三个春卷,一人一个,用纸包着,趁滚烫时咬下去,又把第三个拗成两半分吃。这样回到寝室,洗漱过后,仍要坐在床上翻一会书,方始睡去。寝室五人,莫不如此。屋中间一只灯泡,因为拉灯的灯绳坏了,高三一年便没有熄灭过。
那时我数学成绩很差,自高二起,便常常不及格,及至高三,考试纷如雪片,若能偶尔及格一次,已属侥幸,要在心里十分欢喜。发卷子常是在晚自习中间休息十分钟时,教室灯火通明,我拿到卷子,瞥一眼分数,赶紧反扣起来,用一本书压住。为怕看到周围人的快乐,也不知该如何领受日复一日的同情,便一人躲到四楼楼梯上小声唱歌或垂泪,将上课时再回来。我们有一本厚厚的红壳子数学资料,是老师每天都要讲解的资料。我每天用很多时间来订正卷子和资料上每一道做错的题,虽然因为愚顽,相同类型的题目下回遇见时,多数仍不会做。那时我的英语也颇勉强,见到政治便觉头痛,至于语文,则不会写议论文,常常在考试时不能把一篇作文绉完。如此压抑之下,心灵转觉抑郁,宛转幽徊,无处可泄。因为缺少睡眠,下课时同学便抓紧每一分钟埋首苦睡,而在这样一片万马齐喑的沉默里,有时我竟忽然大声唱起歌来。所唱多是当时喜欢的许美静的情歌,因为歌词多悲伤晦暗,曲调又高,可以放声宣泄。我不明白当时自己何以有那样的勇气,虽被目为神经质已不可免,然而从没有一个同学从疲倦的头疼里抬起头,对我吼一声“不要唱了!”,已是我极大的幸运和被照顾了。
每回月考或模拟考后,有一天半的休息时间。我们便三五成群,去学校旁边的租书店租书看。这样的租书店在当时县城极为流行,通常是一个狭小的屋子里堆几个书架,上面放着全套的金庸、古龙与梁羽生,此外便是言情小说的天下。男生也许会看武侠,我们却只租言情小说,一本费资几角。嫌琼瑶太过悲苦,我们只借另外一种大小如巾箱本的来看,薄薄一册,两三小时便可翻完。所讲无非是正直青春年华的俊男美女一见钟情的故事,俊男可以过尽千帆,女主的感情却必定纯如白纸,中间照例穿插了第三者蓄意的破坏,最后男人披荆斩棘,两人终成眷属,恩恩爱爱。我们洗净衣服,晾在阴暗的走廊里,然后躲在床上看小说,看完一本互相交换。常常看完一本之后,连书名都不记得,然而那时我们那样喜欢,仿佛一个心照不宣的秘密,那书里通常会有几段涉于色情的描写,
虽然效率低下,每天我仍是最后一个离开教室,到最后几十分钟,班上只剩下我和数学课代表。我的最初知道他,是因为同桌说他家境贫苦,性格良善,又尤其勤奋,虽然面容严峻,却是很好的一个人。我们自然没有说过话,我甚至并不清楚自己是否心存喜欢,只是不由自主地开始注意起他,并且不可避免地发现,每天晚上最后几十分钟,沉沉的日光灯下,教室里只有我们,而我们谁都不说话。大约在一点二十,椅子啪地一声响,我知道是他站起来了,然后他收拾好桌面,从后门离开教室,门呯地一声响。再坐一会,我也收拾书本从前门离开,只是在熄灯前,看一眼他的位置。
有一天下课,我站在走廊上发呆。冬天的太阳很是稀薄,使人更觉萧瑟。他忽然走过来,和我并排站着,停了几秒,没头没脑地说:“你喜欢看《小李飞刀》吗?”
我于惊讶和尴尬里点头,说:“喜欢。”
他接着没头没脑地说:“那你中午要不要去我们男生寝室看,我们寝室有带过来的小电视!”
这是多么糊涂的、一开口就必定是失败的谈话——在男女生稍微多说几句话就要被以为是早恋的高三,我怎么会不知禁忌去男生寝室去看一集《小李飞刀》呢?
晚上我就在前排男生那里听到他喜欢我的传言,我不知如何应对,只是红热了脸,斥责那同学鬼扯。晚上班上照例只剩下我们两个人,并没有什么不同,我略略放了心,然而仿佛又隐隐难过起来。隔了几天,夜里我正在写题目,忽然听见他的椅子啪地一声响,接着是我后面的椅子响,回头看他已经坐在那里,慌慌忙忙地开口说:
“你要不要我教你做数学?你把不懂的题目抄到本子上,每天晚上放到我抽屉里,我帮你解好了,中午放你桌子上?”
我说:“好。”
第二天中午,吃完饭回来,我的桌上多了一本空白的软面抄。晚上我便把不懂的题目用黑色钢笔抄到本子上,离开教室时放进他抽屉。他用蓝色圆珠笔写好详细的步骤,再悄悄放回我桌上。我们不多说一句话。这样的日子持续了大约一个星期,有一天本子里忽然多了一张纸条,他说,最近比较忙,可不可以把解习题的时间集中在星期天下午讲?
我敏感的心将之视为一种拒绝的信号,星期天下午我在从家回学校的路上,怎么能做习题呢?我又怎么有勇气让同学看到我和他说话呢?于是我把本子收起来,不再给他了。
他也不问我什么。我们依旧一前一后做题目,依旧不说话。一点二十他离开教室,一点四十我离开。甚至轮到我值日时,为了害怕被人看出,我也要刻意避开,不去扫他坐的那一组的地。唯一的不同,是中午一下课所有同学都冲去食堂吃饭,这时教室里没有一个人,我便坐在位子上大声唱歌。我知道他吃得很快,会第一个回教室。我似乎是等着他进教室的那一瞬,我不管他想什么,我只是唱,仿佛不理会他的存在,唱完这一首,我便冲去厕所咳嗽,咳得眼泪都出来了。我于是这样咳了整整一个冬天。
最开始,我和妹妹一周回家一次,到高三时,有时两周才回去。有时我们两个都不回去,父亲偶尔有空闲,便走十几里路,再搭车到县城来看我们,带我们到外面一条街上炒菜吃。平常我们打牙祭时,才去吃一块五一碗的青菜火腿肠炒面,青菜炒得碧油碧油,火腿肠吃到嘴里滚烫。这很奢侈,我们不常吃。而父亲来时,我们可以吃更高档一点的炒菜。那时街上的小饭馆,都将菜配好切碎,一盘一盘放在玻璃橱柜里,顾客要时,便端一盘出来炒。我们常常炒一个苔菜,一个芹芽炒肉丝,或木耳炒肉,父亲要一杯二两的杜康酒,一边叫我们吃菜,一边自己缓缓酌杯。他是最爱酒的,而他最大的毛病,也在于酒后好骂人。从小我们为他这个毛病所苦,每个他喝醉酒的夜里,都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生怕一不小心要惹他发更大的脾气。母亲不在家,他一个人种着一二十亩田,身体的劳累自不必说,酷暑农忙时常常只能吃方便面充饥。黯淡多尘的屋子里,出于怨怼,他忍不住要向我数落母亲的不是。他的孤独与艰辛那时的我并不能体会,一半为了劝解,一半为了辩护,我总要说母亲好话,然而常常不免便和他争执起来,其结果总是弄得泪水涟涟。为了这个原因,妹妹常常不愿回家,我却不忍,怕他独自在家更觉孤单,便一个人回去。冬天卖甘蔗的人来,他总要买几枝放在房门背后,等我们回去,用芒镰刀削给我们吃。虽然我们一再表示不想吃,他还是要买,他未必不知道我们已不像从前那样喜欢吃甘蔗,只是大概觉得这是很好的东西,若不留给我们,是很可惜的事罢。
这冬天一个周末我和妹妹一同回去,父亲去亲戚家吃饭,回来照例喝醉了酒,开始骂人。我靠在窗边,不想顶撞,也不想去听,只是轻轻用手抚弄挂在窗钩上的蝴蝶风铃。虽好几年过去,翠绿的色泽略微褪了些,声音还是一样清脆动听。父亲忽然大大地恼火起来,上前一步扯了风铃,狠狠掼到地上:
“我叫你听!我叫你听!”
因为是铁的,自然摔不碎,只是线已经断了,翠绿的铁管铃铃地在地上翻滚。我不敢即刻去捡,眼睛里已是大颗泪滚落出来。后来下楼为他打洗脚水,说不清为着什么原因,终于忍不住又和他顶起嘴来。他恨恨地骂:“老子要给你念书!老子把你的书都扔到井里去!”
他从大桌子上拿了我的书包来,要把我的书扔进厨房的井里。虽然也许只是做势,这一时我却几乎要发疯,书包里有我的数学资料,我冲过去揪住他,尖叫着,不许碰我的书,不许碰我的书!妹妹在一边拉扯不住,他终于停下来,却见我用一种仇恨的眼神盯他,随即往我脸上打了一拳。我的鼻子一酸,泪不可遏,不知道在怎样的混乱情形中,拉着妹妹,和那晚在我家歇宿的已吓得大哭的小表妹,跑出门外。父亲随即追赶出来,我们不敢跑到大路上,跑到水塘边一个小土堆下,缩在下面躲着。村狗一时狂吠,我们心里吓得发抖,然而渐渐村子安静下去,瞪大眼睛分辨,只是一片黑。
我们商量着去小表妹家。忽然一股恐惧攫住我的心,不知为什么,我猛地害怕起父亲会伤心过度,上吊自杀。这大约是很荒唐的念头,我却深信不疑,于是三个人慌慌张张又回到家门口,门已经关上,透过窗户看见父亲躺在床上,我们害怕极了,拍着蓝色玻璃,大声喊他。
像是大梦初醒一般,父亲惊起来,为我们开门。他睡着了。那时我从没喝醉过,不知道醉酒的人是真的会糊涂到不知道自己做了什么的。那时他记得自己刚刚做过什么么?我们只是抱着他,失而复得一般荷荷大哭。
那是父亲最后一次打我。摔坏的蝴蝶风铃,虽然后来我们也曾用棉线重新穿起,但也许是长度不对,或线的质地不同,似乎便不及从前的清脆。再后来,我们把它收在箱子里,再也不曾拿出来过。到了春天,因为会考,妹妹和我们的数学课代表安排在一个考场。我们的会考只是形式,虽监考极松,却必须及格,因此形成了那样不成文的规矩,学文的和学理的同学结成伙伴,互相帮助。妹妹和他结成了这样互助的一对,有两天晚上他们便出去商量。回来妹妹告诉我,只是讲些我们小时候的事情。
大约是这样的事给了他勇气,高考前半个月,有一天晚上,一点半以后,他重新坐到我后面,找我说话。因为太晚,怕被巡夜的老师看见,我们关了灯,隔着一张桌子,那么小心而客气地,说着关于功课、童年及未来的话。月亮滚圆,狗尾草尖上坠下露水。有几夜我们甚至说到天亮,在小小的县城街道上打着圈散步,遥处传来鸡鸣,夏天清早雾气濛濛。
初二那一年,彩色的信纸刚刚流行到乡里,唯一的零售点在后街的新华书店。先时我在班上看到有女生带来,一沓十五张,分为几种花纹,颜色花哨。然而笺纸已经卖完,我只能在心里羡慕。有一天傍晚,我回到家,在村后另一个同学那里听说,乡里又进了新的信纸。于是我借了她的自行车,重新骑了十几里路去街上。时节是春末夏初,我穿了一件姐姐的桃红色的收腿牛仔裤。骑到街上,背上都滋出汗来。书店幸而没有下班,我在那里唯一买过的一本书是《唐诗三百首》。我趴在黑黑的木柜台上,问,还有彩色信纸吗?那个阿姨说,有。拿了几封来让我选。欣喜若狂地对比了图案,拿了其中一种,记得是一块五毛钱,或者一块钱。仍是很贵,然而毫不犹豫买下来了。出得店门,正跨上自行车时,一个不认识的男生走过,看见我车框里的信纸,忽然嗤笑一声,说,肯定是买来写情书的!我的脸一热,愤愤瞅他一眼,赶紧骑车回家。我的心里满是欢喜,春风中车轮爽利,我并不知道,大概就在那时,如同闯进屋子里惊慌失措的雀子,我便一头扎进了未知而艰难的成长的手心。
隔着深蓝玻璃窗,姐姐在黯淡的日光灯下打地铺,把很久不曾睡的泛着淡霉味的被子一层一层铺展开来。阳台边空空荡荡,昔年一棵大水杉树已不复存在,只留一个半烂的树桩。这楼房在我和妹妹小学五年级时建起,如今自然早已破败,当初却也曾新簇簇地。那年冬天一个晚上,旧屋的灶屋起火,除了靠在屋外的一堆冬天烧火的柴禾,并没多损失什么。这一场火却促使父亲下定决心,将原先三间土墙瓦屋推倒,建一座水泥砖的两层楼起来。那时正兴起建新房的风气,各家都把原先的土房子换成空心的水泥砖房,林家村的周姓瓦工生意繁忙,春末的每个清早,过来帮我们用一架铁锈红的机器打水泥砖,打好的水泥砖一行一行列在场基上,等待晒干,垛起。用木头模子铸水泥花窗,张着倒人字翅膀的鸥鸟,飞在两道水波上。初秋楼房终于造好,一挂鞭炮声里,照着地方建房的习俗,父亲站在楼顶,洒下几把糖果,小孩子一拥而上,我和妹妹也赶去抢。
打好地平、略为粉刷后,我们搬进楼上左边的房间。正是刚刚懂得多愁善感的年纪,春天到秋天的傍晚,我们便常常坐在这水泥预制板搭成的阳台上发呆,听一支翠绿的铁蝴蝶风铃发出声响。这风铃是大姐读初三时,班上一个喜欢她的男生送给她的生日礼物。后来她去芜湖念卫校,风铃便留在家中,成为我们的东西。那时灶屋门前有一棵很大的水杉树,七六年大姐出生时父亲亲手所种,我们读初中时,水杉已有两层楼高,舒展的枝子一枝伸到二楼阳台,我和妹妹就把风铃系到这一枝水杉树上,风一过便滴铃铃响,声音极清脆好听。有时风大起来,风铃响个不停,我正沉浸在多愁的情绪里,楼下父亲却很生气骂起来,他嫌这个东西丁丁当当,一天到晚响个不停,吵得人心烦,不止一次发火,说要把这个东西掼掉。我们怕他当真要来掼,只好不舍地把风铃解下,收到屋子里去,挂在窗钩上,轻轻用手去摇。
在选择性的并且一定经过美化的回忆里,我记起自己少女时代坐在阳台上听风铃的日子,定格的画面总是温暖的春日傍晚,复读的初三那一年。大约因为这是我们从初中到高中毕业这漫长的七年里,母亲唯一在家的一年,故而也最快乐明净。忧愁自然是有的,我们转去邻镇一所初中复读,在那里我喜欢一个个子高高的,头发略长,远看长得很好看的男生。我从未敢在近距离时抬眼看他,甚至连无端和他说一句话的勇气也没有,只有在上课时,从第二排微微偏过头,用眼角余光去瞬他所在的位置。午后阳光穿过玻璃窗户,照得我总疑心他的头发染了黄色。他的身上似乎总透一种大大咧咧的天真气,成绩很一般,英语尤其差,然而我们戴着一只金项链的英语老师,偏偏喜欢叫他起来读课文,近于怜爱地希望用这种方法来使他进步,结果收效甚微。我隔着遥遥的距离看他,努力不经意地从同学那里打听关于他的一切消息:他在学校外面山上那一户卖饭的人家吃饭,和班上一群男生住在校外,就是从学校那扇小门出去的一排小平房里;他们叫他老大,没有钱的日子,常常几个人凑一点钱,在租房老板那里买几根“盛唐”烟抽。诸如此类,小心地一点一点淘漉而出,金子一般收在心里。偶尔上街买东西,远远经过他们住的房子,也紧张得不会走路。我却记得有一回路边泡桐花开了,毛茸茸白花落了一地,我故意立在树下读一封信,迟了一会,却又害怕真的被他看到,匆匆收起来走远了。
每个星期六下午,我们放假回家。如果坐车,时间又恰好,便有可能坐上同一辆公交车。有一回是如此,我们在路边遇到,妹妹和他打招呼,他的座位就在妹妹后排的后排,她的性格又开朗如男生,因此聊得十分愉快。我站在一边,默不作声,难过于自己无法这样顺理成章、没有负担地开口。后来车来了,十分拥挤,我们都站在座位中间,妹妹和他靠得很近,车子忽然摇晃时,几乎就要若有若无地碰到一起。他穿一件橙色的、胸前织着鹿纹的毛衣,我远远隔着,心里一时充满嫉妒,甚至暗黑的恐惧:我怕他喜欢妹妹。到了澄桥他便下车,从一条掩映着杉木与毛竹的土路走进去。这条路在我眼里便也变得非同寻常,以后每回我经过这路口,心里便又期望又担心,想着他会不会忽然从路口走出来。
在修饰的回忆里,我怀着遥远的单相思,坐在阳台上,两脚垂悬空中,为一种想象的忧愁浸润。那时我看到什么?风铃翠碧如盛夏青草,上面是两只贴在一起的蝴蝶,四片翅膀呈九十度展开,下面缀四支长短不齐的细铁管,铁管中间结一片圆铁片,最下面仍是两只贴在一起的小蝴蝶。为了表示珍重,我们给风铃系上两条鹅黄的丝带。水杉从春天发芽,长出篦子般可爱的叶子。此外是田畈,水塘,杨柳,邻村的村庄,西天的山影,太阳将落时红黄的天。或许还有母亲炒菜下锅的尖香,公鸡阔亮悠长的一声打鸣,晒干的杉木刺在锅灶里烧着,断裂时发出噼啪的细声。还有女人呼唤小孩家来吃饭,燕子相将归巢。但这些,那时候的我都不在意,我只是看过听过,就那样而已。我着意每一片风吹过风铃,圆圆的铁片敲击铁管,发出细碎流动的声音,长长的丝带逐风而起,我觉得很美丽。我一面静静听,一面小心翼翼估算这声音的大小是否超出了父亲能忍受的范围,随时准备在大风来临时,将它取下收进屋子里去。
高中在离家三十余里的县城,父亲独自在家种田,母亲则照旧例往上海打工。我们住校,一周或两周回家一次。这是一所以很高的升学率和严厉刻苦闻名的学校,高一时我们在三楼,高二搬到二楼,高二暑假补课将开始的前一天,晚上我们悄悄跑去一楼高三的教室里看。天亮后这里便将成为我们的教室,而此时里面散落着零七碎八的纸片,桌上刻着从前人的名字,不知谁人打开的风扇空空荡荡刮着。我们有些兴奋,却又仿佛害怕,在桌子上躺一会,又跑到宿舍楼下的草坪里坐着说话。学校信奉的条律是看书时间越长越好,故高三时我们晚自习下课的时间是十一点半,而班主任犹在教室徘徊,十二点前,即便是住在城里的同学也不敢轻易离开教室回家。十二点半,住寝室的同学陆续离开,渐渐时间已是一点,班上只剩下几个人。那时我们寝室楼关门的时间是凌晨一点五十左右,我便常常在一点四十最后一个离开教室,关上灯,掩上门,手里仍抱一两本资料。在回寝室的大路上,有时遇见从理科班出来的妹妹,若觉得今晚寒风太劲,或有余钱,便一起去学校外面买一块钱春卷吃。卖春卷的男人穿一件蓝布长褂,煤球炉子上架一口油锅,炸春卷和糍粑。裹好的春卷和切得方方正正的糍粑盛在一只木匣子里,用一块白布遮着。他的春卷比别家略大,味道很好,里面真正有肉丝,韭黄,切成细丁的豆腐干和粉丝诸类。故别家卖两毛五或三毛一个的春卷,他卖一块钱三个,来买的学生仍络绎不绝。我们买三个春卷,一人一个,用纸包着,趁滚烫时咬下去,又把第三个拗成两半分吃。这样回到寝室,洗漱过后,仍要坐在床上翻一会书,方始睡去。寝室五人,莫不如此。屋中间一只灯泡,因为拉灯的灯绳坏了,高三一年便没有熄灭过。
那时我数学成绩很差,自高二起,便常常不及格,及至高三,考试纷如雪片,若能偶尔及格一次,已属侥幸,要在心里十分欢喜。发卷子常是在晚自习中间休息十分钟时,教室灯火通明,我拿到卷子,瞥一眼分数,赶紧反扣起来,用一本书压住。为怕看到周围人的快乐,也不知该如何领受日复一日的同情,便一人躲到四楼楼梯上小声唱歌或垂泪,将上课时再回来。我们有一本厚厚的红壳子数学资料,是老师每天都要讲解的资料。我每天用很多时间来订正卷子和资料上每一道做错的题,虽然因为愚顽,相同类型的题目下回遇见时,多数仍不会做。那时我的英语也颇勉强,见到政治便觉头痛,至于语文,则不会写议论文,常常在考试时不能把一篇作文绉完。如此压抑之下,心灵转觉抑郁,宛转幽徊,无处可泄。因为缺少睡眠,下课时同学便抓紧每一分钟埋首苦睡,而在这样一片万马齐喑的沉默里,有时我竟忽然大声唱起歌来。所唱多是当时喜欢的许美静的情歌,因为歌词多悲伤晦暗,曲调又高,可以放声宣泄。我不明白当时自己何以有那样的勇气,虽被目为神经质已不可免,然而从没有一个同学从疲倦的头疼里抬起头,对我吼一声“不要唱了!”,已是我极大的幸运和被照顾了。
每回月考或模拟考后,有一天半的休息时间。我们便三五成群,去学校旁边的租书店租书看。这样的租书店在当时县城极为流行,通常是一个狭小的屋子里堆几个书架,上面放着全套的金庸、古龙与梁羽生,此外便是言情小说的天下。男生也许会看武侠,我们却只租言情小说,一本费资几角。嫌琼瑶太过悲苦,我们只借另外一种大小如巾箱本的来看,薄薄一册,两三小时便可翻完。所讲无非是正直青春年华的俊男美女一见钟情的故事,俊男可以过尽千帆,女主的感情却必定纯如白纸,中间照例穿插了第三者蓄意的破坏,最后男人披荆斩棘,两人终成眷属,恩恩爱爱。我们洗净衣服,晾在阴暗的走廊里,然后躲在床上看小说,看完一本互相交换。常常看完一本之后,连书名都不记得,然而那时我们那样喜欢,仿佛一个心照不宣的秘密,那书里通常会有几段涉于色情的描写,
虽然效率低下,每天我仍是最后一个离开教室,到最后几十分钟,班上只剩下我和数学课代表。我的最初知道他,是因为同桌说他家境贫苦,性格良善,又尤其勤奋,虽然面容严峻,却是很好的一个人。我们自然没有说过话,我甚至并不清楚自己是否心存喜欢,只是不由自主地开始注意起他,并且不可避免地发现,每天晚上最后几十分钟,沉沉的日光灯下,教室里只有我们,而我们谁都不说话。大约在一点二十,椅子啪地一声响,我知道是他站起来了,然后他收拾好桌面,从后门离开教室,门呯地一声响。再坐一会,我也收拾书本从前门离开,只是在熄灯前,看一眼他的位置。
有一天下课,我站在走廊上发呆。冬天的太阳很是稀薄,使人更觉萧瑟。他忽然走过来,和我并排站着,停了几秒,没头没脑地说:“你喜欢看《小李飞刀》吗?”
我于惊讶和尴尬里点头,说:“喜欢。”
他接着没头没脑地说:“那你中午要不要去我们男生寝室看,我们寝室有带过来的小电视!”
这是多么糊涂的、一开口就必定是失败的谈话——在男女生稍微多说几句话就要被以为是早恋的高三,我怎么会不知禁忌去男生寝室去看一集《小李飞刀》呢?
晚上我就在前排男生那里听到他喜欢我的传言,我不知如何应对,只是红热了脸,斥责那同学鬼扯。晚上班上照例只剩下我们两个人,并没有什么不同,我略略放了心,然而仿佛又隐隐难过起来。隔了几天,夜里我正在写题目,忽然听见他的椅子啪地一声响,接着是我后面的椅子响,回头看他已经坐在那里,慌慌忙忙地开口说:
“你要不要我教你做数学?你把不懂的题目抄到本子上,每天晚上放到我抽屉里,我帮你解好了,中午放你桌子上?”
我说:“好。”
第二天中午,吃完饭回来,我的桌上多了一本空白的软面抄。晚上我便把不懂的题目用黑色钢笔抄到本子上,离开教室时放进他抽屉。他用蓝色圆珠笔写好详细的步骤,再悄悄放回我桌上。我们不多说一句话。这样的日子持续了大约一个星期,有一天本子里忽然多了一张纸条,他说,最近比较忙,可不可以把解习题的时间集中在星期天下午讲?
我敏感的心将之视为一种拒绝的信号,星期天下午我在从家回学校的路上,怎么能做习题呢?我又怎么有勇气让同学看到我和他说话呢?于是我把本子收起来,不再给他了。
他也不问我什么。我们依旧一前一后做题目,依旧不说话。一点二十他离开教室,一点四十我离开。甚至轮到我值日时,为了害怕被人看出,我也要刻意避开,不去扫他坐的那一组的地。唯一的不同,是中午一下课所有同学都冲去食堂吃饭,这时教室里没有一个人,我便坐在位子上大声唱歌。我知道他吃得很快,会第一个回教室。我似乎是等着他进教室的那一瞬,我不管他想什么,我只是唱,仿佛不理会他的存在,唱完这一首,我便冲去厕所咳嗽,咳得眼泪都出来了。我于是这样咳了整整一个冬天。
最开始,我和妹妹一周回家一次,到高三时,有时两周才回去。有时我们两个都不回去,父亲偶尔有空闲,便走十几里路,再搭车到县城来看我们,带我们到外面一条街上炒菜吃。平常我们打牙祭时,才去吃一块五一碗的青菜火腿肠炒面,青菜炒得碧油碧油,火腿肠吃到嘴里滚烫。这很奢侈,我们不常吃。而父亲来时,我们可以吃更高档一点的炒菜。那时街上的小饭馆,都将菜配好切碎,一盘一盘放在玻璃橱柜里,顾客要时,便端一盘出来炒。我们常常炒一个苔菜,一个芹芽炒肉丝,或木耳炒肉,父亲要一杯二两的杜康酒,一边叫我们吃菜,一边自己缓缓酌杯。他是最爱酒的,而他最大的毛病,也在于酒后好骂人。从小我们为他这个毛病所苦,每个他喝醉酒的夜里,都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生怕一不小心要惹他发更大的脾气。母亲不在家,他一个人种着一二十亩田,身体的劳累自不必说,酷暑农忙时常常只能吃方便面充饥。黯淡多尘的屋子里,出于怨怼,他忍不住要向我数落母亲的不是。他的孤独与艰辛那时的我并不能体会,一半为了劝解,一半为了辩护,我总要说母亲好话,然而常常不免便和他争执起来,其结果总是弄得泪水涟涟。为了这个原因,妹妹常常不愿回家,我却不忍,怕他独自在家更觉孤单,便一个人回去。冬天卖甘蔗的人来,他总要买几枝放在房门背后,等我们回去,用芒镰刀削给我们吃。虽然我们一再表示不想吃,他还是要买,他未必不知道我们已不像从前那样喜欢吃甘蔗,只是大概觉得这是很好的东西,若不留给我们,是很可惜的事罢。
这冬天一个周末我和妹妹一同回去,父亲去亲戚家吃饭,回来照例喝醉了酒,开始骂人。我靠在窗边,不想顶撞,也不想去听,只是轻轻用手抚弄挂在窗钩上的蝴蝶风铃。虽好几年过去,翠绿的色泽略微褪了些,声音还是一样清脆动听。父亲忽然大大地恼火起来,上前一步扯了风铃,狠狠掼到地上:
“我叫你听!我叫你听!”
因为是铁的,自然摔不碎,只是线已经断了,翠绿的铁管铃铃地在地上翻滚。我不敢即刻去捡,眼睛里已是大颗泪滚落出来。后来下楼为他打洗脚水,说不清为着什么原因,终于忍不住又和他顶起嘴来。他恨恨地骂:“老子要给你念书!老子把你的书都扔到井里去!”
他从大桌子上拿了我的书包来,要把我的书扔进厨房的井里。虽然也许只是做势,这一时我却几乎要发疯,书包里有我的数学资料,我冲过去揪住他,尖叫着,不许碰我的书,不许碰我的书!妹妹在一边拉扯不住,他终于停下来,却见我用一种仇恨的眼神盯他,随即往我脸上打了一拳。我的鼻子一酸,泪不可遏,不知道在怎样的混乱情形中,拉着妹妹,和那晚在我家歇宿的已吓得大哭的小表妹,跑出门外。父亲随即追赶出来,我们不敢跑到大路上,跑到水塘边一个小土堆下,缩在下面躲着。村狗一时狂吠,我们心里吓得发抖,然而渐渐村子安静下去,瞪大眼睛分辨,只是一片黑。
我们商量着去小表妹家。忽然一股恐惧攫住我的心,不知为什么,我猛地害怕起父亲会伤心过度,上吊自杀。这大约是很荒唐的念头,我却深信不疑,于是三个人慌慌张张又回到家门口,门已经关上,透过窗户看见父亲躺在床上,我们害怕极了,拍着蓝色玻璃,大声喊他。
像是大梦初醒一般,父亲惊起来,为我们开门。他睡着了。那时我从没喝醉过,不知道醉酒的人是真的会糊涂到不知道自己做了什么的。那时他记得自己刚刚做过什么么?我们只是抱着他,失而复得一般荷荷大哭。
那是父亲最后一次打我。摔坏的蝴蝶风铃,虽然后来我们也曾用棉线重新穿起,但也许是长度不对,或线的质地不同,似乎便不及从前的清脆。再后来,我们把它收在箱子里,再也不曾拿出来过。到了春天,因为会考,妹妹和我们的数学课代表安排在一个考场。我们的会考只是形式,虽监考极松,却必须及格,因此形成了那样不成文的规矩,学文的和学理的同学结成伙伴,互相帮助。妹妹和他结成了这样互助的一对,有两天晚上他们便出去商量。回来妹妹告诉我,只是讲些我们小时候的事情。
大约是这样的事给了他勇气,高考前半个月,有一天晚上,一点半以后,他重新坐到我后面,找我说话。因为太晚,怕被巡夜的老师看见,我们关了灯,隔着一张桌子,那么小心而客气地,说着关于功课、童年及未来的话。月亮滚圆,狗尾草尖上坠下露水。有几夜我们甚至说到天亮,在小小的县城街道上打着圈散步,遥处传来鸡鸣,夏天清早雾气濛濛。
初二那一年,彩色的信纸刚刚流行到乡里,唯一的零售点在后街的新华书店。先时我在班上看到有女生带来,一沓十五张,分为几种花纹,颜色花哨。然而笺纸已经卖完,我只能在心里羡慕。有一天傍晚,我回到家,在村后另一个同学那里听说,乡里又进了新的信纸。于是我借了她的自行车,重新骑了十几里路去街上。时节是春末夏初,我穿了一件姐姐的桃红色的收腿牛仔裤。骑到街上,背上都滋出汗来。书店幸而没有下班,我在那里唯一买过的一本书是《唐诗三百首》。我趴在黑黑的木柜台上,问,还有彩色信纸吗?那个阿姨说,有。拿了几封来让我选。欣喜若狂地对比了图案,拿了其中一种,记得是一块五毛钱,或者一块钱。仍是很贵,然而毫不犹豫买下来了。出得店门,正跨上自行车时,一个不认识的男生走过,看见我车框里的信纸,忽然嗤笑一声,说,肯定是买来写情书的!我的脸一热,愤愤瞅他一眼,赶紧骑车回家。我的心里满是欢喜,春风中车轮爽利,我并不知道,大概就在那时,如同闯进屋子里惊慌失措的雀子,我便一头扎进了未知而艰难的成长的手心。